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案.docx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第一课时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35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认识综合算式,了解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可以列综合算式解答;认识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了解递等式的书写格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混合运算的得数;能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过程体会混合运算的相应顺序,能联系计算过程归纳、概况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增加归纳、概况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学习新的收获,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培养认真计算和按规格认真书写,以及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脱式计算。
35-4+276×3÷2
让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2.揭题:
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是同一级,乘除是同一级,当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那么,如果一道算是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1货架图。
谈话:
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到文具店买文具。
(指名读读货架上物品的单价)
课件出示问题
(1),并提问:
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先要算什么?
(先要算3本笔记本多少元)
指名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5×3=15(元)15+20=35(元)
引导:
你能根据上面的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
指名列式,教师板书:
5×3+20
引导思考:
观察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2)学习运算顺序。
提问:
根据刚才的提示,你知道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
明确:
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没能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并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让学生观察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师:
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自己写出这些题目的脱式计算吗?
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练习本试着算一算,师强调:
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3)出示问题
(2),让学生思考讨论:
先求什么?
为什么?
(要求找回多少元,可以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
提问:
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式:
50-15×2
追问:
观察这道题,和上一题有什么区别?
引导思考:
这里有乘法和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让学生观察算式,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总结运算顺序。
出示:
5×3+2050-15×2
提问:
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面或在后面,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计算。
2.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计算出每组上面的得数,再和下面的数进行比较。
最后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最后交流汇报。
师强调:
第
(1)题,先算4张成人票的价钱,再算应付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5×4+8。
第
(2)题,先算12张儿童票的价钱,再算应找回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00-12×8。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课时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37页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认识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顺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混合运算的得数;能根据计算规则估计一些两步计算得数的大小,能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过程体会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联系计算过程归纳、概况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增加归纳、概况能力,提高运算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认真计算和认真书写、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不含括号的除法和加、减法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
18-8×34×5-10
学生计算,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揭题:
上节课我们在购物商场解决了小军和小晴的购物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问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36页例2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
提出问题:
买1支钢笔和1个订书机,一共应付多少元?
引导:
根据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什么?
(1支钢笔和1个订书机的价钱)题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
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与这个问题相关联的是什么条件?
(2)思考:
怎样求出一共应付多少元?
你能列综合算式解答吗?
让学生先独立列式,再交流。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40÷5+1212+40÷5
说说每一步列式表示的是什么?
这两道算式我们都先求的是什么?
(一支钢笔的价钱)
明确:
40÷5表示一支钢笔的价钱。
12是一个订书机的价钱,相加表示一共应付的价钱。
那么我们在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呢?
互相说一说。
指名回答。
(先求一支钢笔的价钱,先算算式40÷5)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40÷5+1212+40÷5
=8+12=12+8
=20(元)=20(元)
(3)总结运算顺序。
出示:
40÷5+1212+40÷5
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计算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今天的这两道算式是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
明确:
把乘法换成除法的,计算的时候也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2.试一试。
出示题目,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再列出综合算式,最后指名汇报交流。
学生列式:
15-40÷5。
引导:
在这个算式里,“40÷5”表示什么?
(求一支钢笔的价钱)
追问:
这道算式,既有减法又有除法,应该先算什么?
(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指名板演:
15-40÷5
=15-8
=7(元)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每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2.完成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估计出上下两题哪一题的得数大一些,并说说估计的方法。
再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合理。
3.完成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然后全班汇报,教师结合学生错例适当追问,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三课时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39页例3、“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小括号,认识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两步计算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了解小括号的作用,初步学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2.使学生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需要,体会添加小括号能改变算式原来的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联系计算过程归纳、概况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培养归纳、概况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方法的合理性,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认真计算和认真书写、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感受小括号的作用,在列综合算式中能使用小括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说说运算的顺序。
(1)出示:
56-8+9=49÷7×4=
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这两题是同一级的运算,从左往右计算)
(2)出示:
7×7-577-42÷7
说说这两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在计算15-6×2时,得到的结果是18,你知道他在计算时犯了什么错误?
让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小明的运算顺序是错的,他先算减法,再算乘法。
追问:
对于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
(添上小括号)
3.揭题: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1)理解题意。
出示教材第38页例3情境图及问题。
提问:
要求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
(买1个书包后还剩多少元)
引导:
怎样列式?
