质量通病防治监理细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6919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通病防治监理细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质量通病防治监理细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质量通病防治监理细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质量通病防治监理细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质量通病防治监理细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质量通病防治监理细则.docx

《质量通病防治监理细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通病防治监理细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质量通病防治监理细则.docx

质量通病防治监理细则

名人岛连岛路工程

质量通病防治监理细则

 

编制:

审批:

 

青岛市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2015年4月23日

 

质量通病防治监理细则

为提升连岛路工程建设质量,预防市政工程质量通病的发生,规范本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在遵守国家规范、技术规程的基础上,结合青岛市市政工程的特点,并借鉴《青岛市市政道路桥梁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导则》的主要防治措施,连岛路项目监理部根据本项目工程特点编写了本监理细则,对以后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通病进行预防和治理。

一)桥梁工程

1、墩柱顶端裂纹、碎裂

1)现象:

墩柱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墩柱顶表面出现横、纵向裂纹。

2)成因分析:

①墩柱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的浮浆汇集在墩柱顶部位,造成墩柱顶混凝土粗骨料缺少、仅剩下水泥浆,出现强度低、产生裂纹。

②未按设计要求设置钢筋网片。

③墩柱顶混凝土养护不到位。

3)预防措施:

①设计

在墩柱顶(支座垫石底)增设钢筋网片。

②施工

a墩柱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及时清理振捣产生的浮浆,尤其墩柱顶是直接与支座连接的承压受力部位,其强度要求更高,施工时应格外重视。

b严格按设计要求设置墩柱顶钢筋网片,保证墩柱顶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c加强墩柱顶部混凝土养生。

③监理

a检验主筋加工尺寸及墩柱顶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

b检验支座承压钢筋网片是否满足设计图纸要求。

4)治理措施:

①上部结构未安装前,应采取措施凿除薄弱部位的混凝土,局部加设补强钢筋网片,再浇筑补强部位混凝土。

②上部结构已安装或浇筑后,应对各种处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和论证,选择经济、可行的处理方法。

2、桥梁支座病害

1)现象:

支座脱空、偏位、变形过大及安装方向错误。

2)成因分析:

①支座脱空

a墩台顶支座垫石标高控制不当。

b梁体预制时梁端三角楔型垫块不平,尤其是斜交板梁较难控制。

c垫石强度过低,受压后垫石破碎,引起脱空。

d支座安装温度选择不当,安装时气温过高或过低,后期梁体伸缩过大导致支座出现难以恢复的纵向一侧较明显的半脱空。

②支座偏位

支座偏位主要是支座或垫石放样不准。

③支座变形过大

a由于同一梁体有的支座完全脱空导致个别支座受力过大而引起初始变形过大。

b安装温度过高、过低、随环境温度变化、混凝土胀缩、徐变和汽车制动力的作用引起过大剪切变形。

c桥梁纵坡设计过大导致纵向剪切变形过大。

d支座粘结于支座垫石的环氧砂浆尚未固结,就吊放上部结构,使支座位移;支座安装位置有误,梁吊装后,欲纠正横顶梁,使支座侧向剪切变形,形成支座在梁胀、缩时,剪切变形过量而剪坏。

e梁底面有翘曲,或梁底预埋钢板变形,造成梁安放后与设计要求值出入过大,形成支座受力不等。

此现象在人行天桥的梯道梁上最易发生。

f桥台、桥墩或盖梁顶面实际标高大于设计值时,为保持梁底标高,将支座处留成凹槽去凑合,形成梁底与墩、台顶面净空过小;或墩、台顶面未按桥面横坡要求留有坡度,造成部分梁下的墩、台顶面标高超标。

g支座与滑板间及滑板上未按操作工艺要求涂抹润滑物质。

3)预防措施:

①设计

a设置支座垫石,垫石高度应大于扁式千斤顶安放高

度,便于支座更换。

b支座型号应通过计算确定。

c坡桥梁底支座处应设置楔形块。

②施工

a橡胶支座安放时,应按设计要求,在墩台顶面标出其纵、横中线,安放后,位移偏差对于板式橡胶支座,不得超过3mm;对盆式橡胶支座,支座支承面四角高差不得大于2mm。

不允许橡胶支座与梁底或支承垫石间,发生任何方向的相对移动。

b支座与梁底,或支承垫石顶面,应全部紧密接触,局部有缝隙,不得超过0.5mm;有滑板时,必须按要求在支座与滑板间、滑板上涂抹润滑物质。

c支座与桥梁上、下部的连接,采用焊接时,应预埋钢构件,并确保定位准确;采用地脚螺栓连接时,支座顶板与地脚螺栓应按设计要求定位后浇筑上部结构混凝土。

③监理

a严格检验桥梁支座的各种性能指标。

b复核支座型号、方向、定位,检查安装质量。

④治理措施:

