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6539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高一质量调研试题

语文2019.07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

 ① 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

许多学者的经验表明,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② 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

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

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

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

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

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③ 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

中国的语言跟世界上其他语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国族的语言是拼音语言。

世界的几大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我们中国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

为什么?

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

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

单音独体的语言,其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个音节,中国吟诵也是这样。

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可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太单调,所以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成为五言诗,之后,又从五言发展出七言诗。

 

④ 诗之为用,是要使读诗的人有一种生生不已、富于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灵。

为什么诗歌的吟诵重要?

因为诗歌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

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

诗要自己“跑”出来。

诗怎么自己“跑”出来?

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

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

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

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

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

 

⑤ 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

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

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

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

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多。

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

 

⑥ 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

继承和发扬吟诵,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

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反而适得其反。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正确方式,不出声地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

B.吟诵是吟诵者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达到深微密切交流和感应的途径,不能吟给别人听。

C.如果缺少对作者和诗歌情意的了解,不懂读诵的节奏平仄,所谓的吟诵只能是“自由吟”,不能够深入体会作品的内涵。

D.熟于吟诵,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就能够随着声音写出好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吟诵的作用和特点立论,论述了吟诵在诗歌创作和阅读上的重要作用。

B.文章从吟诵的特点、作用、方式和传承等方面对吟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C.文章论述了吟诵的个性化和多变性特点,且需口耳相传,因而吟诵其实很难被传承。

D.文章从错误和正确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论证了吟诵需要以科学的方式来传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吟诵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根据个人的理解,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

B.作者通过吟诵赋予诗以出兴发感动的力量,读者通过吟诵感受到兴发惑动的力量,这样的诗就是好诗。

C.中国诗歌的吟诵,声调相同,但又不整齐划一,充满细微的变化,传达不同吟诵者不同的感受。

D.动不动就搞“全民吟诵”一类的活动,可能会引起更多人对吟诵的关注,但也更有可能让人对吟诵产生错误的认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如果只看数字的话,中美之间存在数额巨大的贸易逆差。

比如2016年,中国统计的对美货物贸易顺差达到2540亿美元。

美国统计的对华逆差额更是高达3470亿美元,但是事情并不简单,要客观理解中美贸易逆差数据,有三方面的因素不能忽视。

一是在中美贸易中巨额的服务贸易逆差不能被无视。

根据中方的统计,美国是中国服务贸易第一大逆差来源地;二是美方的统计数据误差过大;三是即便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在中美贸易中吃亏了。

那么,万一中美启动贸易战谁的损失更大?

对此有两方面需要澄清。

一方面是,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从未停止。

另一方面是,美国在中国的利益也是巨大的。

美国出口的62%的大豆、14%的棉花、17%的汽车、15%的集成电路,以及波音飞机全球交付数量的25%都销往中国。

至于特朗普为什么会在这个时点在贸易问题上对华发难?

除了美国国内保护主义因素作用之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特朗普服务其当前国内政治的需要,尤其是在各项政策迟迟无法推进的情况下,他对内需要跟各方势力有所妥协,对外则需要有所动作。

(摘编自《经济日报》刊文)

材料二:

美国对中国贸易差额

(摘编自《贸易失衡是美国的宿命?

》)

材料三:

美国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贸易赤字快速增长,达到了创记录的7260亿美元,其中以对中国贸易逆差最多,达到2016亿美元。

2015年,中国出口总额的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844亿美元,占中国贸易顺差总额的83%……如果扣除这一部分,中国的贸易顺差仅为175亿美元。

仅2014年,美资在华企业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商品额就达750多亿美元,当年中方的统计美中贸易逆差是802亿美元,如果减去这750亿美元,只有50亿美元逆差。

入世以来,中国绝大多数农产品、非农产品,尤其是服务的开放已经达到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最高水平,包括银行、分销等在内的100个服务贸易部门,已经向外资开放。

就美国最热切希望中国进一步开放的农业市场而言,目前我国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3%,2016年还将下降至15.2%,而世界农产品关税平均为62%。

为缩小中美贸易顺差,中国不断加大从美国进口的力度。

实际上,中美经贸的不平衡有很多具体原因,既有像美国对华出口实施管制这样的老问题,也有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其次,不同的统计方法人为地夸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程度。

再次,结构性问题是中美贸易失衡的另一个原因。

中国不需要的东西拼命塞过来,可中国需要的产品却不肯卖。

此外,美国国内过低的储蓄率使贸易逆差加大。

(摘编自《中美贸易报告:

美国真的亏大了》)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美国对中国的货物贸易处于逆差,但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却存在大额顺差,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

B.除2009年和2016年中国的货物贸易稍稍减少外,其余年份与前一年相比,都呈现出上升的态势。

C.前10年中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增幅速度较慢,美国对华出口的服务贸易也呈现出相似的特点。

