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基础管理知识.docx
《企业基础管理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基础管理知识.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基础管理知识
一、生产管理
●什么叫生产管理:
对生产活动进行、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保证质量、按量、按品种、按作业内容、按时间,均衡地完成生产任务,实施完成生产目标。
●生产过程管理的主要任务:
1.全面掌握各个生产过程的生产进度
2.及时发现生产中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3.消除生产的薄弱环节,保证生产协调,顺利进行
4.使生产作业始终处于控制状态,按要求完成生产任务
●生产管理的内容:
1.检查和掌握生产前的准备情况:
技术文件齐备,工装齐全,设备状态良好,物资供应及时,人力配备合理,生产安全,环境文明
2.严格执行生产作业计划:
掌握生产进度,强化调度指挥,关注薄弱环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掌握原材料投入,器材、工具,多种油料的供应:
做到数量准,保管好:
摆放整齐,标识明显,定点存放;在制品定期清点
4.按规定要求,准确、及时填写多种原始记录和报表
5.严格工艺规程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严防人身、设备、质量事故发生
6.服从上级及专业人员的指挥,主动接受监督和指导,确保生产计划的完成
7.开好协调会,检查当日计划完成,布置下步工作及要求
●生产管理的要求:
1.讲求经济效益
2.实行科学管理
3.组织均衡生产
4.安全和文明生产
●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要求:
1.生产过程和连续性:
劳动对象始终处于动动状态
2.生产过程比例(协调性):
程序之间,基本生产与辅助生产之间,在能力上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3.生产过程的平行性:
是指各阶段,各工序的生产活动,在时间上必须是平行进行的
4.生产过程的节奏性(均衡性):
按生产计划有节奏的进行
5.生产过程的经济性:
用尽可能小的耗费,取得尽可能大的成果
二、生产计划管理
●生产计划:
是指对于生产相关的活动所进行的事前认证、准备、设计与安排。
计划作用:
为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减少以后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计划管理的指导思想:
1.全局观念:
具体目标与总目标,近期与长远计划关系
2.系统观念:
内外部联系起来,局部与整体联系起来
3.市场观念:
树立用户至上,市场需求观念
4.竞争观念:
提高企业的素质与反应能力
5.效益观念:
进行科学组织管理,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
●生产计划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功能
1.生产功能:
有条理、有步骤、有轻重缓急地安排生产活动
2.预计功能:
计划也是一种预测,当它将某一种生产活动分解之后,实际等于预测了它的进程
3.管理功能:
计划是种管理,并且是一种目标管理。
它指明了工作方向,并确定了它的期、量
4.监督功能:
按计划去对照生产实际,这是一种最有效的监督
5.协调功能:
对计划滞后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后,去及时地解决问题
●有无计划的区别?
及无计划的后果?
1.何为有计划
2.何为无计划
3.无计划的后果
有目标的做事
边干、边想、边问
生产------误了
定量的做事
不知道下面该做什么
质量------差了
限时的做事
以前的事不知道谁做
人心------散了
谁做事
以后的事不知道谁来做
工作------乱了
做什么事
不知道应干多少
效率------低了
怎么做事
不知道哪个先,哪个后
成本------高了
不知道这事谁来管
市场------没了
不知道需要多少
不知道哪个是先交货
●计划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1.一定的教育背景
2.行业的生产经验
3.较深的数字观念
4.综合的分析能力
5.运筹能力
6.数学能力
7.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
●生产计划人员的要求:
1.工作责任心强,能按程序办事
2.刻苦耐劳,勤于上进,有良好的进取和学习精神
3.反应能力、接受能力、适应能力较强
4.有一定的数据观念,统计观念和计算能力
5.具有统筹能力和分析能力
6.具有专业基础知识
7.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8.有一定的工作技巧
●计划人员的职责:
1.对生产计划的科学性、预见性及下达的及时性负责
2.对生产计划的实施进行督促、检查、诊断和落实负责
