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产业化下的工程管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0716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建筑产业化下的工程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谈建筑产业化下的工程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谈建筑产业化下的工程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谈建筑产业化下的工程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谈建筑产业化下的工程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建筑产业化下的工程管理.docx

《浅谈建筑产业化下的工程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建筑产业化下的工程管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建筑产业化下的工程管理.docx

浅谈建筑产业化下的工程管理

浅谈建筑产业化下的工程管理

[摘要]建筑产业化作为我国建筑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近期保障性住房和标准化部分商品房建设中,众多龙头企业都纷纷以此为切入点,来推动我国产业化的发展,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显露了多方面的不足。

目前我国产业化的管理模式的建造经营与项目目标效益仍有很大差距。

本文通过阐述建筑产业化在环保节能、资源整合、产业化发展方面的意义。

引荐国外建筑产业化模式发展与我国现状建筑产业化管理模式的对比,来推动适合我国的建筑产业化进程。

同时寄往整合建筑产业化资源整合、统一标准、产业革新,达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建筑产业化管理模式节能环保人力成本

第一章绪论

近年来,建筑产业随着资源价格、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升高,消费群体对建筑品质等实际需求越来越高,如何才能在维持建造利润的前提下满足业主的需求等问题已成了建筑经济必须考虑的问题。

而很好的工程质量与利润最大化的这一矛盾,只有从整个建筑业的的产业化和建筑产业化的优秀工程管理入手,从而找到有效之方案。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工业制造也已进入4.0时代,粗犷传统的建筑业必须跟随现代化脚步,通过产业化、建筑2.0,把建筑建造的大部分流程和部件利用工业4.0的新技术、新模式工业标准化生产,形成建筑部件流水线作业,提高生产效率。

施工阶段对整个建筑工程来说又是非常重要,施工的好坏决定着工程的质量。

在这一阶段中,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对施工现场和施工对象进行生产任务的管理。

为了确保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合理的运用人力和物力,协调空间和时间,可以根据施工现场的特点和条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施工管理,从而使得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然而施工阶段是工程管理的核心也是问题的多发期,对工程的影响极为重大,因此要提高施工管理水平也是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第二章建筑产业化的背景与意义

2.1建筑产业化背景

2.1.1建筑产业化是政策和节能减排环保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和“美丽中国”构想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建筑模式发展指明了方向。

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必须走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可持续发展道路。

文件要求:

各部门要尽快建立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设计、施工、部件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丰富标准构件种类,提高通用性和可置换性。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城镇化和工业化时代,工业制造业已逐步进入工业4.0新时代,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大部分仍处于半手工半自动化的粗放式生产时代,建筑业迫切需要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

以技术集成型的规模化工厂生产取代劳动密集型的手工生产方式,以工业化制品现场装配取代现场湿作业施工模式,实现建筑部品部件生产的工厂化、施工现场装配式的绿色建造。

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浪费,降低建筑工厂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2.1.2建筑产业化是现代城镇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建筑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每个历史文明发展阶段都有建筑文明的出现。

作为住宅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

预计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随着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逐步实施、国家东西部协同发展以及“一路一带”的发展纲要的落实,仍将给建筑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

然而,我国的建筑产业仍旧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过分依赖于土地高增值和即将淡出的“人口红利”,以现场手工为主在低技术水平上粗放的向前发展。

目前,整个建筑业的生产模式仍表现为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

建筑节能和建筑产业化率相对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国家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任务仍有相当长的距离。

所以,建筑产业化的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方式仍是我国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建筑现代化发展的方向,也将给建筑产业化带来更多的发展和空间,建筑产业化是现代城镇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2.1.3建筑产业化在我国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21世纪初开始正式推广建筑产业化已有15年时间,在国家各部委和部分领头企业的大力推动下,已取得初步成效。

基本建立起了门类较为齐全的技术与产品体系,通过在建设中取得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工程质量水平。

