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技巧大全192个85.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84312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激励技巧大全192个8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激励技巧大全192个8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激励技巧大全192个8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激励技巧大全192个8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激励技巧大全192个8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激励技巧大全192个85.docx

《激励技巧大全192个8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激励技巧大全192个85.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激励技巧大全192个85.docx

激励技巧大全192个85

在中国,你可以不懂数学,但是你不可能不知道这个人:

他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南国小镇,后来成为国际数学舞台的领袖人物;他20岁时左腿致残,一个偶然机遇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培养了许多世界级的数学家,自己却只有初中文凭。

华罗庚,这位传说中的数学天才,一生充满了坎坷与传奇。

1943年的一天,国民党兵工署长俞大维的府上请来了一个年轻人:

他身材高挑瘦削,戴一副近视眼镜,左腿跛得厉害,这个人就是西南联大的教授华罗庚。

在饭桌上,俞大维递给华罗庚一张纸,说"这是一道数学难题,希望你能在几个月后算出结果,我将感激万分?

  第二天清晨,华罗庚如厕之时,他已经随手把答案丛诹艘徽攀种缴稀S岽笪玫酱鸢甘本娼芯;中外专家们几年都算不出来,没想到你华罗庚一晚上就解决了,真不愧是数学天才!

"

  后来很多人猜测,那道难题是日本军队偷袭昆明计划的一份秘电码。

  那时候,华罗庚这个"数学天才"在国内外已经相当有名:

有传闻说,日军侵华时曾经下令,在中国有两件宝物不能炸:

一个是故宫,另一个就是华罗庚。

  华俊东 华罗庚的长子

  华俊东:

不知道怎么会出这么个人物,直到现在都搞不清楚。

我觉得很了不起,我觉得很了不起,为什么,你到金坛去就知道了,那个小县城,初中什么的条件都很差。

  主持人:

是金坛。

  华俊东:

对,金坛,那时候小的时候都叫他罗呆子。

  主持人:

啊,罗呆子,为什么叫他罗呆子?

  华俊东:

因为他除掉数学以外其他都不管。

  华罗庚小的时候口齿不清楚,行动迟缓,常常发呆,乡里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罗呆子,在人们眼里,这个罗呆子是不会有什么出息了。

  在学校,华罗庚也不是个好学生。

  华俊东:

他那个数学老是零分,因为他字写得难看。

  华苏 华罗庚的次女

  华苏:

那老师等到初二初三就发现他有些东西做法和别人(不一样),他有自己的想法了,他思路和别人不一样。

  华俊东:

那个老师说,你不用考试了,这对你来说是浪费时间,你自己去看书吧。

  14岁那年,华罗庚从金坛初中毕业,从此,初中就成了他一生的最终学历。

  这里是北京的清华大学,在中国,这所学校一向以高超的学术水准而骄傲,那高高的门槛儿,也一向让想要跨入校门的学子们望而却步。

这些古老的建筑至今仍然被使用,它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先驱们的创业历程。

  历史上中国的数学曾因祖冲之等人一度领先世界,但是从14世纪起,它就几乎停滞下来。

  上世纪20年代前后,一些早期的归国留学生把近代数学带回中国,开办数学系培养学生,他们被称为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者,这其中有一个欧洲留学生叫熊庆来。

  1928年,熊庆来出任清华大学算学系系主任,在他的带领下,清华算学系突飞猛进,几乎成了当时中国数学的最高学府。

而这里发生的一切,对那个名叫金坛的江苏小镇来说,简直太遥远了。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对数学的痴迷丝毫不减,他寡言少语,却常常抱着仅有的三本数学书埋头苦读,在外人眼里,他很不正常。

  华苏:

我爷爷那时候开了个小店嘛,他等于就安在那个小店里站柜台嘛,一边站着一边看书,看到人家来买东西他不理的那个份上,当时给我我爷爷气的够呛,把他那个纸还是烧了什么,一下就晕到了,一看晕倒了一次我爷爷是不敢再烧了。

老来得子啊,我爷爷都四十多岁生的这个儿子,所以到时候真怕他真有什么三长两短的。

  19岁那年,华罗庚得了一场大病,这场病最终让他的左腿落下了终身残疾。

  主持人:

当时生的是什么病?