3.对报送的各种有关生产计划资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负责
4.对签署的有关计划,文件出现差错负责
5.对编制下达的计划,因综合平衡不周,而造成重要经济损失和影响生产任务的完成负责
6.对因计划考虑不周,造成在制品资金超标负责
7.对事前调查分析不够、参谋不当、计划考虑不周,造成失误负责
1、收集制定计划所需要的信息
2、分析生产任务
3、拟定生产计划(草案)
●生产计划人员要有以下的主要职能:
4、对生产计划进行研究论证
5、下发生产计划
6、检查与修正生产计划
7、补充(追加、调整)计划
●生产计划的制定程序
1.基础分析阶段:
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分析
2.计划的制定阶段:
根据生产准备情况,制定计划安排
3.实施与评价阶段:
按计划实施监督检查
4.反馈阶段:
实施中问题的反馈,并进行改进提高
●编制生产计划的步骤:
1.调查研究,确定前提条件
2.统筹安排确定计划目标
3.反复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4.综合平衡,制定计划草案
●计划的综合平衡:
1.产销平衡:
需求平衡,体现以销定产
2.生产能力平衡:
生产能力与任务的平衡(人员、设备、场地)
3.物资的平衡:
各种物资的需求平衡
4.在制品储备定额:
确保生产衔接所必须的最低储备
●生产计划的主要任务
1.生产作业准备的检查
2.制定期量标准
3.生产能力的细致核算与平衡
●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依据:
1.生产计划和各项订货合同
2.前期生产作业计划的预计完成情况
3.前期在制品周转结存预计
4.产品劳动定额及完成情况
5.现生产能力与负荷情况
6.原材料、设备、工具供应情况
7.设计及工艺文件的准备情况
8.人员技术情况
9.生产现场的基本状况
10.产品质量要求
●编制生产计划所考虑内容:
1.产品品种、数量、时间
2.人员的安排
3.设备的配置
4.物料的配合
5.生产周期的确定
6.工艺与工序的编制
7.产品质量的控制
●生产作业计划的编计:
1.合理确定生产作业顺序
2.按合同期限安排顺序
3.按缩短加工时间安排顺序
4.制定预防措施:
找出关键环节,制定预防措施
5.生产技术准备工作:
1)技术文件的准备:
工艺、图纸、规范、定额等
2)原材料、外购、外协件的准备:
品种、数量、质量、到货期是否满足需求
3)设备维修的准备:
维护、保养、检查、修理、备件、确保运行正常
4)工艺装备的准备:
工夹、量、辅、模的供应
5)人员的准备:
人员、班次调整
6)动力、运输的准备:
动力供给、外协运输满足生产需求
6.生产能力,负荷核算与平衡:
人员、设备、场地等
●计划与各部门的内在联系
企业内部以生产计划为龙头展开工作,确保生产计划目标的实现
✧
销售:
计划(预测、下达、协调)
✧财务(内控):
资金、库存
✧生产:
计划、组织
✧物流:
计划、配送
✧采购:
物资采购
✧研究所:
规范、标准、更改
✧工艺处:
工艺文件
✧设备:
完好,备件
✧分厂:
组织、出产
✧质量部:
控制、分析
●生产计划的“表单”(表格)是计划运作的基础
1.完善生产计划“表单”基本要求的“四化”
1)系统化
2)规范化
3)标准化
4)模式化
2.完善生产计划“表单”的“三要三不要”
1)要简单,不要繁琐
2)要通俗,不要深奥
3)要形式稳定,不要变来变去
3.完善生产计划“表单”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以“指导生产”为中心
2)以“便于操作”、“易于管理”为基本点
4.完善生产计划的“表单”有“十六字方针”
领导重视、规范要求、表达完整、前后一致
●衡量计划执行的标准
1.生产计划能够按时完成
2.符合生产实际,实事求事
3.制定计划的程序完善、运作合理
4.计划的可行性强,达标率高
5.较少的修改与补充
6.如有临时变动,应及时迅速
7.有必要的应变空间的富余生产能力
8.下达及时
9.计划的执行,监控有力
10.生产跟踪紧密
11.信息反馈准确及时
12.人员素质高,工作努力,责任心强
13.制定规范,表单规范,表达准确
●生产计划作用难以发挥的原因:
1.领导的轻视:
认为按不按计划没关系,边做、边看、朝令夕改
2.技能的缺乏:
没有做为计划的专业能力,做出来的计划漏洞百出,无法控制
3.闭门造车:
计划脱离实际、无法操控。
靠计划员关起门来想当然地“指点江山”
4.要求不严:
计划制定没有约束力,下面想执行就执行,不执行也拿他没办法
5.缺少配合:
因为物料不及时;工艺不成熟;人员不够或车间之间、成本之间、部门之间扯皮使计划付之东流
6.资源短缺:
因资源、人力、物料的原因而影响或制约计划的制定
●发挥生产计划作用的十大原则:
1.强调计划的原则:
计划是各项工作的依据,并作为生产管理首要任务来抓
2.以计划为主线的监控原则:
生产监控以计划为依据,视其差矩进行协调、改进
3.跟踪协调的原则:
计划是协调依据,监控是协调基础,总结是对协调效果的检查
4.阶段检查原则:
是指生产进程中关键时检查执行情况,问题及时处理,防止积重难返
5.专人负责的原则:
计划须由专人制定,便于把握计划的全盘和防止计划冲突
6.及时下达原则:
及时下达,不延误、不遗漏,履行签收手续
7.统一的原则:
各级计划间要在内容上保持严格的统一,不得有矛盾、抵触情况发生
8.注意轻重的原则:
注意轻重之分。
通过计划制定,确保重点实现
9.先后顺序的原则:
计划的先后顺序不得轻易改动尤其是低一级计划不能改变高一级计划的顺序
10.逐个完成的原则:
与其每个订单都完成一点而全部都无法按时交货时,不如暂时放下几个,抓住重点,逐个去彻底完成
●生产进度的控制
1.投入进度的控制
2.工序进度的控制
3.出产进度的控制
●影响出产进度的因素:
1.设备故障
2.停工待料
3.质量问题
4.员工缺员
5.技术变更
●进度控制的主要措施:
1.堆加库存:
适当增加成品或关键零件
2.加强设备管理:
加强维护保养,减少故障
3.加班及轮班:
延长工作时间或节假日组织加班
4.培养多面手员工:
一专多能,适应一人多机
三、生产调度管理
●什么叫调度(概念)?
根据预定目标,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按预想行程,随时掌握动态变化。
控制关键和主要环节,协调平衡上下左右,达到衔接一致,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
也就是对生产活动要进行全面管理、全面调动、全面检查、全面负责。
●生产调度的职能作用:
1.组织职能:
就是按生产经营活动各个要素和多个环节,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有机地组合起来,发挥最大的作用。
2.指挥职能:
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领导和调度各级人员按照生产经营目标协调配合。
3.控制职能:
按既定目标进行监督和检查,掌握信息、发现偏差、找出原因、采取措施,加以调整纠正。
保证预期目标活动的正常进行。
4.协调职能:
维护动态平衡,保证各环节畅通,保证所有生产经营组成部分同步进行。
5.反馈职能:
对生产中的问题及处理结果及时向领导和相关部门反馈,以保证信息畅通。
●调度人员的素质要求(基本条件):
1.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责任心强,作风朴实
2.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和相应的技术业务水平,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熟悉生产全过程
3.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组织才能
4.熟悉本部门生产的产品知识,工艺和技术要求,熟悉生产设备,掌握全厂的生产环节及其相关关系
5.熟悉所需毛坯,原材料,动力等供求关系和供应量,熟悉与生产有关的各种制度
6.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处事果断,敢于负责,能准确及时地反应或处理生产中的问题
7.能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上下级关系
●调度人员的工作作风:
1.必须坚持“严、细、快”的作风
2.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心中有数,不瞎指挥
3.工作有条理,不拖拉,不推诿
4.实事求是,反应情况与问题要符合实际
5.严肃认真,做到“事事有着落,条条有回音,项项有记录”
6.尊重关心职工,把调度意图转变为职工的实际行动
●调度人员职责(责任)
1.因调度工作不力,影响计划的完成或达不到均衡生产的要求负责
2.对下达调度命令的正确性负责
3.对因没按计划执行,造成在制品不能满足需要或储备超过定额,致使资金严重积压负责
4.对由于管理混乱,所辖库房的库存零件,工模具发生丢失、锈损、磕碰划伤造成的损失负责
5.对因指挥不当造成人力,设备、安全故事负责
6.对领导临时布置的工作未及时展开、检查、诊断和落实负责
●生产调度工作的范围:
1.控制生产进度
2.控制在制品流转
3.督促进行生产技术的准备工作
4.生产服务工作的安排
5.进行物料供给的检查与协助
6.人员的合理调配
7.组织召开所在部门的生产调度会
8.生产活动的检查、记录、分析工作
●生产调度工作的原则:
1.计划性:
围绕完成计划任务开展调度业务工作,以计划指导生产
2.集中性:
调度应在多级主管的统一领导下行使调度职权和发布调度令
3.预见性:
调度员的基本职责是预见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干一、看二、想三)
4.及时性:
要迅速地掌握出现的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嘴勤、手勤、腿勤)
5.实际性:
要实地了解生产情况,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来处理日常问题
●调度员岗位工作内容:
1.在主管生产领导下开展工作,具体行使调度职权
2.根据生产计划(作业),组织指挥本部门的生产活动,合理安排(班组)生产任务,协调其行动
3.全面掌握(车间)生产动态、设备状况、生产进度、定期巡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认真检查(班组)劳动纪律,制止违章作业,检查与处理不安全因素。
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5.检查和核实(班组)完成情况,并按规定要求向有关领导或归口部门汇报
