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三文言文翻译综合练习教案.docx
《语文高三文言文翻译综合练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三文言文翻译综合练习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高三文言文翻译综合练习教案
高考语文高三文言文翻译综合练习教案
一、课前热身试手。
(一)阅读下面文段,结合所学翻译方法与技巧,找出得分点,尝试翻译划线句子。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
大豕(shǐ)不肯就轭(è),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
(1)宁毋②先生过而尤之曰:
“子过矣!
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nào)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
”商於子怒而弗应。
(2)宁毋先生曰:
“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
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
”商於子曰:
“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
(3)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
”(4)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
“是盖有激者也。
”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商於子驾豕)
[注释]①商於(wù)子:
作者虚构的人物。
②宁毋:
作者虚构的人物。
(1)
(2)
(3)
(4)
参考译文:
商於子家很贫穷没有牛耕田,就牵一头大猪日出而作。
大猪不肯就范(被套上轭,轭:
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
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道:
“你错啦!
耕地应当用牛,因为牛的力气大能够(耕)其土块,蹄子的坚硬(有力)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
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
”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
宁毋子先生说:
如今您拿它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
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反而发怒还不搭理我,为什么啊?
”商於子说:
“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
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
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
您怎么不以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
”毋宁先生回头对弟子说:
“这个人应该是(对现实)有激愤的(那种)人。
”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结合所学翻译方法与技巧,找出得分点,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东亭①为桓宣武主簿,既承藉,有美誉,公②甚欲其人地为一府之望。
初,见谢失仪,而神色自若。
坐上宾客即相贬笑,公曰:
“不然。
(1)观其情貌,必自不凡,吾当试之。
”后因月朝阁下伏,公于内走马,直出突之。
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
(2)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①王东亭:
即王珣,是东晋初年大臣王导的孙子,曾因功被封为东亭侯。
②公:
即桓宣武,桓温。
(1)译文:
(2)译文:
答案:
(1)看他的神情态度,一定不平常,我要试试他。
(2)于是王珣的名声大为提高,大家都说“这是做辅弼大臣的人才呀”。
【参考译文】
东亭侯王珣担任桓温的主簿,受到祖辈的福荫,名声又很好,桓温很希望他在品学门第上能成为全府所敬仰的榜样。
当初,王珣回答桓温问话时有失礼之处,可是他神色自若。
在座的宾客立刻贬低并且嘲笑他,桓温说:
“不是这样的。
看他的神情态度,一定不平常,我要试试他。
”后来在初一僚属进见的时候,桓温从后院骑着马直冲出来。
手下的人都被吓得躲闪跌倒,王珣却稳坐不动。
于是王珣的名声大为提高,大家都说“这是做辅弼大臣的人才呀”。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结合所学翻译方法与技巧,找出得分点,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祥性至孝。
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
祥愈恭谨。
(1)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
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
(2)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
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
其笃孝纯至如此。
(选自《晋书》,有删改)
(1)译文:
(2)译文:
答案:
(1)父母亲有病(的时候),他睡觉都不脱衣服,必定亲自尝试汤药。
(2)乡里人都惊叹,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动天地所致。
【参考译文】
王祥生性非常孝顺。
他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对他不好,多次说他坏话,因此父亲也不喜欢他,常常派他清扫牛粪。
王祥更加恭敬谨慎地做这些事情。
父母亲有病(的时候),他睡觉都不脱衣服,必定亲自尝试汤药。
有一次继母一心想吃鲜鱼,当时天寒地冻,王祥解下衣裳正要剖开冰面来抓鱼,冰面忽然自己解冻,一对鲤鱼跃出,他拿着鲤鱼回了家。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于是又有数十只黄雀飞入他的帐幕,他又拿来供奉继母。
乡里人都惊叹,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动天地所致。
家里的丹柰结了果实,继母命他看守,每当风雨来临,王祥就抱着树哭泣。
他的孝心竟到了如此地步。
二、考题全方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周勃卒,文帝感其功,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
后元六年,匈奴大入边,亚夫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细柳,先驱至,不得入。
曰:
“天子且至!
”军门都尉曰:
“将军令曰: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上至,又不得入,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文帝曰:
“嗟乎,此真将军矣!
可得而犯邪?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
“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
译文:
绛侯周勃死了,文帝感念他的功劳,下诏挑选周勃最贤能的儿子,人们推举了周亚夫,于是恩荫周亚夫为条侯,接续周勃的爵位。
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举侵入边境,周亚夫驻扎在细柳营防备匈奴。
皇帝亲自到细柳营慰劳军队,天子的前导到达军营,不能进入。
前导说:
“天子就要到了!