  华俊东:

那时候说他是伤寒,但是现在不知道了,为什么,因为当时发烧时间长,躺在床上的时间长了,我看是髋关节脱臼。

  主持人:

那腿走路是什么状态?

  华俊东:

就是歪的,然后走路就得这么走。

  主持人:

拖着那条腿,画一个圈拖一步,一直是这样吗?

  华俊东:

一直是这样,一直到做手术,在美国做手术,那是1946年了,做了手术以后才摆正,摆正还是一高一矮,他的鞋子有一个跟是高的,有一个跟是矮的。

  华罗庚对自己的残疾看得很达观,他常常套用他的数学用语,诙谐地称自己走路是"圆加切线运动"。

  乡下的人们习惯早早安睡,夜深人静的金坛小镇,唯一亮着的是华罗庚苦读的油灯,他深深沉浸在自己的数学世界里。

 清华大学

  1930年,上海《科学》杂志的一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算学系,这篇论文公然指出苏家驹一个数学解法的错误,苏家驹是当时名气很大的数学家,而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个叫华罗庚的人。

  华俊东:

这篇文章恰恰给熊庆来看见了,熊庆来说这是哪个数学家?

根本不知道这个人,后来到处问,正好我们一个同乡在清华,那个同乡说这是我们家乡一个小青年。

结果熊庆来就叫他到清华来,后来没钱,路费不行,后来熊庆来自己出了路费把他弄到清华了。

  主持人:

你父亲当时只是初中学历,他怎么上的清华?

华俊东:

当时没有学历进入清华的,不能担任所谓的教学工作。

所以当时做了一个图书馆管理员。

   1931年,初中毕业的乡下青年华罗庚,凭着过人的才华,一脚跨进了中国最高学府的大门,这是改变命运的一步。

  比起在金坛老家时书籍的匮乏,清华是藏书的海洋,一个自学者对知识的巨大吞吐力,这时候惊人地表现出来!

  华苏:

他经常早上老早老早就起来,晚上睡的也不是很早,天一黑我就睡觉也不是那样的,早上三四点种就开始念书了。

清华的人说是超人的勤奋,没有一个人能做到他那样的,真是玩命的念,他自己说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

  清华校办

  这排老房子是现在清华的学校办公室,西边就是当年熊庆来办公的地方,那时候,华罗庚被特别安排在熊庆来的隔壁,熊庆来碰上难解的题目时,他常常喊会:

"华先生,你来一下,看看这个题怎么解呀?

"不久,熊庆来就发现自己大大低估了华罗庚的数学水平,他慨叹道;华罗庚他日将为异军突起之科学明星"。

  外国大学

  在国际上,英国的剑桥大学有着"世界数学中心"的美称。

上个世纪30年代,那里数学大家云集,其中最负盛名就是英国数学大师哈代。

对一个数学家来说,能够在剑桥拿到博士学位,是他一生的骄傲。

  1936年,华罗庚来到剑桥大学,他的导师哈代知道华罗庚只有初中学历,于是极力鼓励他攻读博士。

  华俊东:

不但是让他读博士,(人家还说)别人四年你只要两年就行,他说我不要读博士,我主要是来学习东西的。

  主持人:

他的老师对他是一个什么评价?

  华俊东:

那是傻瓜蛋一个,哈哈哈。

  在西方人看来,一个来自东方的留学生不稀罕剑桥的博士学位,真是闻所未闻。

更让人刮目相看的是,这个华罗庚在一年的时间里竟然写了十多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换一个博士学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了,大片国土遭到沦陷,抗日的烽火烧红了祖国大地。

华罗庚恨不能与同胞共赴国难,他归心似箭,1938年,华罗庚放弃了留在英国教书的机会,绕道东南亚,来到中国抗战的大后方昆明。

  在昆明,由清华、北京和南开三个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大,汇集了许多中国各学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华罗庚也受聘为西南联大教授,此时的他在国际数学界,已经有了十分崇高的地位。

抗战时期的昆明,物价飞涨,物资匮乏,西南联大的教授们,微薄的薪水常常难以维持家用,不得不寻找别的生计:

闻一多挂牌雕刻图章,吴大猷靠养猪补贴生活。

  主持人:

据说关于教授还有一种说法。

  华俊东:

就是"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主持人:

  当时在昆明的教授都是那样吗?

