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思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17807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思考.docx

《对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思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思考.docx

对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思考

对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思考

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是市委、市政府为落实胡总书记“314”总体部署、探索统筹城乡发展之路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今年市委确定的四件大事之一,也是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确定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

“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启动后,各区县决心大,干劲足,措施实,势头好。

彭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紧紧抓住这次良好机遇,强力推进农户万元增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开端。

但我县是重庆市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是“八七”扶贫攻坚时期的国定贫困县,也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我县的贫困人口,成为“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最大障碍,成为当前县委、县政府急需破解的关键难题。

一、看成效,为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添信心

自2004年以来,我县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工作对象,狠抓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劳动力基本素质等“三基”建设,以整村推进为切入点,努力改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整村推进工作全面展开,扶贫开发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通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建卡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人口由2004年的139695人减少到2009年底的78942人,减少了60753人,下降43.5%;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的比重由2004年的24.8%下降到12.9%。

绝大多数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得以巩固。

(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17元,比2004年的1962元净增1555元。

(三)农村基础设施大为改善。

通过乡村公路、人畜饮水、电力、通讯建设的逐步推进,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截止2009年底,全县农村公路通畅率、通达率分别达到43%、87%;解决了农村近36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95%的村组已完成农网改造;村村实现了通电话;累计完成生态移民搬迁9362人。

(四)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近年来,我县在农村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两基普实”成果得到巩固,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8%,初中入学率达98.5%;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计划生育年度目标任务得以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9‰;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4.65%;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有较大改善,地氟病、麻风病等地方病、传染病基本绝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序推进,农民参合率达到92.4%;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用技术和劳务技能有所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二、摸脉搏,为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找病因

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以及农村低保制度的实施,我县农民的温饱问题虽然基本得到解决,但在“落后中发展、在发展中落后”的总体状况依然突出,农民收入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脆弱、产业结构单一、贫困人口量大面广、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方面都严重制约了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有效推进。

(一)农民收入低,贫困人口量多面广,返贫率高。

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历史原因,目前的扶贫工作仍然面临着区域范围广、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难度大的严峻形势。

首先是收入贫困。

我县虽然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但是与全市的4621元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其次是贫困人口量大面广。

我县还有建卡贫困人口78942人,占农业人口的13.3%,并且大多分布在全县39个乡镇的高海拔地区。

更为严重的是返贫率高,自然灾害、疾病以及一些突发性事故成了我县返贫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导致贫困人口难以有效减少,返贫人口重新成为新的扶贫对象。

(二)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

一是交通瓶颈尚未打破。

乡村公路路网密度低、通达水平低的现状还没有彻底改变,在全县3194公里公路中,二级公路仅169.5公里、占总里程的5.19%,三级公路仅47公里、占总里程的1.48%,等外级公路多达2483.8公里、占总里程的77.76%,部分村甚至不通公路。

二是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条件极差。

贫困农民大多居住在高山深谷阻隔的大山区和深山区,自然灾害频发,少部分村还未实施农网改造,导致电价虚高,部分农户不通固定电话,生产生活状况十分艰难。

三是农村饮水困难。

按安全饮水标准统计,目前全县还有30余万人存在饮水不安全,占全县总人口的44.3%,同时,水利基础设施滞后,防洪安全隐患严重,农业灌溉用水保障能力弱。

(三)农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狭窄。

受地理条件等限制,我县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一是品种不够优。

品种传统的多、新特的少,除了新兴的劳务产业外,仍然以传统的“粮、烟、猪”占主导地位;观念上保守的多、进取的少。

二是规模不够大。

生产无法适应现代市场对农产品标准化的要求,项目上零星的多、规模的少,难以和市内外其它农产品相抗衡。

三是产业链不够长。

农产品价值主要停留在生产环节形成的价值,农产品的加工水平低,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品少。

四是农业市场化程度低。

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品牌化程度低,无特色产品,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造成农民增收困难。

