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总量丰富.docx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资源总量丰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教学设计方案
荣山中学 萧倩雯
一、概述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课内容包括两大部分:
(1)自然资源和我们;
(2)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
重点在于要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及作用,能举例说明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的基本国情,这些都是很好的国情教育材料。
故本节课重在用网络教学的形式,结合实际,让学生去分析、讨论问题,感受到对于自然资源要利用好,更要保护好的观点,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学会辩证分析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自然资源的种类和作用;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能说明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的基本国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实际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和作用,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并初步形成结合实际进行思考的方法;通过课堂的讨论,体会并初步掌握结合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和观点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环保意识,增强爱护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二学生对事物看法有自己的观点,对于与他们联系不大的地理知识的学习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对于教师的说理性的教学更是没兴趣;但还是爱表现自己。
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特点,运用网络教学的形式,激发对我国自然资源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网上辩论和发言,帮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我国资源基本国情,进行保护、节约资源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
四、教学策略选择
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我国自然资源国情、探求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
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网络教学平台
教学资源:
1.网络课件
2.学习资源
底)
六、教学过程
1.以时事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联系时事,激发学生思考,自然引申到对我国自然资源的学习,激发求知欲。
教师:
(进一步启发)我国究竟是“地大物博”还是“地大物薄”?
设计意图:
创设矛盾,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自然资源与我们
(1)认识自然资源(含义、分类)。
学生:
汇报自己收集到的身边与自然资源有关的资料(提前布置)。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使学生觉得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地理是有用的。
教师:
大家都展示了所找的资料,可见自然资源与我们的关系是密切的。
请看以下几组词,猜猜它们与哪些物质有关。
师生互动:
第一组:
农田、房子、放牧 (土地)
第二组:
光合作用、植物、热水器 (阳光)
第三组:
发电、运输、清洁 (水资源、水能)
第四组:
桌子、报纸、二氧化碳 (森林)
第五组:
炼钢铁、管道燃气、照明(矿产)
设计意图:
让学生猜一猜,使他们产生兴趣,又可以从学生举出的例子自然地转入到对什么是自然资源及分类的讲述。
教师:
通过分析,以上的物质都是来自自然界,并且对我们的生产、生活起到很大的作用,它们都是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五大类:
气候资源(气温、分、阳光等)、水资源(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土地资源(林地、耕地、牧地等)、生物资源(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媒、铁、石油等)。
根据性质可以分为:
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强调可再生资源是在短时间内可以重新形成、更新,或循环利用的资源;非可再生是指在人类历史时期不能再形成的,总是用一点少一点的资源)。
(看网页:
区分以下事物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
)
设计意图:
巩固以上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2)探究1:
自然资源是否会“枯竭”?
教师: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对于非可再生资源,人们会很珍惜。
但对于可再生资源,有人说:
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又有人说:
它会枯竭。
究竟你的观点如何?
请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
先浏览资料,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网上提供资料。
)
教师:
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知道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不合理也会“枯竭”;要保证资源的持续利用,我们一定要十分珍惜,不浪费。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资料,得出自己的观点,可以加深对自然资源保护、合理利用的理解,符合学习的规律;并且引出关于资源的基本国情的学习。
3.探究我国自然资源国情
(1)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教师:
刚才在大家的讨论中,或多或少涉及我国资源的问题。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我国资源的情况。
(看课本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资源的特点是……?
学生:
总量丰富,人均少。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数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若有时间,学生可以自己浏览网页上的录像和数据。
)
(2)节约保护资源。
教师:
我国资源人均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
人口多。
教师:
世界上,人口总数超过1亿的有哪些国家?
(两印两巴孟加拉,中美日俄尼日利亚。
)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人口总数多”是我国当前阶段的一大国情,因此咱们要实行的人口国策是什么?
(计划生育。
)
设计意图:
逐步分析造成资源短缺的原因,结合前面的知识,巩固认识我国的人口政策。
教师:
除了人口问题,造成资源的不足,还有什么原因?
(科技水平低,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对资源污染;举出哈尔滨停水的新闻、浪费等。
)
设计意图:
使学生认识对资源的保护的迫切性,从而引入书写保护资源“倡议书”。
(4月22日是何日子?
)
探究2:
教师:
保护和节约资源,就成了我们刻不容缓的事情。
请借鉴国内和国外节约资源较成功的例子,同时参考网站中的相关资料,为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出一分力,写下你的建议!
