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姆霍兹哲学思想的变迁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60295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亥姆霍兹哲学思想的变迁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亥姆霍兹哲学思想的变迁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亥姆霍兹哲学思想的变迁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亥姆霍兹哲学思想的变迁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亥姆霍兹哲学思想的变迁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亥姆霍兹哲学思想的变迁分析.docx

《亥姆霍兹哲学思想的变迁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亥姆霍兹哲学思想的变迁分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亥姆霍兹哲学思想的变迁分析.docx

亥姆霍兹哲学思想的变迁分析

亥姆霍兹哲学思想的变迁刍议

李东升

摘要亥姆霍兹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拥护康德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逐步走向经验主义而强烈反对形而上学的过程。

受到康德的影响,他最初把物质和力视为本体论意义上的实体并且认为能够从形而上学上加以证明,后来在法拉第等英国物理学家、费希特行动哲学以及其他因素影响下,逐渐踏上了反形而上学的道路,并发展出一种经验主义认识论。

关键词亥姆霍兹哲学思想形而上学经验主义

亥姆霍兹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是密切联系的,广泛而深入的科学研究为他进行哲学思考提供了素材和应用,而哲学思想则时刻指导着他的科学工作。

仅就哲学方面而言,由于时代、个人、家庭、教育等原因,亥姆霍兹的哲学思想在职业生涯前后有着明显变化,从最初康德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支持者发展成为经验主义的杰出代表。

由于亥姆霍兹的哲学思想很复杂,为了清楚地展现其哲学思想的变化过程,可以将这一过程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支持物质和力的形而上学、从康德的认识论转向经验论、信守自然规律的客观性。

一亥姆霍兹的早期哲学思想:

物质和力的形而上学

1847年,在《论力的守恒》的导言中,亥姆霍兹第一次公开阐述了他的形而上学实在论观点。

其中一个最基本的观点是,一切自然现象都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原因的作用结果。

而这种原因,在亥姆霍兹看来,就是物质发出的引力和斥力,而且他试图证明这些引力和斥力只取决于物体之间的距离,而与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无关。

根据这种图式,自然界就是一个物质系统,其中的变化归因于自然内部守恒的力。

因此,科学的目标旨在理解可观察现象背后的不可见的物质活动。

鉴于这个目标,亥姆霍兹指出,需要把自然现象还原成具有不可改变的运动力的物质微粒的运动,而这些力只取决于所涉物质的空间关系。

若干年后,他以一种更为准确的方式重新阐述了这一观点。

他说,要完全解释一个自然现象,需要将它还原成一些最基本的自然力,因为这些力为自然现象提供了基础并且在其中起作用。

在此基础上,亥姆霍兹提出了自己关于自然界的看法。

他认为物质和力并非那种不符合任何实在事物的纯粹概念或虚构之物,相反,力真实存在且隐藏在现象的背后。

由此可见,他在这个时期是一个关于力和物质的实在论者。

正如亥姆霍兹在1881年为《守恒》所作的评注中提到的,他早期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很大。

因而在论及物质和力的概念时,除了认为物质和力具有实在性这一特点外,他还为它们确立了一种形而上学地位。

也就是说,他认为力和物质都不会出现,它们是不能在经验中给定的,我们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去认识它们,即从它们引起的一些可观察结果去推断它们的本质。

亥姆霍兹说:

“由于我们无法感知到力本身,而只能感知它们的效果,所以在每次解释自然现象时我们必须离开感觉领域,而转向那些只靠概念而确定的不可见的对象。

”[Cahan1993,p.465]这段话出自一篇题为《论歌德的科学研究》[Kahl1971,pp.56-74]的演讲,从中可以看出他与歌德观点之间的分歧。

在他看来,歌德关于科学解释的观念源于谢林和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因为歌德认为科学只研究现象以及现象间的相互关系。

亥姆霍兹还特别强调,物理学家不能像诗人一样满足于一些直接的感官知觉,而必须有所超越,以进入一个由一些不可见的原子组成的世界中,那里存在着各种运动以及以复杂方式进行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对物理学家而言,感觉印象的权威性并非不可改变。

[Helmholtz1903,pp.40-44]不过,亥姆霍兹并没有因此贬低那些为确定可观察现象之间的合理联系而作出的努力,因为这些尝试可以得到一种基于普遍规则或普遍概念的关于可观察过程的综合表述,而这构成了他所认为的科学的实验部分。

