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产业内相同产品贸易模型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解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6057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产业内相同产品贸易模型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产业内相同产品贸易模型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产业内相同产品贸易模型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产业内相同产品贸易模型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产业内相同产品贸易模型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产业内相同产品贸易模型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解读.docx

《对产业内相同产品贸易模型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产业内相同产品贸易模型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解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产业内相同产品贸易模型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解读.docx

对产业内相同产品贸易模型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解读

对产业内相同产品贸易模型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解读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简要回顾

    从经济学说史来看,国际贸易理论最早可追溯到15纪末16纪初的重商主义学说,对于国际贸易原因的研究,同样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进而到当代新贸易理论的几个发展阶段。

    古典贸易理论的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认为,各国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是由于各国生产该商品时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引起的,在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表现为各国劳动力熟练程度和强度上的差别,这种差别体现在产品上便是生产成本或机会成本上的差别,从比较成本的角度来看,一国应该专门生产其中一种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商品,放弃那种生产率相对低的产品,通过国际交换贸易双方都能得到最大的贸易利益。

生产要素禀赋论的提出者赫克歇尔和奥林认为生产要素价格决定于该国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由于产品生产所要求的生产要素比例不同,即使技术水平相等,成本也不同,一国应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交换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产品,国际贸易决定于各国生产要素禀赋。

这两种理论都是以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或成本差别作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动力。

    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理论研究贴近现实,尽可能地对一些复杂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由于假定条件不同,研究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而得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其实质是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作出了一些重要的修正,比如在生产中引入多种生产要素,按各种产品的相对价格比排序,同样能推导出H—O模型的基本结论;机会成本递增效应①;技术、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等)的动态分析,尤其是技术和资本在国际间的传播和流动效应;商品流动与资本流动对生产要素价钱均等化的彼此替代作用等等。

上述这些观点实际上是对古典贸易学说进行的理论补充,因为它摆脱不了古典贸易理论的大体框架,即国际贸易的大体原因是由比较本钱不同上的商品价钱不同引发的;对国际贸易的分析是成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之上的。

    为贸易原因提出新解释的主要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规模经济贸易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

这一理论以企业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世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为基础解释战后增长迅速的工业国之间和相同产业之间贸易。

    保罗·克鲁格曼在其国际贸易新理论的经典性论文《报酬递增、差异产品和国际贸易》中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动力和产业内贸易等问题作出了完整的论述。

在规模经济发生作用的条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对规模经济效果的追求,从而对获得超额利润的追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力。

国际贸易的结构是不确定的,因为建立在规模经济效果基础上的国际贸易暗含着这样两个重要的假定条件,一是各国之间不存在技术水平的差异;二是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一定是有差异的,甚至可以说,在参加贸易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相同的条件下,国际贸易仍然可以存在。

此时的贸易结构与以往国际贸易结构的根本差异在于,古典贸易理论所揭示的国际贸易是产业间或部门间的贸易,而建立在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基础上的国际贸易是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中,出口方的利益就是不完全竞争厂商获得的市场势力与规模经济利益的总和。

进口方利益则是从消费差异产品中获得消费上的满足,进而是福利水平的提高。

因此,既然要素禀赋相同的国家可以通过开展产业内贸易来获得经济利益,那么各国之间建立在要素禀赋相近或不同基础上的贸易冲突将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各国企业在产业内生产和出口差异产品。

    二、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

    将产业内贸易理论推向更高水平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布兰德和克鲁格曼(BranderandKmgman),他们通过古诺的双寡头垄断模型②揭露了即便两个贸易国只有一种完全相同的产品,双向贸易也能够发生,乃至在商品的运输本钱十分昂贵的条件下也可能出现。

    这一模型表明的是在垄断竞争,寡头在市场上控制产品总量调整企业产量来攫取垄断利润时出现的一种情形,假定形成一个产品统一市场的国家有两个,一个国家只有一个生产企业,国内(外)企业可以为国内市场也可以为国外市场进行生产,用

    

    国外市场上的总数量就是

    

    为了描述方便,需求函数被假定为线性的,而且在两个国家中都一样。

它们的反函数表述如下:

    

    总本钱函数也被假定为线性的,拥有一个固定的本钱F和某一既定的边际本钱c,当商品在国内市场销售时不需要运输费用,运输费用只有在国内(外)生产者将产品出口到国外(内)市场的时候才会发生。

因此,国际运输费用(也可理解为运输保险费用)可用gx[,12](X[,21])表示,其中:

0≤g≤1。

两个企业最优产量的最大利润函数可用下述方程式表示:

    

    这两个等式表述的是国内外两个生产相同产品的市场供给者在双头垄断格局情形下采用垄断价钱销售最佳数量产品取得的总销售收入减去在生产这些数量产品时花费的不变的边际本钱(含国际运输保险费用)和固定本钱攫取的最大利润。

在肯定它们的最优产出量的时候,两个企业被假定依照古诺模型行事:

每一个生产者都以为他的生产决策不会引发其竞争者改变其既定计划。

如此在决定X[,11]和X[,12]的时候,国内企业就把X[,21]和X[,22]作为参数来考虑(外国企业也如此做)。

利润最大化的首要条件能够描述如下:

    

    显然,能够看出,这四个等式是就等式(),()按照极值原理取得的,等式()组成了对国内企业的古诺反映,表现为图1中X1X1的轨迹。

等式()给出的外国企业反映函数由X2X2的轨迹表示,能够看出,国内企业的反映函数必然陡于(它的斜率为-)外国企业的反映函数(利率为-)。

    

    图1 古诺反映函数

    图1中描述的均衡状态是稳定的,任何偏离均衡状态的情况都会引起系统向E点的回归,这是依据囚徒困境规则③取得的结果。

假设外国企业原来生产数量x1用于出口,国内企业以为它的竞争者会继续生产数量x1用于出口,因此对国外企业的反映是为其国内市场选择生产数量x2,外国企业对国内企业产量x2的反映是产量x3,相应地国内企业要调整其生产数量为x4。

这种情形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整个体系在E点安宁下来。

    如果进口(出口)商品销到国内(国外)不花费任何运输费用,即g=,那么两个反应函数就应该是对称的,因此反映在横轴X11的数量就应该与纵轴X21的量相等,均衡点E就应该位于从原点画出的45度线上。

当国外产品运往国内市场时运输费用越来越高时,g就趋向于零,表明运输费用的增加导致利润下降,进口商品销量必然会下降,曲线X2X2向下移动,结果是均衡点沿着X1X1的轨迹移向了X11轴,国内企业占据国内市场逐渐增大份额,最终的结果是完全没有外国商品进口,当然,这种极端的情况只有在横轴X11和国内反应函数的交点上才会出现。

但是,当国内企业销往国外企业市场的一定数量产品,在运输费用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就会发生部分成本或利润抵消,使X2X2曲线不至于下滑到极端的程度。

    该模型表明了在国内、国外市场上生产一种完全相同产品的情况下,即使成本完全相同,国际贸易也能够发生,而且,这里的双边贸易是可以在存在运输保险费用的条件下进行的。

对于运输费用问题,人们可能会想,在成本、售价相同的情况下,将产品运送过境,消耗掉了所使用的资源,增加了费用,该行为本身似乎变得毫无意义。

如果有这种直观的感觉,那么应该是错误的,因为当这种伴随着对资源的社会浪费时,也必然会有益于市场竞争的增进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双头垄断比垄断对社会造成的扭曲要小得多,重要的是,国外(内)企业为扩展自身的市场势力虽多花费了运输费用但产品打入了国外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会减少销售成本,而且在客观上会改变国内(外)企业市场的贸易结构,起到阻碍国内(外)垄断可能带来的社会福利下降的结果。

当然,撇开政府的国内市场保护政策不谈,一国宁愿增加运输费用将产品销往国外,本身就是对“将产品销往国外市场、提高占有率和减少垄断利润”博弈的结果,因此,不能单纯用“合算”的尺度来评价企业的商业行为。

    在前面的等式中,不变的边际成本并不是关键的因素,它们在两个国家中可以不必相同,在这里,只是在考虑边际成本处于可变时觉得不方便才假设是不变的,如果边际成本是在变小,对企业而言则更加有利,因为在规模收益增加的情况下,生产的边际成本随着企业生产量的增加而减小,销往国外部分的运输费用在整个垄断利润中比重会越来越小。

    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赋予了古诺模型新的内容,其推演过程及其所获结论将国际贸易理论推向了一个更高的研究水平,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布兰德—斯宾塞模型

    布兰德和斯宾塞在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行为,其中一种办法是会使垄断利润从一个外国生产者那里转移到国内的生产者手中来,由此,建立了布兰德—斯宾塞模型,在该模型中,布兰德—斯宾塞假定了一个拥有两个企业生产相同产品的行业,这两个企业位于两个不同的国家,同时把第三个国家作为自己的出口市场。

事实上,布兰德和斯宾塞在一开始就假定了所有销售和利润都是在第三国产生的,这个假定使得他们能够把一国生产者的利润增长(剔除补贴)与该国国民福利的增长等同起来,于是利润转移的问题就变为,一国政府的干预如何能够提高本国生产者从双头垄断的共同出口市场中获得更大利润。

    在布兰德—斯宾塞模型中的两个企业都假设以产量作为战略要素,双方都假设以古诺双头垄断行事,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布兰德—斯宾塞模型的均衡状态就取决于古诺(纳什)的结论。

但是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施塔克尔贝格发现的那样,双头垄断中有经验的一方,在预见到对方依据己方生产决策所作出的相应调整时,能够比单纯按照古诺双头垄断行为(囚徒的选择)的一方做得更好,即如果竞争的另一方愿意采取古诺双头垄断中的“依附的供应地位”(被称作为“施塔克尔贝格追随者”地位),那么供应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可以通过占据“独立的供应地位”而提高自己的利润(被称作为“施塔克尔贝格领导者”地位)。