学生:
在讨论区上写下自己的建议。
设计意图:
爱国主义教育,加深对保护、节约资源做法的理解。
4.课堂小结
(展示网页中的“学习目标”。
)
教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要明确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地反对滥采、滥用,反对浪费,反对污染,为社会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设计意图:
点出本节课的落脚点,使学生更明确本节课的目标。
(结束全课。
)
巴西》教学目标分析
“四结合”作者济南市五十八中曲丽君
一、概述
《巴西》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中的第九章第二节篇章。
这一节主要介绍有关巴西这个国家的知识,介绍了它的主要地形、主要气候特征、主要资源等。
在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作为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载体,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借助网络资源,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协作进行探究式自主学习。
本案例以“我眼中的巴西”这一学习任务为中心线索,不断地辐射到其他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不断创设的情境问题中自主探索学习,体现了“情境性、自主性、教师引导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等特点。
课堂教学实施以学生和教师共同准备的学习资源库为基础,教学活动由“展示学生作品,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小组汇报研究成果”、“组织、引导评价”、“教师小结提升”、“课后交流反馈”等七个环节组成。
通过学习活动与任务的完成,学生的交际和合作能力以及对地理科学的积极情感态度得以培养,也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提升了地理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巴西的概况,包括种族特征及形成过程。
(2)能说出巴西的主要地形、主要气候特征、主要资源等。
(3)能根据巴西的相关资料提炼并阐述其自然和经济特征。
(4)能评价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构成、经济发展及文化生活产生的影响。
(5)能通过对热带雨林作用的了解,提出合理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
2.过程与方法
(1)能提升查阅资料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在自主和合作的过程中增强综合应用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材料分析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殖民统治对巴西的人种构成、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通过战后巴西经济的迅速发展,体会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后所取得的成就。
(3)树立对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态度,懂得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中国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一、概述
本课内容选自中国地理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这节课包括三大内容:
我国气温特点和温度带、降水特点和干湿地区、气候特点(季风气候显著和气候多样性)。
而我国气温特点和温度带作为第1课时来讲述,是因为气温是反映气候特点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此内容的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读等值线图的能力,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气温对农业、建筑等的影响。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1.初二学生对地理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对于等值线已经学习过,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借助计算机网络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以激发本班学生的求知欲和协助精神。
3.对于与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学生较感兴趣,让学生参考相关的课外知识,通过讨论共同完成他们较感兴趣的研讨题目。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一、概述
本课内容出自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包括两大部分:
(1)自然资源和我们;
(2)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
重点在于要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及作用,能举例说明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的基本国情,这些都是很好的国情教育材料。
故本节课重在用网络教学的形式,结合实际,让学生去分析、讨论问题,感受到对于自然资源要利用好,更要保护好的观点,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会辩证分析事物的方法。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二学生对事物看法有自己的观点,对于与他们联系不大的地理知识的学习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对于教师的说理性的教学更是没兴趣;但还是爱表现自己。
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特点,运用网络教学的形式,激发对我国自然资源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网上辩论和发言,帮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我国资源基本国情,进行保护、节约资源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自然资源的种类和作用;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能说明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的基本国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实际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和作用,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并初步形成结合实际进行思考的方法;通过课堂的讨论,体会并初步掌握结合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和观点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环保意识,增强爱护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欧洲西部》
(第1课时教学设计)①
一、教学内容概述
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出一超多极的发展趋势,其中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联合体,其中国民生产总值甚至超过美、日。
同时,欧盟还在不断地发展扩大,欧洲统一大市场的运行使欧盟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更加重要,与中国的联系也越加紧密。
因此在教材中突出了欧盟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能掌握欧洲西部主要国家的名称、位置、特点。
(2)能说明本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环境特征。
(3)能够认识欧盟以及欧盟在本地区及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读图的方法。
(2)提高自身读图、识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对世界的多元性有更深入地理解,从而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产生正确的认识。
(2)能够辨证分析不同地区地理、政治、经济之间的联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东南亚、中东等区域的地理知识,应该对如何学习区域地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学生基础不是很好,因此本节课还是先让让学生了解系统的区域地理知识,再讲授经济特点,引用已掌握的自然环境来学习,这样大部分学生都容易接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通过讲授与问题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了启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策略。
五、学习资源
1.本节课在多媒体网络课室中完成。
2.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欧洲西部”。
3.专门为本课制作的多媒体网络课件。
六、教学过程
1.引入先行组织者——从“中法文化年”及法国地理位置说起
教师:
2003年至2005年是“中法文化年”,“中国文化年”系列活动于2003年10月在法国展开,2004年7月结束。
接着,“法国文化年”系列活动于2004年10月在中国拉开帷幕,为期近一年(展示“中法文化年”的相关图片)。
教师:
同学们,你们想去法国吗?