  华俊东:

我父亲不肯兼职,因为他那数学想得太多了。

有时候半夜起来,一看两点钟,灯就亮了,我们过去点的都是小豆油灯,就是一个小碗,拿棉花捻一捻。

一到吃饭的时候他就讲一句话,我有一笔帐,天下人都不会算,我们金坛话说,就有点押韵了,我有"一笔渣,体下人",我讲现在都不行了,意思就是不会算。

讲完了以后就不讲话了。

  这是华罗庚一家在昆明住宅前的合影,抱着的这个孩子华罗庚给他起名:

华光,意思是钱已经花光了,华罗庚思考数学问题需要安静,孩子一哭,妻子就赶紧把他抱起来。

  然而,战时的昆明,实在难以求得片刻的安宁,为了躲避时常到来的日军空袭,华罗庚一家搬到昆明郊外一个小村子去住。

  一天,敌机又来轰炸,人们急忙躲到山坡上的狭小的防空洞里。

  华俊东:

第一批炸弹下来以后,我们的防空洞就塌了,我妈妈就把我推出去了,为什么推出去了,那时候说是不能全死,要保留一个。

  华俊东:

他那个防空洞哗全塌了,这个时候全埋进去了,然后那个清华(联大)的学生就遍轰炸边挖,联大的学生就边挖把他挖出来,那时候眼镜也没了,穿了个长褂,眼镜也没了,长褂的后半截也没了,吐血,他们在那儿干嘛兀垦芯渴В茄芯渴А>  支撑了9年之久的西南联大在战争的阴霾中宣布解散,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许多著名的教授纷纷散去。

  1946年,华罗庚启程赶赴美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祖国。

  王元在走廊

  王元,华罗庚最亲密的学生,华罗庚去世后,他用长达九年的时间写出了《华罗庚传》,记录了他所认识的恩师。

  主持人:

那在这阶段您想过要跟他打个电话道歉吗?

  王元深深点头

  那是一段令人揪心的感情;

  柯小英:

  你们是第一次,这个箱子从来也没拿出来过。

  黑箱子被打开

  那是一段尘封多年的往事。

  国际著名数学家塞尔贝格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回想起来,如果华罗庚像他的许多同胞那样,在二次大战之后,仍然留在美国的话,毫无疑问他会在数学上作出更多的贡献。

另一方面,我认为他的回国,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他不回去,中国的数学将会怎样,这就很难估计了。

  华罗庚,世界一流的数学大师,他的卓越的数学成就跨越许多重要领域;他是中国应用数学的开拓者,他培养了许多世界级数学家;他是传说中的数学天才,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传奇。

  美国校园

  这张照片拍于40年代的美国,当时华罗庚在国际数学界已经举足轻重,在美国,他常常被许多知名大学请去讲学,1948年,伊利诺大学把华罗庚聘为终身教授,并给了他相当优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成世界级的代数研究中心。

  那一年,华罗庚把夫人和孩子们也接到美国团聚,潦倒奔波了半生,这是他第一次过上恬静的生活。

  然而对于漂泊海外报国无门的游子来说,国外恬静安逸的生活无法抚慰内心时常涌动的孤独感。

  大海的彼岸,祖国的前途仍然一片渺茫。

华罗庚常常满怀激情地跟国外的同事说起自己祖国:

"中国是一个大国,也是一个伟大的国家。

为什么我们的数学总是这样落后呢?

"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1月1日 华罗庚携全家启程回国

  华俊东 华罗庚的长子

  华俊东:

一解放第一件事就是想到赶快回来,我们49年国庆的时候知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管跟美国签了什么协议,什么合同都不管,就回来了。

  《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全文)

  "朋友们,道别,我先诸位而回去了。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

为了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

朋友们,语重心长,今年我们在首都北京见面吧!

