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复习提纲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792826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复习提纲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心理健康复习提纲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心理健康复习提纲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心理健康复习提纲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心理健康复习提纲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复习提纲1.docx

《心理健康复习提纲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复习提纲1.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健康复习提纲1.docx

心理健康复习提纲1

第一章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考核要求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1、识记:

(1)心理健康的涵义

(二)心理健康概念的沿革

1、识记:

(1)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

2、领会:

(1)当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三阶段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1、识记:

(1)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

1、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健康的概念:

只有在身体健康、心里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的人,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

2、现代健康理念是一种全人的健康理念,全人的健康是现在生活中实践活动着的每一个人类成员,在其生命活动的整个发展阶段,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全人健康是个体生命活动的主系统及其活动环境的全面健康,全人健康是个体生命活动的各个阶段的全健康,全人健康是包括人类全体成员在内的全员健康,现代健康理念是一种动态的、谱系的、促进的健康理念,现代健康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

基于健康动态与谱系的现实性,以促进的方式,达成全人健康。

3、心理卫生运动兴起:

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先驱:

法国.精神科医生.皮内尔。

直接贡献者.美国.比尔斯《自觉之心》,1908年5月6日,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成立。

我国1930年.吴南轩.中央大学,1936年228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南京成立。

心理卫生运动发展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

(1930年5月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美国—华盛顿)。

第二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60年代末,从关心身体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

(1948年,英国—伦敦—第三界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心理健康与世界公民》—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WFMH))。

第三阶段,从努力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挖掘人的心理潜能。

(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盛行,20世纪80年代中国心理卫生事业复苏,1985年4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恢复,9月,山东-泰安-首届大会,陈学诗)

4、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

心理健康的基本内容是现实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良性功能关系,心理健康本质特征(核心内容)是个体主导其生命活动的有效性,心理健康的现实表现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健康。

心理健康的基本属性包括:

心理健康的实践功能性,心理健康的辩证发展性,心理健康的文化多元性。

5、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

统计学标准、社会规范标准、主观经验标准、生活适应标准、心理成熟标准、生理学标准。

界定心理健康标准的根本方法应该是:

以实践标准为价值依据,从心理的系统性存在出发,辩证地、动态地对心理系统的功能水平进行考察。

6、心理健康标准首先考虑个体生命活动的差异,这种差异典型地表现在个体的年龄发展阶段中。

其次,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个体的实践任务虽然有差异,但从整体上看,现实关系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

7、心理健康的标准界定

智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品质健全、行为协调适度、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独立

智力发展正常(最基本的心理条件、首要标准)、情绪稳定乐观(主要标志)、意志品质健全(意志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地行动并克服内外困难的心理过程。

①行动目的明确,独立性强。

②善于当机立断,果敢性强。

③行动不屈不饶,建议性强。

④心理承受力强,自制力强。

)、行为协调适度、人际关系和谐(乐交、独立、客观、尊重、助人)、人格完整独立(人格健全的主要标志:

人格各要素部存在明显缺陷;有正确的自我认识;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人格的核心。

第二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考核要求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1、识记: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2、领会: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的关系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

1、识记: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识记: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内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体的教育活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实践智慧生成的教育活动。

在最终目标上,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实现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2、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从心理上帮助人,教育人的过程,都是采用相一致的理论方法,注重建立助人者与求助者的良好人际关系,认为这是帮助求助者改变和成长的条件,工作范围相似,强调帮助来访者成长和改变方面是相似的。

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做出明智的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心理咨询是指咨询者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及技能,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来访者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以维护和增进其身心健康,促进其人格完善和潜能发挥的过程。

心理治疗是指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患者进行帮助,以消除或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不同点包括:

对象、功能、内容、方式、方法、时间、问题、工作模式、任务、过程、运作方式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定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现代学校教育改革和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一样,有着自己特定的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所有这些要素以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完整教育系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涉及内容来看,主要也是属于教育学范畴。

教育学家看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定位,旨在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一切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关注的。

在本质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

道德意识倾向性即道德需要的各种表现,如道德动机、道德目的、道德理想及道德信念等。

道德心理品质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及道德意志等道德心理方面的特征。

培养道德意识倾向性、道德心理品质以及提高道德判断能力、自我修复能力等,既是德育的任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这种交叉重叠,反映了二者之间横向上的密切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密切联系最集中地体现在人的性格上。

(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与智育: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其智力的活动。

智育工作的这三个方面的任务都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

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是智育的基础,同时两者之间也有交错,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等既是智育工作的任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功能和任务方面有交叉重叠之处。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交叉重叠,心理健康教育是美育的基础,没有心理基础的美育是不健全的美育。

在整个素质教育的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内涵,也应该有其自身的位置,它应该成为与德、智、体、美育并列的教育范畴。

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各育的基础。

6、国外心理健康教育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斯巴达体系和雅典体系。

现代意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1896-美国学校心理学之父—维特默—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第一个儿童心理咨询诊所。

格赛尔—美国第一位学校心理学家。

20世纪70年代,保加利亚—洛扎诺夫—首创暗示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6-7周内基本上掌握一门外语!