D.虽然中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占优势,但美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优势明显,两相比较,两国的贸易差额并不大。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只看数字,中美之间存在着数额巨大的贸易逆差,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分析具体情况,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B.特朗普发动贸易战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尤其是他竞选总统时对选民的种种承诺无法兑现,对外只能有所动作了。

C.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出现贸易逆差,美国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中国想买的东西不肯卖,中国不需要的却拼命塞过来。

D.中国政府积极努力解决贸易逆差数额巨大的问题,同样,如果美国政府努力想办法,贸易逆差问题一定能妥善解决。

6.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中美之间的贸易战?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老人

崔立

老人真的是老了。

有点迫不及待地老了。

  早上,阳光缓缓地照射在马路上,老人佝偻的背影,缓步地前行中。

微风从老人的身边轻轻滑过,都像比老人的速度要快。

老人,是要从人行道的一端,走到人行道的另一端。

看起来,距离并不是很远,甚至用眼睛去看,应是触手可及的。

但老人的眼睛,无法真切地触及到那里,只能迈开着她的脚步,艰难地往前走。

有一个年轻人,急急地走过老人的身边。

人行道并不宽,老人走在稍偏中间的位置。

年轻人走过去时,带起了一阵风,也碰触了老人柔弱的肩膀一下,是风要刮倒了老人,还是年轻人撞到了老人。

老人的身子踉跄地顺势往前仰了一下,像是要摔倒,摇摇晃晃地要倒下了,还是艰难地撑住了。

老人很不容易地站在那里。

匆匆而过的那个年轻人,在老人的眼睛里早已不见了踪影。

  又一天,老人走着同样的路,缓缓地,在那条人行道上蹒跚着步子。

老人走得还是很慢,慢慢悠悠地,看起来像在走,看起来又不像在走。

有阳光照射在老人的头上,照出一头黑白相间的老人的鬓发。

老人缓缓行走在人行道的中间。

一个女孩,原本是在离老人身后很远的距离,接着是越来越近,直至女孩已经到了老人的跟前。

老人站在人行道的中间,挡住了女孩前行的路线,女孩几次想走过去,但空间太窄,还是走不过去。

女孩咬了咬牙,想说什么,又憋了回去。

反复犹豫,女孩终于是忍不住开了口。

女孩说,阿姨,你能让我一下吗?

有好几秒的停顿,老人缓缓转过了身,看向女孩。

顺势地,女孩在老人转身时多出来的空档,匆匆忙忙地走了过去。

女孩真的是太匆忙了,连一声“谢谢”也忘记说出口,人已走出去好远。

  ……

  再一天,老人还在那里行走,缓缓地,若你说她停在那里,其实也未尝不是真的。

老人却是在行走,继续缓慢地行走在这条路上。

这条路很漫长吗?

老人披了一件外套,天是有些冷的,哪怕阳光是高高挂着的,也难以抵挡冬日的寒冷。

老人的脖子上,是围着一条围巾的,围巾有些老旧,像老人漫长的年华。

老人缓缓地在行走,不知不觉间,本来围得就有些松的围巾悄无声息地滑落。

老人毫无察觉,老人丝毫感觉不到因围巾掉落后的寒冷,老人本来就很冷,冷与再冷之间差异不大。

老人走了有几步路了,老人的那几步路,已经走了好久。

老人在往前走时,身边是一个女人的声音。

不知什么时候,女人已经到了老人的身旁。

老人注意过,原来她身边是没有人的。

女人喊了声:

阿姨!

老人听到了,老人是有几秒钟的停顿,老人缓缓地转过身,老人以为还是要让开路,然后有一个人会像阵风般匆匆忙忙地从她身边走过。

这次,没有风,要是风,也是空气中的寒风。

女人停在了老人面前,女人说,阿姨,这围巾,是您掉的吗?

老人看到了女人手上的围巾,习惯性地摸了摸自己的脖子,脖子间空荡荡的。

无疑,眼前的这条围巾是老人掉的。

老人从女人手上接过了围巾,说,谢谢。

老人轻轻地摸索着往脖子里围,老人围得很艰难。

女人说,阿姨,我帮您围吧。

女人为老人围上了围巾,围得很严实,让那寒风吹不进脖子里。

女人还说,阿姨,您是要往前面走吗?