6.接收和传达上级调度指令,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执行情况并及时汇报
7.协调与其它部门活动,为本部门生产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条件
8.积极组织处理本部门生产范围中问题(人员、设备、质量等),确保生产正常进行
9.对出现重大事故,组织或参与事故分析会,查明原因、制定措施,按要求写出书面报告
10.填写调度日志,绘制有关图表,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工作
●实现均衡生产的意义:
1.有利于生产的衔接和延续,工艺稳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能保证
2.有利于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
3.有利于机电设备的维护,检修和管理
4.有利于原材料等物资的供应、产品销售及劳动组合
5.有利于职工思想稳定,队伍建设和安全生产
●生产协调的主要内容:
1.进度协调:
产品、零件工序间的进度改变
2.设备协调:
设备使用发生冲突时而进行的调整
3.材料协调:
材料供货期出现问题(改变计划或替代),质量问题进行的决策,产品变更材料
4.任务协调:
任务不平衡时,进行任务的协调
5.人员协调:
生产人员不足时,需进行临时调动,以解决急需
6.质量协调:
质量标准的再讨论;出现质量问题进行应急处理
7.工艺协调:
工艺不适合批量生产,工艺资料不完善,工艺的改进所进行的协调
8.货期协调:
因内或外部原因,有时要对交货期进行必要的调整
9.时间协调:
因生产任务需要进行的非常规性的工作时间安排、加班、延班、调休等。
10.产品协调:
品种的更换,数量的增减或产品批次的改变等。
●怎样进行生产协调
生产协调:
是为了达到目标而进行的调整作业
生产协调是生产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运用一定的手段、方法和技巧在被协调的对象之间搭起一座桥,使各对象在统一指挥下为完成生产任务达到步调一致和相互补充
1.协调是一种调整:
将不适合的、人员组成、材料供应、设备分配以及工艺要求,质量标准进行改进和完善。
2.协调是一种平衡:
它将工作不平衡的问题、工序安排,不合理的问题、以及时间的前后松紧等不合理情况进行调整和改造
3.协调是解决矛盾:
在生产过程中,会因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造成部门之间、个人之间的矛盾,协调就是解决和缓和这些矛盾
4.协调是企业文化:
因为协调工作本身带有很浓的的思想工作成份
5.协调是为了大局利益:
因为有些协调本身就是要求某些部门或人员去完成计划外或责任外的任务
6.协调某程度上将意味着工作计划的改变:
有时候为了企业生产计划的大局,要牺牲个别部门、车间、班组或个人的利益。
比如任务的加重,支援其他部门,改变计划,让出设备,调出人员等。
●调度的最终目标
1.需要的产量(生产中要实现均衡生产)
2.最好的质量(严格执行工艺,按工艺要求组织生产)
3.最低的成本(改进工作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4.按交货期生产(缩短生产周期,按期交货)
四、生产统计管理
●什么叫生产统计:
生产过程中所需数据的收集、整理、归纳、分类,并进行有效地综合分析
统计工作是企业的一项基础工作,使监督、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的重要工具。
应准确、及时全面反馈计划执行情况,禁止弄虚作假。
●统计的作用:
1.统计工作不是简单的记数据:
统计越及时、越精确、越完整,生产主管做出的决定就越正确
2.统计工作是一种管理监督:
统计工作有种监督职能,运用好可随时发现问题,制止问题
3.统计工作是企业管理者的眼睛
统计工作是制定计划的基础
统计工作是生产监督的依据
统计工作为有效的生产组织提供可能
●没有(忽视)统计工作,会给企业(部门)造成许多弊端:
1、生产进度不明确
2、生产成本不清楚
3、计件工资无法运作
4、生产监督难以落实
5、生产协调无从下手
6、绩效考核失去依据
7、给跟单工作带来麻烦
●统计人员的素质要求:
1、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2、要具有行业的工作经验
3、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4、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统计工作的能力要求:
1、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
2、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3、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生产统计岗位责职:
1、贯彻执行《统计法实施细则》行驶统计调查权,统计监督权
2、负责本部门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管理,按规定向上级及部门提供统计资料。
3、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健全统计指标体系,改进统计方法