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心理咨询、诊断性评价、行为矫正、学习指导、职业指导

7、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重点发生转移(由传统的矫治性层面向预防性和发展性层面推进)、教育形式发生互补(团体辅导和咨询与个体辅导咨询交替使用,发挥其互补功能)、教育技术日新月异(测量技术广发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广发应用、预测技术开始应用)、重视加强早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连续历程)、教育理论多元融合、教育力量日整合(家庭、学校、社会)、逐步开设相关课程、重视教育的绩效评价、注意本土特色研究、强化从业人员素质。

8、我国发展趋势

自觉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始于王国维。

台湾地区学校心理辅导体系已经建立,训导、教学和心理辅导三位一体。

香港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学校与社会辅导机构的合作,强调全员参与,从而使其心理辅导与服务呈现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

大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开展了实践工作、研究工作、师资培训、学术交流、出版了读物和工具。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普遍化(全面实施),重点化(从心理健康的维护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培养),整合化(多学科整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本位化(本位化就是利用全校教师教育全校学生),专业化(掌握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本土化。

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需要、改变国内基础教育现状的需要。

第三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

考核要求

(一)不同年龄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1、识记:

(1)各年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二)不同心理结构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1、识记:

(1)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目标;

(2)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感目标;(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志目标;(4)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目标

(三)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1、识记:

(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三个层次

2、领会:

(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目标;

(2)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3)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

科学地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作用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制约作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调控作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结果的评价作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学生的教育作用。

2、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依据

以我国学校教育目的为依据(既能反映社会、时代的客观要求,又能反映个体的主观精神)、以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依据。

3、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原则

在目标构建价值取向上,坚持社会规范和个人需要相协调、在目标构建的出发点上,坚持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结合、在目标构建的言语描述上,坚持抽象性与操作性相兼顾、在目标构建的逻辑体系上,坚持整体行与系统性相统一。

4、各年龄心理健康教育阶段目标制定的依据:

根据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态的把握与分析出发,来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构目标是指从心理素质结构层面来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也就是从心理结构的主要成分--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来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

6、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目标:

(认知包括各种认识形式,如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开发自我智能、掌握学习策略、改善学习品质。

7、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感目标: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态度的体验。

情感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积极,成熟的情绪和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教育。

培养学生社会性情感品质和增强情绪调控能力,具体包括五个方面:

帮助学生学会情绪认知和情绪识别、情绪表达和情绪理解、情绪主导和情绪平衡、情绪控制和情绪宣泄、情感发展和情感培养。

8、心理健康教育的意志目标: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志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良好意志品质主要包括四点:

意志的独立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毅性,意志的自制性。

9、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目标:

(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目标有两个方面:

促进社会适应(社会适应良好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WHO1946。

发展自我意识、促进沟通交流),完善个性品质(个性品质是概括化了的个性特点的总和,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的个性倾向、个性特征、成熟程度、认识水平以及个人修养等。

主要培养中小学生六个品质:

自主、勤劳、负责、坚强、利他与创新)

10、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目标:

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

学校心理健康的基础目标,除了及时发现并科学地矫治学生的心理疾病外,更为重要的,就是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保健,掌握有关避免和消除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对自我心理健康有正确的认识,能够自我排忧解难,游刃有余地应付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困扰,保持乐观、稳定、积极向上的心态。

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目标:

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健康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

心理素质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它反映了人的身心潜能开发与利用的程度。

优化心理素质,就是要求通过对学生的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其他各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从而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终极目标:

开发心理智能,达到自我实现

马斯洛所描绘的自我实现的人—一种具有很强独立民主意识、很强的创造性、智力充分发展和品德十分高尚的人,这的确是人们喜欢的、心理高度健康及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理想人物,这也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第四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考核要求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八大原则

1、识记:

(1)主体性原则的概念;

(2)发展性原则的概念;(3)活动性原则的概念;(4)成功性原则的概念;

2、领会:

(1)针对性原则依据的学生特点;

(2)贯彻主体性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3)贯彻发展性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4)贯彻尊重性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5)贯彻全面性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6)贯彻活动性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7)贯彻成功性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8)贯彻全体性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识记概念:

(1)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2)发展性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善于运用发展的眼光,动态地考察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握其本质,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活动性原则是指要重视通过学生的活动来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4)成功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坚持成功教育,即尽量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愉快体验,减少失败的不愉快体验,积极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领会: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出发,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规律。

生活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生活是学生心理得以健康成长的土壤,真实有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性问题入手,以生活为定向,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学生的实际生活应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

必须注意教育的针对性、全面性和活动性。

(针对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学生的性别特点,针对学生的表现特点,针对学生的时代特点;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全面性原则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学生个人的所有生活中展开。

贯彻全面性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树立学生的“全人化”发展观念,要及时发现和弥补学生某些方面的发展缺陷,全面考察和分析这些缺陷的形成原因并制定对策);(贯彻活动性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

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应,要注意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重复参与各种训练和练习。

))

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学龄初期(小学,①系统的学习代替游戏开始成为主导活动。

②逐步形成社会会集体意识。

③自我意识逐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④情感内容不断丰富与深刻);学龄中期(初中,①性意识觉醒。