我送您过去吧。

老人脸上挂起笑容,说,谢谢你。

女人扶着老人缓慢地往前走,天还是冷,冷中却跃动着一丝暖意。

是春天快要到来的暖意。

  这是电视台做的一个节目,老人不是真的老人,老人是电视台请的一位知名演员。

演员表演得很到位。

演员在这条短短的人行道上行走了一个星期,没有人怀疑老人是假的老人。

也没有人关注过老人。

女人是这个星期的最后一天出现的。

电视台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找到了愿意帮助老人的女人。

  这个节目很快就在电视台播出了。

  同时播出的,是近期发生的一个诈骗故事:

一个未经证实的儿童募捐,竟引发了全市高达数十万的捐款,若不是警方的及时介入,捐款数额还在不断地增长。

为什么我们市民的防范意识是如此的薄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发出善心善念踊跃捐款呢?

如果需要捐款的不是孩子,是老人呢?

  两个故事放在了一起播放,是刻意,还是无心之举?

  节目的末尾,还贴出了两份截然不同的寻人启事:

一份是关于老人的,一个是关于孩子的。

是对比,还是有别的什么意思?

  这个节目什么都没表达,只是原生态地作了采集。

  节目播出的第二天,这个城市一下子多了许多主动帮扶老人的年轻志愿者们。

(选自《人民日报》)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三次写老人在马路上缓步行走时,都写到了阳光,这既是写自然界的阳光,也暗指老人心里需要阳光。

B.既然人们都认为老人是真的,但却没有人关注过,可见这里的人普遍冷漠,与鲁迅笔下的人物没有多大区别。

C.本文写“老人过马路”的遭遇在电视台播出后,人们帮扶老人蔚然成风,既呼应了前文,也传播了正能量。

D.小说中有像“是对比,还是有别的什么意思?

”之类的议论,有人说是画蛇添足,但正是这些议论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1自然段的作用。

(6分)

9.小说第2—4自然段为什么反复大致相同的内容?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匡凝,字光仪,蔡州人也。

其父德諲事秦宗权,为申州刺史。

宗权反,德諲攻下襄阳。

梁太祖攻蔡州,宗权屡败,德諲乃以山南东道七州降。

梁太祖初镇宣武,尝为宗权所困,闻德諲降,大喜,表为行营副都统,河阳、保义、义昌三节度行军司马。

会其兵以攻蔡州,破之,德諲功多。

德諲卒,子匡凝自立。

是时,成㘨死,雷彦恭袭取荆南,匡凝遣其弟匡明逐彦恭,太祖表匡凝荆襄节度使,以匡明为荆南留后。

是时,唐衰,藩镇不复奉朝廷,独匡凝兄弟贡赋不绝。

匡凝为人气貌甚伟性方严喜自修饰颇好学问聚书数千卷为政有威惠。

太祖攻兖州,朱瑾求救于晋,晋遣史俨等将兵数千救瑾,瑾败,与俨等奔于淮南。

晋王李克用遣人以书币假道于匡凝,以聘于杨行密,求归俨等。

晋王使者为梁得,太祖大怒。

是时,粱已破兖、郓,遣氏叔琮、康怀英等攻匡凝,叔琮取泌、随二州,怀英取邓州,匡凝惧,请盟,乃止。

太祖弑昭宗,将谋代唐,畏匡凝兄弟不从,遣使告之,匡凝对使者流涕答曰:

“受唐恩深,不敢妄有佗志。

"太祖遣杨师厚攻之,太祖以兵殿汉北,匡凝战败,以轻舟奔于杨行密。

师厚进攻荆南,匡明奔于蜀。

匡凝至广陵,行密见之,戏曰:

“君在镇时,轻车重马,岁输于唐,今败乃归我乎?

”匡凝曰:

“仆世为唐臣.岁时职贡,非输贼也。

今以不从贼之故,力屈归公,惟公生死之耳!

”行密厚遇之。

其后行密死,杨渥稍不礼之。

渥方宴,食青梅,匡凝顾渥曰:

“勿多食,发小儿热。

"诸将以为慢,渥迁匡凝海陵,后为徐温所杀。

(选自《新五代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匡凝为人气貌甚伟/性方严/喜自修饰/颇好学问/聚书数千卷/为政有威惠

B.匡凝为人气貌/甚伟/性方严/喜自修饰/颇好学问/聚书数千卷/为政有威惠

C.匡凝为人气貌甚伟/性方严喜自/修饰颇好/学问聚书数千卷/为政有威恚

D.匡凝为人/气貌甚伟/性方严喜/自修饰颇好/学问聚书/数千卷/为政有威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

又称表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B.太祖:

指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也有为其先人追授的。

C.山南东道:

道是中国历史行政区域名,相当于后来的省。

山南东道是唐朝的一个道。

D.弑:

古代指臣下杀死君主,子女杀死父母。

与诛、杀、戮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匡凝的父亲赵德諲先在秦宗权手下,后投降梁太祖并受到重用,赵德諲死后赵匡凝继任。

