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本科.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5796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本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本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本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本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本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本科.docx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本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本科.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本科.docx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本科

新时期文学

命名:

“新时期”原为在社会政治层面提出的概念,后被转换用以概括“文革”后的文学

标志:

以粉碎“四人帮”为历史契机,以“思想解放运动”为序幕,以“拨乱反正”为起点

脉络:

前期(1976-80年代中期),社会性、政治性、现实性

中期(1985-80年代末期),历史、文化、审美

近期(90年代以来),多元共生

第一节伤痕小说

一、“伤痕文学”

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提法源于1978年8月卢新华发表的短篇小说《伤痕》,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年发表的《班主任》;

伤痕文学作品揭露了“文革”灾难,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重要作品: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班主任》解读

谢惠敏性格:

她的身上显示出了“四人帮”在人的思想和心理素质方面造成的恶果。

良好的品质和荒谬的思想在她身上紧密结合,形成了她独特而具有普遍意义的性格。

(社会语境与人的成长)。

第二节反思小说

一、概述

命名:

在“伤痕文学”之后侧重于对“文革”的性质、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及“责任”来表达思考的倾向之作。

特征:

A、社会动乱的世相图:

好人落难,坏人当道

B、时空两维度的展开:

历史之维(伸向60、50年代乃至解放前——历史反思)

空间之维(对民族创伤和国家苦难的普遍性反思——制度质询)

C、启蒙式的话语:

突出了极左政治路线与传统封建思想如何合二为一地造成社会和人的深刻异化

D、现实主义的笔触:

有一种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批评的精神

代表作家作品有王蒙的社会反思小说、高晓声的农民反思小说、张贤亮的人性反思小说、张洁的女性反思小说等。

重要作品:

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李顺大造屋》、谌容《人到中年》、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灵与肉》等;

二、王蒙的小说

1.生平和创作:

1934年生于北平。

1948年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少年布尔什维克”。

1957年因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被打为右派。

全家下放到新疆,停止了创作。

新时期以后创作十分活跃。

2.主要作品:

1)50年代:

《青春万岁》(1953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1956年)。

2)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创作了大量反思历史、反思革命、反映现实的作品。

如《海的梦》、《春之声》、《蝴蝶》、《布礼》等。

3)80年代中后期:

《活动变人形》(1987),试图表现在东西文化冲突中,知识分子身心的困窘处境。

此后发表了一系列极度夸张变形的现代小说。

如寓言式写作、文化批判小说。

《活动变人形》

①知识分子批判(倪吾诚——现代文明的祭品,强烈的自我中心价值。

(洗澡,鱼肝油,寒暑表,烤火,巧克力)

②王蒙才气的绝佳体现,语言可谓汪洋恣肆。

③文本隐喻功能

A,咒骂:

沉重的肉身,人与人的对立,缓解压抑的方式。

B,活动变人形:

打破陈腐压抑生活的渴望。

C,人物结局:

对时代的控诉,对文明有效性的认可(洗脚水,《画》?

)。

4)90年代:

“季节系列”:

《恋爱的季节》(50年代初)、

《失态的季节》(57年)、

《踌躇的季节》(60年代初)、

《狂欢的季节》(文革)。

“后季节系列”:

《青狐》(2004)

21世纪:

《王蒙自传》:

第一部《半生多事》

第二部《大块文章》

第三部《九命七羊》

2014:

《上海文学》杂志开设个人专栏“王蒙说”,新作《荣获斯大林文学奖纪盛》。

三、高晓声的小说

《陈奂生上城》

从农民的代言人转变为喜剧的制造者

一、漫画技法与说书技法

他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有时候半夜里醒过来,想到囤里有米、橱里有衣,总算象家人家了,就兴致勃勃睡不着,禁不住要把老婆推醒了陪他聊天讲闲话。

二、农民进入公共空间的可能性。

从陆龙飞到吴楚,无法介入的自卑到被动追求的自信。

三、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民的生活状况。

四、心理想象与言语现实的矛盾。

马上要见老婆,……怎么说呢?