比如,启动了国家康居示范工程,成立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联盟。

通过国家主要省市成立产业化工作机构,制定规划、政策、标准,形成产业化工作框架;通过政府与市场的驱动,利用市场经济倒逼企业主动参与产业化的积极性,从而得到各方面企业积极主动响应,为我国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为推进产业化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根据目前建筑产业化发展情况分析,我国未来建筑产业化发展进程[2],如图1-1:

 

然而,制约我国建筑产业化的推进进程,仍要继续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市场方面,结构主体初次投入成本较高,产业化建造效益暂还未能达到小型开发商和消费者的收益认可。

在房地产市场低迷的状态下,使本来有限的市场收益进一步压缩,打击推进主体的信心,阻碍建筑产业化的推广。

第二,技术方面,目前只是以单项技术推广应用为主,缺乏系统集成,整体投入还不够,只有万科、中建投资这样的少数几个企业和大学机构在做产业化科研,总的来说研发和产业化系统人才仍然偏少,直接导致产业化实际运用到项目的成效。

第三,政策方面,尽管我国对推进建筑产业化,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政策措施等层面基本形成了初步框架。

但各级主管部门仍缺乏应有的认识,尤其是2线以下城市甚至有部分1线城市仍不敢大胆尝试和改革。

据相关报道,目前建筑产业化实施较好的只有合肥、深圳等几个政府主导城镇化住房项目和万科、中建的部分地产项目。

可见,各级政府对建筑产业化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和约束性仍不高。

从以上几方面可以看出,建筑产业化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多方面的,要以市场效益需求和完善的金融政策体系作为支撑,以技术进步、技术改革带来促进同时加上较为完善的政策体制、规范标准作引导才能有效推进我国建筑产业化的大力发展,实现建筑产业化现代化提升的目标。

2.2建筑产业化的意义

2.2.1建筑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当前我国建筑建造技术仍处在极度落后的状态,基本生产方式仍然是手工操作的湿作业劳动,劳动生产率低,产业化率仅为10%,且劳工工资日渐增长,因此造成建筑成本高,施工周期长、建筑质量水平难有统一的保障。

据统计,房屋建造工业化可以以劳动力密集为主的传统住宅生产方式提高工作效率3-4倍,工期缩减,人力成本降低,现场工人最多可减少80%。

随着建筑产业化发展,建筑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完全又工人一砖一瓦去堆积,大部分已经转变成了由施工现场分解出来的部件拿到工厂的生产线上生产,借此来减轻劳动力的强度、生产成本,提高建筑效率。

如,家具定制、橱柜定制、装配式内隔墙、成套装配式卫生间、预制楼梯、装配式阳台以及墙板整体式铝模板系统等等。

据统计,通过建筑产业化的途径,可以使用建造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更合理,现场垃圾减少80%,材料损耗减少60%,可回收材料占66%,建筑节能50%以上。

住宅的性能更优,施工偏差控制的更加精确,建筑通病也降低到0.01%,同样建筑体型及面积的建筑结构施工、按传统施工方式最快每标准层需7天,而产业化方式施工可缩短至5天,大大缩短了建造周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是显著的。

同时,建筑产业化对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2.2.2建筑产业化有利于提高施工质量和统一标准

工厂化预制生产的配构件,设备精良、工艺完善、工人熟练、质控容易,施工质量在标准上能得到统一,大大提高施工质量。

例如:

某建筑制品厂提供的产品用于广州某项目的情况来看,其预制件楼梯表面平整光滑、无需二次装修且平整度偏差在安装过程控制较好的情况下不大于5mm;而另一楼梯采用现浇混凝土施工则表面粗糙,拼缝漏浆爆模偏差平均达10-20mm,需后期二次装修处理。

再比如:

外墙装饰瓷砖如果采用现场粘贴的方式,粘结强度很难保证,且垂直平整度也不好控制,尤其有外保温层的时候,耐久性也成问题,而合肥某项目采用预制挂板方式,瓷砖通过预制混凝土工厂粘结,强度可比现场粘贴高5倍,耐久性也大大提高。