然而,亥姆霍兹也指出,我们不能以为发现了这些规则或概念就等于解释了现象或理解了自然界的本质,要真正理解自然界必须通过科学的理论部分,也就是说,当我们从可见的结果中发现了关于自然过程的未知原因时,我们才理解了自然界的本质。

在《守恒》中,亥姆霍兹把牛顿中心力原则视为他的两大概念基础之一,另一个是永恒运动的不可能性原则,他正是基于此阐述了普遍的能量守恒原理。

为了使力和物质两个概念具有本体论的地位,亥姆霍兹效仿了康德在《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中力图为自然科学确立本体论基础的做法。

在该书的前言中,康德声称,只有当一种知识是完全根据一些先验原则来处理它的对象时,它才能被适当地冠以“真正的科学”之名。

在他看来,科学作为一门关于具体物质的学说,必须在具体任务之前对一般的物质概念进行彻底分析。

这种分析不能参照任何经验知识,而必须专注于与特定经验相分离而与纯粹的时空直观相联系的物质概念。

特别是,物理学只能在它获得一些关于概念的构造原则之后才从数学上处理它的对象,而这些原则是在关于自然界的形而上学中获得的。

由于康德的影响,亥姆霍兹开始考虑在追溯自然现象的原因中如何进入概念领域的问题。

他在《守恒》的导言中指出,要考察外部世界中的物体,科学必须从经验中抽象出两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物质,它只涉及到存在的物体,而且不同于它们对其他物体或对我们感官施加的作用。

这一概念显然表明了在自然界中可以运动的是什么,以区别于存在于空间中的其他事物。

不过,这里的物质只是假定的,并不能被经验所感知,换言之,它是靠我们所拥有的先于一切经验的理解力而从概念上加以确定的。

此外,从物质概念的定义中可以得出,任何地方的物质在其组成上是相似的,它可以发生的惟一变化是空间上的变化。

与物质概念相比,亥姆霍兹认为力的概念要更为复杂。

“物质并没有表现出性质上的差别。

如果我们谈到不同的物质,我们常常认为它们由于其效果(也就是力)的不同而出现了差异。

所以,就这一点来说,物质能够发生的惟一变化是一种空间上的变化,也就是运动。

”[Cahan1993,p.467]在《守恒》导言中,亥姆霍兹认为空间分布和质量在根本上是物质的先验属性,同时指出,为了使物质可以被实际地感受到,从而使我们可以把物质概念应用于实际当中,我们需要另一个概念即力的概念,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并且可以对物质施加影响。

因此,力的概念对他而言是一个形而上学概念,它不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而是从感觉经验的抽象中形成的。

有了物质和力的概念,我们就可以通过物质在感官中产生的作用而推断一个力的存在。

就此而言,物质世界之所以能够被理解正是因为这些作用的存在,所以要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只有通过它们对我们感官施加的作用而实现。

与康德先验地确定物质的属性一样,亥姆霍兹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不过他改变了康德关于物质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在《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中,康德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他的物质理论,即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占据了一部分空间、物质对外施加一种运动力以及物质是我们的经验对象。

康德简单地证明了为什么运动必然是作为外部感官之对象的某个事物的根本属性,原因是这些感官只能通过运动而受到影响。

而对亥姆霍兹而言,静止物质的基本属性不仅在于它的空间分布和质量,还在于它先天地具有力的特征。

物质的这后一属性可以从经验世界中推断出来,因为在那里物质可以运动。

另外,物质能够彼此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并且具有一定的力,这一事实解释了为什么物质可以作为经验的对象并能通过运动发生改变。

因此,一方面,康德认为物质通过它的运动力而占据空间,亥姆霍兹则主张只有占据空间的东西才能施加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力的概念,亥姆霍兹给出了新的评价。

力现在成为所有变化或运动之源,是物质对我们感官产生作用的原因,但他没有把力视为物质的原因。

亥姆霍兹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设法阐明力的本质及其作用方式。

为此,他假定自然界中的任何变化都源于一种不变的力。

要使现象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力历时不变,就要求它们在相同条件下必然产生相同的结果。

