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考点复习与增分策略讲练第2部分+第1讲+++史观与史学研究方法全国通用副本.docx
《高考历史二轮考点复习与增分策略讲练第2部分+第1讲+++史观与史学研究方法全国通用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考点复习与增分策略讲练第2部分+第1讲+++史观与史学研究方法全国通用副本.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考点复习与增分策略讲练第2部分+第1讲+++史观与史学研究方法全国通用副本
史观与史学研究方法
一 史观的理解与运用
史观,又称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既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多种版本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四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让命题专家和学生在解读和诠释历史时,都有助于对整个历史进程认识的加深。
多元并存,相互争鸣,彼此宽容,不仅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考命题的最佳视点。
[史观解读]
1.革命史观:
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
2.全球史观: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相对封闭到开放,由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当今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方兴未艾。
3.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内容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4.文明史观:
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各国各地区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
5.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6.唯物史观:
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7.生态史观:
生态史观是生态学和历史学“杂交”的产物。
该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观研究的主旨。
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
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
[典题例证]
例1 革命史观
(2015·山东文综,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下表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
表中“丁”指的是( )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甲
722
乙
287
丙
614
丁
96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例2 全球史观
(2014·海南高考)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1990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
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 )
A.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滞胀
B.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C.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
D.各国转而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例3 现代化史观
(2014·福建文综,19)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A.缩小城乡差距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例4 文明史观
(2015·广东文综,19)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由此可知( )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例5 社会史观
(2015·江苏单科,11)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
从中可以看出( )
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 遛狗者和流浪儿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例6 唯物史观
某班同学在对东欧剧变的研究型学习中提出,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
因此,对东欧剧变不能一概否认。
这一观点( )
A.否定了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挫折
B.没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洞察历史
C.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
D.是一种没有是非观念的落后史观
例7 生态史观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
反思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C.科技发明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
D.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
二 史学研究方法
近几年高考对历史研究相关知识、方法加强了考查力度。
试题通过对历史材料(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关于历史及历史研究的论述)或情境设计,考查学生对历史学、历史研究的目的、历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史观、史书体裁等常识的理解。
[理论阐释]
史料分类、鉴别及运用
(1)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详细来说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
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在历史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靠着一些资料历史才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进而获得历史结论。
(2)史料的分类:
①按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指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的各种物件)与口述史料(口头叙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
②按资料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发生时代流行并保存下来的材料,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转述、记录或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
史料中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文献史料中第二手史料居多;口述史料辗转相传,需要仔细甄别。
③其他史料分类:
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与无意史料(官方无意遗留下来的档案、文件及私人日记等),“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私家编撰史书或民间记载)。
从史料价值看,无意史料多为第一手史料。
史学研究理论及方法
(1)史学研究就是利用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论证历史现象的真伪、获取历史结论的方法,简单地说是考查史学思想、历史观、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等知识的理解运用。
(2)方法:
①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即运用计量史学、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法。
②历史比较法:
将相同或相似的历史现象放到一起进行分析比较,获取结论。
③二重证据法:
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④阶级分析法或者历史结构分析法:
运用历史发展的结构或阶级立场角度研究历史。
⑤其他方法:
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考古学方法、理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民族学方法、民俗学方法及自然科学方法等。
