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掷骰子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751390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帝掷骰子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上帝掷骰子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上帝掷骰子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上帝掷骰子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上帝掷骰子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帝掷骰子么.docx

《上帝掷骰子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帝掷骰子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帝掷骰子么.docx

上帝掷骰子么

上帝掷骰子么?

1887年,赫兹通过在两个铜球之间引发震荡电场,在房间另一端的接收器上激发出电火花,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

这是麦克斯韦理论的胜利,麦克斯韦公式,美妙的像是上帝亲手写下的诗歌。

关于光的微波大战

在古希腊,人们认为光是从我们眼睛里发射出去的东西,当到达了物体,物体就被我们看见了。

这解释不了暗处无视野,也解释不了闭上眼睛无光亮。

罗马时代,之所以可以看到物体,是光从物体上反射进入眼中的结果。

小孔成像。

而“光在本质上究竟是什么东西”一直未曾得到解答

1、光的粒子性最早发源于古希腊,认为光是一束非常小的粒子流。

2、中世纪过后,光的波动学说被提出,但仍有一个基本难题,那就是波必须有介质。

从而我们假设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介质——以太。

Round1:

胡克、惠更斯与牛顿

1704年,牛顿出版了自己的《光论》,将光的色散解释为不同颜色微粒的混合和分开从粒子的角度解释了薄膜透光、牛顿环及衍射,对波动学说提出了驳斥。

惠更斯和胡克的光环转瞬即逝。

——那时的牛顿,已经不是那个可以再评议会上被人质疑的青年,那时的牛顿,已经是出版了《数学原理》的牛顿,是发明了微积分的牛顿,那个时候,他已经是国会议员,皇家学会会长,已经成为科学史上神话般的任务,在世界各地,人们对他的力学体系顶礼膜拜。

Round2:

波动反击

托马斯杨:

杨氏双缝的反击。

两列波在波峰和波谷叠加时,会出现抵消。

这个实验绝对是物理学史上最经典的五个实验之一。

菲涅尔:

提出光是一种横波(类似水波,振子作相对传播方向垂直运动的波),而不是胡克提出的纵波(类似弹簧波,振子作相对传播方向水平运动的波),完美的解释了光的衍射。

此理论应用于圆盘衍射时,会在阴影中出现亮斑,在组委会评委泊松的眼里看来十分荒谬,

而这就是后来的泊松亮斑。

波动学说现今唯一的问题:

波传播的介质,以太究竟是什么?

但是波动学说被糊弄过去了

1856,1861和1865发表了三篇关于电磁理论的论文,这是麦克斯韦开天辟地的杰作,它在牛顿力学的大厦上又完整建立起了另一座巨构,光是一种电磁波。

而赫兹最终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著名的麦氏方程刚一问世,就被世人惊为天物,它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对称、优美使得每一个科学家都陶醉在其中,玻尔兹曼更情不自禁的引用歌德的诗句,:

“难道是上帝写的这些么?

物理学征服了世界,在19世纪末,它的力量控制着一切人们所知的现象,古老的牛顿力学城堡历经岁月磨砺风雨吹打而始终屹立不倒,从天上的星辰到地上的石块,都毕恭毕敬的遵循着她制定的规则。

在光学方面,波动学说统一天下,电磁理论将它的光荣扩大到了整个电磁世界;热的方面,热力学三大定律已经成型,在天才的努力下,分子运动论和统计热力学也被成功的建立起来了,而这一切都彼此相符,互相包容,形成了经典物理的大同盟。

经典力学、经典电动力学和经典热力形成了物理世界的三大支柱,他们构筑起了一座华丽雄伟的殿堂。

19世纪的物理学天空中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经典物理帝国的繁华和自负空前绝后。

你以为这是永恒的色彩,但一切不过是众神的黄昏。

两朵乌云

开尔文:

动力学理论断言,光和热都是运动的方式,但现在这一理论的优美性和明晰性却被两朵乌云遮盖。

这两朵乌云,分别是指经典物理在光以太和麦克斯韦—玻尔兹曼能量均分学说上的难题。

1.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若有以太存在,则它作为绝对静止的参考系,当地球运动时,会有“以太风”的存在。

可是,结果什么都测不到。

这是物理学史上最有名的失败实验,以太这个概念是经典物理学和经典时空观的基础,而其支柱被一个实验的结果无情的否定。

2.黑体辐射实验和理论的不一致。

物体的辐射能量和温度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是黑体辐射公式想要解决的问题。

而在电磁波的理论之下,科学家们得到了两个公式,一个只符合长波,一个只符合短波。

当时人们无法预见,这两朵乌云马上要把他们从豪华舒适的宫殿中驱逐出来,给物理学带来伟大的新生,并重新建造起两幢更加壮美的大厦。

第一朵乌云,导致了相对论革命的爆发

第二朵乌云,导致了量子论革命的爆发

从数学开始,推倒物理。

普朗克开始从数学上整合了长短波的公式,在实验中获得了数据的成功,而普朗克开始研究这个正确答案背后的物理意义。

在人生的分水岭上,普朗克拿出了自己最大的决心和勇气,做好了抛弃经典物理的准备,但他终于获得了公式背后的意义后,整个物理学和化学都将被彻底的摧毁和重建,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必须假定,能量在发射和吸收的时候,不是连续不断的,而是分成一份份的”

