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57755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docx

《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docx

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7.1)

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1月16日在常州市钟楼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区长  金建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钟楼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6年工作回顾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提升、全力争先”的总体要求,抢抓机遇,创新克难,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全面完成了区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0.30亿元,增长25.0%;实现财政收入22.80亿元,增长25.9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77亿元,增长24.26%。

工业总量迈上新台阶,完成总产值316.56亿元、利税17.41亿元,分别增长28.08%、36.76%;规模企业增势强劲,完成总产值232.98亿元、利税12.48亿元,分别增长37.05%、46.26%,占总量的73.60%、71.68%;新增规模工业企业97家,总数达439家,51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亿元。

服务业发展平稳,完成商业营业额180.01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7.36亿元、市场成交额106.67亿元,分别增长25.64%、16.01%和6.27%,20家企业实现商贸营业额超亿元;南大街商业步行街发展势头良好,莱蒙都会国际商业街区商业主体封顶,凯纳商务广场正式奠基。

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成交额跃居全国第二,红梅乳制品被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

  ——开放开发全面扩大,发展活力不断激发。

有效投入稳步推进,深入开展第四个项目推进年活动,以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23亿元,增长30.83%,其中,工业投入41.34亿元,增长5.95%;152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98个。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完成协议利用外资2.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自营出口7.2亿美元,分别增长13.6%、25.0%和30.0%;新批外资项目42个,其中,总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20个。

民营经济加速发展,新增私营企业1146户、个体工商户2393户,新增注册资本9.09亿元,增加从业人员11690人。

园区建设加快推进,钟楼经济开发区新闸园区正式挂牌,生态工业园创建被评为省级先进。

科技创新卓有成效,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6.2亿元,增长48.0%,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9只,引进产学研成果20项;申请专利350件,获得授权191件;新增省著名商标2只、市知名商标4只,“东风”牌手扶拖拉机创成全区首个中国名牌;市电动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立项,市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验收,新闸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基地、钟楼留学人员创业园挂牌成立,五星街道被评为市级“专利示范乡镇(街道)”,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启动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更趋完善。

  ——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基础环境持续优化。

进一步加大规划管理力度,基本实现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重大专项规划全覆盖。

城市路网更趋完善,全面完成常金路、长江路、邹傅路等10条道路建设,中吴大桥横跨南北,常金大桥、平陵大桥贯通东西,区域交通更加便捷。

城市绿地不断扩大,新增绿地面积77公顷,建成椿桂园绿地及龙江路、玉龙路、新312国道沿线等绿化带,荷园、青枫公园二期建设顺利推进。

水利建设成效显著,新建改造斗巷、西涵洞等9座泵站,实施童子河、三八河等河道清淤工程,后塘河、叶家浜等12条河道水环境全面整治。

城市改造有序推进,完成拆迁92万平方米,开工商品房110万平方米,竣工64万平方米;新建安居房100万平方米,建成64万平方米。

城市管理更加有效,完成延陵西路等景观道路整治改造,加强农贸市场及“五小行业”管理,综合整治杨柳巷等老小区10万平方米,城管创优实现“五连冠”,区行政执法大队成为全省首个区级规范化建设达标单位;推行清洁生产审计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大力整治违法排污,深化“绿色创建”,区域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各项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坚持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年初确定的9件实事项目全面完成,污水管网改造、就近入学、房产纠纷、破产企业职工医保等一批难点、热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净增养老保险15778人、医疗保险8019人,3275名“小集体”企业退养人员纳入社保统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全年累计补偿款达382.5万元;完成再就业574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3.5%。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977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306元,分别增长14.25%、15.50%;完成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新增股东59842人。

顺利实施部分街道行政区划调整,“星级社区”创建不断深化,全面推行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化管理,合理调整社区规模,顺利完成第三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通过“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考评,社区建设巩固年活动卓有成效。

规范教育收费行为,被命名为“江苏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整合教育资源,建成北港小学,组建清潭实验小学,实施觅小改扩建,完成五星小学过渡房建设;全面落实“蓝天计划”,公办学校吸纳流动儿童率达75%;推动城乡教师交流,新增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51人,师资队伍得到加强;文体事业稳步发展,荣获省“五星工程奖”金奖、银奖各一项,“乱针绣”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新增全民健身点9个,我区运动员在多哈亚运会和省十六届运动会上分获1枚和17.25枚金牌。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建设,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

成立“亲子早教中心”,通过国家级课题论证,被命名为“中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省“十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示范区。

残疾人工作成效明显,被命名为“江苏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区”。

健全大调解机制,区、街(镇)两级调处中心规范运作,调处成功率达97.2%。

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和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

