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基础》教案.docx
《《会计学基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学基础》教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学基础》教案
会计学基础
教学目标:
《会计学基础》是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讲授会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掌握会计的基本核算原理与方法;理解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工作的组织,并具备一定的会计实际业务的操作技能,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际基础。
教学安排:
章节安排
课时安排
备注
第一章总论
3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3
第三章复式记账
3
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应用
15
习题课3学时
第五章会计凭证
3
第六章会计账簿
3
第七章账户分类
3
第八章财产清查
3
第九章会计报表
6
第十章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4
第十一章会计工作的组织
2
合计
48
使用教材:
《会计学基础》,中国人事出版社
参考书目:
1《企业会计制度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2.《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2006年2月。
3.《基础会计》李桂媛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出版
4.《中国税制》马海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5.《会计学》(上、下)[美]查尔斯·T·亨格瑞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
6.《会计学》21世纪工商管理硕士[MBA]规范教材核心课程陈良华戚啸艳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
第一章总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会计的涵义
第二节 会计的目标与会计职能
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第四节 会计基本核算程序与方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对于初学者,学习本章的目的在于要求学生懂得什么是会计,对于会计学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对于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一些初步了解,认识到做好会计工作对于加强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具体要了解会计的历史发展过程;理解并掌握会计的定义、目标与职能、核算程序与方法;重点掌握会计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包括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方法。
本章的难点在于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面对初学者讲清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例如讲解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与13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教学方法:
本章的特点是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比较多,学生初次接触,在学习上会有一定的因难。
因此在讲解时应有所取舍,根据授课对象选择内容。
在讲授本章时,尤其是基本假设与一般原则部分还应该多举一些实际的例子,尽量做到深入浅出,举一反三。
课程进程安排:
本章学习时间为3学时,第一节0.5学时;第二节0.5学时;第三节1.5学时;第四节0.5学时。
第一节 会计的涵义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产生的动因
(二)会计的发展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三)会计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会计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环境因素。
会计和这些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会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会计的发展。
二、会计的概念
代表性的两种观点,一种称为“管理活动论”,一种称为“信息系统论”。
事实上这两种观点并不是对立的,是从不同的侧面考虑问题。
会计的定义表述为: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对经济信息的收集,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促使人们权衡利弊、得失,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
2、会计的职能是核算和监督;
3、会计的计量尺度主要是货币;
4、会计的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节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
一、会计目标
会计的定义中指出会计的目标是要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会计的基本目标(根本目标)。
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为与企业相关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并实现对经济活动的有效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根据国内外会计学的研究,会计目标的设计至少应当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即:
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
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哪些信息?
会计如何来提供这些信息?
二、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它的本质功能,是指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工作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够发挥的作用。
应该明确它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基本职能主要有两个:
核算和监督。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会计的核算职能,是指会计通过价值量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客观报告的工作。
会计核算职能的特点: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要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事业行政单位等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会计监督的特点:
(三)会计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的关系
会计核算是基础,会计核算必须以会计监督为保证。
第三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假设)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基本限定。
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四项基本前提,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1、定义: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它明确了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空间范围和界限,解决了会计为谁工作的问题。
它规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2、会计主体前提的意义
3、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区别
(二)持续经营
1、定义:
持续经营是指在会计主体可以预见的将来,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不会发生破产或清算,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持续经营假设规定了会计的时间范围。
《企业会计制度》对这一前提的表述:
第六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
2、意义
(三)会计分期
1、定义:
会计分期是指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上,人为地规定会计信息的提供期限,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时间间隔相等的期间,这些期间被称为会计期间。
每一个段落称为一个会计期间,通常称一年为一个会计期间,也叫会计年度。
《企业会计制度》第七条规定:
“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司起讫日期确定。
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
”
会计分期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二者都是对会计主体时间范围的假定,会计分期是持续经营的一个补充。
2、意义:
会计分期假设的意义在于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长度。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当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第八条规定:
“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
确立了这个前提后,才需要确立实际成本和谨慎性等会计原则。
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确定为12项,会计制度中规定了13项,它们是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要求。
根据各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又划分为四大类:
总体性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方面的要求、会计修正性惯例的要求。
(一)总体性要求
总体性要求原则是企业在正常的情况下必须遵守的一般原则,要贯穿在会计核算的所有方面。
总体性要求原则又包括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客观性原则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真实性、可靠性和可验证性。