就说输掉了;不对,自己从不赌。

就说吃掉了;不对,自己从不死吃。

就说被扒掉了;不对,自己不当心,照样挨骂。

就说做好事救济了别人;不对,自己都要别人救济。

就说送给一个大姑娘了,不对,老婆要犯疑……那怎么办?

四、张贤亮的小说

创作特点:

1)哲理性。

思索者形象的塑造。

《唯物论者的启示录》。

2)对大西北人文风情的精致描述。

如海喜喜的歌谣,章永璘和马缨花的情话。

3)、苦难意识。

苦难崇拜。

受虐型知识分子的诞生是中国二十世纪的重大贡献,而“张贤亮症候群”则是这类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

4)才子遇难,风尘女子相救的模式。

(自恋)

知青作家的创作

一、概述:

1、“知青小说”:

一般来说,知青小说的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作品的内容,主要有关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但也包括知青后来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情感。

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量出现。

80年代中期以后,已不再是一种文学潮流,但知青小说的创作还在继续。

2、“知青作家群”:

孔捷生、郑义、叶辛、张承志、梁晓声、张抗抗、柯云路、李锐、史铁生、张炜、韩少功、王安忆、阿城、李晓等

A,受苏俄文学影响。

B,接近欧美文学。

C,传统文化的影响。

5、知青作家的世界观

A,理想主义。

对现实的不满。

B,世俗主义。

C、虚无主义。

二、张承志

1、张承志

《黑骏马》

白音宝力格——索米娅——奶奶

坚忍不拔的生命毅力和宽广如草原的胸怀,隐含着对现代人脆弱、偏狭和自私品格的针砭与批判。

几个问题

1、赞美的身份机制。

(男性自我激赏)

2、爱情是否存在?

(瞬息万变)

3、母性意识的激流涌动。

三、史铁生的小说:

2、主要作品:

1)往昔生活的回忆:

怀旧但不感伤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知青生活

《奶奶的星星》:

亲情

《老屋小记》:

普通人的命运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以一曲田园牧歌,以“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的声声呼唤,深情地描绘了他的心灵栖居地。

贯穿史铁生的清平湾之梦的,是与“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又亲人”相一致的情感。

2)残疾和命运:

对自身残疾的超越,对普遍生存的关注

《命若琴弦》:

人类生存之寓言,宿命和抗争

《务虚笔记》:

生命的印象和体认

《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直抵人心

3、创作特点:

1)充满人生哲理:

温情的感伤,绝望的抗争

残疾。

生命。

死亡。

苦难。

宿命。

过程。

宗教。

2)散文化小说:

平淡质朴、意蕴深远。

气氛。

语言。

市井、乡土风情小说

一、概述

1、何为“风情”小说?

以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的风俗文化、风土人情为主要审美对象的小说。

风俗文化、风土人情不是作为客观背景存在,而是小说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小说的灵魂。

3、主要作家及代表作:

陆文夫:

“苏味”-“小巷人物志”、《美食家》

邓友梅:

“京味”-《那五》、《烟壶》

冯骥才:

“津味”-《神鞭》、《三寸金莲》

林斤澜:

“矮凳桥风情系列”(温州)

4、意义

揭示出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的历史沿革、承继和发展。

开拓了新时期文学的题材范围,对小说文体的发展创新也有贡献。

二、汪曾祺的小说:

1、生平:

(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沈从文对汪曾祺创作的影响很大。

精通多种艺术,被人誉为“才子”。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2、小说创作概况:

1)40-60年代:

1949年出版第一个小说集《邂逅集》。

1963年出第二个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汪曾祺是样板戏的主创人员。

《沙家浜》。

2)80年代以后:

1978年,重新开始写作。

1980年,小说《受戒》发表,引起文坛震动。

有赞誉也有争议。

从此他的小说创作非常活跃。

代表作有:

《受戒》《大淖记事》《异秉》《岁寒三友》等等。

80年代中期以后,小说创作渐少,以散文创作为主。

3小说创作特点:

1)书写生命“内在的欢乐”:

宣扬一种自然的、美的、健康的人性。

既超脱了世俗的名利,又充分享受生命的欢乐和生活的欢乐。

2)“风俗画”小说:

