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第四分册会考知识点全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2284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中历史第四分册会考知识点全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四分册会考知识点全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四分册会考知识点全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四分册会考知识点全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四分册会考知识点全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高中历史第四分册会考知识点全整理.docx

《上海高中历史第四分册会考知识点全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中历史第四分册会考知识点全整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高中历史第四分册会考知识点全整理.docx

上海高中历史第四分册会考知识点全整理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君主专制

1.条件:

民族国家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

2.地点:

法国(法兰西斯一世王权强盛)、英国(伊丽莎白一世)

3.背景:

社会各阶层支持加强王权

封建贵族要维持自身地位

资产阶级渴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农民和城市贫民渴望改善生存环境

4.时间:

15世纪下半叶

5.手段:

打击大贵族,颁布重商主义政策(客观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新航路开辟

1.时间:

15、16世纪之交

2.原因:

经济(根本):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资本原始积累——对黄金需求(货币短缺、中西贸易逆差)

社会:

《马可波罗行纪》

商业(直接):

传统贸易秩序、环境被破坏(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政治:

君主支持

宗教:

天主教的传播

科技:

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

3.航线:

葡萄牙:

迪亚士绕过好望角(非洲最南端)达·伽马到达印度

西班牙:

哥伦布到达美洲,开辟欧美航线麦哲伦完成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4.影响:

全球贸易范围扩大,商品数量品种增加;形成世界市场,各国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

二、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1.国家:

葡萄牙、西班牙(最早)、英国、荷兰、法国

2.影响:

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给亚非美人民带来空前浩劫

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

1.时间:

14~16世纪

2.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3.地点:

意大利(发源地和兴盛地)

4.内容:

“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论。

5.代表人物:

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

二、宗教改革

1.时间:

16世纪

2.代表:

德国马丁·路德

3.影响:

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改革运动,打击了教会势力,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第5课英国革命

一、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1.时间:

15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

2.原因:

国王迫害清教徒,实行专卖制,搜刮民脂。

——根本原因:

损害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政治经济利益趋同

渴望废除君主专制

发展自由资本主义

3.标志:

1640年长期议会召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二、君主立宪制确立

1.光荣革命:

1688年,拥立荷兰威廉一世,废黜詹姆士二世。

2.两部法案:

1689年,《权利法案》——议员言论自由、法律、税收

1701年,《王位继承法》

4.影响:

确立“议会至上、君主立宪”制度,为英国长期平稳发展,进入工业革命提供条件。

第6课启蒙运动

一、启蒙思想家

1.性质:

文艺复兴后欧洲新一轮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2.时间:

17~18世纪

3.内容:

先进思想家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以科技进步为武器,高举理性大旗,批判封建专制和中世界宗教神学,主张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与国家。

4.过程:

17世纪英国:

霍布斯、洛克(发源地)

18世纪法国:

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兴盛地)

二、批判君主专制

批判:

1.工具:

自然法、社会契约论

2.理论:

否定封建专制、主张天赋人权、自然权力学说

3.观点:

人人有追求生存、自由、幸福的权利,专制统治侵犯了这些权利。

构想:

伏尔泰:

开明君主制

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立法、司法、行政互相制衡)

卢梭:

共和国、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三、宣扬自由和平等

1.工具:

天赋人权

2.理论:

人生来自由平等——经济活动、思想言论、出版自由,但要法律支配

平等与自由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社会状态下,人在法律规定上平等,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来自国家权力和私有财产。

3.意义:

向封建势力猛烈冲击,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为之后法国、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

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

第7课美国独立战争

一、背景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杰弗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

美国宣布独立。

二、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

1.背景:

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合众国宪法》,确立联邦体制。

2.内容:

中央与地方分权,中央有统一发行货币、征兵、征税、管理对外贸易的权利

中央采取三权分立:

——立法:

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

——行政:

民选总统作为国家首脑、武装部队总司令

——司法:

联邦高等法院。

大法官任期终生。

3.意义: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解决联邦政府分权问题,使政局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第8课法国大革命

一、革命进程

1.背景: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象征封建专制的巴士底狱。

君主立宪派掌权。

2.内容:

颁布:

1791年宪法、《人权宣言》

废除:

农奴人身依附、徭役、贵族特权

实施君主立宪政体,革命获得阶段性胜利

二、拿破仑帝国

1.1798年,拿破仑发动政变。

法国进入拿破仑时代。

2.1803年,建立拿破仑帝国。

政治:

中央集权制,直接任命各省省长。

经济:

鼓励竞争和机器生产。

创办法兰西银行。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

《法国民法典》——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

3.影响:

