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答案前九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5488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答案前九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政治经济学答案前九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政治经济学答案前九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政治经济学答案前九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政治经济学答案前九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答案前九章.docx

《政治经济学答案前九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答案前九章.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答案前九章.docx

政治经济学答案前九章

导论政治经济学述要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就构成生产方式

2、劳动对象: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将劳动力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劳动资料:

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4、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5、经济规律: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B)

A交换B生产C消费D分配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C)

A.生产力B.物质资料生产C生产关系D社会形态

3、从劳动过程看,正在修配厂检修的载重汽车是(C)

A运输工具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固定资产

4、人类各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是(A)

A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B价值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D按劳分配

5、在中国古书中,“经济”的含义是(A)

A经国济民B家庭管理C庄园管理D社会经济

6、生产关系的基础是(D)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B产品的分配关系

C产品的交换和消费关系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7、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A)

A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B劳动方式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C阶级之间斗争和对抗的规律D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8、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

A生产工具B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C科学技术及其应用D劳动者

9、下列生产资料属于劳动对象的是(A)

A原材料B厂房C工具D机器设备

10、生产资料是指(B)

A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之和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和

C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之和D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之和

三、多项选择题

1、现代经济的基本含义是指(ABCDE)

A  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等活动B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

C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D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E节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是(AD)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德国古典哲学C历史唯物主义

D空想社会主义E辨证唯物主义

3、劳动资料包括(ABC)

A运输工具B道路C建筑物D种子E棉纱

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ABE)。

A它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B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C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D人们可以废除、改造和制造经济规律

E.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5、生产关系是(ADE)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B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D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E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四、辨析题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正确P7)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产品的分配形式。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是指科学技术本身属于生产力一个独立的实体性要素。

(错误。

科学技术本身不属于生产力一个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它必须与其他实体性要素如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相结合才能推动生产力的作用。

3.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都是客观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差异

(错误。

与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有两个主要特点:

一是经济规律会随经济条件的变更而变化:

二是经济规律的作用发挥会受到人的认识能力和利益关系的制约。

4.人们的劳动能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错误。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五、问答题

1、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P7-10)

答: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包括三方面: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③产品的分配方式。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P6—7)

答:

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活动。

  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因为:

  第一,人类要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3、试述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P6--7)

答:

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劳动资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手段。

劳动资料是一个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庞大物质系统,其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使用劳动工具所加工的一切对象。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结合起来就构成生产资料,这是生产力中的物的要素,劳动者是生产中人的要素。

在上述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要素,因为劳动者是生产活动的主体,生产工具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生产资料只有在劳动者的掌握和作用下,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生产资料在生产力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

4、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P7—8)

答: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生产力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有生产关系相应的发展变化。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一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过时的生产关系,迟早要被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二是新的生产关系也只有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才能确立和巩固。

三是超越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人为地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长久保持下去。

第一章商品

一、名词解释

1、交换价值:

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抽象劳动:

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4、商品经济:

以商品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的能力或劳动生产的效率,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表示。

二、单项选择题

1、商品经济社会最简单、最普遍和最基本的关系是(B)

A阶级关系B商品交换关系C货币关系D竞争关系

2、商品区别产品的本质的特有的属性是(C)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剩余价值

3、马克思指出:

“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段话说明(A)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4、某地连续干旱,农民采取各种措施,如打深井、扩大灌溉面积等,保证蔬菜的供应,但蔬菜价格普遍上涨,造成蔬菜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是(C)

A蔬菜价格的放开B蔬菜的供不应求

C蔬菜价值增大D蔬菜运费增加

5、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B)

A软件磁盘本身B软件的有用性

C购买软件的货币D应用软件的计算机

6、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D)

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条件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7、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B)

A具体劳动而增殖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C抽象劳动而增殖D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8、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A)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9、商品价值量是由(D)

A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剩余劳动时间决定

C个别劳动时间决定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0、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1、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是(C)

A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于价值的大小B价值的大小决定于使用价值的大小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D使用价值与价值二者互相决定

12、两种商品能够交换,是因为(D)

A都能满足人们的需要B都有一定量使用价值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13、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A)

A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B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C不同劳动过程中相同的劳动形式D生产商品的两次劳动

14、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C)

A价值和价格始终一致B价格和价值始终不一致

C价格和货币的价值有关D价格和货币的价值无关

三、多项选择题

1、商品是(BCE)

A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B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C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D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E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

2、决定劳动生产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是(ABCDE)

A劳动者的技能的熟练程度B科技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

C经营管理水平D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E生产的自然条件

3、商品的交换价值是(CD)

A一种商品价值与另一种商品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B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C一种商品使用价值与另一种商品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D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E商品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4、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有(ABCD)

A商品价值的变化B货币价值的变化C供求关系的变化

D市场竞争的变化E商品使用价值的变化

5、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和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CE)

A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E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并制约供求关系

6、具体劳动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AC)

A生产出商品的使用价值  B形成商品的价值C转移商品的价值     

D实现了劳动力的价值E创造剩余价值

四、辨析题

1、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个商品的价值量。

(错误。

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降低单个商品的价值量。

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错误。

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不一定有价值,如股票、土地等。

3、不同商品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

(错误。

不同商品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

五、问答题

1、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P17—22)

答:

(1)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基本概念)

(2)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3)关系:

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怎样的?