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平安钟楼”,有力维护了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和谐合力日益显现。

精神文明建设有力推进,深化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参与举办“第四届全国学习型城区论坛”,荷花池社区被评为“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社区”;深化群众性文明创建,南大街商业步行街创成“百城万店无假货”省级示范街,“夏戈工作室”被评为“江苏省社区十大感动故事”。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入,“五五”普法全面启动,民营企业法律保护互动平台运行良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积极支持区政协履行职能,办理市、区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90件,政协委员提案43件,办结率100%,满意率99%。

人民武装工作扎实有效,征兵工作连续23年保持先进,国动委指挥中心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双拥工作迈上新台阶。

重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主动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联系,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自身建设逐步加强,以“八要八不要”为主要内容的“机关作风建设年”深入开展,“三个一”活动取得实效;推进政务公开,规范行政行为,梳理首批执法主体31个、执法依据718项,具体执法权1268项。

全面完成区机关和街道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国库集中支付试点,强化审计监督,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大力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民族宗教、机关事务、老龄、侨务、人防、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地方志、对口援助等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全区人民开拓进取、团结拼搏的结果,是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把中央精神、省市部署与我区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依法监督、积极支持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社会团体及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钟楼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奋斗的艰辛难以忘怀,发展的经验尤为珍贵。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真切体会到:

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坚持开拓奋进、克难创新,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历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主要是:

区域经济综合竞争能力还不够强,经济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有效投入的质量还不够高,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比较少,投入后劲不足;城市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房屋动迁、劳资纠纷等社会矛盾增多,维护社会稳定和综合管理的任务更加艰巨。

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07年主要任务

  2007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届满之年,也是我区主要经济指标在2004年基数上实现“三年翻番”的决胜之年,发展是主旋律,提升是新挑战,和谐是总目标。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加快项目建设年、科技创新推进年、环境建设提升年、社区建设深化年、机关作风效能年各项工作,突出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协调,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和城市现代化,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区域综合竞争力,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努力开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8%以上,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增长30%、25%以上;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亿元,其中,工业投入30亿元以上;

  ——协议利用外资3.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5亿美元;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2%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今年,我们将为人民群众办好9件实事:

  1、建设荷园等绿化工程,新增绿地面积60公顷。

  2、完成陈渡路、鸣珂巷等165条背街小巷维修改造。

  3、启动会馆浜、机械、白云等菜市场提升、改造工作。

  4、建设松涛苑等安居房100万平方米。

 

  5、完成皇粮浜等7条河流的水环境整治。

  6、社区服务中心等社会事业“七大中心”全面建成。

  7、整治西上园等10万平方米老小区。

  8、易地重建北港中学和五星小学,扩建新闸小学。

 

  9、全面完成区治安监控网络建设。

  围绕上述要求和目标,我们将认真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集约发展新优势

  集中力量抓好主要载体、主导产业和重大项目、重点企业,提高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提高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提高资源节约水平和利用效率,推进工业经济大发展。

  狠抓园区建设,筑牢发展平台。

以开发区为核心,以镇、街道工业集聚区为重点,推动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

围绕“专业立园、规模强园、特色兴园”的发展思路,开发区要加大投入力度,拓展发展空间,努力实现业务总收入增长40%、规模工业销售收入增长50%、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0%,真正把园区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按照“整合集聚、扩容提升”的要求,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玉龙路南延贯通、梧桐路东西打通及配套工程,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原312国道以南工业地块水、电、气网络,不断增强开发区承载发展的能力。

整合要素资源,推进共建共享,加快新闸园区与开发区在产业、政策、环境上的对接,促进新闸园区建设和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坚持科学规划、集约发展,大力抓好标准厂房建设,为协作配套型、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提供发展平台。

  狠抓项目建设,确保有效投入。

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的要求,深入开展“加快项目建设年”活动,比力度、比速度、比形象,看投向、看规模、看成效,用项目建设的快速度推动经济快发展。

对已经确定实施的131个重点项目,按照“签约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竣工,竣工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效益”的要求,建立领导挂钩帮办、部门跟踪服务、责任人全程负责等制度,全面推行“马上办、办上马”、“现场办、限时办”等做法,着力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审批难、用地难、拆迁难、融资难等问题。

健全重点项目督查推进机制,围绕资金到位情况、建设时序进度、部门跟踪服务等进行重点督查,做到项目跟踪在日常、解决难题到现场,促进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狠抓结构调整,壮大主导产业。