"

  这里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院,它的前身是中科院数学所,1952年,华罗庚创建了这个中国数学研究的最高机构,并担任所长。

在这位数学巨人的带领下,新中国的数学事业启航了。

  华罗庚与学生的照片

  陈景润、张广厚、杨乐

  潘承洞、陆启铿、王元……

   华罗庚培养的这些学生们最终成为新中国数学的中坚力量,并为中国数学赢得了世界声誉。

  华罗庚开伎;数学如何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命题,并且逐步着手开拓中国应用数学的发展道路。

从1964年开始,华罗庚就带着助手到处下工地,蹲农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统筹法"和"优选法"。

  华俊东:

他讲有优选的时候,他常常用一个纸条,就所谓3.1415146,0.618,他说把一个纸分开,我在0.618这个地方取一个点,所谓的0.618,比如1到100在61.8这个地方取一个点,是好是坏,做的如果不好,再重新取点,如果做得好,比那边的好,那边就撕掉,那那个烟就烧一个洞,他平常不抽烟的,讲这一段的时候抽烟。

 许多人认为,像华罗庚这样的大数学家,不在屋子里写写算算,而四处东跑西颠,是大材小用,甚至是不务正业,何况,统筹法和优选法并非他本人所创。

而华罗庚却对此投入了最大的热情,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里,华罗庚跑遍了全国27个省份,一直到去世。

  李文林:

他作为这么大的有这么高国际地位的数学宜非笫裁矗?

我觉得作为一个大的数学家他来亲自提倡,这是值得做的,因为假如不是他这样的身份的科学家来提倡的话,有些方法就很难取得这样一个广度和深度。

  华苏:

我觉得他属于对社会特有责任感的人,王元说他要是不是特别专著数学,他未必不想当个政治家。

  王元,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是华罗庚最亲密的学生,与华罗庚共事32年,在华罗庚去世后,王元花费了九年的时间写成了《华罗庚》传,书中包含了他对恩师全部的情感。

  贾磊 主持人

  王元 中科院院士 华罗庚的学生

  主持人:

华先生在数学所都做了哪些工作?

  王元:

最早的时候他是带研究生,指导学生,自己也做研究,"反右"以后他就不愿意公开管很多事情了,就抓几个学生旁的不管。

  主持人:

所以到后来他就相当于被架空了。

  王元:

对了,就没有什么实权了,他的主张也不能贯彻。

  主持人:

他当时有什么样的主张?

  王元:

反右以后就是政治第一,数学所的干部坚持的政治第一,学术标准第二,或者是不要学术标准。

  从1957年开始,华罗庚就被错误地卷进那场"反右斗争",政治上的失意也带来了他人际关系上的紧张,1964年,华罗庚一气之下,公然辞去了数学所所长之职。

  华苏:

我爸爸这一生真是一个知识分子,就是说实话的知识分子,一个弯不会拐。

  华俊东:

周培源那时候已经是位置很高了,我们还住在北太平庄呢,周培源专程到我们家去看他,他一看周培源进去了,拿着东西就走,不理他,他觉得跟周培源没有共同语言,搞得周培源很下不了台。

  华罗庚离开数学所的时候向组织上提出要求,希望能把他的那些学生带到科技大学,而大多数人害怕因此受到政治牵连不愿意跟他走,最后,他只带走了一个人:

王元。

  那是一段苦闷的日子。

  主持人:

据我所知您跟华先生之间也有一段不太愉快的经历。

  王元:

文化大革命当中批判他的时候,他所有的学生都上去发言了,批判他。

大概是在一个广场里面,就是老数学所跟计算所中间一个广场,可能有那么千把人参加,在里头开会,就是批斗他,一定要他学生做一个发言,这个学生做一个联合发言,就要一个人上去念一下,有一个人写稿子,稿子不是我写的,念是我念的,我说你们有稿子我照念就是了,说他是什么漏网右派,国民党就这些事情。

就这些东西。

  主持人:

  华先生他本人当时在场吗?