[典题例证]
例1 (2015·江苏单科,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例2 (2015·上海单科,7)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
A.《三国志》B.《三国演义》
C.《三国》D.《三国英杰传》
例3 (2015·安徽文综,22)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
“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
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
”下列观点与此相近的是( )
A.史学即史料学
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治史所以明变
D.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例4 (2015·浙江文综,13)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
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全球通史》写道:
“本书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以下能体现作者指导思想的是( )
A.主张以全球史观研究历史
B.否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C.尊重和平等对待各国政治
D.研究与推进经济全球化
2.(2014·安徽文综,13)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
“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3.近年来,对洪秀全及太平天国运动评价问题的讨论一直未曾停止。
胡绳说:
“从所代表生产关系来说,资产阶级是一比农民阶级先进的阶级,但从反帝反封建的积极性上说,农民阶级远远超过资产阶级。
”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
A.革命史观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D.现代化史观
4.美国学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
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
结果,极为稳定而又保守的中国社会,被西方势不可挡的扩张主义弄得四分五裂。
”材料不能够体现的史观是( )
A.文明史观B.全球史观
C.近代化史观D.社会史观
5.从民国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共和立国,有志之士,群起相效仿”,“集合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
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革命派力量迅速壮大
B.法制法规的健全
C.出于对议会政治的渴望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6.近代《青浦县乡土志》载:
“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
”这表明( )
A.千古变局催生救亡图存
B.坚船利炮加剧民族危机
C.纲常礼教束缚妇女解放
D.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思想
7.“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很容易被冠以赞美之词。
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谴责。
”上述材料体现的史观有( )
A.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C.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
D.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8.“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这一评价( )
①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②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9.“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①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
推原其故,②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薢,③售价既贵,行销愈广。
自非逐渐设法仿造,不足以历其利权。
④盖土货多销一分,即洋货省销一分,庶漏危可期渐塞。
”史料鉴别是进行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本能力要求。
上面这段史料中划线部分最为生疑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10.(2015·北京文综,12)“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
①秉笔直书 ②言必有据 ③论从史出 ④以小见大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11.(2015·福建文综,13)下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
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
“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 )
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
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
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
12.(2015·海南单科,4)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
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
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这说明谣谶( )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二、非选择题
13.(2015·广东文综,39)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
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
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
现代化问题研究》等
(1)概述18~19世纪西欧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状况。
(2)结合材料和当时的国际背景,分析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何重视现代化理论?
(3)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
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
14.规范应用史学方法,是历史学科的特性决定的,也是防止历史学习和研究中出现武断、附会和诈伪的有效武器。
方法一 提取史料信息
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出土青铜器克罍(léi),其内壁铸有铭文,如图,铭文大意为:
周王对太保(周王室官职名,这里指任此职的召公奭)说,你用(宣誓诳忠的)盟誓和清酒来供奉你的君王。
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管理和使用羌族、驭族、微族等六族。
克到达燕地,接收了土地和管理机构。
为纪念此事铸造了这件宝贵的器物。
方法二 归纳历史事实
大抵史料之为物,往往单举一事,觉其无足轻重,及汇集同类之若干事比而观之,则一时代之状况可以跳活表现。
——摘自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方法三 辨析正谬与真伪
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斯乃是皇祖皇宗之遗范,亦为朕所眷眷不忘者;前者,日本帝国之所以向英美两国宣战,实亦为谋求日本的政治经济自立和东亚地区的安定,至如侵害别国主权,侵犯别国领土,固非朕的意愿。
然而交战已历四年,虽然陆海军将士勇敢善战,政府和官员励精图治,一亿国民克己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
再加上敌方最近使用残酷的炸弹(原子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实难逆料;如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
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裕仁《终战诏书》
(1945年8月15日)
注:
“联合公告”即中美英三国联合发布的《波茨坦公告》,该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请回答:
(1)阅读方法一中的材料,从中可以看出西周分封制的哪些信息?