50-20=30(元)
追问:
每本笔记本是5元,30元可以买几本?
30÷5=6(本)
提问:
刚才我们列的是分步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
让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相应算式。
学生可能回答:
50-20÷5。
(2)学习算理。
引导:
“50-20÷5”根据我们上节课所学应该是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和我们分步列式中的先算减法再算除法的计算顺序不同,如何才能使这道算式先算减法再算除法?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进行引导:
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算式里添上小括号,不管小括号里是加、减法还是乘、除法,都要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
教师板书添上小括号:
提问:
现在这道题,变成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并指明学生板演。
师生总结:
先算“50-20”,在“50-20”的下面画出横线,再进行计算。
(50-20)÷5
=30÷5
=6(本)
2.试一试。
出示:
(42-18)×3095-(24+50)
让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并寻找错例。
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3.归纳小结。
我们在计算混合运算时,一定要先分析,确定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像这样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里,不管括号里是加、减法还是乘、除法,都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8、39页“想想做做”第1、2题。
让学生先用线画出每题应先算什么,再进行计算,最后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第39页“想想做做”第3题。
(1)让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2)提问:
变式和原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完成教材第39页“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先读题,在列综合算式。
(2)学生交流汇报自主学习成果,交流内容包括:
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每一步列式的含义、列综合算式时应注意什么。
(3)教师适时评析错例(如综合算式时忘了加括号)。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四课时混合运算练习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整理说明两步计算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两步混合运算的得数;能说明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正确地列综合算式解答。
2.使学生经历计算、比较并归纳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能有根据、有条理地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培养比较、概况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提高运算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细心检查的学习习惯和品质;体会数学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整理、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谈话: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再算();如果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1题。
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2题。
(1)先指名回答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比较每组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3题。
先指名回答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三、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4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引导:
分析各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然后全班订正,教师结合学生的错例适当追问。
2.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列式解答,指名汇报答案,教师适时作出评价。
四、练习小结
1.小结交流。
提问: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认识了哪些内容?
有哪些新的体会可以和大家交流?
2.完成作业。
完成练习五第3题第二行计算,完成第4题的计算。
第五课时混合运算练习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41页练习五第6-10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混合运算的得数,能根据运算顺序通过估计比较相关算式得数的大小;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一些规律;掌握长方形周长计算的公式,并应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提高运算能力;体会发现一些数学规律的过程,感受比较相关算式大小的思考方法,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以及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规律,激发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进一步培养认真计算、检查和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和品质;通过知识应用感受数学方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了解相关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
归纳概括运算规律和理解比较算式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师生都准备25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步计算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比较回顾,练习巩固。
出示:
说说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
78-15+484÷6×2
78-16÷484+6×2
78-(16+4)84÷(6×2)
让学生独立思考每组各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分别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指出:
在两步计算混合运算里,党没有小括号时,如果只有加减或乘除法,应从左往右算;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法,应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应先算括号里的。
2.比较大小,练习铺垫。
78-16+484÷6×2
78-(16+4)84÷(6×2)
引导我们从比较中,知道了这里每组两题的运算顺序不同。
现在你比一比、想一想:
每组两道题的得数胡相同吗?
提问:
那每组里哪个得数大一些?
你是怎样比较的?
说说你的想法。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6题。
(1)先让学生与同桌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
(2)比一比每组题目的运算顺序和得数,说说发现了什么。
(3)小结:
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这两个数的和;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五”第7题。
要求:
不计算,比较两道算式的大小。
3.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五”第8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说说运算顺序。
4.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五”第9题。
(1)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
要解决“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你认为应该先求什么?
(5天看了多少页)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说出解决的方案,并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
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132-72)÷5
(2)引导:
“如果只能借阅9天”说明剩下的书只能几天看完?
你能列综合算式吗?
师根据汇报板书。
5.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五”第10题。
让学生观察图形,阅读题目。
引导:
从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中,你读懂了什么?