”军门都尉说:
“我们将军命令说:
‘在军中只能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
’”皇帝到了,还是不能进入。
于是皇帝便派使者手持符节给将军下诏令,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
文帝说:
“哎呀,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
别人怎么能够去侵犯他呢。
”文帝将要去世的时候,告诫太子说:
“如果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可以担当领兵重任的。
”
孝景三年,吴、楚反。
以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
因自请上曰:
“楚兵剩轻,难与争锋。
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
”上许之。
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
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
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绝吴、楚兵后粮道。
吴兵乏粮,数欲挑战,终不出。
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於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
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卯。
归,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
译文:
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国叛乱。
景帝任周亚夫为太尉,向东攻打吴、楚叛军。
于是周亚夫亲自请示皇帝说:
“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交战取胜。
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
”景帝同意了这个意见。
太尉周亚夫把各路军队会合到荥阳之后,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孝王向太尉周亚夫请求救援。
而太尉周亚夫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
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不肯去救。
梁国上书报告景帝,景帝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梁。
太尉不遵从皇帝的诏令,坚守营垒不出兵,而是派遣轻骑兵断绝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
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屡次想挑战,可是汉军始终也不出来应战。
吴兵已经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
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
于是将领们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
由这次平叛开始,梁孝王和太尉有了嫌隙。
周亚夫回朝后,升任丞相,景帝非常器重他。
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景帝由此疏之。
而粱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
匈奴王徐卢降,景帝欲侯之。
丞相亚夫曰:
“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景帝曰:
“丞相议不可用。
”亚夫因谢病,中元三年,以病免相。
后条侯子坐买官器,事连条侯。
书既闻上,上下吏。
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
景帝骂之曰:
“吾不用也。
”召诣延尉。
延尉责曰:
“君侯欲反邪?
”亚夫曰:
“臣所买乃葬器也,何谓反邪?
’’吏曰:
“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吏侵之益急,因不食五曰,呕血而死。
史公曰:
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
惜其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
悲夫!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后来,景帝废了栗太子,丞相周亚夫极力为此事争辩,景帝因此就疏远了他。
而梁孝王每次进京朝见,常常跟太后讲条侯周亚夫的短处。
匈奴王徐卢投降汉朝,景帝想要封他为侯爵。
丞相周亚夫说:
“那个人(或:
他)背叛了他的(或:
自己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如果封他为侯,那还凭什么去责备不守节操的臣子呢?
”景帝说:
“丞相的意见不能采用。
”周亚夫因而称病退居家中,景帝中元三年,周亚夫因病被免去丞相职务。
后来条侯的儿子因偷买天子用的器物而获罪,事情牵连到条侯。
文书呈报给景帝以后,景帝交给官吏查办。
官吏按文书上内容逐条责问条侯,条侯拒不回答。
景帝责骂他说:
“我不任用你了。
”并下令把周亚夫交到廷尉那里去。
廷尉责问说:
“您是想造反吗?
”周亚夫说:
“我所买的器物都是殉葬用的,怎么说是要造反呢?
”狱吏说:
“您纵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到地下去造反吧!
”狱吏逼迫越来越加紧,于是周亚夫五天不吃饭,吐血而死。
太史公说:
周亚夫的用兵,一直保持威严庄重,坚韧不拔,司马穰苴这样的名将怎能超过他呢?
可惜他自满自足而不虚心学习,能谨守节操但不知恭顺,最终导致穷途困窘。
真令人悲伤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粱曰使使请救/太尉不肯往
B.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曰使使清救/太尉不肯往
C.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曰使使清救太尉/不肯往
D.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粱曰使使请教太尉/不肯往
1.A(注意各句主语、谓语相关内容的变化。
)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
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
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大都是其后裔,从唐中期开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也是后人诗句中的“胡虏”所指。
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
比如定窑、景德镇官窑等,就是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
D.史公,即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
文中史公为司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2.B(从秦始皇时期开始,就有匈奴与中原征战不休的记载。
比如学生可以从司马迁、苏武牧羊等故事推知汉朝时中原与匈奴就已经征战不休了(考查学生的课内外知识和思维的延展能力)。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亚夫治军严格,赢得赏识。
文帝曾到细柳营慰劳军队,见到周亚夫的部队戒备森严,纪律严明,称赞他是“真将军”。
临终叮嘱太子,周亚夫可以担当重任。
B.周亚夫谋事有方,贯彻有力。
吴、楚叛乱,周亚夫事先与皇帝制定以梁国吸引敌兵、断敌粮道的战术,后虽梁孝王求救、景帝诏令救梁,仍不改战术而最终平乱。
C.周亚夫固执己见,不知恭顺。
在废弃太子、匈奴王徐卢封侯事上他未与景帝保一致,加上梁孝王向太后进言,使其逐渐失去景帝的信重,后来被免丞相职务。
D.周亚夫性情刚直,宁折不弯。
景帝怀疑他谋反,指使吏卒逼迫,周亚夫不服,最终绝食而死。
史家肯定其用兵才能,而对他因性格弱点导致穷途困窘表示了惋惜。
3.D(“景帝怀疑他谋反”及“指使吏卒”属臆想,原文无据。
)
4、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分)
(1)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
(1)文帝下诏挑选周勃最贤能的儿子,人们推举了周亚夫,于是恩荫周亚夫为条侯,接续周勃的爵位。
(“诏”“其子最贤者”“荫”“续”,每处1分,句意1分。
)
(2)上至,又不得入,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2)皇帝到了,还是不能进入。
于是皇帝便派使者手持符节给将军下诏令,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
(“乃”“使”“使”“乃”各1分,句意1分。
)
(3)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於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
(3)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
于是将领们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
(“出”“破”“乃”“以…为是”各1分,句意1分。
)
(4)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4)那个人(或:
他)背叛了他的(或:
自己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如果封他为侯,那还凭什么去责备(或:
要求)不守节操的臣子呢?
