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州大姚一中届高三模拟题五.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52558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一中届高三模拟题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一中届高三模拟题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一中届高三模拟题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一中届高三模拟题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一中届高三模拟题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一中届高三模拟题五.docx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一中届高三模拟题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楚雄州大姚一中届高三模拟题五.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一中届高三模拟题五.docx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一中届高三模拟题五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一中2021届高三模拟题(五)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徽墨是“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徽州而得名。

在徽州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双重滋养下,带着鲜明徽州印记的徽墨在墨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墨的唯一代表。

1915年,徽墨珍品——地球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近现代以来,受到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书写习惯的改变等影响,徽州墨业几经浮沉,但在一代代徽墨传承者的努力下,千古墨脉从未断绝。

徽州地区的制墨史最早有文献记载:

“南唐李廷珪,易水人,本姓美,父超,唐末渡江至歉,以邑多松,留居造墨。

后主赐姓李。

人得其墨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胶败而墨调,其坚如玉,其文如犀,写数十幅不费一二分。

”五代时期,南唐的李姓皇帝耽心翰墨,对癸氏父子制墨倍加称赏,后又招易水墨工张遇,张遇利用徽州的优质松烟、桐油烟制墨,将徽州墨从单纯的松烟墨推向与油烟墨并举发展的时期,全国制墨中心至此南移至徽州。

穆晓天先生曾说:

“制墨业的繁荣,可以说是南唐地区文化艺术繁荣的显著标志。

随着李唐王朝渐行渐远,大宋王朝经过初期的休养生息,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逐渐活跃,文学艺术活动日益繁荣,科举制度影响下的读书风气日盛,为徽墨提供了广阔市场,徽墨业得以蓬勃发展。

正如《野获篇》所描写:

“今徽人家传户习”“新安人例工制墨”。

《歙(she)县志》记载:

“至宋时,徽州每年以龙凤墨千斤为贡。

”可见大宋政权对徽墨有着强劲的需求。

《野获篇》还写到:

“宋徽宗以苏合油波烟为墨,后金章宗购之,黄金一斤,才得一两,可谓好事极矣。

”宋徽宗爱好翰墨,又亲予研制,更促进墨业的大振。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叙州改名徽州,从此徽墨驰名天下。

经过长期动荡、分裂后统一安定的明王朝经济文化空前发展,促进了墨业更大规模生产并追求更高质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徽州墨业呈现出一此不同的情形:

一是在原料上,从普遍使用“松烟”转而使用“桐油烟”和“漆烟”制墨,由于这两种原料既易得又价廉物美,有利于徽墨扩大生产、提高质量;二是无论在五代还是两宋,徽墨都以进贡和满足官府需要为主,但到了明代,虽然还有大量墨品进贡,但因社会需求量增大,徽墨生产渐渐转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同时,由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徽墨在这一时期逐渐发展成集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形式于一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清初政府重视经济的恢复发展,对汉文化采取包容政策,促进了徽墨需求市场的恢复和发展。

尤其是清初几任帝王皆崇尚汉学、才学俱佳,对书画不仅喜爱而且有着非常深厚的造诣,这样的社会导向,使徽墨业的昌盛顺理成章。

(摘编自祖晓敏、周致元《徽墨的历史沿革与特点》)

材料二:

宋代罗愿在《新安志》中有“李超与其子廷珪,唐末自易水渡江至歙州,地多美松,因而留居,遂以墨名家”的记载。

李氏父子在易水制墨法的基础上,利用黄山、松萝山之古松取烟,并改进配料、和胶、杵捣等技术,制造出前世无法企及的佳墨,史称“李墨”。

南唐后主李煜亦评价李墨和澄心堂纸、龙尾歙砚为“天下冠”,并因此敕封李超为检校水部员外郎。

由于无度地使用和挥霍,及至北宋宣和年间“李墨”就极为罕见,故时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李廷珪制“翰林风月”铭长方墨,墨呈长方薄板形。

一面泥金草书阴识“翰林风月”四字;另一面草书填朱三字,已模糊无法辨认。

墨色黝黑有漆光,质坚实如玉。

边薄而锐利,中间略凸,墨面布满大小、高低不平的突起,间有犀纹。

从实物的现存状况来看,确如史料评价的具有“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宋代李孝美《墨谱》)、“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和“历久弥新”的鲜明特点。