进一步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推动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做强新材料、精密机械、电子信息三大产业,扩大输变电、机械装备等制造业的优势,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完善产业空间布局,以资本技术密集的增量投入,带动产能的存量调整和结构升级;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加快自主品牌创建,不断提升竞争优势;扶持常松彩钢、洛克电气等重点企业依托产业优势、品牌优势和资本优势,带动企业集群;鼓励企业做优做强,新增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0家以上。

  狠抓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

以“科技创新推进年”为抓手,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内涵式转变。

突出企业主体,加强政府引导,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鼓励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力争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优势企业。

进一步密切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挂钩合作,分专业、小规模、多层次、全方位开展产学研对接。

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导向,鼓励扶持各类企业立足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加大有效投入,围绕优化生产工艺、推动节能降耗、加快新品研发、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开展技术改造,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好科技创新“一中心、三基地”平台,加大创新投入,区科技三项费用达到本级财政决算支出的1.3%。

凝聚创新型人才,营造创新环境,培育一批创新型科技企业。

力争年内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总数达20家,新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0只,专利申请500件以上,新建产学研基地3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2004年基数上实现“双倍增”。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区域竞争新实力

  坚持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促成东西部服务业“比翼齐飞”,加快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市民需求相适应,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服务业体系。

搞活商贸服务业。

依托区位优势,进一步激发东部中心区商贸服务业活力,提升特色街区和主题百货业态,加快莱蒙都会商业街区、嘉宏盛世亚洲十二街区、正方置业街区建设步伐,与南大街步行街连片发展,集聚人气,壮大实力;借助区投资管理服务中心建成契机,加快西部人流、物流集聚,带动商贸、餐饮、娱乐业逐步繁荣。

加快盈丰城市广场建设,打造城西商贸服务业新亮点,促其早开工、早见效,形成东西部商贸互动并进新格局。

  发展市场物流业。

围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总体要求,发挥区位、交通等优势,加快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储中心建设。

完善西林物流园区规划编制,建成亚泰药业物流、爱西美装饰市场等一批集聚效应强、专业划分细、行业关联度大的市场物流项目,加快形成城西物流业集聚板块。

积极优化市场布局,推进扩容升级、带动辐射,尽快建成一批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具有区域辐射效应的现代专业市场。

  培育新兴服务业。

着力发展楼宇经济,把区内大型商务楼宇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载体,引进一批大公司、大集团总部、研发中心落户,聚人气,增财气,力争形成税收超1000万元楼宇3座。

加快发展信息咨询、商务服务、文化娱乐业,规范发展律师、会计、评估、担保等中介服务业,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中介服务体系。

挖掘社区服务业内涵,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促进社区服务业向产业化、社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强力抓好招商引资,添加跨越发展新动力

  围绕“推进大招商、主攻大项目、建设大园区”的要求,坚持量质并举、以质为要,通过招商选资优化经济结构,通过项目集聚推动产业升级,力争在引资规模、项目层次和载体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加强战略研究,明确主攻方向。

围绕钟楼“十一五”重点发展产业,按照“承接上海、巩固港台、强化日韩、主攻欧美”的要求,注重分析不同国别资本输出的特点,研究国际制造业形态的变化,选准定位,牢牢把握自身主导产业的发展空间;注重研究如何推进与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的基地化合作,结合产业和企业优势,找准关键领域、重点地区和核心企业,掌握他们的投资布点动向,争取他们能来钟楼投资发展;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追踪上下游配套企业发展动向,形成生产配套体系和专业配套能力,加快建设共生企业群。

  创新招商方法,提高引资水平。

全力主攻大项目。

瞄准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和国际龙头企业,在大力引进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重大项目上下功夫、求突破,力争引进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2—3个,世界500强企业1—2家。

注重实施产业招商。

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加强项目编制,积极向外推介,精心组织实施。

着力推进增资扩股和境外上市。

主动加强与外资企业的联络,沟通感情,了解需求,解决问题,搞好服务,增强他们在钟楼投资发展的信心;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有效利用国际资本,主动参与国际竞争,自觉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

积极推进“以外引外”。

充分利用外资企业广泛的人脉关系和境外资源,全心全意强化服务,改善环境,使他们对钟楼有良好的印象,通过他们来宣传钟楼、扩大影响,牵线搭桥、提供信息,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

加大“以民引外”力度。

积极推进民营企业对外合作,走出去、引进来,不断扩大规模、提升水平。

精心组织境外招商活动。

既要积极参与全市系列大型招商活动,也要组织小分队出击,改进方式方法,开展专题招商、个性化招商,增强针对性,突出实效性。

全面加强招商队伍建设。

主要领导要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放在引进大项目上,切实承担起招商引资的第一责任;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不仅要全身心投入招商引资,还要熟悉业务,成为行家里手;专业招商人员要做到熟悉外语、了解专业、掌握政策、善于公关,努力成为全区招商引资的主力军。