汪曾祺小说中特别重视对风俗的描绘。

或以风俗作为环境背景(如《大淖记事》)

或使风俗成为人的活动和心理的契机(如《受戒》)

或写风俗本身就是在写人(如《岁寒三友》)

3)“散文化”小说:

4)语言的艺术化:

一方面讲求语言的精、雅,另一方面也追求一种鲜活、自然的语言境界。

寻根小说

一、概述

80年代中期由一部分青年作家有意识地发起和自觉推动的一股创作潮流。

创作特征:

A、突出文学存在的文化意义,强烈地关心创作中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化;B、在价值取向上扬原始抑现代,褒民间贬正统,崇非规范斥规范;C、艺术形式上倾向于叙述方式上的“传统”与“现代”的转换性和互文性,表现手法上的魔幻化、象征化、寓言化;D、语言上的诗化与文白交杂乃至古奥化(或文化性、地域性、民间性)

2、主要作家和作品(举两三个即可)

地域文化: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郑万隆的《异乡异闻》,扎西达娃的《系在皮绳扣上的魂》等传统文化:

阿城的《棋王》、《遍地风流》,郑义的《远村》、《老井》,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的《小鲍庄》等

3、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1)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风俗的描写受到作家的重视。

2)小说艺术的探索:

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

注重细节描述、象征、寓言、叙述变换。

80年代中期以后,借鉴中国传统小说艺术方法,也成为小说创作的一种潮流。

二、阿城的小说

代表作:

中篇小说《棋王》(1984)、《树王》、《孩子王》

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

90年代后,创作以随笔为主。

《棋王》

1)吃和下棋的故事:

吃:

对生活的现实态度,对生命的尊重。

下棋:

超越世俗生活,超越苦难,认识人生。

2)王一生:

道禅的超脱外衣里有儒家的进取精神

淡泊之中有崇高,虚静之中有壮烈

4、艺术特点:

对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继承:

白描手法,冷静叙述

语言风格:

语句短,用词俭省,讲究用字的锤炼,多直接用动词,少形容词等修饰语。

三、韩少功的小说

《爸爸爸》

关于丙崽

小说以一个低能儿“丙崽”为主人公,他八岁了还只会说两句话,一是“爸爸”,二是“×妈妈”。

一个没有人类语言符号能力的生命,象征了人类自身时常会遭逢的一种境遇,一种无力把握世界、无法表述自我、弱小无助浑浑噩噩的存在状态。

他的长存不死,则象征了人类自身的虚弱与渺小。

总结

《爸爸爸》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对民族文化形态表达了一种理性批判,探询了在这种文化形态下的生命本体意识,并力图从文化的角度找出造成现代中国人生存困境的埋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的劣根。

第六节先锋小说

一、概述:

1、何为“先锋”:

指的是80年代以来具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小说创作潮流。

“先锋”即“前卫”,即具有超前意识的实验性作品,其特点就是反叛既有的一切传统。

除反叛传统外,先锋小说并无一定的常规,而是由于出现的早晚和作家所受思想影响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面目,很驳杂。

2、代表作家作品:

1)过渡阶段:

1980年代初

如王蒙、宗璞等

2)“探索小说”:

1985年前后

如刘索拉、徐星、莫言、残雪等

3)“后新潮小说”:

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

如马原、洪峰、格非、余华、孙甘露、北村等

二、残雪的小说

(2)残雪的“梦魇世界”

“巫女”作家

其作:

《苍老的浮云》、《黄泥街》、《山上的小屋》、长篇《突围表演》

特点:

巫楚文化的规约和现实情景的激活,压抑与自闭的生命经验与体验,重直觉和非理性的艺术把握方式

创作特点:

1、意象化

意象群:

“幽闭小屋”意象群,作为核心意象以不同形式在其作中反复出现。

如:

仓库、木箱、空屋

软体动物:

苍蝇、蛇、白蚁、虫、老鼠

它们联系着女性的生命经验与体验及敏感、恶感,并出之以审丑化的处理

2、仿梦体:

——主观体验的变形,现实和梦幻的混淆,臆想与梦呓的手法

《山上的小屋》:

几个噩梦的复制

——“梦魇世界”的置换

3、寓言性:

暗喻一:

“我每天不断清理抽屉”——收藏个人东西(包括隐私)的侵犯;“清理”——个人生存历史的杂乱无章和意义的模糊

暗喻二:

“寻找山上的小屋”——独立于恶世的个人生存空间;“无名人”——相遇者或另一个我(并非实存,幻觉意象)

寓言式的总体象征:

阴沉猥琐的生存场景;价值虚无的生存深渊

——超验意味:

4、审丑性:

——对人性恶的近乎残酷的透视力,对人类生存悲剧本质的无可保留的暴露

四、余华的小说:

著有短篇小说《星星》(1984北京文学)《十八岁出门远行》(1987北京文学)、《现实一种》(1988北京文学)《世事如烟》(1988收获)等,和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1991收获)、《活着》(1992收获)、《许三观卖血记》(1995收获)和《兄弟》(2005-2006)。

  

“先锋性的伤花怒放”。

A、语意结构层面

a,对人性的质疑,恶暴力本能的爆发。

余华小说的一个核心语码就是暴力。

例:

《现实一种》山岗、皮皮、山峰、母亲

山峰儿子摔死——皮皮被山峰踢死——山峰笑死——母亲自然死——山岗被枪毙,

b,对历史的拷问。

通过对历史中积淀着的暴力、罪恶的无情剖示,余华慢条斯理地解构着历史。

例:

《古典爱情》历史的每个毛孔都浸淫着血腥的气息。

《鲜血梅花》武林的历史就是一部血雨腥风的历史。

《一九八六年》历史就是杀戮、暴力、刑罚与荒谬交织而成。

《往事与刑罚》刑罚专家专情于对酷刑的展示。

c,常识的谬误及罪恶。

常识不总是真理在握。

例:

《十八岁出门远行》不确定的、难以捉摸的情境。

《河边的错误》许亮自杀,疯子杀人,警察装疯。

《四月三日事件》迫害妄想狂,焦灼的灵魂。

B、句法结构层面。

a,文本颠覆。

余华对固有秩序和权威的挑战还表现在他的文本颠覆及对读者期待的破坏上。

例:

《古典爱情》对古典才子佳人小说的反讽。

《河边的错误》对侦探小说的反拨。

《鲜血梅花》对古典武侠小说的戏仿。

阮海阔——寻找青云道长、白雨潇——遇胭脂女,打听刘天,遇黑针大侠,打听李东——遇白雨潇——遇青云道长,两个问题——遇胭脂女,黑针大侠——遇白雨潇。

b,感觉的丰富。

受法国新小说派的影响,通过比喻,象征、通感、暗示拓展感觉的领域,产生陌生化的感觉,新鲜的感受。

例:

《一九八六年》母亲对父亲到来的天然的感应。

《现实一种》对死亡的细腻体察,母亲的死被描写得很有层次。

c,反讽手法的运用。

例:

《死亡叙述》叙述者和隐性作者对照形成的反讽。

《呼喊与细雨》表层的揶揄和反讽,背后对人的劣根性的深刻洞察和穿透。

3)1992年后,创作发生转变。

致力于民间理想和温情营造。

A,《活着》以福贵身边的亲人不断死亡的事件构架全文。

福贵败家——气死父亲——被抓做壮丁——母亲死——妻子患软骨病——儿子过度抽血致死——家珍离世——女儿死于难产——女婿死于意外事故——孙子苦根因多吃了豆子被撑死。

《活着》用来提醒人们记住善良、坚毅、同情、勇气、希望、淡泊、牺牲。

B、《许三观卖血记》以许三观卖血的历程构筑全文。

福贵和许三观用坚硬和善良来回答生命苦旅中无助的境遇,柔韧而顽强地抵抗着苦难的侵压,主人公不再寂然空虚地死去,而是坚定执着的活着,理想、正义与爱重回文学审美的中心位置,这是余华创作思想深度转换的结果。