2、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不同会计主体在同一会计期间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可以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
(横向可比)
3、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一个会计主体所使用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应当尽可能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纵向可比)
一贯性原则与可比性原则比较:
可比性原则解决的是不同企业之间在同一会计期间的横向比较问题;一贯性原则解决的是同一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的纵向比较问题。
两者不同之处表现在,可比性原则要求不同企业尽可能采取统一的会计处理方法;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原则是为了保证对外报送的会计信息质量而提出的,包括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和明晰性原则。
1、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信息必须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济管理的需要。
2、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按期完成会计信息的披露工作,讲求实效,不得拖延。
及时性原则要求:
1.信息收集要及时;2.信息加工处理要及时;3.信息传递要及时。
3、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三)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方面的要求
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要求原则,是为了能够协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而提出的,包括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又称应计制,或者叫应收应付制,是与收付实现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
权责发生制是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应归属本期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与费用的一种方法。
我国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权责发生制也是国际公认的会计核算原则。
具体来说,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不论其货币资金是否实际收到,均要作为本期收入入账;凡是当期已经发生或应当由当期承担的费用,不论货币资金是否实际支出,均需在本期费用核算。
相反,凡是不应属于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实际收到或支出了货币资金,也不能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核算。
与权责发生制原则相对应的是收付实现制原则。
收付实现制原则又称现金制,在收付实现制原则下,当期实际收到或支出的款项才能确认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
凡是收到现金,确认为收入;凡是支付现金,确认为费用。
2、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将同一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进行比较,以便计算当期损益。
收入与费用配比的方式
(1)直接配比:
与取得的收入有因果关系的费用,可以与收入直接配比
(2)时间性配比:
某些收入与费用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但由于时间上的一致而进行的时间性配比。
又可以分为两种方式:
间接配比、期间配比
3、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是指各种资产应当按照其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计价,当物价发生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资产账面价值。
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正确计算当期损益。
收益性支出:
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的收益,仅与本期收益相关。
资本性支出:
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不仅是为了取得本期的收入,而且主要是为以后会计期间实现收入而发生的支出。
(四)会计修正性惯例的要求
1、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保守主义,是指某些会计事项有若干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不会虚增企业会计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
2、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要区别不同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重要性程度而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
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第四节会计基本核算程序与方法
一、会计基本核算程序
会计核算是一个连续、系统和完整的过程,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方面的内容。
(一)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就是按照一定标准,将某一项目作为某一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最终列入会计报表的过程。
会计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
(二)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以货币或其他计量单位计算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
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三)会计记录
会计记录是对经济业务经过确认、计量后,采用专门的方法在账簿中加以记载的过程。
主要解决的是某项经济业务在会计上如何登记的问题。
会计记录必须在确认的基础上进行,必须要以货币来计量。
(四)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也可称为财务报告,是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采用表格和文字的形式,向信息使用者披露信息的书面文件。
二、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执行会计程序,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所采用的各种专门方法。
会计核算的这些专门方法包括:
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
三、会计核算程序与方法的关系
会计核算中采用的七种主要专门方法,相互联系,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课后案例
本章总结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企业生产经营资金
第二节会计要素
第三节会计等式
第四节会计科目与账户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在上一章的基础上,讲授企业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了解产品制造企业的资金循环和周转的特点,引出会计要素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方法;理解和掌握会计要素的内容及每个会计要素的特征;重点掌握会计等式及经济业务类型对会计等式的影响;了解会计科目与账户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本章的重点是会计要素的内容及特征,会计恒等式,会判断经济业务如何影响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分析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
本章的难点是对会计等式的理解和运用,以及理解会计科目和账户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在讲学过程中,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教会学生如何确认会计要素。
通过例题分析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对于会计科目要讲清会计科目是分类的标志,目的是为了进行分类会计核算。
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可自行选择一些分类的标志,不一定必须与当前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完全一致。
教学进程安排:
本章学习时间为3个学时,第一节0.5个学时,第二节1个学时,第三节1个学时,第四节0.5个学时。
第一节企业生产经营资金
一、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会计对象)
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我们也称为会计的对象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故其资金的运动形式也有区别,也就是会计的具体对象有所差异。
二、产品制造企业的资金运动
产品制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分为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
制造业企业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收入、费用和利润是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构成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
因此,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是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会计上称为会计要素。
会计具体对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关系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分别表明了资金运动的两个方面。
制造企业经营资金具有如下的特点:
第一,经营资金在循环周转中要顺序经过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金形态——储备资金形态——生产资金形态——成品资金形态——货币资金形态。
第二,经营资金循环周转中,具有并存性和继起性。
第三,经营资金按比例并存是企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条件和表现。
第四,经营资金在循环和周转中,具有补偿性和增值性。
三、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运动