布兰德和斯宾塞正是将这一思想用在了描述利润在国际间转移的模型之中,当两个企业在按照古诺双头垄断模型行事时,一国政府被假定向本国生产者提供出口补贴(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生产或运输补贴),促使本国生产者按照与施塔克尔贝格领导者相应的地位进行生产,另一国政府不为本国生产者提供补贴,此时的总产量应与施塔克尔贝格非对称双头垄断格局中的产量相同,一方面,由于一国政府的介入使该国生产者的产量有所提高,单位利润会下跌,另一方面,由于追随者产量的相应减少为“领导者”多生产出来的数量提供了空间,领导者一方的生产者在国外市场中的份额会上升,并提高其总利润水平,追随者的利润会随销售量减少而下降,单位利润也随之下降。

    布兰德—斯宾塞模型的核心内容可以用图2来表述,它描绘出了双头垄断格局下任何一方的反应函数,以及相对于国内企业的两条形状相同的利润曲线。

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双方的均衡状态在N点实现,这与古诺(纳什)均衡相似。

如一国对企业进行战略性政策干预,即给予的补贴扶持能够降低国内企业的生产边际成本或出口边际成本使这条反应曲线向右移动。

那么,新的古诺(纳什)均衡在补贴国内企业后有较高的产出水平和外国竞争者放弃部分市场的较低的产出水平上重新获得定位。

从国家最期望得到的结果来看,补贴的比率应该使均衡状态向S点移动,从N点分离出来的国内企业利润曲线与外国反应曲线在S点相切,表示出国内企业攫取了比通过N点的利润曲线更高的利润水平。

因此,政府干预使均衡点从N点移向S点时,国内企业的收入就会有所提高。

从一国来看,如果补贴的支出和增加的收入相互抵消时,该国利益在于占据到国外更多的市场份额。

    

    图2布兰德—斯宾塞利润移动模型

    但是,如果另一国家也对国内企业采取了相同的干预政策,即实行优惠的补贴措施,情况就会有所变化,这时,两个出口国都会选择“最佳补贴水平时的古诺(纳什)均衡(BrantierandSpencer,1985,p95)”,其结果对两方来讲都不会有更大的利益,从而,布兰德与斯宾塞得出了一个结论,即无论如何,政府间的“非合作对策对所有生产国来说都是次优的”,这就意味着从出口市场中获得的总利润少于双方合作的方案,共同的理想中的最优干预政策应是两个生产国都向本国生产商开征出口税,使该模型中的双头垄断反应曲线都向内移动,税率的最佳水平应该能够引导双头垄断者从古诺均衡移向一个较低的出口水平,这一有约束力的出口可以使出口国的福利达到最大化,一方面,国家通过限制出口增加国库收入,另一方面,出口企业由于增加了出口成本会提高在出口市场的售价,使出口售价保持在双头垄断的水平上。

当然,这一低水平数量的出口有赖于生产相同产品企业的卡特尔垄断组织的履行实施来加以完成,生产国要达到这种合作的程度难度很大。

    对该模型的分析表明,政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干预办法说明了“政府的行动能够改变由国内外企业参加的战略性游戏(Branderandspencer,1985,p95)”,它隐含着为了国家自身的利益,政府间的战略性政策游戏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博弈,以寻求国家间利益的古诺均衡点。

    收稿日期:

2007—03—15

    注释:

    ①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其机缘本钱会发生转变。

这种转变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机缘本钱递增。

即为了选择一生产方案所舍弃的另一方案是递增的,这是因为当咱们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所选取的方案时,就把愈来愈不宜于这一方案的资源用于该方案的实施,效率就会下降,或说不能不舍弃的机缘本钱愈来愈多,机缘本钱递增意味着,当本国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产量增加时,本国总会在该优势行业尚未实现完全专业化生产水平以前边际本钱就上升到等于边际收益的水平,达到了利润最大化,生产的进一步分工已无实质意义,从而使本国的生产不能达到完全专业化。

该观点更接近于贸易国的现实情形,即在现实中很少存在一国专门一种产品的情形,为此,对古典贸易理论关于国际分工中的完全专业化生产观点作出了重大的修正。

    ②最先出现的寡头垄断模型,是法国数理经济学家古诺在1838年创建的,其特点是以特殊规则的假定来推测产量,以求利润的最大化,假定十分严格:

(1)两个国家,两个生产者,均生产相同的产品;

(2)两个商品的边际本钱为零,即相同;(3)两个厂商面对相同的需求曲线(总需求是线性的),采用相同的市场价钱;(4)推测产量的变更为零;(5)每一方都按照对手采取的行动,并假定对手会继续如此行事,来做出自己的决策;(6)两家厂商都通过调整产量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

    ③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给了三位博弈论专家:

Nash,sehen和Harsanyi。

博弈论里最耳熟能详的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主要指:

在这一均衡中,每一个博弈参与人都确信,在给定其他参与人战略决定的情形下,他选择了最优战略以回应对手的战略,讲解“纳什均衡”的著名的案例之一就是“囚徒的窘境”,因此,囚徒窘境就成了在给定了对手方案时的最优选择的代名词。

在这里,主要指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在明白对方既定计划时按照最大利润原则不断调整自己的产量(销量)最后达到的市场均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