  把握工作重点,破解要素制约。

积极化解项目建设与土地瓶颈制约、招商载体建设与资金需求的矛盾,使每个项目都能顺利推进。

全力突破“用地难”,不仅要把握政策空间,尽量挤进国家和省的盘子,而且要努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想方设法拓展载体空间,为吸引集聚大项目、好项目打好基础。

全力突破“资金难”,多方搭建融资平台,多元拓展融资渠道,切实保障项目建设对资金的需求。

全力突破“审批难”,进一步健全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对超1000万美元的项目,主要领导要亲自参与,机关部门要全力支持,积极向上争取,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把项目审批到手。

突破难点,关键在人,要明确专人负责重大项目推进中的联络、协调和服务工作,最大限度使新批注册转为实际到帐,实际到帐转为开工建设。

  四、坚持建设管理并举,实现发展环境新提升

  围绕常州建设全国生态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的总体目标,按照“环境建设提升年”活动要求,更加注重科学规划和功能完善,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坚持拉开框架与重点改造齐抓,提升城市整体服务水平,真正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好,把我们的城市管理好。

  突出生态建设。

大力实施清水工程、蓝天工程、宁静工程、家园工程、生态工程,优化环境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互动双赢。

开展排污企业“提标”专项行动,对化工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加大污染治理,减少环境破坏,努力还上旧帐、不欠新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组织实施童子河北段、皇粮浜等7条河流的水环境整治,建设青枫公园二期、荷园、钟楼广场、常金路景观大道等园林绿化工程,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

突出市容建设。

注重改善城市形象,拓展发展空间,推进城市出新变靓。

要加快旧城改造,大力推进北大街东侧地块、万福路地块、跃进里地块、惠商地块等项目建设,年内完成拆迁80万平方米。

要加快“城中村”改造,着力推动永红宣塘、陈渡和五星新庄、青枫公园东侧等地区的改造进程,开工商品房100万平方米,建设安居房100万平方米。

要加快建设西部新城,按照“一基地、三中心”的发展格局,大力推进龙江路高架、林兴路、玉龙路延伸等道路建设,加快运河南移、西港区、客运西站工程建设,建设御源林城等一批宜居生活小区,进一步完善功能,集聚人气。

  突出长效管理。

按照管理全方位、保洁全覆盖、监控全天候的要求,认真落实日常保洁管理、“五小”行业管理、市场管理、城市交通管理、道路容貌管理、市区河道管理、城市绿化管理、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废品收购、车辆清洗、摩托车修理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建设工地管理、除四害工作管理、村镇容貌管理等13项重点工作,不断提高城市长效管理水平。

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要求,进一步营造事事有人管、人人管好事的氛围,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负责、权责一致的管理格局,争创城市长效综合管理优秀区,为市民创造舒适满意的城市环境。

  五、强化财政金融工作,开创保障发展新局面

  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开源节流,促进增收节支,健全财政收入保障机制,实现财政良性运行,不断增强财政调控能力。

  大力培育税源,保持收入较快增长。

以财政增收为核心,扶持现有规模纳税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财税贡献高的税源产业和项目,壮大骨干财源,拓展新兴财源。

加强对重点税源的服务和监管,健全对重点税种、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税源监控管理体系,确保主体税种收入的稳步增长。

坚持依法治税,健全协税护税网络,完善实时在线财税监管体系,严征细管,堵塞漏洞,防止税收流失。

进一步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逃税、偷税和抗税行为,加强非税收入征管,确保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

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坚持“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确保重点”的方针,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强预算管理,做到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

开展财政专项资金跟踪问效检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按照“保运转、保稳定、保重点”的原则,保障教育、卫生、科技、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压缩会议、招待等一般性支出。

加强审计监督,重点搞好离任审计和重点工程审计,用好审计成果,切实发挥审计监督职能。

  加强协调引导,促进银企良性互动。

密切银企关系,协调引导金融部门增加有效信贷投入,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和优势企业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支持,提高融资运作效益,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六、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统筹协调新水平

  着眼实现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突出以人为本,加快建设和谐钟楼,营造和谐有序的发展环境。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

举办第三届“钟楼文化艺术节”和第五届“全国学习型城区论坛”,组织承办好“常州首届邻里节”各项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活跃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和村镇文化,继续做好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工作。

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注重发挥工会作用,依法维护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