(P25)

答: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反方向运动。

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多,但劳动生产率无论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因此,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同生产它所消耗的劳动量成正比。

3、试述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学说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答:

(1)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2)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目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4)劳动两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首先,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4、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答:

(1)以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存在条件,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有性质,是私人劳动;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又是相互联系和互相依赖的,私人劳动的总和构成了社会总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质。

(2)私有劳动要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只有通过交换。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4)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第二章货币

一、名词解释

1、货币:

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价值尺度:

货币在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3、价格标准:

又叫价格标度,是为计算商品价格而确定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4、价格: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与商品价值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5、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作用

6、价值规律: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实现的规律。

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7、货币流通规律:

决定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是金融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8、纸币:

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9、通货膨胀: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或流通中的纸币过度发行而引起的通货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10、通货紧缩:

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即物价出现负增长。

二、单项选择题

1、商店里出售的各种商品,都有价格标签。

这些价格标签表明货币是在执行(A)职能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储藏手段D支付手段

2、一本书售价18元5角,这里“元”、“角”是(A)

A.价格标准       B.价值尺度   C.观念货币        D.货币价值

3、随着货币层次的增加,货币的流动性(A)

A递减B递增C不变D可能递增可能递减

4、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C)

A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B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C自身也有价值   D可作为支付手段

5、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12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C)

A实在的货币B信用货币C观念上的货币D现金

6、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是(C)

A顾客用10元钱可购买5斤苹果B顾客购买5斤苹果,一周后付款

C顾客用10元钱购买了5斤苹果D顾客向水果店以每斤2元的价格预定5斤苹果

7、货币的产生是(C)

A由金银的天然属性决定的B人们相互协商的结果

C商品交换过程中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D国家的发明创造

8、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C)

A金或银B观念上的货币C现实的货币D足值的货币

9、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B)

A具有使用价值B也是商品,具有价值C是金银D能够分为若干等份

10、纸币流通规律是(A)

A纸币发行量应当等于商品流通对于金属货币的需要量

B纸币发行量应当小于商品流通对于金属货币的需要量

C纸币发行量应当大于商品流通对于金属货币的需要量

D纸币发行量与商品流通对金属货币的需要量无关

11、不同商品生产者按同一价格出售同一商品,有的赚钱、有的亏本,根本原因(C)

A出售商品的质量不同B出售商品的价格不同

C个别劳动时间不同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

12、相等重量的黄金和生铁,黄金的价值大于生铁,从根本上说是因为(B)

A黄金的使用价值比生铁的使用价值大

B生产黄金的劳动消耗比生产生铁的劳动耗费大

C黄金的体积小于生铁D黄金可以充当货币,生铁却不能

1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B)

A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B价值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D按劳分配

14、在1把斧子=1只绵羊这个等式中,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位置上的是(C)

A斧子B绵羊C1把斧子D1只绵羊

三、多项选择题

1、某消费者的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有(BCE)

A购买商品房,合同约定房价30万元B按购买合同约定,第二年付房款10万元

C缴纳房屋契税9000元D在装饰材料市场现购材料5万元

E交纳车库租金200元

2、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ABE)

A是把货币作为财富代表退出流通进行贮藏B只能是具有价值的金银货币

C可以是纸币或观念上的货币D会使流通中的货币减少使商品销售困难

E会自发地调节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量

3、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ABD)

A流通中的商品量B商品的价格水平C商品网点的多少

D货币本身的流通速度E商品的流通速度

四、辨析题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和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正比。

(错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和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2、通货紧缩可以使消费者以更低廉的价格获得所需要的商品,因此通货紧缩不会像通货膨胀那样对经济运行产生很大的破坏力。

(错误。

通货紧缩依然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很大的破坏力。

通货紧缩的后果:

(1)持续的通货紧缩会使消费者推迟购买,以等待更低价格的出现,使产品销售困难,生产信心缩减。

(3)产品供给过剩的矛盾会迫使企业削减生产,从而造成开工不足,导致就业减少。

(4)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因失业增加会相应减少,并出现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

(5)会引发银行业危机,大大提高实际利率水平,引发企业破产的浪潮,以至于使局部的债务链条中断,从而导致整个信用体系的紊乱甚至崩溃,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或萧条。

五、问答题

1、货币有那些职能?

(P39--44)

答:

货币有五大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各自的概念需答出)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决定因数及其变动与货币需要量变动的关系是什么?

答;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下列因素:

一是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2)商品价格与商品数量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

在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这就是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3、纸币流通规律及其基础是什么?

答:

(1)纸币流通规律是指流通中纸币总量所代表的价值量决定于货币需要量的规律。

(2)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由于纸币是金属货币的符号,它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

纸币发行量应根据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货币需要量来确定。

4、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答:

(1)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2)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使其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而成为价值规律在价值实现中的表现形式。

(3)一般作用:

第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4)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具有局限性和破坏性,并不能保证社会生产“自然地、和谐地”进行。

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价值规律作用范围、程度和形式都有所不同。

六、计算

年内商品价格总额为14000亿元,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为3500亿元,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4000亿元,互相抵消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2500亿元。

根据经验统计测定单位货币每元年平均流通次数为8次,当年发行纸币2000亿元。

试计算:

(1)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

   

(2)纸币每元贬值了多少?

纸币贬值后每元值多少?

   (3)请写出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公式。

  (4)通过上述的计算,说明了纸币流通规律与货币流通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解:

根据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

当年所需要的货币流通量:

(14000+4000-3500-2500)÷8=1500亿元

纸币贬值后每元值=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发行货币量

1500亿元÷2000亿元=0.75元

1元-0.75元=0.25元

答:

(1)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为1500亿元。

(2)纸币每元贬值了0.25元;纸币贬值后每元值0.75元。

(3)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公式是: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用公式表示:

M=PQ/V

(4)通过上述的计算,说明了纸币流通规律是以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因为纸币只是价值符号,其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银的实际流通数量。

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即出现通货膨胀。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名词解释

1、资本:

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2、剩余价值:

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3、不变资本:

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形态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不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4、可变资本:

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5、超额剩余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