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广东省平远县梅青中学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试题一.docx
《解析版广东省平远县梅青中学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试题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广东省平远县梅青中学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试题一.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版广东省平远县梅青中学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试题一
2017-2018学年梅青中学高考历史总复习试题
(一)
班级姓名座号成绩
第I卷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殷本纪》载:
“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这反映了
A.后世姓氏均源自商朝分封制
B.后世分封的诸侯王均取国姓
C.商朝的分封制具有血缘色彩
D.商代某些姓氏与分封制有关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A项“均源自”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均取国姓”表述过于绝对,排除;题干未体现出血亲色彩的相关知识,排除D项;题干信息表明,商代分封的诸侯部分以国名为姓氏,如“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等,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
2.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
这种观点
A.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
B.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
C.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D.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
【答案】B
【解析】题目中未涉及对“重农抑商”政策、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下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等基本特点的否定,故无法得出AB两项的结论;题目中的“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均属于家庭手工业,故D项的表述错误;题目中的观点“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有助于深化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B项符合题意,正确。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3.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说:
“(理学)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对这种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A.汉代儒学吸收宗教思想的结果
B.宋明理学的系统化、哲学化的结果
C.宋明理学世俗化的社会影响
D.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的影响。
从材料中看,葛兆光认为理学从原则变为规则再转变为常识,这是一种世俗化的过程,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宗教的内容;B选项与材料反映的内容相悖;D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涉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1861年,曾国藩攻占太平军军事重镇安庆之后,立即兴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枪弹、火轮。
他在日记中说:
“欲制洋人……欲求自强之道……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
”据这段日记可知,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是为了
A.剿灭义和团运动,以平内乱
B.实施军事改革,以强国防
C.学习西方科技,以求自强
D.兴建近代工业,以谋国富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中的信息“欲制洋人……欲求自强之道……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可知曾国藩学习西方的长处是为了求自强之道,并没有提出要剿灭太平天国,故排除A;只是学习西方的所长,并没有提出进行军事改革,故排除B;安庆内军械所属于近代工业,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为了自强,创办民用工业为了求富,但是”安庆内军械所“属于军事工业,非民用工业,不是为了求富,故排除D;而C项学习科技,以求自强符合题意。
点睛:
洋务运动:
(1)背景: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②清朝内外交困(内指太平天国运动,外指列强侵略)。
(2)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镇压人民,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3)发动者:
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
(4)代表人物:
(中央)奕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
(5)时间: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6)口号(思想主张)和任务:
师夷长技以制强。
(7)内容:
①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②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③筹建海军:
19世纪70~80年代中期,筹建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水师;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
④兴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5.1923年10月9日,胡适在致高一涵等的信中说:
“30多年来,只有三个文献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
一是《变法通议》,二是《民报》,三是________,而前两个还算不上。
”文中省略的文献宣传的核心思想最有可能是
A.民主与科
B.民主共和
C.三民主义
D.君主立宪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时间是“1923年10月9日”之前的25年即19世纪末以来,,领导中国思想变化的先后有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民主派,联系史实可知,这一时期,比《民报》与《甲寅》还要重要的刊物当属《新青年》。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该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指导思想,故A项符合题干要求;BC是均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应出现在《民报》;D是为维新派的主张。
点睛: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重点是知道激进派的报刊和核心思想。
要区分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的代表报刊、核心思想。
6.某次会议记录如下:
一、毛泽东同志报告宣传审查委员会决议案。
主席(汪):
赞成者举手(大多数,通过)。
二、蒋中正同志提出改良士兵经济生活案。
主席:
以赞成照原案交国民政府办理者举手,表决(通过)。
此次会议召开可能是
A.辛亥革命时期
B.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毛泽东,蒋介石,汪精卫的,都共同参加了这次会议,这应该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即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B正确;辛亥革命时期,这些人都没有参与政治活动,A不正确;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没有与蒋介石共同开会,汪精卫也不是主席,后来背叛了革命,C不正确;解放战争,国共对峙,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D不正确。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国民革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斗争表现和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特征,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主革命的特点。
