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噎诊断详述.docx
《梗噎诊断详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梗噎诊断详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梗噎诊断详述
梗噎诊断详述
*导读:
梗噎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
如何缓解和预防?
一、食道癌的早期症状
1.咽下梗噎感最多见,可自选消失和复发,不影响进食。
常在病人情绪波动时发生,故易被误认为功能性症状。
2.胸骨后和剑突下疼痛较多见。
咽下食物时有胸骨后或剑突下痛,其性质可呈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样,以咽下粗糙、灼热或有刺激性食物为著。
初时呈间歇性,当癌肿侵及附近组织或有穿透时,就可有剧烈而持续的疼痛。
疼痛部位常不完全与食管内病变部位一致。
疼痛多可被解痉剂暂时缓解。
3.食物滞留感染和异物感咽下食物或饮水时,有食物下行缓慢并滞留的感觉,以及胸骨后紧缩感或食物粘附于食管壁等感觉,食毕消失。
症状发生的部位多与食管内病变部位一致。
4.咽喉部干燥和紧缩感咽下干燥粗糙食物尤为明显,此症状的发生也常与病人的情绪波动有关。
5.其他症状少数病人可有胸骨后闷胀不适、前痛和喛气等症状。
二、食道癌的中期症状
1.咽下梗噎感最多见,可自选消失和复发,不影响进食。
常在病人情绪波动时发生,故易被误认为功能性症状。
2.胸骨后和剑突下疼痛较多见。
咽下食物时有胸骨后或剑突下痛,其性质可呈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样,以咽下粗糙、灼热或有刺激性食物为著。
初时呈间歇性,当癌肿侵及附近组织或有穿透时,就可有剧烈而持续的疼痛。
疼痛部位常不完全与食管内病变部位一致。
以上资料来源于:
郑州华康医院疼痛多可被解痉剂暂时缓解。
3.食物滞留感染和异物感咽下食物或饮水时,有食物下行缓慢并滞留的感觉,以及胸骨后紧缩感或食物粘附于食管壁等感觉,食毕消失。
症状发生的部位多与食管内病变部位一致。
4.咽喉部干燥和紧缩感咽下干燥粗糙食物尤为明显,此症状的发生也常与病人的情绪波动有关。
5.其他症状少数病人可有胸骨后闷胀不适、前痛和喛气等症状。
中期食道癌的典型症状:
进行性吞咽困难.可有吞咽时胸骨后疼痛和吐黏液样痰。
三、食道癌的晚期症状
1.咽下困难进行性咽下困难是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但却是本病的较晚期表现。
因为食管壁富有弹性和扩张能力,只有当约2/3的食管周径被癌肿浸润时,才出现咽下困难。
因此,在上述早期症状出现后,在数月内病情逐渐加重,由不能咽下固体食物发展至液体食物亦不能咽下。
如癌肿伴有食管壁炎症、水肿、痉挛等,可加重咽下困难。
阻塞感的位置往往符合手癌肿部位。
2.食物反应常在咽下困难加重时出现,反流量不大,内含食物与粘液,也可含血液与脓液。
3.其他症状当癌肿压迫喉返神经可致声音嘶哑;侵犯膈神经可引起呃逆或膈神经麻痹;压迫气管或支气管可出现气急和干咳;侵蚀主动脉则可产生致命性出血。
并发食管-气管或食管-支气管瘘或癌肿位于食管上段时,吞咽液体时常可产生颈交感神经麻痹征群。
四、体征
早期体征要缺如。
晚期可出现打呃、吞咽困难。
并且由于患者进食困难可导致营养不良而出现消瘦、贫血、失水或恶病质等体征。
当癌肿转移时,可触及肿大而坚硬的浅表淋巴结,或肿大而有结节的肝脏。
还可出现黄疸、腹水等。
其他少见的体征尚有皮肤、腹白线处结节,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梗噎的鉴别诊断:
1.食管静脉曲张病人常有门脉高压症的其他体征,X线检查可见食管下段黏膜皱襞增粗,迂曲,或呈串珠样充盈缺损。
严重的静脉曲张在透视下见食管蠕动减弱,钡剂通过缓慢。
但管壁仍柔软,伸缩性也存在,无局部狭窄或阻塞,食管镜检查可进一步鉴别。
2.贲门痉挛也称贲门失弛缓症,由于迷走神经与食管壁内神经丛退行性病变,或对胃泌素过分敏感,引起食管蠕动减弱与食管下端括约肌失弛缓,使食物不能正常通过贲门,一般病程较长,患者多见于年轻女性,症状时轻时重,咽下困难多呈间隙性发作,常伴有胸骨后疼痛及反流现象,用解痉药常能使症状缓解,反流物内常不含血性黏液。
一般无进行性消瘦(但失弛缓症的晚期、梗阻严重时,患者可有消瘦)。
X线检查食管下端呈光滑鸟嘴状或漏斗状狭窄,边缘光滑,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后贲门渐扩张,可使钡剂顺利通过。
内镜活组织检查无癌肿证据可资鉴别。
3.食管结核比较少见,一般为继发性,如为增殖性病变或形成结核瘤,则可导致不同程度的阻塞感、吞咽困难或疼痛。
病程进展慢,青壮年患者较多,平均发病年龄小于食管癌。
常有结核病史,OT试验阳性,有结核中毒症状,内镜活检有助于鉴别。
