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
《新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新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
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
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
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
妻还怪问,凤方悟之。
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选自《后汉书·逸民传·高凤》)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自以为\大有所益
B.及\鲁肃过寻阳
C.曝麦\于庭
D.不觉潦水\流麦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见往事耳 往事:
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 更:
________
③妻尝之田 尝:
________
④时天暴雨 时:
________
(3)下列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旦辞爷娘去
B.治经为博士邪 其后遂为名儒
C.妻尝之田 康肃笑而遣之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往事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妻还怪问,凤方悟之。
(5)甲文中吕蒙的变化让我们明白了________;乙文“高凤流麦”的典故现在多用来形容________。
【答案】
(1)D
(2)历史;重新;曾经;当时
(3)B
(4)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妻子回来感到奇怪(惊异)询问他,他才醒悟。
(5)吕蒙变化告诉我们:
①开卷有益。
②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一定能学有所成。
(写出一点即可);“高凤流麦”的典故形容:
专心致志勤奋读书(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
(1)“不觉潦水/流麦”改为“不觉/潦水流麦”。
句意为:
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
此题要注意把谓语部分与宾语部分之间划开。
故选D。
(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往事”:
历史。
“更”:
重新。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时”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当时”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A.前者“推托”,后者“告辞,辞别”。
B.都是“成为”之意。
C.前者动词“去,到”,后者代词,指卖油翁。
D.前者“认清”,后者“了解”。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但”:
只。
“涉猎”:
粗略地阅读。
“往事”:
历史。
“怪”:
感到奇怪。
“方”:
才。
(5)一空,写吕蒙变化的启示。
蒙的变化告诉了我们:
一个人只要肯学习,什么时候也不算晚,只要你肯刻苦努力,就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
还告诉了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等。
二空,可分析“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等句,即可归纳出“高凤流麦”的典故现在多用来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答案。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历史;②历史;③曾经;④当时
⑶B
⑷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妻子回来感到奇怪(惊异)询问他,他才醒悟。
⑸吕蒙变化告诉我们:
①开卷有益。
②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一定能学有所成。
(写出一点即可);“高凤流麦”的典故形容:
专心致志勤奋读书(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
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把握,注意结合语义结合词义。
⑷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⑸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一)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
“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吕蒙说:
“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二)
高凤,字文通,是南阳叶人。
在他青年还是书生时,他的家庭以种田为生,但却精通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息。
他的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庭院里面晾晒着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
后来突然下了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读经书,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
妻子回来后责问他,高凤这才恍然大悟(小麦被冲走了)。
后来高凤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教书。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
“获则烹。
”其弟争曰:
“宜燔。
”竞斗而讼于社伯。
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1)解释划线的词。
①将援引射之________
②宜燔________
③烹燔半焉________
④已而索雁________
(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
(3)本文涉及几个人物?
谁的观点正确?
为什么?
【答案】
(1)拿起;应当;煮食;寻找
(2)但等到他们再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凌空高飞无影无踪了。
(3)三个人。
都不正确。
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
【解析】【分析】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烹”是“煮食”;“索”是古今异义词,“寻找”的意思。
(2)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已而(不久)、索(寻找)、凌(升)”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这则寓言叙写了两兄弟望着空中的大雁,为如何吃雁而争论不休,最后争论社伯那里,两个人顾争论,然而自己的目标早已经飞走了,错过了射雁的时机,什么都没有得到。
从中可以看出,三个人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因为做事情要抓住时机,错过时机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了。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⑴拿起;应当;煮食;寻找;
⑵但等到他们再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凌空高飞无影无踪了。
⑶三个人。
都不正确。
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疏通文字,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
“一射下就煮来吃。
”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
“栖息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鸿的大雁适合烤着吃。
”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
社伯建议把大雁剖开,一半煮食,一半烤食。
等到兄弟两个再次去射大雁时,大雁早就飞远了。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仁宗在东宫,鲁肃简公宗道为谕德,其居在宋门外,俗谓之浴堂巷。
有酒肆在其侧,号仁和,酒有名于京师。
公往往易服微行,饮于其中。
一日,真宗急召公,将有所问。
使者及门而公不在,移时乃.自仁和肆中饮归。
中使遽先入白,乃与公约曰:
“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
”公曰:
“但.以实告。
”中使曰:
“然则当得罪。
”公曰:
“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中使嗟叹而去.。
真宗果问,使者具如公对。
真宗问曰:
“何故私入酒家?
”公谢曰:
“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具备,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
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
”真宗笑曰:
“卿为宫臣,恐为御史所弹。
”然自此奇公,以为忠实可大用。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注释)①即宋仁宗,当时还是太子。
②鲁宗道,字贯之,宋真宗、仁宗时人,卒谥肃简,所以称“肃简公”。
③谕德:
官名,为太子从官,负责侍从赞谕。
(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①移时乃自仁和肆中饮归________
②但以实告________
③中使嗟叹而去________
④使者具如公对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
(3)结合选文内容,补全下面的读书笔记。
本文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塑造鲁宗道的形象。
“中使嗟叹而去”中的“叹”写出了①________。
“真宗笑曰”的“笑”写出了②________,一“叹”一“笑”突出了③________。
【答案】
(1)才;只;离开;回答
(2)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
(3)中使被鲁宗道不愿欺骗皇上,要他据实相告的行为所折服;皇帝欣赏鲁宗道这种据实相告,率真实诚的品行;鲁宗道忠实的品性
【解析】【分析】
(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去”:
离开。
“对”:
回答。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乃”“但”作为文言虚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
译为:
真宗要是怪罪你来迟了,应该用什么话来推托?