2.2.3建筑产业化有利于改善施工和城市环境

由于大部分工作工厂完成,并且工厂根据现场进度需要陆续提供构制件,减少建筑原始材料(沙、石、水泥)在城市内运输和现场搅拌,大大改善现场施工环境,降低噪音、粉尘、垃圾等,既保护了施工人员健康,也保护了施工场地周边的环境和减少施工扰民的投诉。

至于预制件厂一般放置在较远的郊区且运输方便的非居民区,自然工厂环保体系不容质疑,一定比施工现场容易控制。

2.2.4建筑产业化有利于节能减排

由于在建造过程中,大部分非承重隔墙、预制阳台、整体式厨卫、结构楼板采用产业化制作吊装和铝模板施工,大大减少了抹灰、砌筑、木模板等人工及材料的费用。

据万科工业化实验室楼建设过程的数据显示,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工业化方式没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水耗较低64%,能耗降低37%,人工减少47%,垃圾减少68%,污水减少64%。

2.2.5建筑产业化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建筑品质

建筑产业化的内在要求,可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大量运用,大大提升建筑安全性,同时可带动设计、建材、装饰等50多个关联产业产品的技术创新。

促进建设标准规范化、流程系统化、技术集成化、产品工业化以及建造集约化,提高建筑品质,也为建筑业“走出去”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2.2.6建筑产业化有利于解决我国人力资源及人工成本持续提高的难题。

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迫切需要建筑业抓紧实施工业化以解决下一步我国劳动力短缺和资源消耗过大的问题。

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多项扶持政策,农民收入持续增加;80、90后新生代不愿意外出务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建筑工人已逐渐减少,人工成本也大幅增加,建筑工人数量的缺乏以及人工成本的增加将缩小建筑工业化与传统建筑生产方式成本之间的差别。

建筑产业化就是将大部分现场作业转移到预制件工厂里面去,把现场务工人员转变为工厂产业工人,使他们享受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福利条件,激发工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很明显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安全事故率,同时也减少现场作业工人的数量,降低了生产过程对熟练工人的依赖程度,从而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第3章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3.1什么叫管理模式

模式是一个名词术语,比如工程管理模式、商业经营模式、学习模式、工作模式、生活模式,是解决个人或社会活动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具有一种标准化、规律性的处理方式。

所谓工程管理[3],即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主要是限定资金与时间),为达到目标对项目实施决策、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的过程。

通常我们在建筑产业讲的工程管理模式,就是指项目实施期的工程建设项目发包模式,这是从管理中的组织战略来理解,称之为侠义项目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除了支持组织战略,更注重综合性管理,从全局考虑,且能从西部着手,从而对项目做出更有效决策、更优组织、精准计划、统筹协调和强力控制,称之为广义的项目管理模式。

3.2建筑产业化管理模式

3.2.1建筑产业化的理解

建筑产业化是指建筑建造的工业化、经营的现代化。

它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业化为平台,在工厂中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各类建筑部件,并以现场机械化装配为特点,以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手段,将建筑全生命周期即原材料采购、设计、生产、装配施工、营销、销售和售后物业管理维护等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从而实际建造供销维护一体化的新形式。

运用现代工业化手段和现代产业组织将原材料采购、建筑设计、建材部件和生产制造、土建施工安装、装修、物业管理与维护等各产业环节进行有机集成和整合。

以达到建筑的标准化设计和构件工厂化生产,逐步是建筑部品系列化、市场化,使项目建设各环节形成有序的工厂流水作业,提高质量,提高效率,提高寿命,降低成本,降低能耗的同时,形成完整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从而实现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3]。

根据建筑产业化的理解基本可以概括其两大特点:

第一:

工业化生产,构配件销售,现场机械化施工。

第二:

体现建筑产业化的“化”上,即是对建筑产业各环节用科学管理技术进行重新整合,将建筑建造从各单体系放到整个产业链上综合统筹管理。

3.2.2建筑产业化在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

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已经相继完成了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有效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建筑业高效生产和工程质量的高度统一问题,取得了非常好的实施效果。