②独立性明显提高。

③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

④人际关系趋于复杂化);学龄晚期(高中,①成熟性。

②闭锁性。

③幻想型。

④独立性);

主体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贯彻主体性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注意三个方面:

要从满足学生正确需要入手;要注意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可实施事事包办代替;教师要尽其所能全面了解学生。

贯彻尊重性原则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尊重学生个人的尊严,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对学生一视同仁)

积极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积极性原则是指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注意从发展变化的观点,坚持正面教育,积极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它包括两个基本观点:

一是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二是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成功教育为主导。

(贯彻发展性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三点:

坚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坚持使心理健康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早”(早进行、早准备、早做干预)。

成功策略教育四个注意点:

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必须是恰当的,帮助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特点的抱负水平,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

全体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全体性原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方向,它要求教育者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服务。

贯彻全体性原则要主义三点:

制订教育计划要着眼于全体学生、要注意给每个学生机会、注意学生的特殊需求并给予实际帮助)

第五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考核要求

(一)学习心理指导的内容

1、领会:

(1)学习心理指导的五方面内容

(二)智力训练的内容

1、领会:

(1)智力训练的五方面内容;

(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智力训练的启示

(三)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内容

1、认知:

(1)情感教育的内容

2、领会:

(1)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四)性格教育的内容

1、识记:

(1)性格教育的内容

(五)耐挫能力的培养

1、识记:

(1)耐挫能力的概念

2、领会:

(1)耐挫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耐挫能力培养的内容

(六)人际关系指导

1、识记:

(1)人际关系的概念;

(2)人际关系的六方面功能

2、领会:

(1)人际关系指导的内容

(七)性心理健康教育

1、领会:

(1)小学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中学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3)大学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八)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1、识记:

(1)自尊心与自信心的概念;

(2)自我菲薄与自我陶醉的概念

2、领会:

(1)自我意识发展指导的内容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具体化。

学习心理指导、智力训练、情感教育、性格教育、耐挫能力培养、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识发展指导、职业指导、休闲指导。

2、学习心理指导

学习心理指导是指教育者依据现代学习理论,针对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

必要性:

学习心理活动是学生主导的心理活动、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会如何学习是时代的要求。

具体内容:

(1)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适合自身特点的一系列手段、方式和途径。

学习方法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和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和前提,当它以固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时就形成了学习习惯。

意义:

扩大学习范围,掌握更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效果。

文艺复兴时代,伊拉斯谟,《学习方法论》。

对学习问题采取科学研究肇始于德国,艾宾浩斯。

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预习—听课—复习—作业);

(2)学习动机指导(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

学习动机体现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这种需要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

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学习动机对学习推动作用,学习成绩对学习动机的反馈作用。

提高学习动机最适宜的方式,是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认知活动方面,而非动机本身,要通过富有成效的教学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适度(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才是有益的。

学习动机受三类动机支配:

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求知欲。

);(3)学习兴趣指导(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

和学习动机一样都是学习行为的动力因素。

只有行动结果反馈回来获得满足感,才会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并使学习兴趣随之产生。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

);(4)学习习惯指导(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进行学习活动的特殊倾向。

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习惯是一种内在需求。

学习习惯是学习方法经常化的行为表现。

良好学习习惯的两个方面的意义:

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人格完善。

学习习惯指导包括很多方面:

用脑卫生习惯,与认知有关的学习习惯(①自我监控的习惯,②计划与组织的习惯,③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的习惯,④快速阅读与概括式笔记的习惯),与个性有关的学习习惯)、(5)应试心理指导(考试是教学评价的方法之一。

应试心理指导内容包括:

考前复习心理直到、克服考试焦虑的心理指导、应考方法心里指导、考试后归因指导、应试期的身心保健等)。

3、智力训练

智力概念:

抽象思维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能力。

智力也称智能,一般认为是指个体的聪明程度。

1905年法国皮内和西蒙首创智力测验。

智力的核心包含两种能力:

语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的流畅性、阅读理解能力、会话能力和词汇。

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掌握问题的核心,抱乐观态度处理问题和从事决策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学校智育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核心任务。

智力训练的五个方面内容:

使学生了解智力发展是一种动态过程(智力非遗传单方面决定,是遗传与环境及其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使学生正确认识智商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使学生正确认识男女智力差异、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潜能、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参加智力训练。

我国大多数心理学者认为:

智力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组成的有机综合体,智力训练实际上就是以改善这五种能力的品质为目的的过程。

(观察力训练:

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理解性、敏锐性、复杂性、精确性。

注意力训练:

注意的广阔性、稳定性、分配性、主动性、紧张性。

记忆力训练:

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备用性。

想象力训练:

想象的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

思维力训练:

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智力训练的启示:

美国,加德纳,MI理论。

人类的智力有七种能力构成:

语言符号能力、数理逻辑能力、视觉空间能力、音乐节奏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自我认识能力。

MI理论认为,每个正常人都拥有这七种能力,只是每个人的优势能力不尽相同,故让每个人都达到合格是完全可行的,“合格+特长”这一公认的素质教育模式是比较科学和完全可行的。

所有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生,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的特长生。

)(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