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8、10题。
第六课时算“24点”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43页综合与实践“算24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用扑克牌算“24点”的方法,能根据四张扑克牌上的点子数,选择计算方法和过程,算出“24点”的过程,算出“24点”的结果。
2.使学生经历学习、计算得数“24点”的过程,了解通常可以用不同的牌算出得数“24点”,相同的牌可能有算出“24点”不同方法,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培养思维灵活和敏捷性等品质,发展学生数感。
3.使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合作、交流算法,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感受计算游戏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四张牌算“24点”。
教学难点:
能根据四张牌算出“24点”。
教学准备:
师生每人准备A-10的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手持扑克牌,谈话:
认识它吗?
它有几种花色?
几个数字?
是的,这是一副小小的扑克牌,用它能玩几十种游戏,同学们,你会用扑克牌玩哪些游戏?
学生自由发言。
揭题:
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种和数学有关的扑克游戏——算“24点”。
提问:
你会玩算“24点”吗?
能否说说怎么玩?
结合学生的介绍,教师出示游戏规则:
(1)每人准备扑克牌A~10各一张(A表示1);
(2)在我们准备的扑克牌中拿出几张牌,利用学过的加、减、乘、除进行计算,使最后的结果是24。
但要注意:
每张牌只能用一次。
二、交流共享
1.新手教程。
(1)课件出示扑克牌3。
谈话:
加入不限定你出几张牌,我的手上有一张“3”的扑克牌,你手上的牌出几,就能和我的这张牌计算得出24。
方法一:
出8,三八二十四。
方法二:
出3和7,三七二十一,加3就是24。
方法三:
出3和9,三九二十七,27减3就是24。
……
(2)课件依次出示扑克牌2、4、6、8、10、12,让学生说出如何算出24。
归纳并提问:
刚才同学们除了用上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还想到了其他的一些方法,看来凑成24的方法还是很多的。
你知道哪些数比较容易算出24吗?
2.闯关。
第一关:
基础闯关。
(1)课件出示3张牌:
7、6、3。
谈话:
联系这3个数,哪些数能让你直接想到24。
(6,因为四六二十四;3,因为三八二十四)
引导:
根据6去找4,能通过另外两张牌找到4吗?
怎么找?
根据3去找8,能通过另外两张牌找到8吗?
(不能)那么,这3张牌应该怎样才能得到24?
学生思考后得出:
7-3=4,4×6=24。
(2)课件出示3张牌:
7、8、9。
学生互相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引导:
这里有8,如果去找3,行吗?
(不行)那该怎么办?
提示:
如果乘不行,就用加法试一试。
学生试算出汇报,教师板书:
7+8=1515+9=24
小结:
我们在算“24点”时,当一种方法行不通时,可以换其他方法再进行试算。
(3)组织活动:
分小组,用下面各组牌上的3个数算出24。
课件出示以下三组牌:
第一组:
2、3、4
第二组:
3、8、9
第三组:
3、5、9
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把各自的想法写出来,最后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2、3、4:
2×3×4
3、8、9:
9÷3×8
3、5、9:
3×5+9
(4)教师任意摸3张扑克牌,让学生比赛算“24点”,对算得又快又准的学生予以表扬,并明确:
有些是算不出“24点”的。
第二关:
挑战自我。
谈话:
下面加大游戏难度,刚才我们用的是3张牌,现在我们用4张牌,游戏规则还是一样,注意:
每张牌只能计算一次。
课件出示4张牌:
A、2、5、8
提示:
这里的A代表数字1。
先和同桌交流想法,然后写在本子上。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①5+1=68÷2=46×4=24
②5-2=38÷1=83×8=24
③1+5=66÷2=33×8=24
学生还可能得出不同的算式,如:
(5-1)×(8-2)、2×(5+8-1)、(5-2)×8×1等,教师应给予鼓励。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3页“试一试”:
你能用下面每组4张扑克牌上的数算得24吗?
让学生说方法,教师适时指导。
第一组:
8-7=11+5=66×4=24
第二组:
9-7=22×4=83×8=24或9-7=23×4=122×12=24或3×9=2727-7=2020+4=24
第三组:
6÷2=33+1=44×6=24或6+6=1212×1×2=24
2.比一比。
教师讲解比赛规则:
四人一组,各人从自己的扑克牌中任意拿出一张,谁先算得24,谁就获胜。
如果计算的结果得不到24,就换牌再算。
学生进行游戏,教师巡视。
收集学生算不出的加以展示,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计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