(四)文化条件、医疗卫生条件差,导致贫困恶性循环。

农村部分地方尤其是高山深谷的村,几乎无农村中小学,导致贫困家庭孩子上学困难。

部分乡镇无文化综合站,贫困村几乎无农村书屋,即使有的乡镇,文化设施落后,起不到提高农民文化素养的作用。

乡镇卫生院设施落后、条件差、待遇低,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未能充分发挥医疗救治作用,导致因病致贫。

(五)贫困群众综合素质不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

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贫困群众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贫困人口的50%左右,接受和运用科技知识及外界信息的能力弱,市场经济观念和商品意识比较淡薄,加之长期贫困,信息闭塞,观念落后,自身求发展盼富裕愿望不强,且小农意识严重,滋生“等、靠、要”的依赖现象,凡事都等着国家和社会的救济和赞助,宁愿苦熬受穷,也不愿苦干摆脱窘境,越贫困观念越落后的现象相当普遍。

尽管有些贫困户也有摆脱贫困的美好愿望,也不断努力去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新,最终导致失败,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三、定措施,为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清障碍

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搞好农户万元增收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要让农户真正实现增收,贫困农户是个难点,也是关键,我们应采取强有力的综合措施,真正促进贫困农户稳定增收。

(一)着力培育艰苦创业精神,提升自力更生的能力,促进贫困人口增收。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彻底改变我县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主要靠当地农民的自力更生和辛勤劳动。

我县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必须把艰苦创业精神变为脱贫致富的现实。

如果我们光靠外界扶持,缺乏“穷则思变、艰苦创业”的精神,肯定是不行的,很可能养成严重的“贫困依赖”思想。

因此,对我县贫困农户进行精神扶贫,大力培育艰苦创业精神,培育农民自立自强、奋发图强的意识,比物质扶贫更重要。

农村扶贫开发的条件越艰苦,越需要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越需要激发贫困地区农民自我奋斗、自我发展、知难而进的奋斗意志。

因此,我们应努力把艰苦创业精神转化为摆脱贫困的巨大力量,转化为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源。

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培养和壮大党员队伍,把优秀的村支书和品质优良、作风过硬以及有特定优势、扎实肯干的乡镇党员干部选派到基层,带头培育艰苦奋斗精神,带头参与扶贫开发,增强凝聚力和带动力。

(二)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人口增收。

重点村建设和移民搬迁,是帮助贫困人口解决和巩固温饱,实现脱贫致富的基础性措施。

一是突出重点。

坚持从最困难、最需要解决问题的特困村入手,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的原则,加大工作力度,重点解决好饮水、行路、用电、基本农田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切实加强产业开发,因地制宜地搞好村容村貌整治。

二是推进移民搬迁。

坚持统一规划、群众参与、量力而行、自愿搬迁、稳步推进的原则,以居住在边远山区以及水电路不通、资源匮乏、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为重点,坚持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移民搬迁与重点村建设、退耕还林、小城镇建设、产业开发等工作相结合,加快移民搬迁步伐,实行跨村跨乡异地移民搬迁,努力做到“搬一批人,退一片地,绿一座山,清一沟水,富一方民”,力争用3—5年时间,把需要搬迁的近2万贫困人口全部搬出。

在搬迁的时候,应充分尊重民意,珍惜民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是应注重质量和效益。

扶贫开发的每一项工程都需要科学论证,精心施工,确保干一项、成一项,使群众长期受益。

四是要多渠道筹措资金。

积极整合分散于各单位有利于贫困地区发展的资源,着力解决好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三)着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促进贫困人口增收。

调整优化贫困地区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的根本途径。

一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贫困地区农业基础条件差,生产能力较低,应按照该县扶贫开发规划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基本农田建设力度。

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集中连片推进综合治理,继续推进“沃土”工程,提升高产稳产田比重。

加快土地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生产能力。

二是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我县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意识较差。

