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11916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8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讲.docx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讲.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讲.docx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讲

1、前言

1.1工程概况

该拟建物由14栋33F高层建筑组成,设二层地下车库,场地整平标高为:

477.548m,基底标高-10.70m,高层部分拟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形式采用筏基;地下室拟采用独立柱基础,受业主委托,我院承担了该工程的岩土工程详勘工作。

各拟建物工程概况详见下表1:

拟建物工程概况一览表

表1

幢号

层数

结构类型

基础形式

场平标高

基底压力(Kpa)

±0.00

1~14#

33F

剪力墙

筏板基础

477.548

600

477.95

地下室

-2F

剪力墙

独立柱基础

477.548

\

477.95

根据所收集的场地附近已有勘察资料,依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第3.0.1条知:

拟建物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1.2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

本次勘察目的是为施工图设计和基础施工提供工程地质依据。

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1.2.1查明拟建场地内上覆土层的时代成因、地层结构和均匀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1.2.2查明拟建场地内下伏基岩的埋深及风化界线。

1.2.3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基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1.2.4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及排泄条件、腐蚀性、初见及稳定水位;提供季节变化幅度和各主要地层的渗透系数;提供基坑开挖工程应采取的地下水控制措施,当采用降水控制措施时,应分析评价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1.2.5判定场地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1.2.6对地基岩土层的工程特性和地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各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论证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形式的可行性,对持力层选择、基础埋深等提出建议。

1.2.7预测地基沉降、差异沉降和倾斜等变形特征,提供计算变形所需参数;

1.2.8对复合地基或桩基类型、适宜性、持力层选择提出建议,提供桩的极限侧阻力、极限端阻力和变形计算的有关参数;对沉桩可行性、施工时对环境的影响及桩基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1.2.9对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案提出建议;提供各侧边地质模型的建议;

1.2.10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提出建议,并提供所需计算参数。

1.3勘察工作依据及技术标准

根据上述要求,在充分搜集成都地区已有的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本次勘察根据以下国家规范、规程和地方标准执行:

1.3.1《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1.3.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1.3.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3.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3.5《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

1.3.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1.3.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1.3.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1.4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1.4.1勘察工作方法

1)勘探点布置及勘探深度:

本次勘察勘探点沿建筑物轮廓线及柱列线位置布置,共布设钻孔212个,高层钻孔173个,地下车库钻孔39个。

高层控制性钻孔58个,勘探深度25.0~29.3m,一般性钻孔115个,勘探深度15.4~19.7m;地下车库部分勘探点间距为25.0左右,勘探深度为14.30~17.50m;深度及间距均满足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

勘察期间因场地障碍物影响,部分钻孔作了适当位移,各勘探点平面位置及高程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01)。

2)勘探点测放:

依据业主提供的测量控制点(A1:

X=1411.221,Y=17165.796;A2:

X=1508.727,Y=17131.910,H=477.548),采用GPS测量仪1台套,对各勘探点进行测放。

各钻孔孔口高程用A2作为引测点测量而得。

3)钻探及原位测试:

采用SH—30型工程钻机对卵石上部土层进行冲击钻进全断面取芯,进行分层和土质描素,并对粉土、细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及取土样等工作,同时对卵石层进行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为地基评价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依据;对控制性钻孔采用XY—150型回转钻机利用植物胶护壁全孔取芯,为卵石层分层定名提供依据;对下伏基岩全断面取芯,确定其风化界线,为地基评价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依据。

4)室内试验:

对粉土、细砂、卵石取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以测定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颗粒分析成果;取水样进行水质简分析,取土样进行土壤易溶盐分析,以判别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取岩样进行岩土室内试验,确定其物理力学性质。

5)波速测试:

为划分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计所需参数等,本次勘察对ZK3、ZK21、ZK30、ZK45、ZK50、ZK67、ZK83、ZK104、ZK101、ZK121、ZK134、ZK145、ZK158、ZK169号钻孔进行孔内波速测试。

1.4.2完成工作量

接受委托后,我院于2011年6月16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踏勘,收集场地已有勘察成果资料,编制了详细的勘察方案设计及施工组织计划,并于次日进场施工,于2011年6月30日完成全部外业勘察工作。