若引起一种变化的原因是变化的力,我们可以继续向前追溯,直到发现可以解释这种变化的一些更为基本的不变的力为止[Kahl1971,p.4]。

经过分析,他认为物质由一些部分组成,各个部分之间的差别只在于它们所具有的那些不可破坏且不能改变的力,并且他把这些组成部分称为化学元素。

亥姆霍兹借此提出,如果最根本的力是不变的,那么自然界中的任何实际变化都是运动所致,此外任何其他变化都将预示着一种可以变化的力。

基于这些思考,他最后认为,如果具有相同力的物质微粒产生了不同的作用,那么得到的变化只能决定于施力物体与受力位置之间的距离。

由此可见,亥姆霍兹把一个物体的运动定义为它相对于另一物体的变化,而非相对于均匀空洞的空间的变化。

作为这种变化之原因的力,只能从至少两个物体的相互关系中推断出来。

康德同样也持有这种观点,他认为一个物体的运动只能靠它与另一物体的相对关系来确定,并因此认为绝对运动是不可能的。

严格地说,亥姆霍兹主张我们无法谈论两个物体之间的力,而只能涉及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力,所以力的真正基础根本不是各个物体而是构成这些物体的各个质点,因此,力学被还原成质点的力,这些质点就是空间中被物质占据的点。

由于把力与质点联系起来了,所以要改变作用于点之间的力就只能通过改变它们之间的距离而非其他方面来实现,而且两点之间的方向是确定的,或彼此靠近或彼此远离,因此它们之间的力只能是吸引力或排斥力。

鉴于上述方面,亥姆霍兹在《守恒》导言中的观点可以总结如下:

一切自然现象都是靠中心力(引力或斥力)而彼此作用的物体发生运动的结果,所以要理解自然界就意味着要把自然现象还原成不变的引力和斥力,其大小取决于它们之间的距离。

科学是通过力和物质这两个概念来看待自然界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因而在逻辑上设想其中一个可以独立于另一个而存在是行不通的。

换句话说,如果物质可以独立于力而存在,那么我们就得不到有关物质的任何信息,因为它不能对其他物质或我们的感官产生任何影响;同样也难以想象独立于物质的力。

如果这种力是可能的,它应该被称为物质,因为任何存在的事物我们都称其为物质。

通过这些分析,亥姆霍兹最终得到了他的一个重要观点,即一切物质都拥有力并且一切力都必须有一个物质基础,而这一观点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他始终与活力论进行争论的根本原因,因为在他看来活力是没有物质基础的。

另外,亥姆霍兹非常重视科学的理论部分,即把寻找自然现象最终原因作为自身目标的理论科学。

在《守恒》导言的最后一段,亥姆霍兹特别再次强调了理论科学的任务。

他说,当一切自然现象都被还原成基本的力而且证明这种还原是现象惟一允许的过程时,理论科学的任务就完成了,同时它也为理解自然界提供了必要的概念形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赋予它客观真理的地位。

尽管亥姆霍兹并没有说明他所处时代的科学与这一目标有多远,但其中已经暗示实现这一目标是非常有可能的而且为期不远。

可以看出,这一结论性的语言实际上承认了这种必须完全确立起来的概念形式的必然性和客观真理性。

其实,在亥姆霍兹发表《守恒》之前的有关哲学笔记里,已经明显含有后来包括在这篇论文导言中的某些基本观点,不过这时的亥姆霍兹更多是在一些形而上学问题和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引导下进行思考的。

需要强调的是,在亥姆霍兹对力和物质概念的分析中,也显示了他对力的概念的偏爱。

他反复指出,没有力的作用物质是不能被感知的,而且一切自然现象最终都要还原成引力和斥力。

二亥姆霍兹的认识论转变:

从康德的认识论转向经验论

亥姆霍兹最初在康德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形而上学实在论的观点,后来由于实际的科学研究等因素的影响,使他感到为一些基本概念确立形而上学必然性是有问题的,但他又不愿意抛弃早期建立的实在论观点,所以在两者之间进行某种意义上的调和是一个可能的途径。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了亥姆霍兹为此努力的过程?

调和的结果怎样?

