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中重复出现的选择题及特点启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76252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试中重复出现的选择题及特点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试中重复出现的选择题及特点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试中重复出现的选择题及特点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试中重复出现的选择题及特点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试中重复出现的选择题及特点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试中重复出现的选择题及特点启示.docx

《高考历史试中重复出现的选择题及特点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试中重复出现的选择题及特点启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试中重复出现的选择题及特点启示.docx

高考历史试中重复出现的选择题及特点启示

《高考历史试卷中重复出现的选择题及特点、启示》

作者:

李 翰    中史文摘来源:

《历史学习》杂志,2005年第2期    点击数:

434    更新时间:

2005-11-17

《高考历史试卷中重复出现的选择题及特点、启示》

李翰

□广东罗定市罗定中学527200

摘要:

高考研究

每年高考历史试题都有重复前几年高考考点的现象,即同一个考点,前几年考过,命题专家通过变化命题角度再次加以考查。

例如199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的第4题:

东汉初年,迁移到河套和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的是(B)

A.鲜卑B.南匈奴C.北匈奴D.羯

这道历史试题考查的是东汉初年迁移到河套和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的是哪个少数民族。

2004年全国文科综合卷(《历史学习》7、8期合刊全国卷Ⅳ)的第17题再次对这一知识点进行了考查,但是这次考查的是南匈奴迁移到河套和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交错杂居的时间,原题:

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南下与汉人杂居发生在(C)

A.秦朝B.西汉C.东汉D.西汉

再如,1999年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的第6题:

在今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始于(B)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这道历史试题考查的是在今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的最早时间,2002年全国文科综合卷第16题却反过来考查的是唐朝时期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原题:

唐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A)

A.市舶使B.总税务司C.澎湖巡检司D.理藩院

这种变化角度考查历史知识的例子还很多,也引起了高中历史教师及教研工作者的兴趣和重视,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文章公开发表,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高考历史试题的规律及特点,为高中历史教学和考生备考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但是,人们对历史学科高考试卷中重复出现的选择题却鲜有研究,本文试对近十年来历史高考中重复出现的选择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能对高中历史教学和考生提供一些帮助。

所谓重复出现的历史选择题,是指一道曾经出现在高考历史试卷上的题目,几年后再次出现在高考历史试卷上,即从同一角度考查同一个历史知识点。

当然,重复出现的历史选择题,也不是说就是一点不变,重复出现的试题在文字表述上多多少少都有点变化,但是题目的本质不会变,考查的知识点不变,题目的选项也没有大的变化。

如1997年的全国高考历史试题问今桂林和长沙之间的水路交通最早开通的时间,2004年的试题变成问最早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人工运河开凿于什么时候。

虽然题干的文字表述有所变化,但是都在考查秦朝开凿灵渠的问题。

当然,如果重复出现的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和设置问题的角度相同,但是当选项差别过大,也就不列为重复出现的试题,比如:

1995年全国卷的第20题、1998年上海试卷的第25题、2004年江苏卷的第23题都在比较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相同之处,1996年上海卷和2001年广东大综合卷都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作用,但是因为它们的选项存在较大差别,就没有列入重复出现试题的范畴。

下面,我们先分组罗列近十年来高考历史试卷中重复出现的13道选择题:

1.(1992年全国卷)我国古代以煤为燃料进行冶铁始于(D)

A.西周B.春秋C.战国D.西汉

(2001年春招卷第3题)我国以煤为燃料冶铁始于(C)

A.战国B.秦C.西汉D.东汉

2.(1997年全国卷第1题)今桂林与长沙之间,历史上的水路交通最早开通于(B)

A.战国B.秦朝C.西汉D.隋朝

(2004年文综新课程湖北卷第12题)最早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人工运河开凿于(B)

A.战国时期B.秦朝C.汉朝D.隋朝

3.(1996年全国卷第6题)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于(A)

A.辽阳省B.岭北省C.黑龙江省D.吉林省

(2004年文综北京卷)我国东北地区在元代属于(A)

A.辽阳行省B.岭北行省

C.宣政院辖区D.黑水都督府

4.(1995年全国卷第8题)下列关于“地丁银”的解释,最准确的是(C)

A.取消人头税

B.田赋和丁税均收白银

C.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

D.按人口土地的多少统一征收白银

(2001年春招卷第6题)清代征收“地丁银”是指(D)

A.只征土地税,废除人丁税

B.土地税、人丁税一律只收白银

C.按土地和人口的多少统一征收白银

D.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征收

5.(2001年全国卷第4题)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内迁以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A)