其建筑工业化的程度业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一栋住宅有一半用预制构件组装完成,预制构件率高达80%以上。

在欧洲,以法国为代表的受“二战”影响国家,很多出现了“房荒”,采取了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了大量住宅,在解决“房荒”问题的同时也巩固和促进了产业化的发展。

该阶段的建筑产业发展模式是:

业主委托设计公司设计,设计公司与大中型的施工企业联合开发,形成较为固定的体系,预制厂根据来图加工制作。

即:

 

此阶段,产业模板并未标准化,都是根据各个设计公司图样加工调整,所以每一套必须有足够大的生产规模才能保障成本的合理性。

从数量上满足了需求,但功能单一,建筑形式千篇一律,忽略了建筑设计艺术的发展。

中后期(70~80年代),工业化步伐也进入了质量提高阶段,开始注重人性化、建筑形态和建筑周边环境的需求。

由国家推行25种样式的标准样板标准体系,公开标准图纸,所有厂家都可生产。

其模式管理:

 

但由于受限于当时社会生产规模的缩小,结构体系不同各体系之间相对封闭,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通用,造成生产规模无法维持基本的企业效益发展。

于是,法国政府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调整了住宅产业发展的思路:

第一:

从产业链的角度去综合考虑。

强调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和环节,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运输,施工安装、运营维护等等,都要综合考虑,提高效率,形成产业整体良性循环发展。

第二:

政府不应成为新技术的主推手。

应该从宏观层面去确定总体目标,鼓励企业根据目标进行市场竞争。

引进激励机制,从而快速有效的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在日本,建筑产业化进程中政府扮演着统筹引导的角色:

一是从政策上引导,对各企业进行“系统化”协调,从调整产业结构角度提出设想;二是从生产方式上引导,通过低息贷款、财政拨款等优惠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的合理供应,同时对新材料、新技术在研发和应用上也给予财政优惠,这样则大大调动了企业在科研和应用上的积极性。

其模式:

 

可见,其特点:

以用户为中心,房屋建筑部件商品化供应,政府从经济、技术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

建筑部件标准化生产、商品化供应是产业化基础。

小结:

国外发达国家的产业化发展,有以下几大特点:

(1)建筑部件系列化、通用化,科技贡献率高;

(2)以最终用户为中心,组织产业化体系生产供应建造。

(3)以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为基础,以节能环保为导向,实现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

(4)政府积极引导,从宏观层面确定总体目标,以市场经济调节产业健康发展。

3.2.3我国建筑产业化进程

在我国,建筑产业化曾经历两次大的工业化浪潮,第一次是20世纪中,国家刚解放,百业待兴,提出向苏联学习,推行标准化设计,发展工业化、模数化的方针,开始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实践。

但文革期间,经济建设停滞,工业化发展中断。

第二次始于改革开放,我国又开始重视经济建设,建筑工业化得以重新发展,并逐步转向广泛国外经验学习引鉴。

通过发展新型建材和工业化建筑体系,进一步提高工厂部件的生产,优化标准化设计方法。

在施工技术、建筑生产能力和速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真正步入建筑产业化,应该是1995年之后,政府通过以往建筑市场粗放的发展方式的研究和反思,开始拟定并出台部分政策,建立早期产业化基地和标准。

虽然整体上来看,我国建筑产业化的推进较为缓慢,但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

特别是在21世纪初,我国加入WTO后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和各项体制改革、配套基础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我国建筑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国内也已涌现出一批如中国建筑、万科地产、中海地产、远大集团等勇于实践的建筑产业化领军企业,并已经开始探索建筑产业化发展新模式,主要有:

(1)以房地产开发为龙头的产业联盟模式(研发+平台+整合)

