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实用类文本阅读第一讲考点三分析传记的主要表现手法教学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实用类文本阅读第一讲考点三分析传记的主要表现手法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实用类文本阅读第一讲考点三分析传记的主要表现手法教学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实用类文本阅读第一讲考点三分析传记的主要表现手法教学案
基础点:
1.传记的表达方式及表现方法
(1)表达方式
以叙述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人物传记一般要介绍传主的人生经历,叙述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作品既可对传主的人生经历作纵向的叙述,也可抓住传主的个性特征和历史功绩作横向的叙述。
人物传记以刻画人物特征为中心,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描写手法。
传记末尾一般总述传主的功绩成败,也可以在叙述人生经历的同时加入一些议论和抒情。
(2)刻画传主的方法
人物传记以记叙传主的活动、经历、事迹为主,重在刻画传主的性格,并通过这种性格的刻画来反映生活,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
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细节描写、修辞手法、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烘托、衬托、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
其主要作用有:
①引人入胜,发人深省;②突出传主性情;③揭示文本内涵,突出文本主旨。
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通过传主的肖像写人。
传主的肖像主要指传主的外貌,包括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等。
肖像描写可以写静态,也可以写动态。
②通过传主的语言写人。
传主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能表现传主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③通过传主的行动写人。
传主的行动要符合生活的本质,符合传主的性格发展的逻辑。
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展现传主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④通过传主的心理写人。
传主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传主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苦闷、痛苦、怨恨、惊恐、嫉妒等等。
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思忆联想、动作暗示等。
⑤通过传主的活动环境写人。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传主的个性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环境对表现传主的性格极为有用。
⑥通过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人。
根据传主性格发展的逻辑,捕捉、挑选最具有特征的细节,进行准确、真实的描写,能够使传主的性格更加鲜明。
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传主,又叫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常常与正面描写结合运用。
2.分析传记时,特别关注以下两方面
(1)关注细节描写
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常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传主的性格,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2)关注引文
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
如《科学巨人玻尔》就引用了爱因斯坦的原话来评价玻尔。
重难点:
传记作品善于通过描写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刻画传主的形象,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传主的精神品质,所以细节描写是传记考查手法中的重点。
为了增强传记的真实性,让传主形象更立体,引用也成了重要的命题角度,引用的作用要切实掌握。
[考法综述]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如在传记语言上,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
他传会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其次,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
命题法1 细节描写的作用
典例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李岚清
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澳门。
1926年他到北京,进入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1928年到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因参加学潮而被迫退学。
依靠朋友的帮助和在船上做苦工,他于1929年到达法国巴黎学习音乐,靠在餐厅等处做杂役维持生活,失过十几次业,饿饭,找不到住处,甚至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
在这样痛苦生活的煎熬中,冼星海坚持学习,并成功地创作了《风》,得到老师们的赞誉,考入巴黎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杜卡教授的高级作曲班,并获得了荣誉奖。
学校要给他物质奖励,问他要什么,他的回答是:
“要饭票。
”
1935年秋,冼星海结束在法国的五年学习生活,回到上海。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正把侵略的战火燃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关头。
冼星海用音乐作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创作了《我们要抵抗》《救国军歌》《保卫卢沟桥》《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救亡歌曲,在群众中广为传唱。
他得知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郊区为贫苦孩子办了“山海工学团”,便定期去该团做辅导,教唱救亡歌曲。
他还深入到学校、农村、厂矿、部队,去推广、辅导群众歌咏,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救亡歌咏运动。
正当他注意“向着光明的、有希望的”延安情况时,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寄来音乐系全体师生签名给他的聘书,又给他来了两次电报。