7.“20世纪初,民办中型轮船企业逐渐增多,许多新创办的公司明确提出了收回航权的口号。
他们在同外国公司的竞争中,大都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
这使他们在外国垄断势力的压迫下,不但得以坚持下来,甚至还能有一些发展。
”材料主要表明
A.近代中国航运业因受一战影响而艰难发展
B.民办轮船企业成为近代中国航运业的主导力量
C.民办轮船企业在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D.民办轮船企业的发展与近代爱国思潮紧密相关
【答案】D
8.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对经济进行整顿,造成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
在民间,有人说:
“中央要取消个体户了”,“改革开放该收一收了,该转一转阶级斗争了”。
面对这一局面
A.我国全面开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
C.国家开始改变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D.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对经济进行整顿,改革开放遇到了一些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进行了“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正确;A是1984年;C“开始”错误;D是1990年,不符合材料“有人说:
‘中央要取消个体户了’,‘改革开放该收一收了,该转一转阶级斗争了’”。
9.罗马法规定:
野兽鸟鱼,即生长在陆上、海里和空中的一切动物,一旦被人捕获,即属于捕获者;无主之物,归属最先占有者。
这反映了罗马法
A.运用自然理性界定财产所有权
B.认为劳动使人类获得财产所有权
C.保障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认可变更最先占有者的财产所有权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生长在陆上、海里和空中的一切动物”、“属于捕获者”、“无主之物,归属最先占有者”表明罗马法确立了以自然理性界定财产所有权的最先占有者原则,A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劳动使人获得财产所有权,排除B项;C项材料体现不出来;由“无主之物,归属最先占有者”可知,D项与材料意思相悖。
10.据统计,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
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了1.4倍、1倍、0.54倍。
这说明
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C.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D.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可知,题中未提及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及个人崇拜的不利影响,故无法得出AD的结论;“二五”计划期间,苏联工业总产值实现了大跨越,C的说法错误;题目中苏联在“二五”计划期间,重工业投资超过轻工业和农业的现象表明该时期的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B正确。
11.在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下,总统于就职前,进行下列宣誓:
“我将忠诚地执行合众国总统的职务,并尽其所能维护,遵守和捍卫合众国宪法。
”宣誓主要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
A.民主原则
B.制衡原则
C.法治原则
D.三权分立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宣誓是对宪法宣誓,依据宪法来执政,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法治原则,C符合题意;设问主要强调的是大法官的“宣誓”,与民主、制衡和三权分立无关,排除ABD。
12.2016年7月14日,法国尼斯遭受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很多无辜群众死伤。
不久,德国接连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世界各国对此纷纷谴责。
在如今日益发展的多元化社会中,恐怖主义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隐患。
对以上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日渐遭到挑战
B.世界民族不对等性加剧了局部动荡
C.冷战思维深刻影响着欧盟对外政策
D.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法国尼斯遭受恐怖袭击。
不久,德国接连发生恐怖袭击事件。
当今世界,恐怖主义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隐患”,这表明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之下,恐怖主义事件增多,成为威胁世界和平,当今世界呈现出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D项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恐怖主义袭击,与多极化,民族矛盾和冷战思维无关,排除ABC。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0、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4、45、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贸易是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而不同的贸易政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推动和阻碍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关内容
南方海上丝绸之路
汉朝
唐朝
两宋
路线
从今天广东达东南亚和南亚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
从泉州、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
管理
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
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司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南海贸易
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
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
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货物
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
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
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
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
材料二:
1824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关税平等。
法国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全面大幅度降低商品进口关税;1860年英法还签署一项自由贸易条约,消除两国间的贸易壁垒。
此后,法国与比利时、德国等欧洲国家签订类似条约
——摘自人民版《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并简要说明。
(2)指出材料二中的贸易政策及其实施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贸易政策对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
(1)特点一:
贸易范围不断扩大。
说明:
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唐朝和两宋可达波斯湾、红海,两宋还可达非洲东海岸。
特点二:
朝贡贸易逐渐转化为市舶贸易,管理越来越规范,经济职能增强。
说明:
汉有外国使者“进献”的朝贡贸易,唐宋设立市舶使管理贸易,宋外贸以私营为主,并有相应的法规。
(2)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
(3)目的:
促进本国工商业的发展,加强本国商品的竞争力,进而占领或扩大世界市场。
对中国影响:
英国为拓展市场,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解析】
(1)关于“特点”,通过准确解读题干表格材料、并获取提炼有效信息,再按要求归纳材料中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