3,非理性——理性,反叛与回归。

A,父法的重新确立是余华回归理性世界的一个标志。

B,自我的张扬是余华回归理性世界的另一个标志。

C,纵观余华作品,有一个“反故事——故事”的流变轨迹。

新写实小说

80年代中期在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背景下回归现实的一种小说

主题:

1、贫困主题:

侧重于表现恶劣环境对人性的压抑。

(1)粮食。

多出现在反映文革前的农村农民题材中。

如:

刘恒《狗日的粮食》。

(2)住房。

多出现在反映当下生活的城市市民题材中,如方方《风景》。

2、表现个体的自我丧失,人的个体自我的丧失是一个反成长的话题,由个体走向群体。

(1)向现实妥协。

如刘震云《一地鸡毛》。

(2)被现实磨损。

如池莉《烦恼人生》。

3、颠覆信仰、理想,价值层面话题的功利化、现实化。

(1)不谈爱情——《不谈爱情》

(2)拒绝理想——《一地鸡毛》

艺术特点:

1、情感的零度写作。

即叙述者采取一种中立、客观、冷静的叙述立场,尽可能的不让叙述者的情感干扰读者的判断。

2、表现生活的原生态。

即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四、代表作家作品评析

1、池莉《烦恼人生》

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描写了武汉钢铁厂职工印家厚一天的生活,在24小时内浓缩了他整个烦恼的生活状态。

小说“生活流”的写法呈现了一种“毛茸茸的原生态”,让人似乎亲身感受到了主人公的“烦恼人生”。

从小说结构特点上看:

沿着印家厚的脚步把所有的情节都串起来,当下烦恼经验和过往的浪漫经验交织起来表达了一个主题:

生活就要认命,普通人要过普通人的生活。

小说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

开辟了一个真实的艺术领域,写出人在生活中的本真状态。

2、方方《风景》

方方的《风景》发表于1987年,被誉为“新写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新写实小说”中最富于现代主义色彩的一篇。

小说叙述框架、视角都带有很强的虚拟性。

但经验又是很现实的、近距离的。

作者的叙述语调是平静的,但却并不是所谓的“零度情感”,而是对“恶”的生存法则,以及这类法则拒斥文明的无可奈何的认同。

3、刘震云《一地鸡毛》

《一地鸡毛》写小林的家庭生活。

其生活的烦恼程度,和池莉笔下那位印家厚也相差无几。

“一地鸡毛”隐喻的是那种纷乱的日常生活在人的内心中唤起的恐惧,它表达的是日常生活对人的慢慢的异化。

“蚂蚁”合群,无个人、无主体性。

蚂蚁实际上反映了小林在把自己变为俗人后的恐惧。

“一地鸡毛”和“蚂蚁”都表现了小林内心中的不甘心。

女作家的创作

一、概述

一般来说,严格意义的“女性文学”包括三层涵义:

1、创作主体为女性;

2、主体采用的是女性视角;

3、必需展现或主要展现女性世界,并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

二、王安忆的小说

1、生平与创作:

1954年生于南京,茹志鹃的次女。

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1)新时期之初:

发表《雨,沙沙沙》等雯雯系列小说,清新细腻。

2)1980年代初:

创作范围扩大。

写普通人的生存状况。

如《本次列车终点》(1981)、《流逝》(1982)、《69届初中生》(1983)。

3)1980年代中期:

从社会反思到文化反思。

《小鲍庄》(1985)寻根文学的经典之作。

对性爱文化的反思。

《小城之恋》(1986)

《荒山之恋》(1986)

《锦绣谷之恋》(1987)

《岗上的世纪》(1989)。

4)90年代:

《叔叔的故事》(1990)、《纪实与虚构》(1993)等,用现实世界的原材料来虚构小说,家族史。

5)《长恨歌》(1996,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繁华梦破。

偶然中的必然。

命运的不可捉摸。

已逝时代的挽歌。

2000年以后的小说故事上很多都延续了《长恨歌》的叙事,如《富萍》(2000)《上种红菱下种藕》(2002)《桃之夭夭》(2003)

