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 4.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5760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亮上的足迹》 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月亮上的足迹》 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月亮上的足迹》 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月亮上的足迹》 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月亮上的足迹》 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月亮上的足迹》 4.docx

《《月亮上的足迹》 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亮上的足迹》 4.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月亮上的足迹》 4.docx

《月亮上的足迹》4

《月亮上的足迹》4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

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

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t

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用一课时。

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重点讨论课

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

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

访太空的录相资料。

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

对,是我们的宇航

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

(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

球的全过程吗?

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畅谈:

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

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遥遥在望:

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

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即,靠近,接触。

指名学生用上列词语造句。

三、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第2题,其他同学在书上作好标记。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

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⑤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提问: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

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提问: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作者没有过多的

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

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四、组织讨论: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2.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

“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

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

第1题。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

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第2题,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

毫不费力。

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

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

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

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

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

让学生谈谈,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

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

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

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板书设计:

15.月亮上的足迹

朱长超

一(1、2)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将要发生的事件。

二(3-9)写飞船离开地球,向月亮奔去。

准备、登机、检查、起飞、飞行。

三(10—15)写飞船登月成功并写宇航员在月球表面上的活动。

四(16——20)写登月归来。

(刘英)

教学设计(B)

教学内容和步骤

组织学生先参观一次有关天文学知识的科普展览;或请有关的专家、学者给同

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及其取得的成果,为学习本课作准备。

一、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

这一真实历程的呢?

好,我们一起看课文《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指名学生复述登月过程中的几个阶段。

教者根据学生复述,板书其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有四个阶段:

1.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2. 离地球,飞向月球。

3.登月成功,开始工作。

4.胜利返航,畅谈感想。

三、再读课文,注意掌握记叙的细节。

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的细节。

教师提供时间线索,指名复述,其他同学完成下表。

(要求不看书填表)

时间事情的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对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时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再指名复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所做的几件事,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记。

明确:

宇航员登月后做了以下六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③树立登月记念碑。

④安装各种科学探测仪器。

⑤插上美国星条旗。

③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四、教师小结。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报道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以

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刚才,大家通过两次速读,便基本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读有所获,学有所得,学得不错。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2.办一份以介绍天文学知识为主的手抄报。

优秀者给予奖励,并将其手抄报张贴

在教室里,供大家阅览。

3.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畅谈昂首挺立遥遥在望可望而不可即

(刘英)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4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二、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用两课时教读和自读。

这一课中包括四首现代诗,不必每一首诗都讲透讲深。

一、教读《再别康桥》,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整齐,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

二、《死水》这首诗在教学时,教师着重介绍闻一多的“三美”主张,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吟诵来领悟其中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

三、《我爱这土地》和《赞美》两诗则让学生尽可能结合背景资料,动用关于意象概念和象征方法的知识,揣摩诗句度尝试自己进行评价。

(一)背景材料

1、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

在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据他自己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

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

他完全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

1922年2月,徐志摩离英返国的前    ,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1928年7月徐志摩重访英伦。

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一个人悄悄地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友人,遗憾的是,他要寻找的友人谁也不在,吸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情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同年11月,诗人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2、闻一多创作诗注重“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死水》一诗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有不同的解释。

一般认为,1922年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曾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

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伐统治下的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

“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

不对!

”正是这种现实冷却了他的爱和期望,面为本诗的深层根基。

(二)赏析资料

1、《我爱这土地》作于抗战初期。

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不禁令人驻足观望,凝神沉思。

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他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吟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可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韵,而是全靠诗人在无所依傍的财政部下作出的新的艺术追求。

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止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诗人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艾青这位“悲哀的诗人”(诗人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2、穆旦,原名查良铮,1918年出生,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

抗战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

1942年5月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

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抗战以来,穆旦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的考验,长沙到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状况的痛苦记忆。

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沉思(如他对战时中国农民非凡的忍耐力的注意)。

《赞美》充满了对坚韧的民族生存力的礼赞。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和讲析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来体味其中的诗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古人云: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徐志摩在语言形式上是追求艺术美的,但他不是钻到象牙塔中去艺术而艺术。

他有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

“他的人生观就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简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

二、教师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诵读课文。

教师做出提示: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

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诗歌轻盈的节奏。

2、播放录音,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

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

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

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

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

     明确:

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

诗人告别时,做了哪些事(动作)?