要回答这些问题,可以考察亥姆霍兹的另外一个信念,也就是说,他赋予实验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显著作用。

事实上,这个信念似乎已经成为比他早期的形而上学实在论影响更深的一个信念,其根源与费希特的哲学思想有关。

1.实验互动理论与费希特哲学的关系

对亥姆霍兹而言,实验在构建他的知觉和几何学理论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如果他只是简单地采取了纯粹实证主义的路线,那么就必须割断与费希特哲学的联系并且放弃关于实验的优先地位的信条。

如果这样,就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他的知觉理论和几何学理论,他也会因此失去很多东西。

亥姆霍兹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在自然界的符号与我们的活动结果以及这些活动在外部世界中引起的变化之间进行比较,从而理解这些符号的意义。

因此,他积极主张一种实验互动理论。

该理论指出,认识外部原因的惟一方法是对自然界进行干预并且有目的地改变其条件,这一观点对于使得科学取得进步的那种经验而言关系重大。

另外,他认为主动实验应该比被动观察受到更多偏爱。

因为“很少但完成得很好的几个实验足以使我看到一个事件最初的因果条件,这比数量上百万倍于此并且我不能任意改变条件的观察具有更大的确定性。

我们要学会在通过我们自己的意志从不同角度感知物体时,如何使得到的有关感官知觉之原因的判断是可信的。

这种实验操作从我的青年时代早期以后就出现了。

”[Cahan1993,p.483]所以对亥姆霍兹来说,实验的首要功能是去发现原因,检验假说的功能只是第二位的。

实验更多的是一种发现术(ArsInveniendi)而非一种论证术(ArsDemonstrandi)。

[Cahan1993,p.483]

亥姆霍兹偏爱用实验干预作为认识自然界的方法来自他关于人类知识的一般观点,而不仅限于对科学方法论的一些考虑。

他认为,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经验归因于人类有意识的干预活动而形成的那种知识。

经验是在面对我们行为的各种可能性和限度时产生的,而知识只是在依靠我们的技术实践操作全面考察确定什么可能、什么不可能时才产生的。

亥姆霍兹的这一论点有两层含意:

首先,没有主动操作的感觉对于获得经验是不够的,只有把给定感觉与那些由于行动而产生的感觉进行比较,才能对它们作出解释并因此真正具有经验,只有通过主动干预才能熟悉我们的感觉。

其次,它表明我们直接熟悉我们自己要改变某物的意愿。

就意志和行动而言,我们不需要求助于一种特殊的方法,因为我们可以利用经验的任何其它内容。

虽然亥姆霍兹经常声称,感觉是通过某人自己的意志和行动而得到解释的,但这种观点的最佳表述方式则出现在题为《知觉事实》的演讲中。

在文中,他论述了那些表现外部实在的感觉如何能够得以发现,而且它们又如何与那些不属于大脑的感觉相区分。

亥姆霍兹还提及了康德学说的巨大价值,该学说认为,我们可以描述的任何内容必然要被吸收到直观形式和思维中,如果那种内容将要变成一种表述的话。

另外,他也认识到缪勒的研究的重要性,后者曾指出感觉性质是事先给定的一种直观形式,这与康德类似。

在亥姆霍兹看来,康德和缪勒的观点是认为感官知觉是主观的这一传统观点的顶点,他们以各自的方式阐明自然物体影响感官的过程总是取决于施动者和受动者的特性。

然而亥姆霍兹注意到,康德把直观形式的领域延伸到远远超过感官知觉的范围,不仅认为感觉性质是由我们的直观能力的特性给定的,而且空间和时间也是如此。

他认为康德的这种主张有点夸大,因为感觉性质确实是主观的,但是空间和时间概念是思维过程的结果而非直观形式。

他说:

“我认为我们时代取得的最重要的发展是直观概念分解成基本的思维过程,而这在康德那里没有发现。

”[Cahan1993,p.485]可见,亥姆霍兹受康德认识论的影响要小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这也暗示他受到费希特哲学的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的实验互动方法,因为后者是第一个试图将直观分解成思维的人。

正如亥姆霍兹在1855年所说的,费希特关于感官知觉的陈述是与后来从经验事实中得到的感觉生理学中的一些结论最为符合的一种观点。

亥姆霍兹基于此提出,如果对于外界物体的感知受到思维活动的影响,如何区分外感觉与内感觉。

他给出的解释是,我们的行动意识可以回答这一问题。

例如,如果我们主动地来回走动,那么某些感觉的变化也会呈现出一种似律性,而像回忆、希望和情绪等经验内容在这一行动中不会发生变化,至少不会系统地发生变化[Cahan1993,p.485]。