先告诉我怎么说,免得回答不一致。
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划开。
(3)考查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塑造鲁宗道的形象的方法。
如“中使嗟叹而去”中的“叹”的作用要分析好“但以实告”等句,写出了中使被鲁宗道据实相告的行为所折服。
“真宗笑曰”的“笑”的原因可分析“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具备,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
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等句,写出了皇帝欣赏鲁宗道这种据实相告率真实诚的品行。
一“叹”一“笑”从侧面突出了鲁宗道忠实的品性。
一“叹”一“笑”都是对鲁宗道的侧面描写。
故答案为:
⑴才;只;离开;回答;
⑵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
⑶中使被鲁宗道不愿欺骗皇上,要他据实相告的行为所折服;皇帝欣赏鲁宗道这种据实相告,率真实诚的品行;鲁宗道忠实的品性。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
本题考查句子停顿。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仁宗住在东宫,鲁简肃公做谕德,他住在宋门外面,俗称浴堂巷。
有酒肆在它的旁边,店号叫仁和酒,在京师很出名,公(鲁简肃)常常换掉服装在那裏饮酒。
一天真宗急忙召见公(鲁简肃),使者在门边而公不在裏面。
一段时间后仁宗从仁和酒肆回来,使仁跟公约定说:
“真宗要是怪罪你来迟了,应该用什么话来推托?
先对对口径,免得穿帮。
”公说:
“以实情告诉他。
”使者说:
“这样的话要得罪的。
”公说:
“饮酒,人之常情,欺骗国君,是君子的大罪状。
”使者叹息着走了。
真宗果然问使者,使者具体地像公说地那样对答。
真宗问公说:
“为什么擅自进入酒家?
”公道歉说:
“臣家贫穷没有器皿,酒肆什么都具备,宾去到好像回家一样,正好有乡里亲客从远方来,于是跟他们饮酒。
”真宗说:
“你是宫里的官,恐怕会被御使(各官)弹劾。
”然后从此认为他是奇人,忠诚实在可以重用。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②可以调素琴(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本文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形容陋室之陋。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文中作者以诸葛、杨雄自比,含蓄表达了自己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答案】
(1)唐;刘禹锡
(2)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不加装饰
(3)没有嘈杂的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4)B
【解析】【分析】
(1)《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2)“谈笑有鸿儒”翻译为“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鸿儒”意思是“博学多识的人”。
“可以调素琴”翻译为“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素”意思是“不加装饰的”。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句中“乱”意思是“扰乱”。
“案牍”指官府的公文,“劳”意思是“使……劳累”。
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4)B.“陋室之陋”表述有误,应该是“陋室不陋”。
故选B。
故答案为:
⑴唐;刘禹锡
⑵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不加装饰
⑶没有嘈杂的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⑷B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
孔子说:
“这有什么简陋呢?
”
5.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划一处)
是非木柿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3)请结合第②段原文至少两个具体词语,分析作者是如何把讲学家塑造成“目中无人、狂安自大”的。
(4)下列四张示意图,最符合老河兵对河中石鲁应“求之于上流”的原因分析是( )
A.
B.
C.
D.
(5)下列古人的四句话,与《河中石兽》说明的道理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道虽迹,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B.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C.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
D.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答案】
(1)是/非木柿
(2)D
(3)讲学家听了僧人寻找石兽的方法后,第一反应是“笑”,耻笑、嘲讽那些僧人,嘲讽别人其实就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之后开口就说“尔辈”,这个称呼颇有意味,说明讲学家已经认为自己与众人不是同一类人了。
从中能看出讲学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形象。
(4)B
(5)C
【解析】【分析】
(1)语句“是非木柿”的意思是:
这(石兽)不是木片。
依据主谓间停顿,正确的句读是:
是/非木柿。
(2)D项“之”是结构助词“的”的用法,其他三项“之”均为代词。
故选D。
(3)本题作答要结合“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中的“笑”和“尔辈”来分析作答。
这里的“笑”是对那些僧人耻笑和嘲讽,实则表示自己高人一等;然后用“尔辈”来表明讲学家自己的与众不同。
可以看出讲学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形象。
(4)本题可依据“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漱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知。
B图最符合老河兵的说法。
故选B。
(5)《河中石兽》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语句“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的意思是:
从见闻得到的知识,不如心中已了解的,心中了解的,不如经过实践体验得来的。
这与《河中石兽》所表明的道理基本是一致的。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是/非木柿
⑵D;
⑶讲学家听了僧人寻找石兽的方法后,第一反应是“笑”,耻笑、嘲讽那些僧人,嘲讽别人其实就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之后开口就说“尔辈”,这个称呼颇有意味,说明讲学家已经认为自己与众人不是同一类人了。
从中能看出讲学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形象;
⑷B;
⑸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做出选择;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
结合文章的主旨即可做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
”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周敦颐为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为分宁①主簿②。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
“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
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
“如此尚可仕乎!
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注】①分宁:
地名。
②主簿:
官名。
③委:
抛弃,扔弃。
④手版:
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有狱久不决/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囚得免/获五人,囚于狱中
C.将弃官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王逵欲深治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2)用三条“/”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
(3)联系全文,说一说“王逵悟”一句中王逵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