2、创作特点

对现代都市的文化性格的追问和探索、对现代男女情感关系的描述与剖析。

A、以女性体现都市的文化和变迁。

(1)题材的选择与张爱玲相似,创作视点受张爱玲的影响。

《长恨歌》发表后,研究界普遍认为,这部作品填补了张爱玲之后中断了数十年“海派小说”的空白,甚至直接把王安忆看作了张爱玲的传人。

(2)小说描写都市变迁与都市女性命运时的叙事空间呈开放性的特点。

(张爱玲呈封闭性的特点)

B、展现女性意识。

“三恋”:

《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秀谷之恋》和《岗上的世纪》。

《荒山之恋》:

关于一个大提琴手和一个金谷巷女孩的爱情悲剧。

这是一出性格悲剧。

     大提琴手:

孱弱、敏感、孤独、自尊而又自卑,心理略有病态;

      金谷巷的女孩:

风流、争强好胜,过早地品味到女人的性角色与性功能,婚姻成了征服与被征服争强好胜的性游戏。

      他们宿命般地相遇,引发了生命中最深层的欲望,性成为完成自我的一种方式。

他们无力承担自己的生命,最终走向悲剧。

《岗上的世纪》:

知青小琴、生产队小队长杨绪国。

作品描写男女纯粹的性关系。

C、作为当代最重要的女性写作者,王安忆的作品为我们提供的文学经验。

(1)对于“爱情的宿命表达”。

如《荒山之恋》。

在王安忆看来,爱情导致悲剧是很正常的,更重要的是由他们的性格所决定的,当一个人遇到他生命中的另一个人,就会相爱,当他们的相爱不能被社会接受,就会发生悲剧。

 

(2)对于“性行为”和“母性”力量的崇拜和臣服。

如《小城之恋》。

性行为使人疯狂,而母性的力量使人宁静。

 (3)对女性的精神之恋的推崇。

如《锦绣谷之恋》。

精神恋爱,又称“柏拉图式的恋爱”,不需要肉体的接触,或没有肉欲。

她证明在现代社会的女性中精神之恋仍然是可以合理地存在的。

 (4)对纯物质性的性爱关系的认可。

如《岗上的世纪》。

这是对精神恋爱的反证。

认为纯粹的肉体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也是可以合理地存在的。

  (5)对女性魅力的歌颂。

 

三、张洁的小说创作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中篇小说《祖母绿》(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短篇小说《森林里来的孩子》(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短篇小说集《爱,是不能忘记的》

中篇小说集《方舟》

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三卷本《无字》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是第一个两度获得此奖的作家。

创作特点:

(一)人道立场的社会审判

a,人道与审判

b,审判主题——社会的异化和人的异化。

代表作品:

七十年代,《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忏悔》、《漫长的路》;

八十年代,《沉重的翅膀》;

九十年代,《他有什么病》,《串行儿》。

首先,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作家很自然地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处境做出了关注。

如,《忏悔》、《串行儿》。

其次,张洁的审判之笔毫不留情地伸向了官场。

如,《条件尚未成熟》、《沉重的翅膀》。

再次,作家把社会弱势群体——孩子,也纳入了审判领域。

如,《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我不是个好孩子》。

c,表意的焦虑。

态度日益激烈,从文学的青春期走向文学的更年期,《他有什么病》。

d,难以实现的救赎:

方案与结局。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古典的例外。

《忏悔》,未见希望之光。

《漫长的路》,路漫漫。

《沉重的翅膀》,改革主力在关键时刻病发。

(二)女性立场的爱情审判

a,女性立场的来源及升华。

婚姻爱情的重要性。

个人情感的痛苦。

从女性立场出发探索婚姻爱情的真实面目和内在缺失,并在男女双方的境遇中,解读女性的命运、人类的命运。

b,审判变奏。

早期作品,轻灵活泼,问题往往容易被化解。

如《谁生活得更美好》,《有一个青年》。

《爱,是不能忘记的》是张洁爱情审判的发端。

《方舟》、《祖母绿》、《七巧板》、《红蘑菇》不断加大审判容量,完成了审美到审丑的转换。

c,审判的品格——大审判,小理想。

作品婚恋模式:

懂得——发现——失望——背弃——审判。

《方舟》“你将格外的不幸,因为你是女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