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92517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讲.docx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讲.docx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讲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讲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掌握燃烧的四种类型,熟悉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特点以及燃烧产物的概念和几种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第一节燃烧条件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通常看到的明火都是有焰燃烧;有些固体发生表面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是没有火焰产生,这种燃烧方式则是无焰燃烧,例如木炭的燃烧。

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引火源)。

有焰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四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温度和链式反应。

第二节燃烧类型

一、燃烧类型分类

(一)着火

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着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着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并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

1.点燃

点燃是由于从外部能源,诸如电热线圈、电火花、炽热质点、点火火焰等得到能量,使混气的局部范围受到强烈的加热而着火。

2.自燃

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

即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发生的生物、物理或化学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然燃烧起来的现象。

自燃点是指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二)爆炸

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或是气体、蒸气在瞬间发生的剧烈膨胀等现象。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

(一)闪点

1.闪点的定义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2.闪点的意义

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与可燃性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有关,饱和蒸气压越高,闪点越低。

当液体的温度高于其闪点时,液体随时有可能被火源引燃或发生自燃,若液体的温度低于闪点,则液体是不会发生闪燃的,更不会发生着火。

(二)燃点

1.燃点的定义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2.常见可燃物的燃点

可燃物的温度没有达到燃点时是不会着火的,物质的燃点越低,越易着火。

3.燃点与闪点的关系

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且闪点越低,这一差值越小,特别是在敞开的容器中很难将闪点和燃点区分开来。

(三)自燃点

1.自燃点的定义

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在这一温度时,物质与空气(氧)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发生燃烧。

第三节燃烧方式与特点

一、气体燃烧

(一)扩散燃烧

即可燃性气体和蒸气分子与气体氧化剂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

在扩散燃烧中,化学反应速度要比气体混合扩散速度快得多。

(二)预混燃烧

又称动力燃烧或爆炸式燃烧。

它是指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预先同空气(或氧)混合,遇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烧。

二、液体燃烧

(一)闪燃

(二)沸溢

(三)喷溅

三、固体燃烧

(一)蒸发燃烧

(二)表面燃烧

(三)分解燃烧

(四)熏烟燃烧(阴燃)

(五)助力燃烧(爆炸)

第四节燃烧产物

一、燃烧产物的概念

由燃烧或热解作用产生的全部物质,称为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之分。

二、几类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按照构成状态可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三、燃烧产物的危害性

统计资料表明,火灾中死亡人数大约75%是由于吸入毒性气体而致死的。

燃烧产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成分,如一氧化碳、氰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

这些气体均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火灾的定义与分类,了解火灾的危害性和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熟悉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以及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一、火灾的定义

二、火灾的分类

(一)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分类

按照国家标准《火灾分类》GB/T4968-2008的规定,火灾分为A、B、C、D、E、F六类。

A.类火灾:

固体物质火灾。

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

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B.类火灾:

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

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C.类火灾:

气体火灾。

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氢气、乙炔等。

D.类火灾:

金属火灾。

如钾、钠、镁、钛、锆、锂等。

E.类火灾:

带电火灾。

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

如变压器等设备的电气火灾等。

F.类火灾:

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

(二)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分类

依据国务院2007年4月6日颁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493号)中规定的生产安全事故等级标准,消防部门将火灾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四个等级。

三、火灾的危害

第二节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

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一、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

建筑物内火灾蔓延,是通过热传播进行的,其形式与起火点、建筑材料、物质的燃烧性能和可燃物的数量等因素有关。

在火场上燃烧物质所放出的热能,通常是以传导、辐射和对流三种方式传播,并影响火势蔓延扩大。

二、建筑火灾蔓延的途径

三、建筑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

对于建筑火灾而言,最初发生在室内的某个房间或某个部位,然后由此蔓延到相邻的房间或区域,以及整个楼层,最后蔓延到整个建筑物。

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初期增长阶段、充分发展阶段和衰减阶段。

图1-2-1为建筑室内火灾温度-时间曲线。

(一)初期增长阶段

室内火灾发生后,最初只局限于着火点处的可燃物燃烧。

这一阶段着火点处局部温度较高,燃烧的面积不大,室内各点的温度不平衡。

(二)充分发展阶段

在建筑室内火灾持续燃烧一定时间后,燃烧范围不断扩大,温度升高,室内的可燃物在高温的作用下,不断分解释放出可燃气体,当房间内温度达到400~600℃时,室内绝大部分可燃物起火燃烧,这种在一限定空间内可燃物的表面全部卷入燃烧的瞬变状态,称为轰燃。