(2)以设计、开发、制造、施工、装修一体化建造模式

(3)以施工总承包为龙头的标准设计、工程生产、装配施工的代建模式

(4)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导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但由于建筑产业化技术人才、产业化规范标准、技术难点突破、国家政策方面等原因,我国目前的产业化率仍不足10%,建筑产业化在国外的建设中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学术界已不是新课题,但却尚未普及。

因此,有必要对制约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探寻对策,以推动建筑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3.2.4某建筑公司产业化管理模试探

某建筑公司,自90年代初期便开始发展建筑制品工厂化生产,初期主要供应港澳地区。

但自2010年开始,该公司便努力整合其下属建筑制品公司,打造包括建材、物流、生产、安装、施工、设计等几大环节的全产业链产业化战略发展目标。

同时大力筹备华南、华东区域生产线建设,满足建筑公司在粤港澳及华东地区建筑产业化建造的需求。

但在我国由于产业化建筑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形成成熟的市场,目前该公司主要在政府推出的保障性住房推广采用。

以该建筑公司某项目为例,该项目有2栋住宅,1栋11层,框架结构采用传统建造施工;1栋28层,框架剪力墙结构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体系,产业化部分包括:

预制楼梯、阳台,装配式铝模施工。

为了积累建筑产业化技术经验,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实战战略,该项目在产业化建造过程整合了设计单位(深化)、建筑部件生产单位、施工安装单位为该公司总承包统筹。

其第一阶段由业主委托的设计单位提供建筑设计方案后由项目深化设计提供适合产业化建造又满足设计初衷的建筑部件深化加工图给业主设计单位批核;批核后由总承包发给建筑制品工厂形成构件生产图进行生产线加工生产;生产后运至项目由建筑安装施工单位安装验收。

其发包模式是:

 

为满足工程预制与安装要求,在在设计形式和施工方法上总承包属下的设计深化人员就与业主委托设计单位展开前期沟通配合。

与传统建筑相比,该项目特点展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预制率较大、工业化程度高;

(2)工厂生产过程耗材少,集中采购节约资源与费用;

(3)机械化装配施工避免或减轻对周边影响;

(4)效率高施工周期短(结构施工平均5d/层);

(5)机械化程度高,现场劳动力投入相对较少;

(6)减少现场湿作业。

(7)部分非标准,因量少模块使用率低,相对构件成本较高。

由此可见,随着产业内分工不断纵向拓展延伸,传统的产业内部由一个企业主导的不同类型的价值活动逐渐细分出来,形成以多个企业为价值主体的活动,这些企业之间按照产业内不同分工与供需关系形成横向协作与垂直供需链接,构成不同的创造价值主体,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以提高模块产业化的使用率与周转率,进一步降低建筑构件成品造价。

 

结论

本文通过列举国外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和我国建筑产业化进程的现状,同时根据建造人力成本、环保政策、国家发展规划,预计国家未来建筑产业化发展方向和管理模式。

为实现建筑产业化项目各方有效协调以及对整个项目资源的有力整合,从而对建筑产业化和管理模式展开探讨。

主要结论如下:

1、建筑产业化是现代城镇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传统的建筑物建造仍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获得的,属典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随着“十三五”规划和城镇化推进,我国将逐渐步入小康型社会,改善和保障型住房仍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之一,建筑产业现代化将逐渐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成长型产业,为提高建筑的性能、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建造成本,必须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2、建筑产业化进程的推进需解决市场规模、人才技术、政策指引等几方面问题。

建筑产业化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多方面的,要以市场效益需求和完善的金融政策体系作为支撑,以技术进步、技术改革带来促进同时加上较为完善的政策体制、规范标准作引导才能有效推进我国建筑产业化的大力发展,实现建筑产业化现代化提升的目标。

3、建筑产业化项目管理应以最终用户为中心,全方面组织管理。

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运输,施工安装、运营维护等等,都要综合考虑,提高效率,形成产业整体良性循环发展。

政府积极引导,从宏观层面确定总体目标,以市场经济调节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桂森.基于模块化组织理论的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2010

2张红力.住宅产业发展轨迹分析.[D].上海: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2005

3邹蔷.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