(“彼”“侯”“何以”“人臣不守节者”各1分,句意1分。
)
三、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
永乐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
进吏科右给事中,坐累谪交阯为吏。
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
译文: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
考中永乐二年进士,授予工科给事中。
晋升为吏科右给事中,因受牵连获罪被贬谪到交阯为小吏。
过了九年,仁宗即位,才召入朝中为御史。
英宗即位后的第三个月,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在平凉、西宁操练兵马。
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
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曰引还。
亨信让之曰:
”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
死法孰与死敌?
”贵不从。
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
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
明年进兵,大破之。
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
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
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
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
亨信言:
”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
今奈何忽为此举?
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畊,必致窜逸。
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帝纳其言而止。
译文:
正统二年,蒋贵征讨阿台和朵儿只伯,罗亨信参预军务。
到鱼儿海,蒋贵等人因粮饷不继,居留十曰率军返回。
罗亨信责备他们说:
“你们受到国家优厚的恩待,怎么敢面对敌人而退缩呢?
因触犯国法而死与和敌人作战而死那一个更值得?
”蒋贵不听从。
罗亨信上奏章说蒋贵逗留的状况。
皇帝把他的奏章给监督尚书王骥等人看。
第二年进兵,大破敌军。
罗亨信凭借参赞功劳,晋级一等。
父亲去世后回家送葬。
返回朝廷,改任为宣府、大同巡抚。
参将石亨请求选拔三分之一的大同居民为兵员,亨信上奏制止这件事。
正统十年,晋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当时皇上派遣官员测量两镇军田,一军八十亩以外,都征税五升。
罗亨信说:
“文皇帝时,诏令边防军队尽力垦田,不征税,陛下又重申这条命令,今天为何忽然采取这一举措呢?
塞上诸军,防卫边疆劳苦,没有其他生计,惟有从事田耕。
每年自冬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开次割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
况且边塞土地贫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税,那么人民不会再耕种,必然会导致逃逸。
计臣只专注于收粮食,不知道民心不稳定,即使有粮食,边关谁来守?
”皇帝采纳他的话,停止了这种做法。
初,亨信尝奏言:
”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
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
不然,恐贻大患。
”兵部议,寝不行。
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
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
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
”出城者斩!
”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
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
亨信登城语曰:
”奉命守城,不敢擅启。
”也先逡巡引去。
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曰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
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
着兜鍪处,颠发尽秃。
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
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
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有删改)
译文:
当初,罗亨信曾上奏说:
“也先专等时机,以图入侵。
应事先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来防备。
不然,恐怕贻留大患。
”兵部议论,废置不用。
等到土木之变,人心惶恐不安,有建议放弃宣府城的,官吏军民纷争而出。
罗亨信持剑坐在城下,下令说:
“出城的杀。
”又与诸将发誓为朝廷死守,人心才安定下来。
也先挟持上皇到城南,传令开门。
罗亨信登城告诉他们说:
“奉命守城,不敢擅自开启。
”也先徘徊而去。
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逃跑,一并追究他们的罪责。
那时候,皇帝被俘,敌骑兵曰曰逼近城下,关门左右都是战场。
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
戴头盔之处,头发全秃光。
景帝即位,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第二年,已经七十四岁了,请求辞官。
答应了他。
回去八年后,死于家中。
5.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3分)5.D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B.正统为明朝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的年号。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从此以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
C.车驾本是帝王所乘的车,这里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6.B(元朝以后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亨信以国事为重,为人正直。
蒋贵讨伐阿台、朵儿只伯,以粮食军饷没跟上为由,带领军队撤回,罗亨信劝阻无效后上书皇上,皇上让监督尚书将蒋贵革职。
B.亨信能为军民着想,很有主见。
在军田征税问题上,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他说出不能征税的理由,最后皇上采纳了。
C.亨信临危不乱,处事有法。
他关键时刻能够稳定人心,当大家都要逃出城时,亨信仗剑坐在城下,并且说:
”出城者斩!