积极:

在占领地区推行《民法典》,取消贵族特权,动摇欧洲封建统治,扩大法国大革命影响。

消极:

侵略扩张、建立霸权

第9课英国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

1.含义:

由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由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过程。

2.前提:

资产阶级革命后所建立的君主立宪政府积极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发展国内外贸易,通过实施《垄断法》,保护专利权,积极创新,最早形成资本主义私人企业制度,为工业革命到来创造政治前提。

3.市场: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海上优势和海外殖民控制了欧洲、美洲、亚洲的广大市场,手工业生产已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4.劳动力:

“光荣革命”后圈地运动大规模发展,破产失地农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5.资金:

圈地运动、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在积聚资本、开辟国外市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6.技术:

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为机器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

7.能源和原料:

煤炭资源的开发,圈地运动使农业生产率与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

二、机器的发明与改进(工业革命的过程)

1、时间: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叶

2、发明:

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工业革命开始。

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第一个纺纱厂,标志现代工厂诞生。

1782年瓦特研制“万能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开辟“蒸汽时代”

煤炭和钢铁的生产和应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它解决了新能源和新材料问题,为机器制造业奠定基础。

19世纪以后,出现兴建铁路热潮,加快工业化进程。

到19世纪中叶,英国建成现代工业体系,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世界工厂”,这为英国在19世纪称霸世界提供了强大物质基础。

三、工业革命影响

1、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演变为工业社会,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2、产业结构:

农业比重不断缩小,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扩大。

3、阶级结构:

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形成。

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社会关系。

4、生活方式:

加速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规模日渐缩小,教育逐渐普及,生活质量总体得到提高。

但也造成贫富分化、交通、住房、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5、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和新法规的产生。

6、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第10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一、现代工厂制度

1.产生条件:

工业革命。

机器大工业发展,英国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时间:

19世纪上半叶在英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

3.内容:

最早出现在纺织行业。

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有条不紊的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4.意义:

工厂制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根据生产流程,制定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及其他经营管理的规章。

两发挥一提高:

机器设备发挥最大生产效能,工人发挥最大劳动潜能,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有力促进了英国经济高速发展。

第11课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

一、血汗工厂

1.原因:

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财富空前增长、社会生活水平提高。

2.时间:

工业时代初期。

3.内容:

工人从事高强度机械化劳动,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无教育。

二、城市贫困问题

1.原因:

工业革命推进,欧洲城市数量、规模快速增长,工作居住条件却滞后。

2.时间:

19世纪上半叶,成为影响欧洲社会发展的重要阶层

3.内容:

城市低收入工人贫困

涌向城市的农村人口,沦为游民

失业工人

破产企业主和手工业者

4.地位:

显示了工业化初期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重要特征,反映了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三、社会立法

1.背景:

工人争取生存而斗争。

政府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缓和阶级矛盾,制定法律。

2.内容:

首先从工厂法开始,逐渐扩展到劳动、报酬、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其他社会领域。

3.地位:

虽然从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一些基本利益,改善了工人生活条件,缓和了矛盾,化解了冲突,但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公正、公平,也没有消弭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冲突。

第12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一、空想社会主义

1.背景: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展现

2.代表人物:

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英国的欧文

3.评价:

进步性:

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初步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悟

局限性:

把社会主义看成理性的产物,而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回避政治斗争,诉诸经济和社会改良,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于人们的道德觉悟。

4.历史地位:

为人类留下宝贵的思想遗产,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科学社会主义

1.历史条件: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逐渐展现;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理论基础:

马、恩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吸收人类优秀的思想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诞生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

4.历史地位:

对世界无产阶级斗争和人类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

第14课美国独立战争

一、美国的扩张和强盛

1、时间:

19世纪上半叶

2、手段:

强占、购买、侵占、拓荒

3、结果:

两洋国家

二、美国工业革命

1、时间:

18世纪末19世纪初

2、地点:

美国东北部

3、部门:

棉纺织等轻工业

三、南北战争

1、根本原因:

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日益尖锐

2、时间:

1861——1865年

3、过程:

A、导火线:

1860年,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

B、爆发:

1861年南部挑起内战

C、初期:

北方失利

D、扭转局势:

1862年,林肯颁布《宅地法》、《解放宣言》

1863年,联邦军队取得葛底斯堡战役胜利(转折点)

E、战争结果:

联邦军队获胜

4、性质:

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5、意义:

消除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联邦统一

以民主方式基本解决农民土地,废除黑奴制,为美国的壮大和发展奠定基础

第15课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一、德意志统一的背景

1、德意志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民族统一

2、普鲁士综合实力强大,成为领导统一的核心

3、俾斯麦力主强硬的“铁血政策”

二、德意志统一的过程

1、方式:

王朝战争

2、时间:

1864——1870年

3、过程:

对丹麦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

4、结果:

积极:

德国结束分裂状态,为经济发展铺平道路

消极:

保留了君主政体,强化了军国主义传统

三、德国的崛起

1、历程:

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比较迅速

19世纪90年代,德国经济起飞

20世纪初,成为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的工业强国

第16课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俄国社会发展

内因:

农奴起义不断——农奴受到残酷剥削、压迫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农奴制度下,缺少自由劳动力、工业投资积累、市场狭小(根本原因)

外因:

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充分暴露农奴制的腐朽和弊端(直接原因)

2、内容:

农民获得自由民的权利和地位;农民缴纳赎金,可得到一块份地

3、性质:

封建统治者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影响:

废除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大量资金,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局限性:

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17课日本明治维新

一、明治维新

1、前提条件:

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

背景:

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口号:

尊王攘夷

主力:

西南各藩武士

结果:

幕府统治推翻,建立由西南倒幕派武士掌握权力的新政府

2、具体措施:

政治:

废藩置县、版籍奉还——消除藩阀势力和封建割据

经济:

地税改革——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工商业发展

撤出关卡、行会制度

社会关系:

废除封建等级制,倡导四民平等

文化:

教育改革,办近代学校

引进欧美科技

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

军事:

实行征兵制度,加强军事力量

3、影响:

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使日本国力不断增强,逐步废除和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局限性:

在天皇制度下,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使日本之后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第1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力时代来临

时间:

19世纪70年代

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

特点:

新能源时代(电力时代)的来临和新材料(钢材)广泛使用

发明:

电机、内燃机、化学工业

二、大企业与垄断资本

1、表现:

出现了各生产环节集中于一体的巨型企业;通过合并、联合形成垄断资本

2、影响:

加剧竞争无序性;扩大社会两极分化;成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

第19课资本的全球扩张和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一、列强瓜分世界

时间起点:

19世纪70年代

争夺焦点:

非洲、中东、东亚的太平洋地区

重要目标:

非洲

东亚主要目标:

中国

二、殖民体系形成

1、形成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殖民大国:

英俄法德日美

3、殖民形式:

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第三分册

第十七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1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定都开封,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基本实现统一。

但宋的统一是不完全的。

2文官体制:

原因:

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权的历史教训。

做法:

“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览兵权的体制;实行“内重外轻”方针,强化中央禁军,弱化地方军队;采取“更戍法”,防止将领分立割据

意义:

有效消除分裂割据、军人乱政的问题;形成“三冗”问题,导致北宋中期积贫积弱

3宋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选拔文官,还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

4完善科举制度:

做法:

1、设解试、省试、殿试三级

2、创设“弥封”、“誊录”等制度,保证公平3、增加策论考试

意义:

1、科举制度通过改革逐步完善

2、不仅为宋朝选拔大量文官人才,对教育普及和传播知识产生积极影响。

第十八课北宋中期改革

5北宋中期改革原因:

1、文官体制形成“三冗”问题,北宋中期积贫积弱

2、对少数民族战事不利3、农民起义频繁

6改革:

庆历新政(范仲淹、宋仁宗)王安石变法

第十九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辽、西夏

7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对“燕云十四州”的占有,为其南下中原提供便利。

8北宋初年,为夺回燕云地区,宋两次北上攻辽都失败。

辽却一再派兵南下,直到1005年,两国立“澶渊之盟”才结束战争。

9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西夏,1044年,两国达成和议,形成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局面。

10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建大金,1127年,攻入宋都开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史称“靖康之变”。

同年,宋高宗赵构在南京称帝建南宋,定都临安。

11南宋初年,岳飞在郾城会战击败金骑兵,无奈赵构求和,1141年,达成“绍兴和议”。

12、1206年,铁木真成为蒙古大汗,建立大蒙古国,先后灭西夏和金。

又三次西征,建立地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汗国

忽必烈即位后,于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1279年,灭南宋流亡政权

第二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12四川地区出现“交子”,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3原因:

(1)北方战乱频繁

(2)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技术(3)统治者注重南方经济开发

14各行业的发展:

农业:

(1)南方耕地大量开垦

(2)太湖流域成为我国粮仓

(3)经济作物的种植普遍(4)桑蚕业的中心由北方迁到南方

手工业:

(1)江浙一带出现私人作坊,称作“机户”