为按期保质保量完成本次勘察工作,我院投入SH-30型冲击钻机6台套,XY-150型液压回旋钻机共计16台套。

完成工作量统计如下表2:

完成工作量统计表

表2

工作项目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测放钻孔

212

采用GPS测量仪

施工钻孔

212

钻进总进尺

m/孔

4234.40

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m/孔

1009.40

标准贯入测试

72

波速测试

孔·次

14

采用国产RSM—24FD工程动测仪

土样

67

常规、颗粒分析

岩样

21

室内岩石试验

水样

3

水质简分析

易溶盐测试

3

土腐蚀性试验

水位观测

孔·次

212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气象与水文

根据成都气象台观测资料表明,场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少冰雪。

多年年平均降水量947mm。

丰水期为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74%,枯水期1~3月份,其余为平水期。

丰、枯水期地下水水位年变化幅度为1.00~2.00m,相对湿度多年年平均为82%,多年年平均蒸发量为1020.50mm。

多年年平均气温16.2℃,极端最高气温为37.3℃,极端最低气温-5.9℃。

多年年平均风速为1.35m/s,最大风速14.8m/s,极大风速为27.4m/s(1961年6月2日),最多风向为北及北东风向,多年年平均风压力为140Pa,最大风压力为250Pa。

2.2区域地质构造

成都地区大地构造体系的西部为华夏系龙门山构造带;其东部是新华夏系龙泉山构造带;处于两构造单元间的成都平原北起安县、南至名山、西抵龙门山脉、东达龙泉山,惯称成都坳陷。

龙门山滑脱逆冲推复构造带;经青川、都江堰至二郎山,绵亘达500余公里,宽25~40公里。

这是一个经历了多次强烈变动的、规模巨大的、结构异常复杂的北东向构造带。

2008年发生过8.0级地震。

龙泉山褶断带:

展布于中江、龙泉驿、仁寿一带,的长约200公里,宽15公里左右。

为一系列压扭性的逆(掩)断层组成,呈北东走向,构造形态狭而长,现今时期断烈活动标志少。

成都坳陷与成都平原分布的范围基本一致。

呈北东35°方向展布,是一西陡东缓受“喜山期”两侧断裂对冲形成的构造盆地。

“喜山运动”以来一直处于相对的沉降,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Q)松散地层,不整合于下覆白垩系(K)地层之上,基岩内发育有蒲江~新津、磨盘山等断裂,构造线均沿北东方向延展,蒲江~新津断裂南起蒲江,并过新津厚隐伏于第四系地层之下,深约5.5公里,以北趋于消失,最后一次大规模活动时间距今约8.8万年;沿此断裂带的蒲江曾于1734年发生过5级地震。

磨盘山断裂位于成都市区以北,自新都经磨盘山进入成都市区一环路北三段附近,从区域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性分析,磨盘山断层通过地区不稳定的微活动区;沿此断裂带的新都曾于1971年发生过3.4级地震。

成都地区在大地构造体系上位于华夏系龙门山隆起褶皱带和新华夏系龙泉山褶断带之间,该体系于印支运动早期以具雏形,印支晚期则已基本定形,进入喜山期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剧其发展。

老第三纪,青藏高原的上升,龙门山和龙泉山随着隆起,但地面高差不大,进入新第三纪差异运动不明显。

早更新世,龙门山急剧台升,龙泉山随着抬升,平原西侧坳陷形成,粗碎屑之卵砾石堆积其间,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龙门山、龙泉山继续抬升,整个平原则普遍下沉。

中更新世晚期,新构造运动变得剧烈而复杂起来。

龙门山、龙泉山加速抬升过程中,原有的一些主干断裂继续加强活动,成都坳陷解体,东部边缘构造带和西部边缘构造带上升,局部成为台地,中央坳陷和边缘构造带的部分地段继续沉降,接受上更新统沉积,最终形成了成都地区现今的构造轮廓和地貌景观。