a更换支座处理是较彻底解决支座病害的办法。

b加垫钢板处理是目前桥梁养护和施工过程中解决支座问题最常用的方法。

c灌浆处理,对脱空病害可采用灌注环氧砂浆等进行填充密实,提高支座受力的均匀性。

3、桥面铺装平整度不好

1)现象:

桥面不平,行车不舒适,桥面有水洼。

2)成因分析:

1.桥面水泥混凝土不平,沥青铺装碾压后造成表面平整度差,标高不准确。

2.桥面横坡度不符合设计要求。

3)预防措施

①设计:

设计混凝土铺装层时,应考虑梁体张拉后变形找平厚度。

②施工:

加强桥面水泥混凝土施工平整度控制,沥青层铺装前对水泥混凝土桥面平整度进行检查、修理使其达到平整度要求,并对压实过程进行检查、控制。

③监理:

a对桥面水泥混凝土施工进行严格控制,并对沥青层铺装压实过程进行检查、控制。

b检查桥面铺装的保护层厚度是否符合要求。

④治理措施:

发现问题的部位可进行局部返工,使桥面铺装平整度达到规范要求。

4、桥梁伸缩缝病害

1)现象:

①桥面伸缩缝不贯通桥台与梁端相接处及各联(桥面连续的几孔称为一联)间的伸缩缝处常发生桥台侧翼墙和地袱、防撞护栏、栏杆扶手在伸缩缝处不断开的通病;

②伸缩缝安装及使用质量缺陷

a伸缩缝下的防水橡胶条脱落、损坏,在伸缩缝处漏水。

b齿形板伸缩缝,橡胶伸缩缝的预埋件标高不符合设计要求,造成伸缩缝与桥面不平顺,产生跳车。

c主梁预埋钢筋与联结角钢及底层钢板焊接不牢及焊接变形。

d伸缩缝混凝土保护带的混凝土破碎,造成伸缩缝脱锚使伸缩装置过早损坏。

③上部结构施工时造成的伸缩缝预留宽度不足。

④缝隙内异物填塞使伸缩缝功能丧失。

2)成因分析:

①桥面伸缩缝不贯通桥梁主体上部结构完成后,进行附属设施施工时技术交

底未提出留缝要求,或施工操作人员不明白伸缩缝作用,造成上述问题。

②伸缩缝安装及使用质量缺陷

a导水U形槽锚、粘不牢,造成导水槽脱落。

b齿形板伸缩缝的锚板,滑板伸缩缝的联结角钢,橡胶伸缩缝的衔接梁与主梁预埋件焊接前,高程未进行核查。

c伸缩缝的各部分焊接件表面未除锈,施焊时焊接缝长度和高度不够.造成焊接不牢;施焊未跳焊,造成焊件变形大。

d混凝土保护带未用膨胀混凝土浇注,振捣不密实。

3)预防措施:

①设计

a明确安装伸缩缝时预留宽度的计算公式。

b根据变形量宜采用模数化型钢伸缩缝。

c应明确伸缩缝安装专项技术要求。

②施工

a安装伸缩装置前须清除预留缝内杂物。

b预埋件定位准确,宜采用高强防裂水泥混凝土固定,伸缩缝安装后养护14天以上或采取相应措施后方可开放交通。

c伸缩缝橡胶止水带应整条连续,端头向上弯折埋入混凝土中,起挡水作用。

d伸缩缝附近桥面应平整,表面高差不超过2mm,伸缩缝安装误差不超过3mm,且顶面高程符合桥面纵横坡所推出的该点标高。

固定螺栓应紧固可靠,并有防振止松构造措施。

e预留缝尺寸必须满足伸缩缝安装要求。

f附属构造物施工时,技术交底应强调在桥面伸缩缝处要完全断开。

使伸缩缝在桥横向完全贯穿。

g焊件表面彻底除锈,点焊间距不大于50cm,控制施焊温度+5℃~+30℃之间,加固焊接要双面焊、跳焊,最后塞孔焊,确保焊接变形小,焊接强度高。

③监理

a检查接缝处杂物是否清理。

b检查伸缩缝是否贯通,安装是否符合要求。

c检查预埋件固定效果、养护时间。

4)治理措施:

①可在该部位的桥台侧翼墙及地袱,栏杆进行局部返工,留出贯通缝。

②伸缩缝安装不满足规范要求的应进行返工处理。

5、桥梁排水设施不畅通

1)现象:

桥梁排水设施不畅通,桥面积水,或者是排水管道接口处漏水。

2)成因分析:

桥梁排水设施安装位置不正确,造成桥面积水,排水管安装质量不合格造成排水管道接口处漏水。

3)预防措施:

①设计

a根据桥面纵横坡形成的汇水面积和径流进行设计,宽桥面、交叉口、纵横坡交汇处、凹形竖曲线、超高段等位置应有专项排水设计。

b桥面收水口位置应紧贴防撞墙或路缘石,且应低于桥面铺装层,保证收水口收水顺畅。

c桥梁应设置滴水檐。

d桥梁排水管道设置不得内置于墩台内部。

e在伸缩缝上坡处设置泄水孔。

f排水孔数量和泄水能力应满足汇水流量要求。

②施工

a排水管件应定位准确,安装牢固。

b施工期间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杂物堵塞排水口或管道。

c管件弯折部位宜采用可拆卸的装置,易于清疏。

d桥面铺装施工应设样桩,保证桥面纵、横曲线符合要求。

③监理

a复核排水口标高、排水管位置。

b检验排水口、排水管是否堵塞。

c检验桥面铺装样桩,桥面纵、横曲线标高。

④治理措施:

对排水口标高、排水管位置安装不满足规范要求的应进行返工处理。

6、混凝土外观缺陷

1)现象:

色差明显、平整度超标、线形不顺,混凝土表面起砂、裂缝、蜂窝、麻面、气泡、砂痕、骨料显露、露筋及混凝土缝隙夹层等病害。

2)成因分析:

①使用水泥批次或厂家不同、混凝土配合比偏差造成色差明显。

②施工放线不准确造成桥面铺装及防撞体平整度超标、线形不顺。

③水灰比过大,混凝土表面强度低,引起表面起砂。

④混凝土养生不及时、不规范以及施工缝留置不当造成混凝土表面裂缝。

⑤模板拼装不严密、表面不干净、脱模剂涂刷不均匀、不牢固及未按操作规程浇筑、振捣混凝土,引起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气泡未及时排出。

⑥混凝土砂率低、粗骨料过多、采用间断级配、过振,引起混凝土骨料显露及砂痕。

⑦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造成混凝土露筋。

⑧浇筑混凝土前未对施工缝进行清理,浇筑混凝土不规范混入杂物,未及时清理,引起混凝土缝隙夹层。

3)预防措施:

①设计

应明确构造钢筋、伸缩缝及施工缝设置要求。

②施工

a水泥等原材料中应采用同产地、同厂家产品;要严格控制施工配合比,控制准确。

b严格按照设计对桥面铺装及防撞体进行放线。

c保证施工现场有一定的水泥存量,以确保水泥安定性的稳定。

d选用水化热小和收缩性小的水泥,必要时应加入外加剂,尽量选择温度较低的时间浇筑混凝土,按规范规定正确留置施工缝。

e模板应表面干净、脱膜剂涂刷均匀、拼接紧密,并加止水带,防止漏浆,且模板宜采用定型钢模,分段浇筑长度不宜小于50m。

f分段安装模板时,直线段每10m,曲线段每5m以内应检验定位误差是否符合要求。

g混凝土拌合应规范,分层浇筑,振捣密实,并配合人工插边,插入式振动器的移动间距不应超过其作用半径的1.5倍,与侧模应保持5-10cm的距离,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的深度,减少气泡引起的外观缺陷。

h选用泌水性小的水泥,振捣时,应配合人工插边,使水泥浆进入模板的表面,防止砂痕的产生。

i为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要注意固定好垫块,水泥砂浆垫块上应植入铁丝,绑扎在钢筋上,以防振捣时位移。

二)道路工程

1、检查井周边路面破损、沉陷、井盖位移

1)现象:

道路工程竣工通车后,检查井周围受到车辆行驶的影响,路面出现开裂、破损、拥包、沉陷等病害,井盖与路面高差过大及井座位移失稳等现象。

2)成因分析:

①检查井混凝土基础浇筑带水作业、振捣不实、强度不足及地基承载力不足等。

②检查井材质不合格、砂浆未按配合比拌制、砂浆不饱满及强度不足等,造成井体特别是靠近路面的部分强度不足。

③检查井周边回填土材质差、分层过厚、工作坑工作面较小、压实度不足;回填压实不对称。

④井周开挖工作面不足、开挖时破坏原路面结构、松动土石清除不彻底、混凝土浇筑不密实、养护不规范造成强度不足,井圈安装时与路面高差过大。

⑤井壁及管道接口渗水,使路基软化或淘空,加速下沉。

3)预防措施:

①设计

a各类管线检查井设置宜避开公交港湾站台和路口渠化段。

b检查井基础和墙身应根据地基承载力、荷载等情况进行专项设计,检查井基础宜与管道基础连成整体。

c检查井各项技术要求均应满足《青岛市城市道路检查井技术导则》。

2)施工

①施工前,须按设计图纸做好放样工作,检查井标高应准确。

②检查井地基必须满足设计要求,遇有松软地基、流砂等特殊地质时,应采取适当措施,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并报监理、业主等审批。

③井盖座调整安装应在沥青上面层施工前进行,根据《青岛市城市道路检查井技术导则》确定开挖深度和平面尺寸。

④采用切割机割缝,挖除井周加固范围内的路面结构,机械破碎时严禁扰动周围路面结构。

路面结构预留小部分进行人工凿除,严禁撬动沥青面层,保证槽壁直顺、整齐。

⑤安装钢筋网前将基底清理干净,应与井口位置吻合,保证保护层厚度。

井壁周围采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找平,并养护达到设计强度75%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严格控制井盖座标高,复核检查井位置的纵横坡,确保其与路面高差符合现行规范要求。

⑥在铺筑沥青混合料前,须在井壁涂刷粘层沥青再铺筑面层,压实后,宜用热络铁烫密封边,以防井壁渗水。

3)监理

①检查井施工质量应作为道路施工重点质量监控对象,检查井井室、井筒、井盖的施工,应作为监理旁站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

②检查井基坑开挖完成后,基底地质情况为必检项目,应经监理工程师验收签认。

③井周每一层回填材料压实成型并经检测合格后,要经监理工程师验收签认方可进行上一层回填土施工。

④井座周边混凝土浇注过程应随时带线检查井座高差,确保井座与路面高差在5mm以内。

⑤应监控开挖,清除井口位置路面结构材料时,不得扰动周围路面结构。

⑥其他各项技术要求均应满足《青岛市城市道路检查井技术导则》。

4)治理措施:

对已经出现的各种检查井周边路面破损、沉陷、井座位移等病害,均按照《青岛市城市道路检查井技术导则》的要求进行加固处理。

2、管线沟槽处路面沉陷、纵横裂缝

1)现象:

管线沟槽处路面出现沉陷、纵横裂缝、局部破损等病害。

2)成因分析:

管线沟槽回填材料不合格、带水回填、超厚回填,压实度不符合设计要求。

3)预防措施:

①设计

a在设计中明确管道基础承载力要求。

对地质情况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提出相应地基处理措施。

b在常年地下水位下的填筑材料宜采用透水性材料。

c沟槽顶部边缘宜设置土工格栅。

d对埋地敷设的硬聚氯乙烯管、双壁波纹管等化学建材类管道,设计中应明确管材的环刚度要求,且管顶设计覆土层厚度不得小于70cm(不含道路结构层),当达不到70cm时,应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e雨污水支管不宜埋入道路基层内,当雨污水支管处于道路基层内时应设计360°混凝土包封;对于管顶距离路面基层顶面的回填高度小于30cm的过路沟槽,应使用素混凝土回填。

f沟槽回填材料及压实度应满足《青岛市城市道路检查井技术导则》的要求。

2)施工

①沟槽开挖前,应落实排水措施。

管道安装及回填时沟槽内应无积水。

②施工要点均应按《青岛市城市道路检查井技术导则》执行。

3)监理:

①对不同回填材料要分别见证取样。

②应检查回填材料及回填层压实度保证其符合设计要求。

③监理要点均应按《青岛市城市道路检查井技术导则》执行。

4)治理措施:

对已经出现的各种管线沟槽处路面沉陷、纵横裂缝等病害,按照《青岛市城市道路养护技术导则》的要求进行加固处理。

3、路面车辙、拥包

1)现象:

路面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轮迹处下陷,轮迹两侧往往伴有隆起,形成纵向带状凹槽。

在道路交叉口、公交港湾车站及实施渠化交通、陡坡路段或停刹车频率较高的路段较易出现。

2)成因分析:

①沥青混合料热稳定性不足。

矿料级配不好,细集料偏多,集料未形成嵌锁结构;沥青用量偏高;沥青针入度偏大,在夏季气温较高时,不足以抵抗行车引起的水平力。

②路床或基层强度不足,在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剪切破坏。

③面层摊铺时,底层未清扫或未喷洒粘层沥青,致使路面上下层粘结不好;沥青混合料摊铺出现离析,局部细集料集中。

④陡坡路段,面层沥青混合料容易在行车作用下向低处积聚而形成拥包。

3)预防措施:

①设计

a路面结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变速移动荷载的动效应、提高抗剪能力,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b沥青材料可根据需要选用A级道路石油沥青或SBS改性沥青,石油沥青宜选用70号,SBS改性沥青宜选用不低于I—D号沥青,骨料宜选用间断级配形成嵌锁结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中尽量减少细集料的用量。

c公交车站应具有平整、耐久、抗压、抗推移及抗车辙等特点。

根据公交车辆轴重和公交车辆对基础设施的使用次数,根据道路建设条件合理选择加厚基层等处理方式。

公交车站和重载交通路面面层宜采用三层,结构形式根据交通量情况确定,宜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作为公交车站上面层和中(下)面层,添加抗车辙剂,港湾式公交车站宜采用刚性基层。

d一般道路交叉口路面结构应采用相交道路中等级较高的道路路面结构形式,面层宜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

e预防治理范围应包括城市快速路、主干道的交叉口、公交专用车道、公交车站;城市主要区域的次干道、支路的交叉口、公交专用车道、公交车站,立交桥引道渠化交通的路段。

交叉口范围:

采用渠化交通时,为交叉口中心至

渠化段结束处;未进行渠化时,为交叉口中心为基准向四周延伸80—120m。

公交车站范围:

港湾式停靠站站台内。

f道路结构组合设计时,沥青面层每层的厚度不宜超过混合料集料最大粒径的4倍。

2)施工

①集料

粗集料应采用反击破碎机轧制而成,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立方体颗粒的碎石,粒径大于2.36mm;细集料应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符合相应级配要求,不得采用没有除尘工艺生产的石屑,石质宜与粗集料相同,严禁采用采石场下脚料。

②填料(矿粉)

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矿粉,拌合机回收粉尘作为矿粉使用时,不得超过填料总量25%。

③沥青

每批次沥青材料应附质量保证书和质量检测说明书,沥青搅拌站应对每批次到场的沥青材料进行检查验收,并留样备用。

④热拌沥青混合料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应按照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三个步骤进行,各项技术指标应满足《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各单位应高度重视生产配合比的设计,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生产,以提高设计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⑤在摊铺沥青混合料面层前,下层表面应清扫干净,均匀洒布粘层沥青,确保上下层粘结。

⑥沥青混合料的生产、运输、摊铺、碾压。

生产:

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应采用大型间歇式沥青混合料搅拌机,生产过程由计算机自动控制,配有打印装置,具备二级除尘装置。

搅拌机的振动筛规格应与矿料规格相匹配,最大筛孔宜略大于混合料的最大粒径,其余筛的设计应考虑混合料的级配稳定,不同级配的混合料必须配置不同的筛孔组合。

应按配合比设计三个阶段要求组织生产,每台搅拌机均需要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和试拌工作,通过试拌工作以研究搅拌机的操作方式,例如上料速度、搅拌数量与搅拌时间、搅拌温度等,并验证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和各项技术指标,确定生产用的配合比。

每天均应对每台搅拌机所拌混合料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和抽提(沥青用量)试验,其各项技术指标应满足规范要求。

搅拌机控制室要逐盘打印沥青及各种矿料的用量和搅拌温度,随时在线检查矿料级配和油石比,每天结束后,用搅拌机打印数据对沥青和各种矿料的总量进行分析,计算平均施工级配和油石比;并与路面设计厚度进行校核。

摊铺:

沥青混合料摊铺应采用性能优良的摊铺设备进行机械摊铺。

沥青混凝土摊铺前应加强基层清理工作,确保符合质量要求。

一台摊铺机的铺筑宽度不宜超过7.5m;超过宽度时,宜采用两台或更多台数的摊铺机前后错开10-20m呈梯队方式同步摊铺,两幅之间应有30-60mm宽度的搭接,并避开车道轮迹带,上、下层搭接位置应错开200mm以上。