(2)海南岛已经发展出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3)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4)东南沿海造船业比较发达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原因:

(1)西夏的兴起,陆上商路受阻

(2)商业繁荣和经济繁荣重心南移

(3)宋朝政府重视、鼓励海上贸易

三大外贸易港:

广州、泉州、明州;官府在贸易港口设市舶司

意义:

不仅使宋政府获得巨额财政收入,也给通商的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活力。

第二十一课辉煌的科学技术

15活字印刷:

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活字集印刷”影响:

对中外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6火药武器:

唐末开始使用于战争——宋代,火器名目繁多如“突火枪”、“火铳”

影响:

(1)改变了战争方式,从此进入了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

(2)后来传入欧洲,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7数学与天文沈括《梦溪笔谈》贾宪贾宪三角

第二十二课元朝的统治

18汉化:

原因:

有效统治辽阔疆域

作法:

(1)采取汉法,提倡文治,实现一些有利于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措施

(2)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制。

中央政府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中书省又称“都省”,下设“六部”总理国家政务,枢密院和御史台掌管全国军事和监察。

(3)行省制:

吐蕃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兼管;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琉球(今台湾)

作用:

(1)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2)促进民族融合

23、马可波罗访华:

第二十三课明朝前期的政治经济

25.朱元璋起义,于1368年,在南京,建立明朝

26.明朝前期的经济:

1、下令农民归耕。

2、减免徭役与赋税

3、实行大规模移民屯田政策4、推行有利工商业措施5、重视水利工程

27.内阁制度与皇权加强:

措施:

1、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2、设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朱棣确立内阁制度,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3、建立厂卫是特务机构,加强对地方和臣民的控制。

4、重视整顿吏治,惩治贪官

第二十四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28.明末社会危机:

内因:

1、皇帝大多不亲理朝政2、宦官专权3、群臣党争4、崇祯帝刚愎自用5、财政危机6、苛捐杂税

外因:

满族兴起,占领关东

29.农民起义:

领袖

于何地建国

于年建国

国号

张献忠

四川成都

1644

大西

李自成

西安

1643

大顺

30.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31.吴三桂投降清军,清军入关统治。

第二十五与二十六课康乾盛世(上下)

方面

概述

具体做法

政治军事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东北:

抗击沙俄,两次雅克萨战役打击俄军,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边界。

2、西北:

平定蒙古准葛尔,回部叛乱

3、西南:

加强西藏治理,派驻藏大使,实行金瓶掣签制,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

4、东南:

统一台湾

经济繁荣

农业:

推广高产作物,解决缺粮问题;推广经济作物

手工业:

1、推广农村家庭手工业:

(例)湖州丝、松江布

2、在市镇中开设手工作坊

商业:

1、南京、广州、佛山、厦门四座城市得到大力发展

2、长江沿岸出现著名商品集散地:

主要为:

称呼

船码头

银码头

布码头

城市

汉口

镇江

无锡

3、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文化

推动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

书名

时期

成就

古今图书集成

康熙雍正年间

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

四库全书

乾隆

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隐患

1.重农轻商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强化君主专政:

康熙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

3.实行文化专政,大兴文字狱

4.闭关锁国

第二十七课明清对外贸易

名称

时代、原因、背景

做法

结果

朝贡贸易

明太祖朱元璋

严格海禁

官方控制垄断

薄来后往,不计成本

1.阻碍东南沿海经济发展

2.引发武装走私集团,酿成倭寇

民间海外贸易

明后期,朝廷手舆论影响,被迫逐步开放海禁

1.允许从月港出洋海外贸易;外商从广州、宁波市舶司输入商品

2.输出:

生丝、丝织品、瓷器、蔗糖

3.输入:

香料之类的奢侈品

4.中转站:

澳门:

中欧贸易

菲律宾马尼拉:

中美贸易

欧洲与中国出现巨大贸易逆差,用白银弥补,形成丝、银对流;白银流入中国后,对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海禁到

闭关锁国

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反清武装;

清朝统治者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自大保守的心态

康熙晚期已对贸易路线进行收缩;乾隆闭关锁国只允许广州通商

第二十八课早期西学东渐

32.传教士来华:

十六世纪中叶,欧洲会士来华,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

利玛窦(耶稣会士),实行入乡随俗的调和策略

33.西学传入:

传播基督教神学也带来了自然科学与人文学术

学科

数学

地理

水利技术

机械工程

天文

书目

几何原本

坤舆万国全书

泰西水法

远西奇器图说

崇祯历书

34、引入科学技术;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人开拓眼界;有识之士认识到中西方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