总体来说,成都地区所处地壳为一稳定核块,东侧距龙泉山褶断带约20公里,西侧距龙门山褶断带约50公里,成都市郊区隐伏断裂无活动遗迹及记录,2008年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对拟建场地影响较小,因此就区域地壳稳定性来说,拟建场地处于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微弱活动环境中的地壳稳定区,场区所在地未发生过破坏性的地震灾害。

从区域地震地质来看,该场地是稳定的。

2.3场地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双流县华阳镇南湖国际社区北侧、江安河的东侧,场地地形开阔,有一定起伏,实测各勘探点地面标高为475.60~479.30m,相对高差3.70m。

场地地貌单元属成都平原岷江水系府河Ⅰ级阶地。

2.4地层结构

经钻探揭露,场地内上覆土层主要由填土及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冲洪积层粉土、细砂、卵石层组成。

下伏基岩为灌口组(K2g)泥质粉砂岩,现分述如下:

(1)杂填土(Q4ml):

杂色,干~稍湿,松散。

由碎砖、瓦、卵石、砼块等建筑垃圾及少量生活垃圾组成,据调查该层回填年限约2~4年,均匀性差,结构松散,场区内局部地段分布,层厚0.50~9.20m。

⑵素填土(Q4ml):

灰、灰褐色,松散~稍密,稍湿,以黏性土、粉土为主,偶见砖块、瓦片、卵石等建筑垃圾。

局部表层以砂卵石回填为主,据调查该层回填年限约2~4年,均匀性差,结构松散,场区内大部分地段分布,层厚0.30~7.30m。

(3)粉土(Q4al):

黄褐色、青灰色,稍密,湿,以粉粒为主,黏粒含量12~22%,见铁锰氧化物侵染条纹,无光泽,摇振反应轻微,干强度韧性低。

部分地段底部存薄层细砂。

场地内多有分布,层厚0.40~3.10m。

(4)细砂(Q4al):

青灰色、灰黄色、灰白色,松散,稍湿。

以长石、石英、含云母片等矿物颗粒为主,少许粉黏粒,局部地段夹中砂团块。

该层场地部分地段分布,层厚0.30~3.30m。

(5)中砂(Q4al+pl):

青灰色、灰褐色,稍湿~湿。

以石英、长石等颗粒为主,含少量卵石,该层以透镜体或层状分布于卵石层中。

该层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小于2击,层厚0.30~1.20m。

(6)卵石层(Q4al+pl):

黄灰色、青灰色,松散~密实,湿~饱水。

以花岗岩、石英岩、闪长岩等硬质岩石为主,呈中等风化状态;磨圆度好,呈圆~亚圆形;级配较好,粒径以20~80mm为主,最大可达150mm;充填物以中、细砂为主,局部地段夹中砂透镜体。

该层厚度约为5.0~8.0m,根据全孔取芯及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结果,依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可分为以下四个亚层:

①松散卵石:

卵石含量50~55%,排列十分混乱,N120击数为2~4击。

在场地内呈层状或透镜体分布。

②稍密卵石:

卵石含量55~60%,排列混乱,N120击数为4~7击。

呈透镜体分布或层状分布。

③中密卵石:

卵石含量60~70%,呈交错排列,N120击数为7~10击。

分布较稳定,呈层状或透镜体分布。

④密实卵石:

卵石含量大于70%,呈交错排列,N120击数为10~15击。

(7)灌口组(K2g)泥质粉砂岩:

泥质粉砂岩:

以长石、石英矿物质组成,钙质胶结,厚层状构造,根据其风化程度可分强风化和中风化。

①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岩芯多呈碎块或短柱状,手捏易碎,节理裂隙发育,岩芯采取率为75%~85%,RQD值10%左右,为V类极软岩;

②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岩芯多呈短柱或长柱状,岩芯完整,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采取率大于85%,RQD值50%~75%左右,产状∠8°左右,为IV类软岩。

以上各土层空间分布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

02~№:

39)。

2.5场地地下水

2.5.1地下水类型及赋存条件

根据所搜集的水文地质资料和勘察结果,场地地下水以砂卵石层中的孔隙型潜水和基岩裂隙水为主。

孔隙型潜水水量较丰富,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下径流补给,并通过地下径流、蒸发等方式排泄,对施工影响较大;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及强风化带中,但其水量较小,对施工影响较小。