A.鲜卑B.匈奴C.羌D.氐

(2002年上海卷第4题)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A)

A.鲜卑B.匈奴C.羯D.氐

6.(1998年全国卷第7题)下图所示犁耕法始见于(C)

A.春秋B.战国C.西汉D.唐

(2003年上海卷第3题)观察下图,图中的犁耕方式开始于(B)

A.春秋战国B.西汉末年

C.三国两晋D.隋唐时期

7.(1995年全国卷第10题)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所在地迁移的顺序是(A)

A.广州→武汉→南京→重庆

B.广州→南京→武汉→重庆

C.广州→武汉→重庆→南京

D.广州→南京→重庆→南京

(2004年江苏卷第11题)下列城市曾作为国民政府所在地,其先后顺序是(C)

A.武汉—广州—南京—重庆

B.南京—武汉—广州—重庆

C.广州—武汉—南京—重庆

D.重庆—武汉—广州—南京

8.(2000年全国卷第16题)孙中山晚年指出阻碍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关键因素是(A)

A.外国势力的干涉

B.军阀混战

C.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D.不平等条约的存在

(2004年春招卷第16题)孙中山晚年指出,“中国之统一和平”的主要障碍是(A)

A.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

B.长期的军阀混战

C.全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不平等条约的存在

9.(2000年春招卷第21题)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B)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004年江苏卷第14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C)

A.新中国的成立

B.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0.(1997年全国卷第16题)造成1959年—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素中,主要的是(C)

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的后果

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2004年江苏卷第15题)造成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D)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C.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D.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11.(2000年全国卷第23题)1961年我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为了(D)

A.克服严重自然灾害

B.巩固“反右倾”斗争的成果

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

D.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2004年广东卷第16题)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目的是(B)

A.解决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问题

B.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

C.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

D.落实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经济方针

12.(1996年全国卷)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主要内容是关于(B)

A.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

B.“两个凡是”的问题

C.平反冤假错案的问题

D.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问题

(2000年春招卷第25题)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针对(C)

A.“文化大革命”评价问题

B.平反冤假错案问题

C.“两个凡是”问题

D.“以阶级斗争为纲”问题

13.(2001年上海卷第21题)下列选项中,推动当今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因素(A)

A.欧盟的形成、第三世界的兴起

B.欧盟的形成、联合国的建立

C.第三世界的兴起、联合国的建立

D.联合国的建立、东欧的剧变

(2003年新课程文综卷第27题)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进入21世纪后更加明显,这主要是因为(B)

A.主要霸权国家的衰落

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C.联合国地位和作用的加强

D.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经仔细整理,近十年来高考中一共有13道选择题在历史试卷中重复出现。

观察这重复出现的13道选择题不难发现它们有如下特点:

第一,从年份上看,2004年重复出现的试题最多,其它年份出现的则相当较少。

2004年的历史高考试题中一共有7道试题是原来的高考试题,它们分别是第2、3、7、8、9、10、11组。

这7道历史试题中,2000年的高考历史试题被重复出现得最多,有3道试题即第8、9、11组重复出现在2004年的高考历史试卷中。

第二,从试卷类型上看,一是春季高考历史试题重复全国夏季高考历史试题,在这重复出现的13道试题中,全国高考历史试卷有4道重复出现在春季招生的试卷上,它们分别是第1、4、8、12组。

二是地方卷重复全国夏季招生高考历史卷试题,这以上海和江苏表现得特别突出,全国高考试卷特别是夏季卷本身还没有重复出现的情况,重复出现在地方卷上的有9道试题,有7道重复的是全国高考试题。

第三,从重复出现的内容看,重复出现的试题大多都是教学的重点,且大部分是中国史的内容。

在这13道重复出现的试题中,内容分别涉及到中国古代冶铁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改良、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边疆的管辖与治理、赋税制度的演变、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和民族融合、国民政府政治中心的变化、中国的和平统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和曲折、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及世界格局发展的多极化趋势。

据此,在复习应考中,我们需要加强对过去高考试题研究的力度,对已经出现过的高考试题,除了分析其命题角度和试题特点,对试题本身也要掌握,就近十年重复出现试题特点来看,不排除在今后高考中再次出现的情况,现在重复出现的是选择题,不排除今后重复出现大题的可能。

因此参加春季高考和由地方单独命题所在地区的考生(如广东、江苏、北京等地区的考生)需要注意对高考试题特别是全国高考试题的研究,做到这一点,对复习应考大有益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