”又让诸将发誓为朝廷死守城池,人心才安定下来。
D.亨信治军严谨,尽职尽责。
赤城等地诸守将弃城逃跑,他一并追究他们的罪责,他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对外抵御强敌,对内守卫京城。
7、选D解析:
应该是“亨信又与朱谦共同守卫宣城”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1)进吏科右给事中,坐累谪交阯为吏。
(1)晋升为吏科右给事中,因受牵连获罪被贬谪到交阯为小吏(“进”,晋升;坐,因……而获罪;谪;为各1分,句意1分)
(2)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
死法孰与死敌?
(2)你们受到国家优厚的恩待,怎么敢面对敌人而退缩呢?
因触犯国法而死与和敌人作战而死那一个更值得呢?
(得分点:
句意正确2分,“敢…耶”译为“怎么敢…呢”1分,“孰与”译为“哪赶得上”或“与……相比,哪一个好”1分,“死法、死敌”译为“死于法度、死于敌手”或“被法律处死、和敌人战死”1分。
)
(3)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3)计臣只专注于收粮食,不知道民心不稳定,即使有粮食,边关谁来守?
(句意正确2分,“但”译为“只”1分,“虽”译为“即使”1分,“谁与”译为“和谁”1分。
))
(4)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曰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
(4)那时候,皇帝被俘,敌骑兵曰曰逼近城下,关门左右都是战场。
(“车驾既北”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这里车驾既北指皇帝在北,就是皇帝被俘;曰薄:
一天天靠近;皆,判断句式;句意2分
)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宰我问: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
“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
“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
②子路丧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
子路曰:
“由不幸寡兄弟,不忍除之。
”故曰:
观过知仁。
(《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上》)
③子曰: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
(1)孔子为什么三次提到“女安”?
(2)宰我认为守丧一年即可,孔子觉得“予之不仁也”子路“期而不除”孔子亦“非之”结合材料,简述孔子这样评价的原因。
【答案】
(1)①强调人要有仁心(“不忍之心”“恻隐之心”)的重要性,行为应遵从仁心。
②将君子的行为和宰我对比,希望弟子理解“心安”的正确内涵。
(2)①宰我的看法是不孝的表现,违背仁德。
②子路因亲人去世而过度哀痛,虽然有违中庸(无过无不及),但情有可原。
③宰我和子路的错误各属其类,观过,可以知是否仁。
【解析】【分析】
(1)“女安”意思是“你心安”,第一处,“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第二处,“女安,则为之。
”第三处,“今女安,则为之!
”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间,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
孔子的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
这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他批评宰我“不仁”。
其实在孔子之前,华夏族就已经有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经过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袭到今天。
这是以“孝”的道德为思想基础的。
孔子如此强调“女安”,是告诫弟子,人要有仁信的重要性,人的行为应遵从仁心。
孔子将君子的行为与宰我对比,希望弟子能理解“心安”的正确含意。
(2)孔子认为仁心是人所必备的,人在思想上要具备仁爱之心,其行为要符合仁心。
宰我认为服丧期三年太长,一年就够了,这是不孝的表现,违背仁德。
子路因姐姐去世而过度哀痛,虽然有违中庸(无过无不及),但情有可原。
宰我和子路在仁德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宰我和子路的错误各属其类,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故答案为:
⑴①强调人要有仁心(“不忍之心”“恻隐之心”)的重要性,行为应遵从仁心。
②将君子的行为和宰我对比,希望弟子理解“心安”的正确内涵。
⑵①宰我的看法是不孝的表现,违背仁德。
②子路因亲人去世而过度哀痛,虽然有违中庸(无过无不及),但情有可原。
③宰我和子路的错误各属其类,观过,可以知是否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能力。
把握文章内容,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的内容答题。
(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
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附参考译文】
①宰我问:
“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
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
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
”孔子说:
“(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
”宰我说:
“我心安。
”孔子说:
“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
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
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
”宰我出去后,孔子说:
“宰予真是不仁啊!
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
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
难道宰子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