因此,外部物体是这样一些事物,如果我们主动地移动我们的身体,它们会发生变化。

总的来说,我们感觉的某些变化取决于我们的意志,而其他变化则取决于被感觉到的物体的性质。

那些以前没有经验的人可以通过肌肉运动随意改变他的感觉,通过考察这些随意冲动(VoluntaryImpulse),他可以找出他怎样通过接受与以前相同的物体的空间关系而进入以前的一种感觉状态的原因。

亥姆霍兹还主张,我们可以发现那些与以前随意冲动没有心理联系的一些感觉的变化,或者说,它们并不直接是意志行为的内容而是后天习得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恰当的活动重现某些感觉。

事实上,在亥姆霍兹的所有考虑中,都预先假设了我们具有自我意识,它是一种直接给定的意识。

在他看来,自我意识是我们的意愿产生作用时的自由冲动的基础,这种意愿并不决定于某些物理原因。

另外,他还假设所有在自我意识范围之外获得的其他知识,也就是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都是从关于自我意识行为的一些判断中得到的。

因此,知识只是关于一个人自己的自我意识状态及其变化而进行的某种判断。

通过比较意愿的冲动和继之而来的感觉,就可以区分能够随意改变的和无法随意改变的事物。

亥姆霍兹说,费希特对此给出的一个适当表述是,“自我”面对着一个需要认识的“非我”,而这种划分是区别空间上决定的外部世界和内部直觉世界的基础。

实际上,亥姆霍兹实验互动理论的一些基本要素可以在费希特哲学那里找到,后者提出了一种自我意识理论,又称为“自我”和“非我”的理论(Theoryofthe“Ego”andthe“Non-Ego”),这一观点认为自我意识来源于一种对于“自我”的自我肯定的原始行为。

费希特声称,我们的自我意识不能像某人关于某个对象的认识被认为是由外界引起的方式一样而被认为是从外界获得的,相反,是意识本身产生了自我意识即“自我”。

所以,自我意识活动是通过它自己的产物的作用而产生的。

然而,费希特也主张在我们的意识中还有一些意识表象,它们不是作为意识本身出现的,这些属于“非我”。

“非我”与“意识”是相对的,但是它们的这种对立关系出现在“意识”内部,因为“意识”不会意识到与它自身相对的某种事物。

为此,我们在意识中假定了某种不是自我意识的事物,这种假定也是“自我”的原始活动。

所以,物体是一些表象,从我们的经验意识角度看,它们被认为是某个来自外部的事物,尽管它是由意识本身引起的。

这种观点对知觉概念产生了一些影响。

费希特在他的知觉理论著作中提出,如果我们确定了一个外部物体的存在,那么我们不是通过对这个物体的一种直接感知,而通过对我们自己的感觉的一种判断来实现的。

与费希特一样,亥姆霍兹也不认为在感觉中存在一种与外界物体的直接联系。

他强调,我们能够直接感知的惟一事物是神经的刺激作用,而决不是外界物体。

通过观察这些作用结果,我们就可以依靠推理而获得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

费希特把所有关于一种感觉的直接认识称为知觉,并将其与直观作出区分。

关于一个外界物体的认识起因于对某个人自己感觉的直观,同时也是根据因果律进行思考的结果。

费希特说:

“你不仅要感觉到你自己的状态,你还要思考它;但是它[你的状态]没有给你一个彻底的想法;你必须为它添加某些东西,一个除你之外的理由,即一个外力。

”[Cahan1993,p.489]因此,一个外力的存在可以从认识一个人的内部状态中推断出来,关于物体的认识是一个有意识的行为,它不能被认为是产生于意识之外的一种力的观念。

所以,费希特进一步主张,意识并没有直接地抓住那种外力,而是通过它的表现形式才实现的。

在独立于意识的外界物体中存在的事物,既不能在感觉中也不能在直观中给定,而只能在思维中给定。

因此,力是物体的一切属性的载体,它在所有现象变化的过程中永远保持不变。

另外,费希特认为,只有通过“我”的行动,外部世界对“我”而言才能变成真实的。

他声称通过假定“非我”,“自我”可以为它自己确定一个边界,它能够使“自我”意识到自己,而且“自我”还能确定一个“自我”可以活动的领域。

没有这样一个位于“自我”的对立面的边界,“自我”就不可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施加作用的人。