贸易范围不断扩大、管理越来越规范、经济职能增强交换的货物出口以中国的特产为主,进口以奢侈品或中国没有的物品为主等。
关于“说明”,结合图表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对上述信息分别作出阐释说明,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可。
(2)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避免答非所问。
关于“贸易政策”,紧扣材料二信息,不难直接把握到答案,即自由贸易政策。
关于“目的”,紧扣材料二信息“全面大幅度降低商品进口关税”、“消除两国间的贸易壁垒”等,分析、认知,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
促进本国工商业的发展、加强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抢占世界市场。
关于“影响”,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相关史实依次展开分析、认知,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沃勒斯坦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存在三重结构:
中心、边缘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边缘。
中心国家是那些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支配其他国家的国家;边缘国家指那些受控于中心国家的国家;而半边缘国家指那些既可以某种程度上控制边缘国家,又在某种程度上受控于中心国家的国家。
他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是以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建立的,在这种分工中,世界经济体的不同区域即中心区、边缘区、半边缘区,被派定承担特定的经济角色,发展出不同的阶级结构,因而使用不同的劳动控制方式,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转中获利也就不平等。
三种角色中缺掉任何一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就不可能存在。
”
——【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任取中心区、边缘区、半边缘区中的一个,结合课本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国家,说明影响该区域地位形成的原因。
【答案】中心区:
美国:
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实现民族独立,确立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社会稳定;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领先世界;国内资源丰富,西部领土的扩张扩大了国内市场;参与海外殖民扩张,占有以美洲为主的殖民地,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由于美国在以上几个方面处于世界的前列,确立起美国世界强国的优势,成为世界体系的主导,成为世界体系的中心区。
边缘区:
中国:
自明清以来,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后期,封建统治日益腐朽,政治制度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由于国内人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国外市场受到限制;传统的教育使中国自然科学在明清时落后于世界,技术更新缓慢。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受到西方国家侵略,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处于边缘区的状态。
半边缘区:
日本:
由于处于封建幕府统治之下,日本的政治制度处于落后状态;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国外市场狭小。
明治维新后,日本确立近代天皇体制,确立君主立宪体制,发展教育,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加紧对外扩张,成为侵略亚洲各国的主要国家。
日本一方面通过侵略他国,增强实力,同时与西方国家谈判,逐渐摆脱被殖民的地位,成为世界体系的半边缘区。
【解析】首先,应明确设问要求“从影响经济发展的要素(至少三个)的角度,任取中心区、边缘区、半边缘区中的一个,选取有代表性的国家,论述该区域地位形成”;其次,任选一个国家和三个经济要素;最后,根据选择的国家和经济要素结合相关所学展开论述即可。
如可选择“中心区——美国”和“资本、政治制度、市场”,然后结合相关所学可从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飞速发展、通过西进运动和对外殖民扩张拥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等角度思考作答。
言之有理,与史实相符即可。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土司是元朝开始封授给边疆少数民族部族头目的官职。
云南土司积弊已久……雍正时期土司势力膨胀,目无官法,严重威胁到云南社会的稳定……大量汉人与满人进入云南,云南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交流更加频繁。
土司与云南的夷人、汉人的矛盾十分尖锐,与清朝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经过顺康两朝的发展与休养生息,清朝国力逐渐强盛。
……雍正帝时期,采纳前代做法,政府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大量委任流官代替当地世袭的土司,历史上称这一做法为“改土归流”。
魏源曾对雍正朝改土归流作如是评价:
“功在西南,至今百年享其利。
”余以为魏源之说对雍正朝改土归流的评价并不过分,雍正朝在云南改土归流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云南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将许多危害国家分裂与民族团结的因素消灭于未萌,改土归流已经事过境迁几近三百年,若无雍正朝之功,今日,或许云南的领土问题与民族问题将为另一种情形。
——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再探》
(1)据材料,概括雍正时期在云南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答案】
(1)原因:
云南土司势力膨胀,威胁清朝统治;经过清初的恢复,国家实力增强;云南与内地联系日益密切,提供了有利条件;土司与民众和清政府的矛盾日益激化。
(2)意义:
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改变当地闭塞和落后纷争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当地与内地的联系,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文化交流,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解析】
(1)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雍正时期土司势力膨胀,目无官法,严重威胁到云南社会的稳定”可以得出云南土司势力膨胀,威胁清朝统治;“经过顺康两朝的发展与休养生息,清朝国力逐渐强盛”可以得出经过清初的恢复,国家实力增强;“云南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交流更加频繁”可以得出云南与内地联系日益密切,提供了有利条件;“土司与云南的夷人、汉人的矛盾十分尖锐,与清朝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可以得出土司与民众和清政府的矛盾日益激化。
(2)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政府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大量委任流官代替当地世袭的土司”、“雍正朝在云南改土归流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云南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将许多危害国家分裂与民族团结的因素消灭于未萌”,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意义是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改变当地闭塞和落后纷争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当地与内地的联系,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文化交流,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雍正时期在云南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原因以及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当肯尼迪总统在1962年到1963年间决定大大增加美国(在越南的)军事力量的时候……他脑中想着两个问题:
假如赫鲁晓夫在1961~1962年的柏林危机中不相信他,那么会有什么后果?