2.5.2地下水埋深及水位变化幅度

施工期间由于临近工地降水影响,本场地仅测得地下水初见水位为5.70~7.20m。

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为1.50~2.00m之间。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表明:

场区历史最高地下水位埋深约1.50m,相应高程约476.00m左右。

2.5.3含水层渗透性及地下水腐蚀性

场地地下水较丰富,依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成都地区降水经验知,卵石层渗透系数16.0~24.0m/d,并结合我院在该地区的施工经验,建议卵石层渗透系数取22.0m/d。

本次勘察在取水样3组,对其进行水质分析,结合场地环境类型及地层渗透性,依据GB50021—2001的12.2条判定其腐蚀性,判定结果见表3。

场地地下水腐蚀性判定表

表3

评价类型

腐蚀介质

测试值

评审标准环境类型为Ⅱ

腐蚀

等级

评价

结果

混凝土

结构

SO42-(mg/l)

120.9~130.5

<500

对砼结构

微腐蚀性

Mg2+(mg/l)

11.8~13.2

<2000

总矿化度

306.1~342.5

<20000

PH值

6.86~7.11

>6.5

侵蚀性CO2(mg/l)

0.0

<15

HCO3-(mmo1/l)

2.36~2.81

>1.0

砼结构中

的钢筋

Cl-(mg/L)=Cl-+SO42-×0.25

33.5~35.85

<100

对砼中的钢筋

微腐蚀性

钢结构

PH值

6.86~7.11

3~11

对钢结构

具微腐蚀性

(Cl-+SO42-)

133.3~143.4

<500

备注

按(GB50021—2001)12.2条评价

据上表结果判定:

本区地下水对砼结构及砼结构中的钢筋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2.6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

本次勘察于场地钻孔内取得3组粉土,依据其易溶盐试验成果,根据(GB50021—2001)12.2条判定其腐蚀性,判定结果见表4。

粉土的腐蚀性判定表

表4

评价类型

腐蚀介质

测试值

评审标准环境类型为Ⅱ

腐蚀

等级

评价

结果

混凝土

结构

SO42-(mg/kg)

153.6~170.5

<750

对砼结构

微腐蚀性

Mg2+(mg/kg)

26.4~29.5

<3000

NH4+(mg/kg)

/

<750

OH-(mg/kg)

/

<64500

PH值

7.73~7.81

>6.5

砼结构中

的钢筋

Cl-(mg/kg)=Cl-+SO42-×0.25

43.63~48.13

<250

对砼中的钢筋微腐蚀性

钢结构

PH值

7.73~7.81

>5.5

对钢结构微腐蚀性

备注

按(GB50021—2001)12.2条评价

据上表结果判定:

场地地基土粉土对砼结构、砼结构中的钢筋和钢结构均微腐蚀性。

2.7地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本次勘察主要采取标准贯入试验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和取岩土样进行室内岩土试验、颗粒分析等查明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

2.7.1标准贯入试验:

针对场地内素填土、粉土、细砂进行了现场试验,以确定其承载力,测试结果见表5。

 

标准贯入试验成果表

表5

土层名称

统计数

n

击/30cm

标准差

σf

变异系数δ

修正系数ψi

击/30cm

范围值

平均值

φm

修正值φk

素填土

13

3.5~5.0

4.13

0.44

0.106

0.98

4.06

粉土

37

3.9~5.0

4.105

0.408

0.099

0.995

4.08

细砂

22

1.9~4.3

3.4

0.553

0.163

0.986

3.35

备注

变异系数:

统计修正系数:

修正值:

2.7.2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原位测试

针对场地内卵石层进行了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原位测试,其测试结果见表6。

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6

指标

土层

频数

n

击/10cm

标准差

σf

变异系数δ

修正系数ψi

击/10cm

范围值

平均值

φm

修正值φk

松散卵石

269

2.0~3.9

2.75

0.460

0.167

0.970

2.67

稍密卵石

272

4.0~6.8

5.34

0.635

0.119

0.979

5.23

中密卵石

236

7.3~9.8

8.52

0.640

0.075

0.987

8.41

密实卵石

217

10.0~21.0

14.20

2.891

0.016

0.965

13.6

备注

变异系数:

统计修正系数:

修正值:

2.7.3室内岩土试验

本次勘察取得粉土原状样30件,取得粉土、细砂及卵石扰动样37件,进行了常规土工试验,颗粒分析试验,试验成果统计如表7~8。

 

常规土工试验成果一览表

表7

土名

指标

统计数n

范围值

平均值x

标准差б

变异系数δ

统计修正系数ψ

标准值

含水量W(%)

30

28.6~41.3

33.16

2.74

0.083

密度ρ(g/m3)

30

1.77~1.92

1.85

0.03

0.018

比重GS

30

2.69~2.72

2.71

0.01

0.003

孔隙比eo

30

0.839~1.127

0.95

0.07

0.070

饱和度Sr(%)

30

85~99

94.03

3.62

0.039

液限Wl(%)

30

31.7~42.0

35.91

2.14

0.059

塑限WP(%)

30

23.0~29.7

26.69

2.05

0.077

塑性指数IP

30

8.0~9.8

9.22

0.53

0.057

液性指数IL

30

0.58~0.90

0.70

0.10

0.148

压缩系数a

30

0.39~0.72

0.50

0.11

0.213

压缩模量Es1~2

30

2.8~5.2

4.03

0.70

0.173

内摩擦角ψ(度)

30

5.5~13.2

10.31

1.91

0.186

0.94

9.70

内聚力C(kPa)

30

6.9~22.0

14.95

4.63

0.310

0.90

13.49

备注

变异系数:

统计修正系数:

修正值:

从统计表7可以看出:

场地内粉土压缩系数α1~2平均值分别为0.50MPa—1,属高压缩性土,上述统计指标基本揭示了场地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为分析评价的主要依据。

颗粒分析试验成果表

表8

土名

颗粒组成百分比(%)

卵石

砾石

砂粒

细粒

粉粒

黏粒

颗粒直径(mm)

>20

20-2

2-1

1-0.5

0.5-0.25

0.25-0.075

0.075-0.005

<0.005

粉土

31~37

49~55

11~16

细砂

5~14

18~32

49~70

5~14

卵石

53~64

20~35

1~6

2~8

2~6

2~4

1~4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试验指标统计表

表9

岩层

测试项目

频率n

范围值

平均值

X

标准差

6

变异

系数

δ

统计修

正系数

ψ

标准值

泥质粉砂岩

密度(g/cm3)

天然

6

2.19~2.42

2.22

0.035

0.016

0.993

2.205

极限抗压强度

R(MPa)

天然

6

0.82~1.66

1.26

0.316

0.251

0.896

1.129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试验指标统计表

表10

岩层

测试项目

频率n

范围值

平均值

X

标准差

6

变异

系数

δ

统计修

正系数

ψ

标准值

泥质粉砂岩

密度(g/cm3)

天然

15

2.17~2.56

2.49

0.038

0.015

0.998

2.48

极限抗压强度

R(MPa)

天然

15

6.75~9.35

7.796

0.809

0.104

0.986

7.69

极限抗压强度

R(MPa)

饱和

15

4.30~6.78

5.438

0.65

0.120

0.984

5.35

2.7.4波速测试

本次勘察于场地内ZK3、ZK21、ZK30、ZK45、ZK50、ZK67、ZK83、ZK104、ZK101、ZK121、ZK134、ZK145、ZK158、ZK169全断面取芯孔里进行了波测测试,获得了场地内各地层的波速及动力学参数,测试成果见下表:

 

场地内各地层的波速及动力学参数表

表11

岩土名称

天然重度

压缩波速

剪切波速

动弹性模量

动剪切模量

动泊松比

γ(kN/m3)

Vp(m/s)

Vs(m/s)

Ed(MPa)

Gd(MPa)

σd

杂填土

17.2

328

131

83

29

0.428

素填土

17.3

354

141

87

34

0.426

细砂

16.5

316

121

69

24

0.431

粉土

18.6

494

190

190

67

0.414

松散卵石

21.0

773

336

660

238

0.377

稍密卵石

21.5

859

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