对费希特而言,外部世界是所有经验的全体,而这些经验限制了“我”的活动和干预行为。

所以,只有通过“我”的行动,才能确立对因果关系和外部世界的认识[Cahan1993,p.490]。

至于自然科学的定义,亥姆霍兹接受了费希特在主体和客体的自由活动之间作出的区分,他认为科学的任务是把自然界描述为对我们而言是可能的活动的全部。

2.符号理论与无意识推理

在从事具体科学研究的同时,亥姆霍兹“从未忽视对最终原理的探求,他的科学思维本身就是哲学的程序。

他曾明确认为,任何给定的小问题,只要追踪得足够远,都将肯定导向认识论”[Schlick1979,p.335]。

因此,他从不满足于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而是要探求进一步的原因,甚至是一切原因之后的最终原因。

借助这种普遍性,最终获得的原理就不再属于任何具体学科,而是处于具体学科之外达到关于知识的一般理论和哲学之内,也就是说进入到认识论的范围了。

[许良1999,页2]

要理解亥姆霍兹的哲学立场,我们必须考虑他的教育背景和他在科学研究中为自己选择的路线。

亥姆霍兹最初接受的是医学和生理学教育,尽管他一开始就对自然科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1838年亥姆霍兹进入位于柏林的皇家医学院接受大学教育,并且选修了柏林大学缪勒、米彻利希和马格努斯等人的课程。

遇到缪勒教授是亥姆霍兹科学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尤其是缪勒的神经特殊能学说和用实验代替简单观察的方法对他的影响很大。

甚至可以说,没有哪个生理学原理对他的影响像缪勒的神经特殊能学说那样大,他曾强调这一学说的重要性仅次于牛顿引力理论[Kahl1971,p.XXVII]。

这一学说可以表述如下:

一种末端的感觉器官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刺激,在意识中得到的结果总是一样的。

构成自然光的以太的振动或电刺激作用或压力,作用于视网膜或视觉神经时,都会产生光的感觉。

这种结论对于所有的感觉器官都是符合的[M’Kendrick1899,p.250]。

正是这一学说指导着亥姆霍兹在感觉生理学方面的所有工作,正如能量守恒原理指导他在物理学方面的工作一样。

洛采(HermannLotze,1817-1881)曾说过,哲学一直是生活的一个部分,而一种长期的哲学工作只是试图从科学上证明在早期生活中已经接受的关于事物的基本观点的合理性[Lotze1880]。

亥姆霍兹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亥姆霍兹的无意识推理理论的发展与他从早期以来一直坚持的一个生理学假设有关。

这个假设认为,在各个感觉神经纤维和那些只在性质和强度上发生变化的单一感觉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无意识推理的任务是把这些感觉放在一起而得到关于外部物体的一个表象。

以视觉为例,当我们把一种纤维产生一种感觉的理论应用于视觉中时,其中暗含着视神经中的每一种纤维都会引起单一的一种感觉,它只在颜色和强度方面发生变化[Cahan1993,p.547]。

根据亥姆霍兹的观点,各种感觉一开始并不传达空间的含意,但是由于我们事实上完全在视觉上作出空间的区分,所以感觉必然以某种方式描述空间位置。

为了解释定位的基础,亥姆霍兹采用了“局部符号”理论(TheoryofLocalSigns),该理论指出,每一纤维都给予它产生的感觉以一种特殊性质,它标志着这种感觉属于那种纤维。

由于各种纤维彼此之间保持固定的一种关系,所以应该可以在它的附带局部符号的基础上为每一种感觉指定一个位置,但需要对局部符号进行说明。

亥姆霍兹多次强调,感觉印象只不过是表示外部世界性质的符号,其含意必须通过经验而学习到。

对符号的说明是通过一种归纳的过程而实现的。

经过反复试验,许多用于确定感觉的规律或规则被确立了起来,而它们代表了一个局部符号。

当然,这些规律或规则是通过试错法而获得的。

因此,根据无意识推理学说,我们平常的感觉经验取决于事先对联系我们各种感觉彼此之间的规则的学习。

亥姆霍兹看到了这些归纳推理和科学借以掌握自然界中的似律性的那些归纳推理之间的关系。

对于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说明,在他于1878年所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