  王元:

在场。

  主持人:

您念完稿子之后是不是心里也不好受

  王元曾在他的《华罗庚》传中表达他当时痛苦的心境,他说"作为学生对恩师的攻击,即使是为了保命亦终究是可耻的,每当想起这件事,王元就觉得无限地内疚。

" 

  从那以后,华罗庚再也没有去找王元。

5年的时间,师生之间断绝了音信,而那块石头始终重重地压在王元的心里。

  直到有一天,华罗庚打来了的电话。

  王元:

电话很简单,让我去看一看,有个材料。

  主持人:

您接电话的时候是不是一块石头落了地了?

  王元:

那当然,我就知道没事了。

  当五年之后师生再次见面的瞬间,王元心里异常忐忑,然而华罗庚如遗忘了一般,对当年的事情在以后的岁月里从未提过一个字。

  1979年,华罗庚再一次走出国门出访欧洲,立刻引起了轰动,一位西方学者惊呼:

"他本人意外地端庄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庄重而活泼,富于生气与智慧,安宁而不断探询新的成就。

这时我们才意识到,他在国际舞台上消失了30年,将使人们蒙受多大的损失啊!

"另一位学者问他:

"你不为自己回国感到后悔吗?

",华罗庚回答:

"不,我回到自己的祖国一点也不后悔!

"

  华罗庚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

"回国后的三十年,对我来说确实是风风雨雨,就是地球的另一面,对此也是有所感受的。

这期间,我在科学研究方面经历了风调雨顺的收获季节,也遇到过难以抵挡的逆境。

文革结束了,十年宝贵的光阴付诸东流了,每个人都面临这样的思考:

以后怎么办!

"

  华苏:

我觉得他是对国家特有感情的一个人,特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他不往后看,从来不往后看。

他就是一直往前看,而且想还要干什么?

还要干什么?

  折扇

  这些折扇本来是华罗庚每次坐飞机的赠品,他常常在上面提笔就记,两面都写了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和文字。

华罗庚决心以加倍的勤奋来渡完自己的余年,他不顾年迈多病仍然四处奔波。

  柯小英整理黑箱子

  柯小英 华罗庚的长媳

  柯小英:

这是华老的箱子,出门一直都是带着它,准备的讲稿都在这里面,他的宝贝。

一般我都不拿出来的。

  记者:

一般出门的时候他就提着这个箱子?

出国去日本,去英国,去访问去讲学都拿的这个?

  柯小英:

对对,你们是第一次,从来也没拿出来过。

这是他的草稿,我都不懂。

他有的时候不准人家动的,不准给人家弄乱的,这是经济学的东西。

这是典型群的东西,好难呢。

这也是他的手稿。

  柯小英收拾箱子

  晚年的华罗庚患有心脏病,儿媳柯小英是医院的医生,华罗庚出国讲学时,常常让她跟随负责保健工作。

这是华罗庚生前最后一份手稿,1985年,华罗庚应邀到日本东京大学做报告,这就是他亲手绘制的报告提纲。

  柯小英:

那次报告很奇怪,他就等于把自己回国解放以后的工作总结,你知道吗?

很奇怪,他原来在别的国家他不是这样的。

  这张手绘的表格上,华罗庚回顾了自己回国三十年来的工作:

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

  柯小英:

做完了以后,刚好要坐下来,一个女的数学家那个白鸟富美子给他献花,听完报告给他献花的时候,那个花还没拿到他手里,一转身,她一看,他就倒下了。

 

  1985年,中日各大媒体在醒目位置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

6月12日,著名数学大师华罗庚在日本东京大学作报告时,因心脏骤停逝世,享年75岁。

  这是华罗庚的最后留影,13分钟后,他倒在讲台上。

  华罗庚生前办公摆设

  华罗庚生前办公室陈设

  华罗庚生前有一个夙愿,那就是不停地工作一直到生命尽头,他常常说能够死在讲台上是他最开心的事。

  按照华罗庚早在5年前的一份遗嘱,他去世后,家人把他收藏的1300多册图书赠给中科院数学所。

  清华园

  1985年,华罗庚去日本之前,在家人陪同下,华罗庚来到他怀有深情的清华大学,他把熟悉的每一个台阶又走了一遍,把熟悉的每一棵树都看了又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