(2)依据方法二,说明归纳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
有人认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通过立法的方式完成从“人治”向“法治”的过程。
依据英法美等国的历史事实归纳说明这一观点。
(3)阅读方法三,指出《终战诏书》中违背历史事实的表述。
任选其中一条予以批驳。
(4)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体制,完成以下表格。
简述你对于这一比较的认识。
项目
苏联“斯大林模式”
改革开放前的
中国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和排斥市场调节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有制
结构
单一公有制,完全消灭私人经济成分,对个体经济加以限制和排斥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战略
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方针,大力发展机器制造和钢铁工业。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用书答案精析
第二部分
第1讲 史观与史学研究方法
一 史观的理解与运用
典题例证
例1 C [把握题干中的“1949~1978年”和“国内史学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学研究的主流史观是革命史观,因此与革命有关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及辛亥革命是研究的重点,论文数量多,而戊戌变法属于社会改良,相对研究的较少,论文数量也就最少,因此“丁”应该是戊戌变法,正确答案是C项。
]
例2 A [材料中“‘全球化’取代‘民营化’”说明西欧各国在调整经济政策,使得西欧经济逐渐恢复,故选A。
凯恩斯主义是指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失灵,排除B项;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全球化”说明贸易壁垒在逐渐拆除,排除D项。
]
例3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材料中“乡间”“人民”“抛进城门口”反映了工业革命中工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火车把乡间的人民带到城市中,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而材料并没有体现A、B、D三项内容,故选C项。
]
例4 A [题干关键信息:
“哥伦比亚学者”“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这反映了美洲学者关注欧洲人对美洲的殖民掠夺,给美洲人带来灾难,造成两大洲的发展差距的扩大,因此A项正确。
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欧洲;最早登陆美洲的是西班牙王室资助的哥伦布,B、D项错误;黄金和白银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项错误。
]
例5 C [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说明民众的尊严受到践踏,遛狗者和流浪儿的生活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个事例说明了旧中国下层民众卑微的社会生活,故C项正确。
题干图片与民族工商业的处境无关,故排除A项。
1949年3月,国民政府尚未覆灭,图片也无法体现上海的混乱与动荡,故B项错误。
仅从题干两幅图片,无法得出D项结论。
]
例6 C [本题考查的是在研究型学习中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故本题答案为C。
]
例7 D [本题结合时政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是一把双刃剑。
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二战期间美国制造原子弹而不是相对论,故A项不正确;世界人民的联合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故B项不正确;C项表述不准确,科技发明主要还是给人类带来益处,故排除;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宇航、核能技术产生等都与战争有关,D项符合题意。
]
二 史学研究方法
典题例证
例1 C [秦琅邪石刻和《淮南子》等书关于国土何时达到流沙的记载不同,说明在史料运用的时候要持慎重的态度,首先要辨别真伪,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故C项正确。
《淮南子》等书仅叙述了颛顼帝、大禹、纣时国土达到的地区,无法体现以传说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
B项陈述了“差异”,没有说明题目主旨,故排除。
石刻与文献记载的差异明显,无法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故D项错误。
]
例2 A [《三国志》是史学家对三国时期历史的记录,属于第一手史料,故A项正确;《三国演义》《三国》《三国英杰传》分别属于历史小说、影视作品和电脑游戏,都是依据三国时期历史的再创作,属于第二手史料。
]
例3 C [材料中“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强调了历史研究目标与方向的差异化本质,C项强调历史本身的可变性和差异化,二者均强调了史学及史学研究的差异性,观点相似,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均为材料信息没有相似性,排除。
]
例4 A [对武则天的评价,由“唐人史著”较为客观的记载,到宋明“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说明史家主观意识会影响对史实的客观评价,故选A。
对任何历史人物都会有定论的,排除B;个人意见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能真实地反映真相,排除C;对历史评价的客观性在于把握历史的本质。
至于历史的发展阶段,时代越近,其客观性越差,排除D。
]
专项训练
1.A [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全球史观”,作者主张以“全球史观”指导研究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承认文明的多样性,且材料本身未涉及政治、经济方面,故B、C、D三项错误。
]
2.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看法。
《西装叹》一方面描述一部分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上过分仿效西方,同时也表明作者的态度“金钱浪掷轻利权”,即不赞成过分追求这种时尚。
A项表述片面;这一现象主要在城市中出现,并不普遍,B项错误;C项太过绝对。
故D项符合题意。
]
3.A [从革命史观的角度考查太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