假如赫鲁晓夫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不相信他,那么结果又会是什么样呢?
我想,我们犯了一个错误,认为中国人大概不会在1950年介入朝鲜战争,这影响了美国不入侵北越的决策。
军方说,虽然他们不相信中国会介入越南战争,但万一中国介入的话,核战争就有可能发生,这导致美国决定不入侵北越。
——摘自【美】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
理论与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62~1963年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决策及其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核武器与世界和平之间的关系。
【答案】
(1)决策:
向越南南方增兵,但不入侵越南北部。
依据:
担心南越政权垮台,担心中国介入越南战争,担心爆发核战争。
(2)关系:
核武器对世界和平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同时,核武器带来的核恐怖平衡,迫使各国领导人理智和谨慎地处理冲突;核武器的毁灭性,也促进了世界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解析】
(1)“决策”:
通过材料信息“大大增加美国(在越南的)军事力量的时候”和“美国不入侵北越的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向越南南方增兵,但不入侵越南北部。
“依据”:
美国向越南增兵,说明美国担心南越政权垮台;通过材料信息“万一中国介入的话,核战争就有可能发生,这导致美国决定不入侵北越”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得出美国不入侵越南北部的原因。
(2)通过材料信息“核战争就有可能发生,这导致美国决定不入侵北越。
”结合所学知识,从核武器对世界和平的威胁性和核武器带来的核恐怖平衡所产生的积极性一面来综合分析核武器和世界和平之间的关系。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对材料的解读、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再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即可,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各国间的合作领域不断增大,和平的力量大大多于战争力量,世界人民都渴望和平,我们每个人都应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宋真宗有一个传诸后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
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
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不为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四是务实,不要贪图虚名。
五是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不要苛税和刑罚不公正;六是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
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
材料二宋真宗定“州县三课”法,“公勤廉干、惠及民者为上,干事而无廉誉、清白而无治身者为次,畏懦贪猥为下。
”宋真宗制定了一套严谨有效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曾犯贪污罪的官员升迁则举步维艰。
一个官员若犯贪污罪,其上司、曾荐举过他的官员也要受到处罚。
这些规定杜绝了贪污腐败者上升的空间,并将他们置于严密的监察体系中,防止腐败现象再次发生。
宗真宗建立了一套监察官员的渎职惩处制度,选拔的标准和职务回避制度。
对于失察的监察官,进行严厉的处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杜友龙《太平盛世》
(1)根据材料,概括宋真宗反腐治贪的措施。
(2)根据材料,概括宋真宗反腐治贪的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
【答案】
(1)措施:
颁布《文武七条》,告诫官员要清廉,传播廉政理念;制定严格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奖励清官,处罚贪官;杜绝贪污腐败者的上升空间,防止腐败现象再次发生;建立完善和监察制度。
(2)特点:
重视思想教育,完善廉政制度,赏罚分明。
评价:
宋真宗治理贪污腐败,使北宋吏治清明,经济呈现繁荣局面;但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解析】
(1)措施可依据材料信息“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
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不为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四是务实,不要贪图虚名。
五是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不要苛税和刑罚不公正;六是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
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制定了一套严谨有效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曾犯贪污罪的官员升迁则举步维艰”“建立了一套监察官员的渎职惩处制度,选拔的标准和职务回避制度”等,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概括得出答案。
(2)第一小问:
依据材料一信息“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和材料二信息“定了一套严谨有效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建立了一套监察官员的渎职惩处制度,选拔的标准和职务回避制度”等,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概括得出答案。
第二小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