这锭“李墨”历经千年仍有如此优异的表现,在于李氏父子制墨没有拘泥于早期造墨理论的束缚,开创性地运用胶法、药法改善墨质。

《墨记》中记载了李廷珪首创分次和制的对胶之法。

《墨经》则记述了李廷玮制墨善用重胶,并添加藤黄、犀角、真珠、巴豆等十二味中药,及少量的生漆和熟漆和制,使解胶和胶力持久两个矛盾的命题完美统一。

再通过数万次的均匀杵捣、揉捏和压制,使胶和松烟颗粒充分融合,从而做到了“墨寿千年”。

作为最有名的制墨家,李氏父子第一次将中国墨的品质发挥到了极致。

关于李墨的精良,历史上有一些相关的记载。

五代宋初时期的文学家徐铉、徐楷兄弟,幼年时曾共用一挺长不过尺、细裁如筋的李超墨,每日书写不下五千字,十年方才用完。

还有宋大中祥符年间,一贵族误将李廷玮墨遗失于水中,数月后,又于同一地点遗落了金器,故派人捞取,惊奇的是李廷玮墨也被完好无损地捞取出来,且光色不变、表里如新。

1978年,文府墨被发现时整体浸泡在水中,出土后历经数十年自然老化,其磨口依旧有莹莹胶光。

可见,在李氏父子的引领和推动下,宣歙之地的制墨水平得以整体进步。

《墨经》记载了著名制墨家张遇曾妙得李氏制墨之法,并以此传家,其子张谷、孙张处厚皆以制墨名世。

其后,歙州又有耿仁、耿遂、耿文政、耿文寿、耿德、耿盛等,宣州则有盛匡道、盛通、盛真、盛舟、盛信、盛浩等,都受到李氏制墨之法的影响。

(摘编自刘伟文、姚昱波《唐宋时期的徽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徽墨中的珍品地球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充分证明徽墨在墨林中是中国墨的唯一-代表。

B.从宋至清,经济与文化艺术的发展,促进了制墨业的发展,制墨业的繁荣与经济文化艺术的繁荣息息相关。

C.明代微墨生产不再以进贡和满足官府需要为主,转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产量扩大但品质并没有提升。

D.《新安志》对李氏父子制墨“遂以墨名家”的记载,很好地印证了后人“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赞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现代以来,徽州墨业几经浮沉,但墨脉从未断绝,这有赖于一代代徽墨传承者的努力。

B.我们可以通过查阅《歙县志》《墨记》《墨经》《墨谱》等古代典籍了解徽墨的相关历史。

C.李氏父子所制墨能做到“墨寿千年”,可以说是古人的匠气精神与古代文化风采的作用。

D.徽墨能在墨林中独树一帜,李氏父子对宣歙之地制墨水平进步的引领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徽墨制作技艺研究的一项是(3分)

A.原材料使用情况

B.配料添加情况

C.制作流程与方法

D.历史保存与现状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徽墨自五代至明清的历史沿革。

(6分)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李墨”的特点。

(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

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

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

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

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

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

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

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

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

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

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

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

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

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

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

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

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

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

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

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

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

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

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

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

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

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

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

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

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

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

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

好一个“幽谷美人”!

⑩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

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

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

是哥伦布的船?

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

都不是。

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

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⑪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6.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思想情感。

B.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

7.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

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贯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8.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原始林,为什么从第⑤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

(4

分)

9.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

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举进士,调西京推官。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

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

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

修笑而辞日:

“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

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

庆历三年,知谏院。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

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陛辞,帝曰:

“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

”对日:

“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帝日:

“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日:

“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

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

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

”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

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

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

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

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

(节选自 《宋史.欧阳修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

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B.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

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C.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D.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

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土,最早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后,指以高超的学术技能供奉朝廷的官

吏。

B.四夷,是古代华夏民族对中原周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成

的合称。

C.左迁,降低官职,犹“下迁”。

汉以右为尊以左为贱,将贬官称为左迁,

后世沿用。

D.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帛” 指丝织品。

后也以布衣称没

做官的平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为人正直,伸张正义。

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写信指责司谏高若讷,

高若讷把此信上交朝廷,欧阳修被贬官。

B.欧阳修论事切直,深得器重。

适逢保州有兵变,欧阳修出发之际告别皇帝,

皇帝勉励他可以随时越职给自已进言。

C.欧阳修文章出众,折服人心。

欧阳修的文章成就远远超过一般人,所以天下

的读书人都一致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

D.欧阳修待友忠诚,乐于助人。

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去世后仍让

自己的亲人保护周济朋友的家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

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4分)

(2)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4分)

14.选文中欧阳修为什么认为杜衍等四人不可罢用?