(三)衰减阶段

在火灾全面发展阶段的后期,随着室内可燃物数量的减少,火灾燃烧速度减慢,燃烧强度减弱,温度逐渐下降,当降到其最大值的80%时,火灾则进入熄灭阶段。

第四节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一、冷却灭火

二、隔离灭火

三、窒息灭火

四、化学抑制灭火

第三章爆炸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爆炸的定义和分类,理解爆炸浓度极限与温度极限的概念与应用,掌握常见爆炸危险源的特征及爆炸形成机理。

第一节爆炸的概念及分类

一、爆炸的定义

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

二、爆炸的分类

爆炸有着不同的分类,按物质产生爆炸的原因和性质不同,通常将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种。

(一)物理爆炸

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叫物理爆炸。

(二)化学爆炸

化学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

1.炸药爆炸

2.可燃气体爆炸

3.可燃粉尘爆炸

粉尘是指分散的固体物质。

粉尘爆炸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触及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发生的爆炸现象。

可燃粉尘爆炸应具备三个条件,即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

(三)核爆炸

由于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的爆炸,称为核爆炸。

第二节爆炸极限

爆炸极限一般认为是物质发生爆炸必须具备的浓度或温度范围,根据物质的不同形态和不同需要,通常将爆炸极限分为爆炸浓度极限和爆炸温度极限两种。

一、爆炸浓度极限

可燃气体、液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源会发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浓度极限,简称爆炸极限。

能引起爆炸的最高浓度称爆炸上限,能引起爆炸的最低浓度称爆炸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间隔称爆炸范围。

(一)气体和液体的爆炸(浓度)极限

气体和液体的爆炸极限通常用体积百分比%表示。

不同的物质由于其理化性质不同,其爆炸极限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其爆炸极限也不同。

如在氧气中的爆炸极限要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范围宽,下限会降低。

(二)可燃粉尘的爆炸(浓度)极限

粉尘的爆炸极限通常用单位体积中粉尘的质量(g/m³)表示。

二、爆炸温度极限

由于液体的蒸气浓度是受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故液体除有爆炸浓度极限外,还有一个爆炸温度极限。

爆炸温度极限是指可燃性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气浓度等于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

爆炸温度下限是指液体在该温度下蒸发出等于爆炸浓度下限的蒸气浓度。

液体的爆炸温度下限就是该液体的闪点。

爆炸温度上限是指液体在该温度下蒸发出等于爆炸浓度上限的蒸气浓度。

第三节爆炸危险源

发生爆炸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爆炸介质,二是引爆能源,两者缺一不可。

一、引起爆炸的直接原因

二、常见爆炸点火源

三、最小点火能量

所谓最小点火能量,是指每一种气体爆炸混合物,都有起爆的最小点火能量,低于该能量,混合物就不爆炸,目前都采用mJ作为最小点火能量的单位。

第四章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易燃易爆危险品的概念及分类,了解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和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等几类易燃易爆危险品的火灾危险特性。

第一节爆炸品

一、爆炸品的分类

爆炸品实际上是火药、炸药和爆炸性药品及其制品的总称。

二、爆炸品的特性及参数

主要表现于其受到摩擦、撞击、震动、高热或其它能量激发后,就能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并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热量和气体而发生爆炸性燃烧。

其主要危险性是:

(1)爆炸性。

爆炸物品都具有化学不稳定性,在一定的作用下,能以极快的速度发生猛烈的化学反应,产生的大量气体和热量在短时间内无法逸散开去,致使周围的温度迅速上升和产生巨大的压力而引起爆炸。

(2)敏感度。

任何一种爆炸品的爆炸都需要外界供给它一定的能量——起爆能。

不同的炸药所需的起爆能也不同。

某一炸药所需的最小起爆能,即为该炸药的敏感度。

不同形式的炸药对不同形式的外界作用,其敏感度是不同的。

影响爆炸品敏感度的因素很多,而爆炸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是决定敏感度的内在因素。

另外,影响炸药敏感度的外来因素还由温度、杂质、结晶、密度等。

第二节易燃气体

一、易燃气体的分级

易燃气体分为二级。

I级:

爆炸下限<10%;或不论爆炸下限如何,爆炸极限范围≥12个百分点;

II级:

10%≤爆炸下限<13%,且爆炸极限范围<12个百分点。

二、易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

(一)易燃易爆性

易燃气体的主要危险性是易燃易爆性,所有处于燃烧浓度范围之内的易燃气体,遇火源都可能发生着火或爆炸,有的易燃气体遇到极微小能量着火源的作用即可引爆。

综合易燃气体的燃烧现象,其易燃易爆性具有以下3个特点:

1)通常比液体、固体易燃,并且燃烧速度快。

2)一般来说,由简单成分组成的气体,如氢气(H2)比甲烷(CH4)、一氧化碳(CO)等,比复杂成分组成的气体易燃,燃速快,火焰温度高,着火爆炸危险性大。

3)价键不饱和的易燃气体比相对应价键饱和的易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大。

(二)扩散性

处于气体状态的任何物质都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且能自发地充满任何容器。

由于气体的分子间距大,相互作用力小,所以非常容易扩散。

(三)可缩性和膨胀性

(四)带电性

影响压气体静电荷产生的主要因素有:

(1)杂质。

气体中所含的液体或固体杂质越多,多数情况下产生的静电荷也越多。

(2)流速。

气体的流速越快,产生的静电荷也越多。

(五)腐蚀性、毒害性

第三节易燃液体

易燃液体是指闭杯试验闪点<61℃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混合物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存在其它危险已列入其它类别管理的液体。

一、易燃液体的分类

易燃液体分为三级。

(1)I级。

初沸点≤35℃。

(2)II类。

闪点<23℃,并且初沸点>35℃。

(3)III类。

23℃≤闪点≤35℃,且初沸点>35℃;

或闪点>35℃并≤60℃,初沸点>35℃且持续燃烧。

二、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

第四节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一、易燃固体

易燃固体是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

但不包括已列入爆炸品的物质。

(一)易燃固体的分类与分级

根据燃点的高低,燃烧物质可分为易燃固体和可燃固体,燃点高于300℃的称为可燃固体,如农副产品及其制品(也称易燃货物)。

燃点低于300℃的为易燃固体,如大部分化工原料及其制品,但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属可燃固体。

二、易于自燃的物质

(一)分类

易于自燃的物质包括发火物质和自热物质两类:

(1)发火物质

指即使只有少量物品与空气接触,在不到5min内便会燃烧的物质,包括混合物和溶液(液体和固体)。

(2)自热物质

指发火物质以外的与空气接触不需要能源供应便能自己发热的物质。

(二)火灾危险特性

(1)遇空气自燃性。

自燃物质大部分非常活泼,具有极强的还原性,接触空气后能迅速与空气中的氧化合,并产生大量的热,达到其自燃点而着火,接触氧化剂和其它氧化性物质反应更加强烈,甚至爆炸。

(2)遇湿易燃性。

硼、锌、锑、铝的烷基化合物类自燃物品,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具有极强的还原性,遇氧化剂、酸类反应剧烈,除在空气中能自燃外,遇水或受潮还能分解自燃或爆炸。

故起火时不可用水或泡沫扑救。

(3)积热自燃性。

三、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第五节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一、氧化性物质

氧化性物质系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氧化剂,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无机物。

这类物品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

(一)氧化性物质的分类

(二)氧化性物质的火灾危险性

二、有机过氧化物

(1)分解爆炸性。

(2)易燃性。

有机过氧化物不仅极易分解爆炸,而且特别易燃,有的非常易燃。

如过氧化叔丁醇的闪点26.67℃。

综上所述,有机过氧化物的火灾危险性主要取决于物质本身的过氧基含量和分解温度。

有机过氧化物的过氧含量越多,其热分解温度越低,则火灾危险性就越大。

例题:

1.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引起物质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B)

A.闪点B.燃点C.沸点D.自燃点

2.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气体,其爆炸下限(B)

A.≤10%B.<10%C.≥10%D.>10%

3.可燃固体生产和储存的火灾危险性为(C)

A.甲类B.乙类C.丙类D.丁类

4.如采用冷却灭火,对于汽油燃烧必须将其冷却到(A)之下时,燃烧才会中止.

A.燃点B、闪点C.自燃点D、0℃

5.木炭燃烧属于(C)

A.蒸发燃烧B、分解燃烧C.表面燃烧D、阴燃

6.()是划分易燃、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的重要参数.C

A.燃点B.自燃点C.闪点D.氧指数

7.当火灾处于发展阶段时,()是热传播的主要形式.C

A.热传导B.热对流C热辐射D.热交换

8.气体物质燃烧的主要方式有(DE)

A.蒸发燃烧B.分解燃烧C.表面燃烧D.扩散燃烧E.预混燃烧

9.发生有焰燃烧的必要条件是(ACDE)

A.可燃物B湿度C.温度D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E.氧化剂

10.粉尘爆炸的条件是(ACD)

A.粉尘本身必须是可燃性的

B.粉尘必须具有相当大的比表面积

C、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极限范围内的混合物

D.有足够的点火能量

E.粉尘必须在密闭空间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