如果要去法国,我们该乘坐哪条航线?
(教师出示国航在全球、在欧洲的航线分布图。
)不错,法国位于欧洲西部,好的,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发达国家集中的——欧洲西部。
学生:
浏览网页。
设计思路:
从“猜一猜”“中法文化年”的标识开始,设置悬念,提高学习兴趣。
2.图、问结合,讲授新知——从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来了解欧洲西部
(1)位置
教师:
出示“欧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图。
学生:
看图分析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教师:
出示“欧洲地形图”,认识欧洲西部海岸线曲折,大陆轮廓破碎,多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
学生:
在图上查找主要的地理事物,并出来指图说明。
教师:
拓展知识(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
设计思路: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扩展学生课外知识。
(2)地形
教师:
出示“欧洲西部地形图”,探究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了解欧洲的地形特点及影响。
问题1:
欧洲西部以什么地形为主?
(平原。
)
问题2:
欧洲西部有哪些主要的平原和山脉?
(让学生指图说出。
)
问题3:
下面哪幅小图代表欧洲西部地形特点?
(A,地形特征是地势低平,南北多山地,中部平原广大。
C表示南亚。
)
问题4:
这样的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便于从大西洋来的湿润气流进入欧洲西部,气候湿润。
)
学生:
读图解决问题。
设计思路: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了解地形特点,为讲述欧洲西部的畜牧业打下基础。
图1
(3)气候
教师:
出示“欧洲西部气候图”,引导学生了解欧洲的气候特点。
问题1:
根据我们刚学习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点,你能猜测出欧洲主要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
问题2:
综合瓦伦西亚、伯明翰、汉堡三地的气温和降水量状况,描述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
(全年温和湿润。
)
问题3:
比较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差异。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降水集中在夏季。
)
学生:
读图解决问题。
设计思路:
巩固已有的气候知识,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了解气候特点,为讲述欧洲西部的畜牧业打下基础。
图2
(4)国家
教师:
出示“欧洲西部政区图”。
问题1:
数一数欧洲西部大约有多少个国家?
(36个。
)
问题2:
你知道以下是哪个欧洲西部国家吗?
(指导学生边回答边读图看图上位置和首都。
)
面积最大的国家(法国);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德国);最大的岛国(英国);
面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风车之国(荷兰);中立之国(瑞士)。
问题3:
运用下列数据计算一下欧洲西部的人口密度。
总人口(人)
总面积(km2)
人口密度
5亿多
500万
100人/km2
(欧洲西部人口并不算多,但由于面积狭小(500万平方千米),故该区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
)
(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是欧洲西部的突出特征。
)
问题4:
欧洲西部这些发达国家的领土面积方面与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相比有什么明显的劣势?
(本区国家大多面积狭小,资源和市场相对有限,这与地大物博的美国相比是劣势。
)
学生:
读图解决问题。
教师:
当欧洲的西方存在着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堪称世界霸主;东方又有像日本这样的经济强国,积极势力渗透到世界各地,政治、外交方面又和美国建有同盟关系;作为面积、资源和市场都不占优势,而在经济、政治方面又不愿意一味依附于人的欧洲小国们应该如何?
(引出“欧盟”的学习。
)
设计思路: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学生对欧洲西部的国家个数的掌握会有出入,但数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出国家众多、面积狭小这么一个结论就行了。
图3
3.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知识整合协调——从世界政治经济地位看欧盟
(1)了解欧盟
教师:
组织学生阅读欧盟的相关材料。
学生:
自主浏览网页,了解欧盟。
设计思路:
通过阅读资料,让学生对欧盟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探究欧盟作好准备。
图4
(2)探究欧盟
教师: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问题1:
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思考:
欧盟建立的地理基础是什么?