应利用好“推进森林工程,打造生态彭水”的契机,坚持沼气建设与农村院坝、排污、饮水、绿化、改厕等统筹安排的原则,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促进沼气普及。

应开展贫困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完善农村电网改造,确保贫困地区农网改造率达100%,保证用电质量和安全。

应加强贫困地区的生态道德宣传、教育和培养,培育贫困人口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努力践行生态道德的行为。

三是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严格按照农业发展“四百工程”建设要求,因地制宜,面向市场,坚持优化布局,提高品质,扩大规模。

继续做大做强粮油、烤烟、畜牧、林业产业,做精做特蔬菜、魔芋、养蜂、奶牛、中药材等产业,特别是积极争取做好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论证工作,加快基地建设,使贫困群众从生产环节中得到稳定收入。

四是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扶持发展一批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营销企业,按照“围绕龙头、突出特色,依托市场、连片开发”的思路,搞好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行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形成“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出口有渠道”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使贫困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受益。

五是应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程度。

加强中介组织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组织贫困地区群众,加快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建立起“利益联结,股份合作”的经济实体,引导贫困户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不断增强贫困户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四)着力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开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促进贫困人口增收。

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给予一定的资金和物质扶持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发展的技术和本领。

一是应重视和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

积极争取,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

二是应加强农村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

围绕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开发,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办好科技示范基地,搞好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

三是应加快发展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

积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贫困人口重大疾病救助制度,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就医困难和负担过重的问题,努力控制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

四是应抓好贫困人口劳务技能培训。

劳务输出是一项投资少、风险小、受益大、见效快的新兴产业,也是促进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快捷有效途径。

应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免费劳务技能培训,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水平,保证培训质量,拓宽就业渠道,不断开创贫困人口增收的新途径。

应从农民转移前抓起,搞好岗前培训,以农村16—45岁农民为主,以市场实用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定向、订单培训为主要途径,以提高输出就业率为目的,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使贫困人口通过培训掌握一门专门技术,确保“输得出、干得稳、能致富”,达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批”的效果。

(五)着力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拓宽扶贫开发投入渠道,促进贫困人口增收。

组织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是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是应拓宽投入渠道。

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部门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

坚持“小规模、大集群”的产业发展思路,围绕我县确立的支柱产业,用好用活扶贫资金,发挥扶贫资金最大效益。

对贫困户发展产业实行财政贷款全贴息,帮助贫困农民解决资金紧缺问题,带动贫困人口增加收入。

应加强与县外优势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在劳务输出、科技培训、资源开发、兴办龙头企业等方面拓宽领域,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增收。

二是应积极开展部门定点帮扶活动。

明确帮扶目标和责任,签订帮扶工作责任书,使帮扶部门做到“人员、资金、项目、措施”四到位,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和特色主导产业,解决困难户实际问题。

三是进一步完善并坚持联乡包村工作制度。

各帮扶部门应制订好帮扶计划,选派得力干部深入到所帮扶贫村认真扎实开展帮扶工作,把扶贫方式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

四是应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积极扶持贫困村发展主导产业,兴办公益事业,切实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努力为贫困地区发展多做贡献。

(六)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贫困人口增收。

非公有制经济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县的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发展不快、整体效益不佳、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因此,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应是我县发展经济的一项紧迫性任务,也是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

政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扶优扶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微型企业快速发展。

一是应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条件,保障其享受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的用地、信用、税收等政策。

二是应加大扶优扶强力度,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上规模、上档次。

三是应提高科技含量,加强企业管理,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四是应优化主导产业,培育优势骨干企业。

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非公经济,引导企业进入园区。

继续巩固壮大烟叶复烤业,改造和新建粮油加工业,促进植物油脂公司、山牧食品公司、红薯方便粉丝公司、天娇魔芋精粉加工厂等非公有制骨干企业增值增效,做深农林产品加工产业群。

扶持发展农村运输、农家乐、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为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拓宽渠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