这样,他于1938年11月到达延安,受聘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并于1939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延安的音乐教学条件很差,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思想风貌、斗争意志,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却激发起冼星海高涨的教学和创作热情。
他十分重视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和研究,热心群众的音乐文化生活,延安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辛勤奔走的足迹。
他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有一次晚间上课,讲到深夜,本该休息了,但学员们听得很入神,毫无倦意,要求他继续讲下去,于是他一直讲到天亮。
在这里,他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声乐套曲,还创作了《反攻》等歌曲,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的代表作。
1939年初诗人光未然创作了《黄河吟》,冼星海听完朗诵后,一把将诗稿抓在手里,激动不已地说:
“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
”拿到歌词后,他收集创作素材,多次要求人们讲述渡黄河的情景和感受,对很多细节都再三追问,还去学唱船工号子。
1939年3月31日,《黄河大合唱》的八首歌曲完成了。
冼星海亲自指挥“鲁艺”的学员排练,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院一周年纪念音乐晚会”上,冼星海指挥100余人的鲁艺合唱团,成功地演出了《黄河大合唱》。
演出结束后,毛泽东等领导人都站起来热烈鼓掌,感动地连声说好。
《黄河大合唱》将文学与音乐完美结合,融声乐、器乐、文学于一体,雄壮而激奋,成为时代的强音、民族的心声,震撼着神州大地,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里程碑式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不仅受到延安军民广泛的赞扬和欢迎,而且迅速传播到包括国统区在内的各个战区,进而蜚声海外,逐渐在美国、加拿大、缅甸、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苏联等地广泛演唱,成为我国最早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的音乐作品。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
当年11月14日在延安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挽幛:
“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本文在追述冼星海的往事过程中运用了一些细节,举例说说这些细节的运用体现了传记什么样的特色,并加以赏析评价。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是多年以后追述往事,文章对细节没有过多的描写,更不添枝加叶。
如晚间上课,学员们要求他继续讲下去,他便一直讲到天亮这样的细节,客观真实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
(2)选用的细节很有典型性、代表性。
如在法国留学时获奖,学校给予他物质奖励时,他竟只“要饭票”的细节,典型地反映了冼星海在生活极其窘迫的情况下仍努力出色地学习的精神。
言简意赅,很有表现力。
(3)在整体的概述中,穿插若干具体细节,使人物形象鲜明饱满。
如诗人光未然创作了《黄河吟》,冼星海听完朗诵后,一把将诗稿抓在手里,激动不已地说:
“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
”这样的细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十分生动。
(4)描述细节的语言平实自然,不加文饰,流畅明快,与传记朴实的个性十分吻合。
[解析] 先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然后分析对表现人物形象特点所起的作用。
传记的特色应从史实性、真实性、丰富性等角度考虑。
解题法1 ---------------------------------------------------
1.常见设问方式
(1)文中运用×××这个细节,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2)本文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3)本文追述××往事有几个细节?
举例说说这些细节的写法体现了传记什么样的特色。
2.细节描写的作用
(1)对人物形象刻画的角度
①让人物性格更加全面完整,更加立体化。
人物性格是由多个侧面组成的,只表现其伟大的一面,而不表现其普通的一面,这样的人物性格是不完整的。
只有写其普通的一面,人物形象才是完整的、全面的、立体的。
②让人物显得真实可亲。
要把人物写好,就要写其普通的一面,因为读者是普通的公民,愿意接受伟人身上普通的一面。
这样的人物会让读者觉得真实,亲切,易于接受。
③符合读者的心理需要。
对于大人物,诸如政治家、艺术家、电影明星、科学家,读者已经从大众媒体中了解了一些他们在本行业内的成就、事迹。
对于传记作品,读者更愿意了解一些花絮。
因此,传记作品写大人物的一些普通事,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典例1]中我们对冼星海的了解限于《黄河大合唱》,为了让读者多方面的了解冼星海,作者加入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贴近生活、丰富细腻,既让读者没了距离感,又让人物真实可信。
(2)体现传记文本特色的角度
①典型的细节描写可以体现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
②典型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传记的表现力。
③典型的细节描写可以使传记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加突出。
3.细节描写作用类题目的两个答题角度
(1)如果是写人细节,可以这样进行:
①思维趋向:
写人细节=细节内容+独特形象+表现主题+读者心理。
②答题模式:
通过描写××细节,××地刻画出一个××形象,突出××(主题思想),给读者××感受。
(2)如果是场面细节,可以这样进行:
①思维趋向:
场面细节=细节内容+读者感受+表现主题。
②答题模式:
通过对××的描写,传神地写出在场人××的心情,烘托了一种××的现场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有很强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真实地反映了××,表达了××的情感倾向。
命题法2 侧面描写的作用
典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师流泪
唐宝民
众所周知,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是以“幽默文学”著称于世的;鲜为人知的是,他居然是一个爱流泪的人。
有一回,林语堂先生为女儿讲唐诗,讲到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时,他动情地哭了,哭得涕泪横流,将书都打湿了。
有时和女儿一起读《红楼梦》,他也哭得眼泪汪汪。
再说说文坛名家沈从文先生。
研究他的专家说:
“沈从文本来就是感情纤细、敏锐的人,流泪是感情表达的一种自然方式;同时,他也是个隐忍的人,会用其他的方式来压抑、分散或者表达感情。
”
沈从文的确是个隐忍的人,但晚年的时候,他变得越来越容易流泪了。
“文革”中,沈从文先生的孙女沈红在学校成绩好、守纪律,却受到厌学顽童的欺负,沈从文听说了这件事后,立刻掉了眼泪。
1977年,诗人穆旦去世,年仅59岁。
沈从文与穆旦交往很深,因此,听说了穆旦的死讯后,他流泪了——“得消息时,不禁老泪纵横!
