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 11 人教版8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76101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八年级语文 11 人教版8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 11 人教版8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 11 人教版8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 11 人教版8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 11 人教版8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八年级语文 11 人教版8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初中八年级语文 11 人教版8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八年级语文 11 人教版8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八年级语文 11 人教版8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初中八年级语文11人教版8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课题:

藤野先生

授课时间:

三课时

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3.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4.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质疑法

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手段:

录音机投影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

但鲁迅在回忆中说: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出示文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1.作家作品(显示鲁迅青年和中年时的照片)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

1936年病逝于上海。

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并将在后面的课文中学到《雪》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

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

我们前面提到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3.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三、检查基础:

绯红fēi   宛如wǎn   驿站yì  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

畸形jī 不逊xùn   匿名nì杳无消息yǎo诘责jié

凄然qī  教诲huì   瞥见piē抑扬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

(1)绯红:

鲜红。

     

(2)宛如:

好像。

 

(3)会馆:

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

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

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生:

不熟悉。

      (7)畸形:

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

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

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

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

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见:

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

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彩:

大声叫好。

 

(15)决意:

拿定主意。

四、研习新课:

听录音或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2)怎样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大意。

(3)文章写与藤野先生相处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品质?

明确: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2)文章叙事变换了三个地点:

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

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3)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五:

布置作业:

完成《阅读感悟》[基础识记][整体感悟]

板书设计

相识前相识相处时相别后

东京仙台(回)北京

见闻感受相识肖像声调深切怀念

相处四件事例珍藏讲义悬挂照片

相别神情话语多写文章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学生朗读考虑:

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

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明确):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

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

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

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2、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

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

用意何在?

“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

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

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

”“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

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

“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

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

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居然睡安隐了。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

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

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3、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

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

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归纳,明确:

 

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

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

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

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

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

(1)

(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

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

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三、布置作业:

完成《阅读感悟》到[问题探究](三)

第三课时

一、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

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

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

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

“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

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

“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

”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

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

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二、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

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

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

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

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

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三、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

怎样写的?

说明了些什么?

1、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

2、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

3、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如何化怀念为力量?

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

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

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四、作业: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

(或完成课后练习四的第一小题)

(要求:

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完成《阅读感悟》剩余部分。

3、预习第二课。

板书设计

事情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为人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可贵的求实精神

课后反思:

 

课题:

我的母亲

授课时间:

两课时

目标:

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重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讨论法、质疑法

难点:

教学手段:

录音机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积累词语:

蹑手蹑脚一饱眼福、娓娓动听热泪盈眶、循循善诱饮泣吞声、辗转反侧万籁俱寂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ōu)    绰号(chuò)    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     摹画(mó)     眼翳(yì)

舔去(tiǎn)     侮辱(wǔ)

3、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

处罚。

管束:

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

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

广大空旷。

宽恕:

宽容饶恕。

质问:

责问。

文绉绉:

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

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

仁爱慈善。

侮辱:

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入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录音或默读课文,要求做好以下几点:

1、批注文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

思考:

文中写了母亲哪些方面的事?

(由概括到具体,或反过来)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母亲的形象。

3、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

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

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最后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和感谢之情。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

课文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人哪几件事?

明确: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3、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请你试着填空)

读了,我看到了一位      的母亲。

请学生自由发言:

参考答案:

读了母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母亲重重地罚我一节,我看到一位如老师般严格的母亲。

读了母亲用舌头舔我的病眼一节,我看到了一位对儿子疼爱极深的慈母。

读了母亲处理来家向大哥讨债之事一节,我看到了一有宽容的度量和善良品性的母亲。

读了母亲处理大嫂之间矛盾一切,我看到了一位宽容、温和、仁慈的母亲。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又很有刚气。

4、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感激、爱戴、怀念。

本文通过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忆,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现母亲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现了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

五、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阅读感悟》[基础识记]和[整体感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

管束责罚、气量、广漠、质问、宽恕、文绉绉

二、问题探究:

师根据生提问情况适当补充,课件出示下列主要问题:

1.课文前三段看似与写“母亲”无关,为什么还要写?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文章结尾写道: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结组讨论后,师生共同明确答案。

1.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同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2.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

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我学到了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优秀品质。

文中这感人的一幕幕,充分表现了母爱的光辉,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来表达这些情感?

(学生讨论)

(1)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来写。

(2)细腻而饱含真情的语言。

(3)穿插必要的议论。

2.假如让你来写《我的母亲》,你准备捕捉哪些闪光的瞬间?

你打算采用哪些写人的手法?

八、布置作业

1、作文;

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

母爱是最温馨的。

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

莫泊桑说:

“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

”请你讲一讲你熟悉的饱含母爱的话语和一个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2、制作一张卡片,内容是:

我最想对母亲说的一句话。

课后反思:

 

课题:

《我的第一本书》

授课时间:

两课时

目标: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重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教学方法:

讨论法、质疑法

难点: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手段:

录音机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有某人某事或某物给我们很大很深的影响。

在著名学者胡适的成长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母亲,而在我国著名诗人牛汉的成长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却是他的第一本书。

(书写课题)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

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

(教师引领学生诵出:

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kù)似  掺(chān)  脊(jǐ)背  枉(wǎng)读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

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

凄凉悲惨。

奥秘:

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

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

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

有知识,懂礼貌。

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

极像。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围绕“我的第一本书”,文章记叙了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通过画图,理清故事情节。

明确:

人物:

我父亲元贞二黄毛弄不成(冯百成)

事件:

修书分书排第三名

卖纸烟等抗日负伤(我扰乱课堂)罚我背书

2、阅读全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让同学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想,教师只作适当引导,不做正误的评判。

)参考观点:

反映那个时代生活的艰辛,人们的不幸命运,歌颂了深沉的父子之情、真挚的同学之情等等。

四、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教师提示注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五、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

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

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

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六、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

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

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