为确保较高的初始压实度,在确保集料不被振碎的情况下,摊铺机夯锤应尽量调整到较大的振级,尽量提高摊铺后路面碾压前的初始密实度。

摊铺遇雨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清除未压实成型的混合料,料车上遭雨淋的混合料应废弃,不得用于沥青路面施工。

碾压:

沥青路面施工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压路机,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初压、复压、终压(包括成型)的碾压步骤,以达到最佳碾压效果。

压路机的碾压温度在不产生严重推移和裂缝的前提下,初压、复压、终压都应在尽可能高的温度下进行。

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应待路面完全自然冷却,表面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

⑦其他技术要求均应按《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及《青岛市城市道路沥青混合料技术导则》执行。

3)监理

①对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三个阶段工作严格把关,审查各阶段的试验和检测报告,并做好沥青混合料的见证取样及抽检工作。

②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应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旁站监理,前、后场监理人员至少各有一人。

其中后场主要是对搅拌时间、搅拌温度、各料仓比例、混合料成品进行监督,严禁搅拌机操作人员随意更改生产配合比和搅拌时间、搅拌温度;前场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应对摊铺厚度、摊铺速度、摊铺碾压温度、碾压组合方案等施工工艺进行监督检查,严禁施工单位随意调整更改施工工艺。

③严格按《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和本导则的要求检查施工单位各项试验报告和检验记录,对施工各阶段的质量进行检查、控制、评定,试验抽检工作应委托有相关资质的试验检测单位进行,严禁直接采用施工单位试验检测数据。

对质量达不到设计及规范要求的,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

④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对易出现病害部位的施工现场旁站。

4)治理措施:

①如仅在轮迹处出现下陷,而轮迹两侧未出现隆起时,则可先确定修补范围,一般可目测或将直尺架在凹陷上,与长直尺底面相接的路面处可确定为修补范围的轮廓线,沿轮廓线将5~10cm厚的面层完全凿去或用机械铣刨,槽壁与槽底垂直,并将凹陷内的原面层凿毛,清扫干净后,涂刷0.3~0.6L/m2粘层乳化沥青,用与原面层结构相同的材料修补,并充分压实,与路面接平。

如在轮迹的两侧同时出现条状隆起,应先将隆起部位凿去或铣刨,直至其深度大于原面层材料最大粒径的2倍,槽壁与槽底垂直,将波谷处的原面层凿毛,清扫干净后涂刷

0.3~0.6L/m2的粘层乳化沥青,再铺筑与面层相同级配的沥青混合料,并充分压实与路面接平。

②若因基层强度不足、水稳性不好等原因引起车辙时,则应对基层进行补强或将损坏的基层挖除,重新铺筑。

新修补的基层应有足够强度和良好的水稳性,坚实平整;如原为半刚性基层,可采用早期强度较高的水泥稳定碎石修筑,但其层厚不得小于15cm。

修补时应注意与周边原基层的良好衔接。

③凡由于沥青混合料本身级配偏细,沥青用量偏高,或者上下层粘结不好而形成的拥包,应将其完全铣刨掉,并低于原路表,然后待开挖表面干燥后喷洒0.3~0.6L/m2粘层乳化沥青,再铺筑热稳定性符合要求的沥青混合料至与路面平齐。

当拥包周边伴有路面下陷时,应将其一并处理。

4、桥台背后下沉、跳车

1)现象:

由于桥头路基与桥涵在施工及运营过程中产生了不均匀沉降,致使桥头路面不平顺,产生了较大的沉降差,在车辆经过时,桥头产生跳车现象,影响了行车的舒适性,严重时将限制运行速度,危及行车安全。

桥台跳车主要分两种:

①有搭板上、下桥跳车:

桥台台后设搭板,车辆上下桥呈上、下坡,“跳车”有过程,车辆处于超重、失重状态。

②无搭板上、下桥跳车:

桥台台后不设搭板,车辆上、下桥呈瞬间上跳、下落,无过渡性,车辆处于颠簸状态。

2)成因分析:

①台后填方路基下沉在台后路基施工过程中,由于台后填料不满足规范要求及对填筑质量把关不严,致使填方压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再加上施工时受作业面的影响,施工机具不能靠近台背,局部出现死角,不能碾压。

在车辆荷载的重复作用下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