食管造影有三种表现:
①食管腔内充盈缺损及溃疡,病变段管腔稍窄,管壁稍僵硬,龛影较大而明显,龛影边缘不整,周围充盈缺损不明显。
②食管一侧壁充盈缺损,为食管周围的纵隔淋巴结结核形成的肿块压迫食管腔,并侵及食管壁所致。
③食管瘘道形成。
表现为食管壁小的突出的钡影,像一小龛影,周围无充盈缺损。
为纵隔淋巴结结核,并发淋巴结食管瘘。
最后有赖于食管细胞学或食管镜检查而确定诊断。
4.食管炎食管裂孔疝并发反流性食管炎,有类似早期食管癌的刺痛或灼痛,X线检查黏膜纹理粗乱,食管下段管腔轻度狭窄,有钡剂潴留现象,部分病例可见黏膜龛影。
对不易肯定的病例,应进行食管细胞学或食管镜检查。
缺铁性假性食管炎本病多见于女性,除咽下困难外,尚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舌炎、胃酸缺乏和反甲等征。
补铁剂治疗后,症状较快改善。
5.食管憩室可以发生在食管的任何部位,较常见的为牵引性憩室,初期多无症状,以后可表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及反流,于饮水时可闻“含嗽”声响,有胸闷或胸骨后灼痛、烧心或进食后异物感等症状。
因食物长期积存于憩室内可有明显口臭,有时因体位变动或夜间睡眠发生憩室液误吸、呛咳。
X线多轴透视或气钡双重对比检查可显示憩室。
6.食管良性狭窄多有吞酸、碱化学灼伤史,X线可见食管狭窄,黏膜皱折消失,管壁僵硬,狭窄与正常食管段逐渐过渡。
临床上要警惕在长期炎症基础上发生癌变的可能。
7.食管良性肿瘤一般病程较长,进展慢,症状轻。
多为食管平滑肌瘤,典型病例吞咽困难症状轻,进展慢,X线和食管镜检查见表面黏膜光滑的隆起肿物,圆形或“生姜”样壁在性充盈缺损,表面黏膜展平呈“涂抹征”,但无溃疡。
局部管腔扩张正常,内镜可见隆起于正常黏膜下的圆形肿物,在食管蠕动时可见在黏膜下“滑动”现象。
有时与生长在一侧壁、主要向黏膜下扩展的表面黏膜改变轻微的食管癌不易区别,但后者在内镜下见不到“滑动”。
8.食管平滑肌肉瘤大体所见有两种形态,一种为息肉型,另一种为浸润型。
息肉型在食管腔内可见结节状或息肉样肿物,肿物周界清楚,隆起、外翻。
中央有溃疡,溃疡面高低不平,肿物也向腔外突出。
X线表现,息肉型在食管腔明显扩张,腔内有巨大肿块时,呈多数大小不等的息肉样充盈缺损,黏膜破坏中有龛影,钡流不畅,管腔受压移位。
管腔外常见软组织肿块影,很像纵隔肿瘤,但食管造影时可见该肿块与食管壁相连而明确诊断。
浸润型的X线表现与食管癌相似。
9.食管外压改变是指食管邻近器官的异常所致的压迫和吞咽障碍。
某些疾病如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纵隔肿瘤、纵隔淋巴结炎症等可压迫食管造成部分或严重管腔狭窄,产生严重吞咽困难症状,有时可误诊为食管癌。
食管钡餐造影常可排除食管本身疾病。
10.癔球症本病属功能性疾病,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关,多见于青年女性。
患者常有咽部球样异物感,进食时可消失,常由精神因素诱发。
本病实际上并无器质性食管病变,内镜检查可与食管癌鉴别。
11.缺铁性假膜性食管炎多为女性,除咽下困难外,尚可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舌炎、胃酸缺乏和反甲等表现。
12.食管周围器官病变如纵隔肿瘤、主动脉瘤、甲状腺肿大、心脏增大等。
除纵隔肿瘤侵入食管外,X线钡餐检查可显示食管有光滑的压迹,粘膜纹正常。
预防食管癌的发生无疑是控制食管癌的最根本措施,根据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多阶段性,即启动、促进、演进阶段,从病因学、发病学和临床医学演进的观点出发,预防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分为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一级预防即病因学预防,是降低食管癌发病率的根本途径,与流行病学研究和病因学研究的进展密切相关,这是最理想的方法,但困难很大,目前还很难全面开展。
(1)改变喜食霉变食物的习惯:
目前已有充分证据说明食用霉变食物特别是酸菜、霉窝窝头和鱼露是食管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大力宣传这类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使群众少吃或不吃,同时鼓励种植蔬菜和水果,以增加鲜菜和水果的摄入,补充维生素C。
霉变的食物,一方面产生霉菌毒素或代谢产物,一方面促进亚硝胺的内合成,是导致食管癌的主要病因,多吃新鲜蔬菜或补充维生素C可阻断体内亚硝胺的合成,可使胃内亚硝胺含量降低,从而降低了胃内亚硝胺的暴露水平。
另外林县的营养预防试验发现,补充核黄素和烟酸能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15%。