”在家中听到伤感的音乐,他也会流泪。
据沈虎雏回忆说:
“一次,母亲见他(沈从文)独坐在藤椅上垂泪,忙问是怎么回事,他指指收音机——正播放一首二胡曲,哀婉缠绵。
他说:
‘怎么会……拉得那么好……’泪水又涌出,他讲不下去了。
”
1985年6月19日,夏鼐突然去世了,沈从文先生知道后,大哭了一场。
同年,杂志社的几个记者到沈从文家采访他,问起“文革”的事,沈从文说:
“在‘文革’时,我最大的功劳是扫厕所,特别是女厕所,我打扫得可干净了。
”一名女记者听了,便走过去拥着老人肩膀说:
“沈老,您真是受委屈了!
”没想到,沈从文听完这句话后,抱着那个女记者的胳膊,号啕大哭起来,什么也不说,就是不停地哭。
后来,还是夫人张兆和走过来,像哄小孩子一样,一边抚摸,一边安慰,他才安静下来。
1987年,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得到一张碑文拓片,碑是熊希龄的一个部属立的,落款处刻着:
“潭阳邓其鉴撰文,渭阳沈从文书丹,渭阳沈岳焕(注:
沈岳焕是沈从文的原名)篆额。
”黄永玉的好友黄苗子看后,称赞说:
“这真不可思议。
要说有天才,这就是天才,这才叫书法!
”
后来,黄永玉把这张拓片拿给沈从文先生看。
“我带给表叔看,他注视了好一会儿,静静地哭了。
我妻子说:
‘表叔,不要哭。
你十九岁就写得那么好,多了不得!
是不是?
你好神气!
永玉六十多岁也写不出!
’”
1987年7月,瑞典作家汉森和汉学家倪尔思对沈从文先生进行了访问,汉森给沈从文带来了一份复印件,是1949年瑞典杂志上刊登的沈从文的《萧萧》,上面有瑞典一家出版社出版的《边城》的广告,汉森说:
“我昨天看了英文版的《贵生》,这是写的……”沈从文接着话说:
“对被压迫的人的同情。
”说完这句话,沈从文忽然流泪了……
1982年5月,沈从文先生回了一次故乡——湖南省凤凰县,在家乡听傩堂戏时,听着听着就流泪了,黄永玉在文章中做了这样的记述:
“一天下午,城里十几位熟人带着锣鼓上院子来唱‘高腔’和‘傩堂’。
头一句记得是‘李三娘’,唢呐一响,从文表叔交着腿,双手置膝地静穆起来。
‘……不信……芳……春……厌老人……’听到这里,他和另外几位朋友都哭了。
眼睛里满是泪水,又滴在手背上。
他仍然一动不动。
”后来,生病在家,偶然听到“傩堂”两个字时,他也会默默地流泪。
文学大师们的眼泪,既有对弱者的同情,也有对逝去岁月的伤怀,还有对故去亲友的怀念,让世人看到了他们的真性情,这样的眼泪,能结晶成最咸最咸的盐。
(选自《读者》,有删改)
文章写的是沈从文先生,而开头却写的是林语堂先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两位大师在动情之时都会流泪,揭示出大师流泪这种现象的普遍性;②以林语堂先生的流泪引出沈从文先生的流泪,行文自然;③通过描绘具体真实的场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题目要求对文章开头写林语堂先生流泪的作用进行分析。
具体思考时,首先要想到两位大师的表现,其实也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现象。
另外,这种写法进一步突出了画面感,并使行文更自然。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解题法2 ---------------------------------------------------
1.常见设问方式
(1)作品除了写传主外,还写了哪些人物?