请简要说明。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夜泊水村①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

一身报国有万死, 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这首诗作于溥照九年(1182)秋.作者时年五十八步岁。

②新亭:

又名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

东晋时中原沦陷,王室南渡,有一些过江的士大夫在新亭宴饮,席间有人慨叹江河沦丧,于是众人相对涕泣。

独有王导不以为然,说: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耶?

”(《晋书.王导传》)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写诗人久离疆场、功业未成的落寞怅惘,奠定了一种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

B.领联末句用典,表达了对达官贵人在国家山政山河破碎之际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不满。

C.尾联诗人以新雁自比,借荒寒汀州上新雁找不到安栖居所抒发自己无法报国的苦痛。

D.本诗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虽有失意悲愁之情却又不失沉雄浑厚的气象。

16. 这首诗的颈联和《书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描写大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

的“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均由此化用而来。

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国破家亡,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紫禁城,就是一个巨大的乐器。

这乐器,与季节、气象相合,风声雨声、帘卷树声,落在建筑上,都成了音乐,而且,从不凝固。

因此,营建紫禁城的人,是建筑师,也是音乐家。

一座好的建筑,不仅要容纳四时的风景,还要容纳四时的声音。

紫禁城的节气是有声音的,熟悉宫殿的人,可以从声音里辨认季节、犹如一个农夫,可以从田野自然的变化里,准确地数出他心里的日历。

很多人都知道紫禁城宜雪,大雪之日,宫殿上所有的坡顶,都会盖上松软的白雪,把金碧辉煌的皇城,变成“一片孤城万仞山”——那飞扬高耸的大屋顶,已经涂改成雪山的形状,起伏错落、重峦叠嶂。

其实,紫禁城不只宜雪,也宜雨。

它的设计里,早已纳入了雨的元素。

宏伟的大屋顶,在雨季里,成了最适合雨水滑落的抛物线。

雨水那一天,我见证了紫禁城的雨。

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

在紫禁城宏大的背景下,雨点迟迟难以抵达它的终点。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她的坚强,她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所有这一切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B.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C.“今天好热啊!

——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D.亲爱的妈妈,你不知道我多爱您。

——还有你,我的孩子!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落,从天而降。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21.为打造“书香校园”,某校开展了名著阅读系列活动。

下面是某同学写的“名著导读推荐词”,这则推荐词存在4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修改。

(4 分)

[莎士比亚作品推荐词]  它是一座西方文学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

几百年来,莎士比亚那魅力无穷的戏剧和作品像磁石般吸引着一代代读者。

他笔下丰富饱满的人性、情节的曲折动人、华美灿烂的语言令人回味无穷。

他的作品放射出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

①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5分)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至此,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消息传来,“北斗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迅速成为网上热议话题。

国之重器,利国惠民。

事实上,北斗系统早已深深融入各行各业,在不少领域大显身手。

从农林牧渔到旅游服务,从交通运输到减灾救灾,北斗的实时监测、全球追踪、精准定位等功能,指引着农机在广阔的田野上深耕细种,引导着渔船在远海风浪中安全航行,为飞驰的中欧班列保驾护航...北斗,让劳动生产效率显著提升,让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更有保障。

  北斗,也早已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在中国入网的智能手机中,已有70%用上了北斗,北斗高精度及北斗辅助快速定位用户数已突破5亿。

开车出行、共享单车、外卖送餐、物资运输、防疫作业....很多看似寻常的生活细节中,往往有着北斗的影子。

看起来远在重天之上的北斗,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深刻改变着每个人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古代有很多的神话故事,像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嫦娥奔月、鲧禹治水、愚公移山....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反映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品性。

神话当中更多的是宣扬正义、善良、勇敢、坚毅、顽强的精神和集体主义、造福人类、勇于牺牲个人的价值取向,这些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学校文学社举办“中国古代神话研究”专题报告会,你作为文学社的一员,请自选两个或三个神话故事,以“我心中的古代神话”为主题,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神话的认识,就此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

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属于信息对比题。

A项“徽墨中的珍品地球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不能证明“徽墨在墨林中是中国墨的唯一代表”。

C项《新安志》中对李氏父子制墨“遂以墨名家”的记载,与后人“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赞誉无直接关联。

D项原文为—穆晓天先生曾说:

“制墨业的繁荣,可以说是南唐地区文化艺术繁荣的显著标志。

”D项题干于文无据。

2.C【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属于文段内部推断题。

C项,李氏父子制出的墨能做到“墨寿千年”的原因,原文表述为“在于李氏父子制墨没有拘泥于早期造墨理论的束缚,开创性地运用胶法、药法改善墨质。

3.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属于文段外部推断题。

D项,“徽商从事徽墨经营的研究”不属于徽墨作为文化资源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原因分析的内容。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