B.因为唐朝衰落,藩镇割据一方,不再尊奉朝廷,但赵匡凝兄弟却依然向朝廷进贡,并没有停止。

C.梁太祖杀了唐昭宗想要谋划取代唐朝,赵匡凝没有听从。

后被梁太祖打败,坐船投奔杨行密。

D.赵匡凝到达广陵,杨行密认为赵匡凝做节度使时向梁进贡财物,现在被打败了却来投奔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晋王李克用遣人以书币假道于匡凝,以聘于杨行密,求归俨等。

(5分)

(2)仆世为唐臣.岁时职贡,非输贼也。

今以不从贼之故,力屈归公,惟公生死之耳!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退居漫题七首

司空图①

(其一)

花缺伤难缀,莺喧奈细听。

惜春春已晚,珍重草青青。

(其三)

燕语曾来客,花催欲别人。

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

[注]司空图曾亲身经历黄巢起义的动荡,深感唐王朝国势衰危,于是过了归隐生活。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诗第一句情景交融,写诗人观花瓣残缺难以连缀而感伤。

B.第一首诗第二句写诗人听黄莺喧鸣之声不绝于耳,感到很无奈。

C.“惜春”既有诗人对春之留恋,又有韶华已逝而自伤,意蕴丰富。

D.第三首结句“莫愁”有着蜂回路转的情趣,使人看到希望和信心。

15.简析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共同点。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也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

(2)《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时,先用“         ”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          ”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内心世界的波涛汹涌。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以美人衬托周瑜的英姿勃发;再写“”,以曹操军队的惨败反衬周瑜的军事才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的到来,我们在丰富多彩的节日内容里深情品味中华文化的醇香,()。

端午节与中秋节、春节一样,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它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心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情怀;是苏东坡眼中“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鬓”的幸福观;是老人们手中的粽子叶,是小孩们项间悬挂的幸运石。

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风土民情与传统民俗。

传统文化就这样丝丝缕缕浸入人们心田,融入民族性格。

中国文化向来讲究,在历史长河的荡涤中获得更大张力。

恰如清明节从慎终追远的情愫中走来,融入绿色祭扫、踏青远足等内容;至若端午节,丰富的现代化、信息化载体为其注入现代气质,使其可玩可嚼、可观可赏、可思可想。

正是循着这些不断创新、植根传统的文化习俗,使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

从少儿捧读《离骚》《天问》,到荆楚碧水龙舟竞速,再到“端午文化”走向国际舞台,你会发现,时光流转,,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从未变换。

17.下列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家国情怀思接千古,前行的力量在其中积蓄

B.前行的力量也在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中积蓄

C.也在积蓄前行的力量,从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之中

D.也在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中积蓄前行的力量

18.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包罗万象物是人非

B.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兼容并蓄物换星移

C.浑然天成相得益彰包罗万象物换星移

D.浑然天成交相辉映兼容并蓄物是人非

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

B.人们正是循着这些不断创新、植根传统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

C.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使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

D.人们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得以绵远流传。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共享单车在给人们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

(1)。

如何呵护共享单车,考验着骑车人的素质,

(2)。

对骑车人来说,不能只图方便,也要树立起规则意识,珍惜共享成果;对企业平台来说,不能只投车不管理,把积累的风险和问题转嫁给社会;对管理部门来说,不能让企业单打独斗,也要加强对共享平台的管理,引导市民文明用车。

唯有如此,(3)。

答:

21.材料是余光中先生演讲的一段内容,请阅读这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这件事情”的内容。

(字数在15字以内)(5分)

所谓艺术经验,它包括写出来的作品,包括文学,也包括绘画或者音乐,这些经验可以互相转化。

也就是说,文学、艺术、音乐,甚至雕塑,甚至建筑,这些美的艺术,都可以互通。

比如,诗人写了一首诗,那么画家把它画成一幅画,或者小说家有一本作品,被拍摄成电影等。

这些艺术的转化是一个很广阔的天地。

我所要讲的就是这一件事情。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80年前,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掀开了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序幕。

100年前,以北京高校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共同参与,反帝反封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70年前,革命先烈经过浴血奋战,流血牺牲,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从此摆脱百余年的屈辱,屹立于世界东方。

今天,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全面脱贫指日可待,小康社会即将全面建成,青年才俊干事创业,大国工匠匠心为本,中国科技产品被西方国家大量购买……

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接续奋斗,成就了今日的中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召唤着新一代的青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从以上相关历史中选择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写一篇文章,假定给他(他们)阅读。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一质量调研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2019.7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3分)【答案】C【解析】A项,缺少“真正”“深入”,语句的逻辑就不严密了。

B项,“不能吟给别人听”与原文“目的不是吟给别人听”意思相谬。

D项,吟诵,只是写诗的入门途径,要写好诗,只是熟于吟诵还不够。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