(2)这些人物对刻画传主形象起了什么作用?
(3)本文的传主是××,为什么还要写××等几个人物?
(4)文章写××,有什么作用?
2.侧面描写类题目答题角度
(1)内容方面
①从侧面表现主要人物。
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写主要人物,但通过写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人、事、物,可以从侧面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品性等,可以使主要人物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可以塑造丰满的主要人物形象,突出主要人物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加作品历史深度和增强情感力度的作用,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典例2]开篇从林语堂爱流泪写起,以此引出沈从文爱流泪,侧面写出了大师沈从文生活中的真性情。
②内容和情节的需要。
不交代其他相关的人、事、物,内容情节就不完整,就无法更好地表现主要人物。
只有把主要人物放到一定的环境中,他的行为、性格才显现其合理性。
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丰富文章内容和内涵、文化底蕴等。
③由点及面,揭示除主要人物之外更深的主题。
作者要揭示某种社会道理或者一个大的群体比如整个民族的某种品质,仅仅凭借主要人物一个人无法全面地展现,所以必须拓展,除了写主要人物之外,还写其他的人、事、物。
这样主要人物再加上其他的人、事、物,要点面结合,就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表现主题。
(2)表达方面。
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感染力、说服力;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给人丰富的想象,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等等。
[典例2]中第二段林语堂为女儿讲唐诗,哭到涕泪横流的细节描写具有极强的临场感,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同时也激起强烈的阅读兴趣,急于想知道另一位大师沈从文是什么情况下,又是如何流泪的。
命题法3 引用的作用
典例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医精诚妙手仁心
“相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生,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黄凯钧《友渔斋医话》
2008年,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50周年,亦是罗征祥教授从事心血管病研究56周年。
祥和的面容,儒雅的风度,神情中透着成熟与稳重,眉宇间充满平和与慈祥——这就是罗教授给大家的印象。
罗教授1952年从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毕业,几乎没有多少犹豫地选择了当时在医学领域里最难最复杂的专业——心脏外科学。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几乎无人涉足的禁区:
除了专业技术的难度外,还有众多的不解和怀疑。
罗教授经过与广大患者的接触后,深信心血管疾病并不是少见病、富人病,他就是要到这个没有路的地方闯一闯,为数以万计的病人闯出一条新路来!
他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图书馆,从摸清心脏基本结构开始,不畏艰难,披荆斩棘,在心脏外科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心脏手术要求极高,罗教授从最基本的止血练起。
大血管不慎破了,满视野都是涌出的鲜血,触目惊心,罗教授眼睛看着无影灯,一按、一压、一捏,大弯针缝合创面,气定神闲的几下子:
好了!
瓣膜要一针针依次缝合,重复的动作简单却枯燥,1小时,2小时……有些医生已经站酸了腿,看花了眼;罗征祥依然目不转睛,一双手不紧不慢,对生命精雕细琢。
经过多年的探索,禁区的大门终于向这个不服输的突破者缓缓打开。
1974年,为发展中国心血管事业,周总理推荐阿根廷专家到广州、北京、上海选定交流医院及团队。
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罗教授现场演示心脏手术准确无误,动作干净利落,旁观者叹为观止。
考察结束后,阿根廷决定邀请以罗教授为团长的7名心血管病专家赴阿学习考察。
在国内,手术间是他人生拼搏的战场,他努力地做好每一台手术;在国外,他的字典里没有节假日,争分夺秒地学习心血管领域的新知识,常常带着面包等简单方便的食品,泡在手术间和病房。
“坚持就是胜利!