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运动也是循环形式,沿着货币资金——商品资金——货币资金(获得增值)的形式连续不断地循环和周转。
因此,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对象也是资金运动,其具体内容也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要素。
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
资金运动不表现为循环与周转,而只是表现为预算资金的拨入(领取)和使用(支付)的形式。
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是预算资金及其收付。
第二节会计要素
会计的对象可以概括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其具体内容是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指对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按照一定标准所进行的概括和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根据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我们将会计对象划分为六大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一、资产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一)资产的特征
拥有或控制一定数量的资产,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
资产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资产是一种经济资源。
2、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
3、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4、资产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只有同时具备上述四个特征,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二)资产的类别
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等类别。
二、负债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一)负债的特征
1、负债是一项经济责任。
2、负债必须偿还。
3、负债是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的一种结果。
(二)负债的类别
企业的负债应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一)所有者权益的特征
1、它的权利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2、它的权利还包括投资者以其出资额的比例分享企业利润,与此同时,以其出资额承担企业风险。
(二)所有者权益的类别
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
通过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的核算和分析,可以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
四、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一)收入的特征
1、收入是企业日常活动中产生的,而不是产生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
2、收入既可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也可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减少。
3、收入能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4、收入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二)收入的种类
收入主要包括销售商品、产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五、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一)费用的特征
1、耗费的事项已经发生或已经成为事实。
2、费用会导致企业资源的减少,主要表现是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3、费用最终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二)费用的种类
制造企业的费用按其用途,可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
六、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主营业务收入
减:
主营业务成本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主营业务利润
加:
其他业务利润
减:
期间费用
营业利润
加:
投资净收益
营业外收入
减:
营业外支出
利润总额
减:
所得税
净利润
制造业企业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构成见图
第三节会计等式
一、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又称会计平衡式,它是利用数学等式,对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所做出的概括和科学表达,用来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
(一)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数量关系
资产=权益
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会计等式是最基本的会计平衡式,也称为静态会计等式。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区别:
1、性质不同
2、偿还期不同
3、享受的权利不同
4、风险程度不同
(二)收入、费用与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
收入一费用=利润
(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利润应归属于所有者,是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不论在什么时候去观察资金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数量总是保持平衡关系。
因此,公式一被称为会计恒等式。
二、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企业的经济业务即企业的会计事项,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并能引起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事项。
任何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引起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不会破坏“资产=负债十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
这是因为企业的经济业务多种多样,但所有经济业务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影响,都可概括为以下九种类型:
1.一项资产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增加的金额相等;
2.一项资产增加,一项负债增加,增加的金额相等;
3.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减少,增减金额相等;
4.一项负债减少,另一项负债增加,增减金额相等;
5.一项负债减少,一项资产减少,减少的金额相等;
6.一项负债减少,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减少的金额相等;
7.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一项资产减少,减少的金额相等;
8.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一项负债增加,增减金额相等;
9.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另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增减金额相等;
这九种类型的经济业务都会直接影响到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数量上的增减变化,但始终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
这九种类型的经济业务归纳起来有两大规律:
第一,经济业务发生,影响会计衡等式等号两边会计要素发生的增减变化。
其规律是:
同时等额增加或同时等额减少。
第二,经济业务发生,只影响会计等式一边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化。
其规律是:
等额的有增有减。
第四节会计科目与账户
一、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意义
所谓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设置会计科目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
(二)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2)符合性原则
(3)稳定性原则
(4)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5)简明性原则
(三)会计科目的分类
1、按反映的经济内容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
2、按其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或者说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可以分为两大类。
(1)总分类科目
总分类科目亦称一级科目或总账科目,它是总括反映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科目。
(2)明细分类科目
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所含内容再做详细分类的会计科目,它提供详细指标或信息。
明细科目又可按其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不同,进一步划分为二级明细科目、三级明细科目。
二、账户
(一)账户与会计科目
1.账户的定义:
所谓账户,是指具有一定格式,用来分类、连续地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
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
账户是按照会计科目的名称开设的。
2.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区别与联系:
(1)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共同点:
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都是分门别类地反映某项经济内容,而且两者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是相同的。
(2)会计科目与账户的主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