同时也应积极研究科学的酸菜制作和保存方法,以满足当地居民世代以来养成的传统饮食习惯。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不吃霉变食物,少吃或不吃酸菜。
改良水质,减少饮水中亚硝酸盐含量。
推广微量元素肥料,纠正土壤缺钼等微量元素状况。
应用中西药物和维生素B2治疗食管上皮增生,以阻断癌变过程。
积极治疗食管炎、食管白斑、贲门失弛缓症、食管憩室等与食管癌发生相关的疾病。
易感人群监视,普及防癌知识,提高防癌意识。
(2)粮食的防霉:
霉变的粮食含有多种致癌的毒素,因此积极开展粮食的防霉去毒工作非常重要,特别是应宣传家庭储粮的防霉的重要性。
一般粮食的含水量在13%以下可达到防霉的要求,一旦发现粮食已经霉变,应采取勤晒,食用时挑拣,多次清洗并加碱处理,可有效减少霉菌毒素的摄入。
(3)加强饮用水的卫生管理:
现已发现食管癌高发区水中的亚硝胺含量明显高于低发区。
因此搞好环境卫生,防止水源污染十分重要,逐渐减少饮用沟塘水的地区,推广土自来水。
对食用的沟塘水也应进行漂白粉消毒,可明显降低水中亚硝胺含量和杀灭其他传染病菌。
(4)遗传致病因素的预防:
食管癌具有较普遍的家族聚集现象,表明有食管癌家族史的患癌易感性确实存在,应加强同代人群的监测工作。
患者为男性,就加强男性监测,特别是49岁前的人群,患者是女性,加强女性监测,特别是50~69岁的人群,并且应把3代人中发生过2例或2例以上食管癌死亡的家庭,当作危险家庭,对这些家庭中40~69岁的成员当作风险人群,定期体检,提供预防性药物或维生素,劝导改变生活习惯等,对降低食管癌发病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二级预防对于食管癌,当前要完全做到一级预防是不可能的。
由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时间较长,如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予以及时治疗,特别是阻断癌前病变的继续发展,是当前现实可行的肿瘤预防方法。
(1)普查:
将高发区年龄在35岁以上,有食管癌家族史,或存在食管上皮增生的患者定为高危人群,予以重点监测,并且对食管癌高发区35岁以上居民尽量予以普查。
普查以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为主,发现可疑患者,应尽快进行内镜检查,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
对食管癌的早期表现,如“吞咽不适感”应使高发区广大人群所熟知,可提早患者的就诊时间,以便早日诊断和治疗。
(2)癌前病变的药物预防:
食管癌的癌前病变主要指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用抗癌乙Ⅲ片(山豆根、败酱草、白藓皮、黄药子、夏枯草、草河车六味药组成的抗癌乙片内加2mg5-氟尿嘧啶)、抗癌乙片和太洛龙治疗食管上皮重度增生,未治疗组癌变率为7.4%;治疗组癌变率:
抗癌乙Ⅲ组为2.5%,抗癌乙片组为1.4%,太洛龙组为2.3%,均较未治疗组有显著差异且恢复正常者亦多于未治疗组。
中国科学院1983年起,在食管癌高发区河南林县河顺乡和安阳县磊口乡,进行食管癌前病变的阻断性治疗研究。
通过食管细胞学普查,检出食管上皮重增患者2531人,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服用抗癌乙片、维胺酯和安慰剂。
检出轻增3393人,随机分为二组,分别服用核黄素和安慰剂。
3年和5年内患者的服药率在90%以上,服药3年和5年后,进行了食管细胞学复查,结果证明。
抗癌乙片使食管重增的癌变率下降了52.2%,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维胺酯和核黄素也显示有一定的阻断作用,分别使食管重增和轻增的癌变率下降37.3%和22.2%,并发现适当提高维胺酯的服用剂量,可明显提高其防癌作用。
核黄素服用5年后,使食管轻增的癌变率下降34.8%,比服药3年后轻增的抑制率22.2%,增加56.8%,说明核黄素服用愈久,抑制轻增癌变的作用愈明显。
实验所用抗癌乙片是由六味中药制成,是我国独有、价格低易于推广。
维甲类化合物是目前根据最充分和最有希望的一类肿瘤预防药。
维胺酯作用强,毒性低,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核黄素是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如能进一步确证其防癌效果,则具有深远意义。
*结语:
以上就是对于梗噎的诊断,梗噎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梗噎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