”这是罗教授的座右铭,经年累月的探索与辛劳终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
1977年,罗教授主持研制了国内首创的广东Ⅰ、Ⅱ型生物心脏瓣膜和左心室辅助循环器“罗叶泵”,罗叶泵被认为是中国医学的一项重要突破。
罗教授的名气越来越大,但他没有一点大牌专家的架子。
他的手术做得“漂亮”是远近闻名的,因此,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同行专程前来观摩。
每当这时,罗教授总是将自己的技术倾囊相授,有时还一边手术一边讲解操作要领,使观摩的同行受益匪浅。
这种毫无保留的大医风范赢得了同行们的广泛赞誉。
在这些年中,盘桓在罗教授脑海中的一直是一个未能达成的愿望:
建立一个集预防、临床诊治、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心血管病研究中心。
1984年,罗教授遇到了志同道合的霍英东先生,在霍英东先生的帮助下,罗教授从零做起,克服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研究中心规划、建筑专家聘请、施工现场勘察……每一项都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罗教授亲力亲为,同专家们一起克服一个个困难。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霍英东心脏中心(原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终于建成了。
该中心被世界卫生组织指定为我国首批仅有的3个心血管病研究培训合作中心之一,并连续多次任命至今。
罗教授在治病医人的同时,不忘进行医学科普宣传,教育广大群众;也不忘培养更多的学生,让医学事业这朵火花不断放大。
罗教授对年轻医生的要求是要提高自身素质,先学好做人,再好好做事;要树立目标,不怕困难,干好自己的临床工作和相应的科研工作。
罗教授把培养年轻医生比作链式反应。
也正是有了罗教授这些老一辈省医人对年轻医生的辛勤培养,省医的精神才得以在新省医人的身上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如今,心研所已经建立了一支立体的人才队伍,科研与临床互相支持,前沿和基础相互渗透,有力地推动着心研所的可持续发展。
罗教授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是成功的,他所创立的心血管病研究所,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心血管病研究与治疗中心。
作为学科带头人,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断探索,从不停止。
现在已经81岁高龄的罗老,依然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继续为繁荣我国的心脏外科事业奉献着心血!
(摘编自“中国人物传记网”,作者:
雷黎明)
文章开篇引用黄凯钧《友渔斋医话》中的一段话,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内容上看,这段话主要概括了历来良医的优良品德及社会作用,集中表现了罗教授医德高尚、影响深远的特点。
②从结构上看,引用该段话,既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又引出了下文罗教授在求学治病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③从表达效果上看,引用文言语段,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又使文章文辞典雅,开篇不俗。
[解析] 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以及表达技巧等方面去分析。
解题法3 ---------------------------------------------------
1.常见设问方式
(1)文章中引用××的话有什么作用?
(2)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诗词,作用是什么?
(3)作者在写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有什么作用?
(4)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对传主的评价?
(5)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2.答题步骤
(1)了解引用材料的作用
材料类型
作用
原始材料
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诗词
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故事
增强文章的活泼性,使文章具有可读性
书信、日记中的表白(自己的话)
印证作者的观点,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别人的评价
从侧面烘托传主的形象,增强说服力
(2)明确切入角度
回答此类题目,还要注意选择恰当的切入角度。
①对传主的作用: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的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
②对文本的作用:
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
[典例3]中黄凯钧《友渔斋医话》的一段话诠释了良医之本:
行救人利物之心。
而传主罗征祥教授的事迹也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所以对文本的作用就要找出引文与文本的相同点。
③对结构的作用:
照应(呼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主旨。
[典例3]的引文与题目“大医精诚妙手仁心”高度契合,呼应题目的同时,也引出了传主罗征祥教授的行医之道。
④对读者的影响:
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3)规范答题思路
第一步,确定材料类型。
看看作者在文中运用的材料属于哪一类。
第二步,明确材料作用。
确定了材料的类型后,就要看这一类材料,常见的作用有哪些。
第三步,联系文本作答。
上面介绍的相关作用,具有相对的普遍性,回答时要注意联系具体的文本内容、主题或具体的人物以及在行文中的作用进行作答。
命题法4 选材、组材的特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