     明确:

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三、逐节讲析并评价。

(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

“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

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

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

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

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

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

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

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四、再次朗读,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格的音乐,同时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五、分组朗读,在组内评出读得最好的组员。

六、布置作业:

阅读《语文读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

2、训练学生揣摩《我爱这土地》和《赞美》的诗歌意象,读出诗歌意韵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死水》

《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柔美,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梦境”的康河。

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诵读提示:

《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

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字造句绘声绘色。

具有“三美 ”。

2、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3、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

(讨论)

明确:

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

(1)“死水”象征美国社会。

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

(2)象征北洋政府。

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

(3)象征黑暗的中国。

四、让学生结合赏析资料自读《我热这土地》。

提示:

注意读出其中缠绵而深沉的感情。

诗的第一节使用了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诗意层层深入。

第二节陡然来了一个大转折,就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乐谱最后一个休止符的意义,他吸够了气,蓄足了势,终于唱出了最高的一个音符。

五、做练习: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19999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0题)

1、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灯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2、关于“土地”、“河流”

《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雨霖铃》是一篇情真意挚的美文,对这首词的教学应做到以下三点:

  1、读  通过听录音,把词中的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然后通过学生的诵读,逐渐品味词中独特的意境美。

  2、赏  赏析这首词画意美应作为教学切入点,同时也是课堂教学重点,赏析拟分三层。

  ①意境赏析——柳词画意美;

  ②语言赏析——柳词语俗;

  ③风格赏析——柳词婉约。

  3、背  当堂检查。

二、设计实施:

  1、导入新课:

  2、明示学习目标:

(投影)

       3、简介作者:

(投影)

  4、听录音:

  ①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用七个字概括)

  ②分别划出写景和写情的句子。

  5、学生诵读(个别读、齐读)。

  6、意境赏析:

  △长亭  兰舟  江水  寒蝉  (实景)

  △杨柳岸晓风残月

   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景

   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7、语言赏析。

  ①写景   ②写人   ③写情

  8、风格赏析。

  比较婉约派与豪放派词的不同,看出婉约派词的特点。

  9、学生诵读背诵。

  10、课堂检查。

  11、课堂小结。

  12、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雨霖铃》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标 

1 通过预习使同学能了解澳门的有关知识 

2 能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 能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分析为主,老师加以指导和.总结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学们,我相信刚才的旋律你们都十分熟悉,他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那你们想一下,国歌在什么场面之下演奏最能感动人呢?

(同学回答)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其实你们刚才听的国歌曾经就在澳门回归的现场演奏过,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在澳门回归的那一天,你门都举行了哪些活动啊?

 

二 、的确,在那一天的中国处处是欢歌笑语,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之前澳门同胞们都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

下面我们就追随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澳门同胞的苦难和抗争!

 

三 、朗读课文,找出诗歌中你们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并说明你们的理由。

 

太久了/依然/梦寐不忘 

四 、再把课文朗读一遍,结合文中插图分析图中那些画面给你的感触最深?

 

面容憔悴但目光坚定的学者 

面容狰狞且趾高气扬的侵略者 

阴森森的铁制的刑具 

五 、为什么这些东西会给你震撼呢?

 

学者既是闻一多的写照,也是广大澳门同胞的写照 

侵略者和刑具是澳门同胞受苦受难最好的见证 

六、 同学说的都不错,那请你们在把课文读一下,然后思考:

 

1 从你们的震撼中可以发现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见前面的古文) 

2 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加强这种表达效果的呢?

(通过拟人手法,把祖国比成母亲,通过最普通但是又最感人的母子之情来增强这种表达效果) 

七、 看来同学都已经对诗歌的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题目既然是“七子之歌”那我就请哪位同学唱一下?

 

八、 和书后面的光碟上的录音对比,说说你认为哪一首最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各抒己见) 

同学唱的:

感情直露 

光碟上面的:

委婉曲折 

九、 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之下,澳门已经顺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那你们想一下,闻一多的“七子归来”之愿望实现没有啊?

(台湾) 

十、 确实,当其他六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安然入睡 时,台湾正隔着台湾海峡孤苦地望着自己的母亲,台湾回归我相信也是各位同学最大的愿望,那我们假设明天台湾就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了,作为漂泊多年的游子,它最可能说的话是什么?

思考几分中,用最简洁的话说出来。

 

十一、同学门说的都不错,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台湾之回归一定回实现,让我们静静地等待着吧!

这一节可就上到这里,下课!

 

作业设计:

 

思考:

澳门的回归对祖国和澳门本身有那些巨大的影响?

 

注:

老万,最好花一节课先把前面的古文和其他六子讲一下,备得不好,仅做参考吧。

《七子之歌》教学设计1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