(国家面积狭小,资源和市场相对有限,地理位置相近。
)
问题2:
读图讨论,读“欧盟成员国密切联系示意图”,描述欧盟的作用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
问题3:
读“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图”,说明欧盟在世界中的经济地位。
(当今世界经济状况呈现一超多极的发展,美国是超级大国,日本是经济大国,而欧盟在经济上以联合的优势,与美、日成三足鼎立之势。
图中可见,欧盟的进出口额占世界比重均超过美、日、中三国之和。
本区进出口额在世界的比重,出口大于进口。
由图中可见,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发展迅速,但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同学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
总结:
欧盟建立的结果——区域经济以集团式发展,可扩大经济市场,降低成本,减少繁琐手续,推动科技发展,促进内外贸易发展,加强各国政治、外交上的实力。
扩展讨论:
我们亚洲若要建立亚洲联盟,与欧盟对比,有哪些不利的因素?
学生:
分组讨论回答。
设计思路:
通过适当的提问、思考,了解欧盟在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图5
4.思考与收获
问题1:
你从欧洲西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经验中获得什么启示?
问题2:
若给我国经济建设献计献策,你会说些什么?
学生:
让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思路:
以温总理报告和学生的收获为结束,贴近生活,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的教学新理念。
①本教学设计方案为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成果,原设计者为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荣山中学陈彩凤老师,选用时有改动。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出自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包括两大部分:
(1)自然资源和我们;
(2)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
重点在于要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及作用,能举例说明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的基本国情,这些都是很好的国情教育材料。
故本节课重在用网络教学的形式,结合实际,让学生去分析、讨论问题,感受到对于自然资源要利用好、更要保护好的观点,从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学会辩证分析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理念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结构理论,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共同活动。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程资源的设计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探究问题的设计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
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
进入生活情境,运用计算机参与问题探究,主动讨论获取知识;对有辩论价值的问题,能利用网络特点,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二学生对事物看法有自己的观点,对于与他们联系不大的地理知识的学习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对于教师的说理性的教学更是没兴趣;但还是爱表现自己。
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特点,运用网络教学的形式,激发对我国自然资源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网上辩论和发言,帮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我国资源基本国情,进行保护、节约资源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自然资源的种类和作用;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能说明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的基本国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实际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和作用,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并初步形成结合实际进行思考的方法;通过课堂的讨论,体会并初步掌握结合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和观点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环保意识,增强爱护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五、教学媒体
网络课件、asp环境。
六、学习资源
1.
2.
七、学习策略
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我国自然资源国情,探求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学习方法。
八、教学过程
1.以时事导入新课
教师:
“地大物博”是否应该推出教科书?
设计意图:
联系时事,激发学生思考,自然引申到对我国自然资源的学习,激发求知欲。
教师:
(进一步启发)我国究竟是“地大物博”还是“地大物薄”?
设计意图:
创设矛盾,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自然资源与我们
(1)认识自然资源(含义、分类)
学生:
汇报自己收集到的身边与自然资源有关的资料(提前布置)。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使学生觉得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地理是有用的。
教师:
大家都展示了所找的资料,可见自然资源与我们的关系是密切的。
请看以下几组词,猜猜他们与哪些物质有关。
师生互动:
第一组:
农田、房子、放牧 (土地)
第二组:
光合作用、植物、热水器 (阳光)
第三组:
发电、运输、清洁 (水资源、水能)
第四组:
桌子、报纸、二氧化碳 (森林)
第五组:
炼钢铁、管道燃气、照明 (矿产)
设计意图:
让学生猜一猜,使他们产生兴趣,又可以从学生举出的例子自然地转入到对什么是自然资源及分类的讲述。
教师:
通过分析,以上的物质都是来自自然界,并且对我们的生产、生活起到很大的作用,它们都是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五大类:
气候资源(气温、分、阳光等)、水资源(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土地资源(林地、耕地、牧地等)、生物资源(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媒、铁、石油等)。
根据性质可以分为:
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强调可再生资源是在短时间内可以重新形成、更新,或循环利用的资源;非可再生是指在人类历史时期不能再形成的,总是用一点少一点的资源)。
(看网页:
区分以下事物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
)
设计意图:
巩固以上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2)探究1:
自然资源是否会“枯竭”
教师: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对于非可再生资源,人们会很珍惜。
但对于可再生资源,有人说:
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又有人说:
它会枯竭。
究竟你的观点如何?
请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
先浏览资料,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网上提供资料。
)
教师:
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知道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不合理也会“枯竭”;要保证资源的了持续利用,我们一定要十分珍惜,不浪费。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资料,得出自己的观点,可以加深对自然资源保护、合理利用的理解,符合学习的规律;并且引出关于资源的基本国情的学习。
3.探究我国自然资源国情
(1)我国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