4、负责准确及时地完成统计调查任务,进行统计分析,编写统计分析报告
5、按规定进行盘点,完成物料平衡统计,发现问题,及时分析,提出建议
6、负责对下属进行统计的业务指导,统计业务培训
7、加强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各种统计资料数据,原始记录,台账档案等
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有关任务
●统计工作管理所依据的五个原则:
1、统计专职原则:
人员相对稳定
2、归口管理原则:
按业务性质归口管理
3、专业化原则:
有经验的人员担任
4、交叉管理原则:
行政管理和业务归口分别管理
5、定期检查原则:
发现问题,改正错误
●搞好统计工作的基本手段:
1、组织手段:
依据组织手段进行统计人员的管理
2、报表手段:
通过报表管理,掌握统计工作,评估统计人员业绩
3、统计分析手段:
统计工作好坏的评价,在于是否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分析数据
4、看板手段:
要把生产数据通过看板予以公布,让员工了解生产进度与现状,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生产管理。
●统计管理的“三个一工程”
1、准确第一:
保证质量
2、速度第一:
及时反映
3、预警第一:
深入现场
●统计建立台账应遵循以下原则:
1、确保统计资料的完整
2、确保重点工作的需要
3、不应该造成重复工作,以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4、要及时准确的上报
5、要注明填报人员不能经常变动
6、建立检查复核制度,防止出现漏洞
●采集数据工作的要点:
1、要全面不应遗漏任何有价值的数据
2、要完整但不应重复
3、要分清重点数据,一般数据与待改数据
●统计分析的步骤:
1、明确分析的目的,确定分析的对象,拟定分析方案
2、收集整理资料,作为资料准备
3、借助资料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做出评价,提出措施及建议
4、运用多种形式,表达分析结果,使之发挥作用
●图表的应用(常用)
各类统计报表:
反应数据差异,进行分析(生产报表,在制品报表等)
因果图:
帮助找出造成问题的各类原因
排列图:
找出各类原因中的主要原因
制定措施:
措施中要体现----计划、实施、评价(PDCA)
五、作业计划编制
●生产作业计划的概念:
生产作业是企业生产计划的具体执行计划
●编制生产计划的原则:
1.必须有全面观念,瞻前顾后、统筹安排
2.坚持积极平衡,留有余地
3.发扬民主,落到实处
4.维护计划的严肃性
●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主要资料:
1.上级计划及有关技术资料
2.上期计划完成情况及在制品结存情况
3.各项准备工作:
材料、毛坯、工装、刀具、工位器具、技术文件等
4.现有设备及人员配备状况和有关的定额、期量标准等
●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主要方法:
1、标准计划法:
适用大量流水和稳定成批生产,上级计划已有明确规定并编织成标准计划,可重复使用
2、定期计划法:
适用任务不稳定的大量或成批生产类型班组。
每隔一定时间(旬、周、月)规定一次工序加工进度和设备负荷进度
3、临时派工法:
适用于单件零星生产的类型
4、看板生产法:
目的是通过看板,使生产指挥者对自己所接受的任务和要求的完成情况一目了然。
5、流动计划法:
第一旬生产作业结束后,根据这一旬的生产作业计划执行情况及存在问题,对计划进行调整,从第二旬开始,再制定第三旬的生产计划,依次推下去就是滚动计划
※还有网络分析法、ABC管理法、统筹法等
●生产准备工作:
1、产前的技术准备:
准备好图纸,工艺标准等有关技术文件和资料(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等)
组织相关人员看懂图纸,熟悉工艺,掌握技术要领,做好技术交底
落实安全操作规程,明确检验方法。
备好量检具
2、产前的物资准备
所需工、夹、量、辅、模等备好,送(领)至工作地,按规定摆放
检查、调整、所需设备,满足工艺要求
按作业计划要求和使用先后秩序,把所需物资、坯、料、油料如数领、送
至工作地,按规定位置合理码放
3、产前的组织准备
按作业计划要求,事先做好人员配备,确保工种间、工序间的劳力匹配,人员分工、明确职责等
规定生产班次,落实责任,规定报表及原始记录传递路线和时间
4、产前的思想准备
结合任务做好思想动员工作,激励工人的积极性
强调文明生产、安全生产,进行安全教育
强调计划的严肃性,动员每个员工完成生产任务
六、安全工作
●安全生产:
“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是企业生产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确保安全生产是各类管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
确保安全生产是各级领导不可推卸的责任
●安全生产的主要意义:
1、关心职工的安全和健康,是企业性质所决定的
2、企业管理中人是决定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