普朗克方程倔强的要求,能量不能是无限连续的,必须分成有限的一份份,这就是普朗克常数h=

J·s

普朗克是一个时代的幸运儿,尽管他潜在已经做好了抛弃经典物理的准备,但是他却不能回答和挖掘自己找到的答案。

普朗克始终觉得量子的假设不是物理真实,他从一个革命的创始者最终走到了时代的反面。

而普朗克的保守态度也并不是偶然,而是量子的思想太惊人,太过于革命,不少天才触到了它的枝桠,却走到了保守的一方。

他们像是洞穴预言里第一批转过身的人,却因为火光的刺眼,而又再度回到黑暗的角落。

量子流星

微波战争仍在继续

Round3: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光电效应被证实——能不能从金属中打出电子,由光的频率决定,打出多少,强度决定。

麦克斯韦理论在光电效应的泥潭面前难以逾越,而那个时代,恰恰是爱因斯坦的时代。

爱因斯坦阅读了普朗克的论文,而提出了光量子。

从光量子的角度出发,一切变得简单明了,频率更高的光线,它的单个量子拥有更高的能量,因此当它的量子作用到金属表面的时候,就能够激发出拥有更多动能的电子,强光包含了更多数量的光量子,所以可以激发更多的光量子。

而低频光每一个量子都不足以激发电子,所以光强更多也无济于事。

光以量子的形势吸收能量,没有连续性,不能累计,一个量子激发出一个对应的电子。

爱因斯坦之后,补刀的是康普顿的X射线研究

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被自由电子散射之后,一部分波长不变,一部分波长变长。

他引入光量子后,得出波长改变的原因是光子和电子碰撞引起的。

光子像普通的小球那样,不仅带有能量,还具有冲量,使得电子能量增大,光子能量(频率)减小,从而波长增大。

Round4:

原子模型

J·J·汤姆逊发现了电子,首次提出原子可分割——葡萄干布丁模型

原子球状,带正电,负点电子镶嵌于圆球上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原子必定有坚硬密实的核心。

带正电,集中大部分质量,占据位置小——行星系统模型

一个占据了绝大部分质量的原子核在原子中心,而带负电的电子沿特定轨道围绕其运行。

可是这样的体系毫不稳定,它会不可避免的释放出辐射能量,而最终导致电子将的坠毁。

波尔利用量子物理的理论,让这样的系统稳定下来。

电子的轨道必须是量子化的,不能连续而任意取值,电子在内部轨道上进行跃迁时,会释放出或吸收符合巴尔末公式的能量。

使得释放出的光谱有特定的波长

“分形宇宙”

但波尔理论无法解决原子谱线分裂问题,也只适用于一个电子的原子模型。

德布罗意想要在波尔的原子模型自然的引进一个周期的概念,赋予电子一个基本性质,让电子自觉地表现出周期和量子化现象。

电子存在内在频率,就在研究频率时,德布罗意发现电磁在前进时,总是伴随着一个波——德布罗意波。

电子被证实是一种波。

随着德布罗意波的衍射实验被证实,微波理论再次参战,但威尔逊云室和电子捕捉装置仍满足电子的经典粒子假设

那个带领我们穿越物理学迷雾的人,后来回忆说。

1924年到1925年,我们在原子物理方面虽然进入了一个浓云密布的领域,但是已经可以看到微光,并展望出一个令人激动的远景。

——维尔纳·海森堡

在大时代的黎明到来之前,总要经历这样深深的黑暗。

海森堡利用不遵守交换律的矩阵运算带入到经典物理学公式,可以自然推导出量子化的原子能级和辐射频率。

但海森堡认为矩阵运算本身并未有意义,只是用数学契合物理定律的工具。

狄拉克利用泊松括号将矩阵运算进行简化和证明。

对于反常赛曼效应,也就是原子谱线分裂的问题,曾经要求引入0.5的量子数,为此,泡利不相容定律被提出

1924年,泡利发表了他的“不相容原理”:

原子中不能有2个电子处于同一量子态上。

简单来说,泡利原理就是电子除空间运动状态外,还有一种状态叫做自旋。

电子自旋不可以简单地比喻成球的自转,而是电子的固有属性(内秉属性),是空间外的另一个维度的物理量。

电子自旋有两种状态,常用上下箭头表示自旋状态相反的电子。

在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而且它们的自旋状态相反。

海森堡用矩阵力学处理了自旋模型,大获全胜

可是这样的模型,无疑将电子又拉入了粒子领域

人们后面讲述那个年代,像是在讲述一个童话故事。

物理学家们一个个都被洪流冲击的站不住脚,节奏快得几乎不给人喘息的机会,爆炸性的概念一再被提出,每一个都足以改变整个科学的面貌。

那是理论物理的黄金年代,英雄们留下的基业,永远让后人心神向往。

薛定谔,将电子看成德布罗意波,用一个波动方程去表述它——薛定谔波函数。

原子的光谱可以从波动方程被推导出来,而不是需要利用复杂的矩阵运算。

从薛定谔波方程可知:

电子有着一个内在的波动频率,所以假如电子有了某种固定的圆形轨道,这种轨道的大小显然也只能是某种特定长度。

矩阵力学,波动力学,量子力学的内战开始。

很快,人们发现,波动方程和矩阵能够互相推导,但他们在事实的假定上却截然不同

世界是离散的,不连续的,粒子的?

还是连续的,粒子的特性不过是波的衍生物?

下一个争论在于,薛定谔波动方程中的

究竟是什么?

波恩突然神秘的笑了,我猜,这里面藏着的是骰子。

波恩:

的平方,代表了电子在某个地点出现的概率,电子本身并不会像波那样扩散开去,但它的出现概率却像一个波,严格按照

的分布所展开。

成群的电子穿越双峰,按照

的概率分布,显示出衍射的波的特质。

究竟电子出现在那里,我们无法确定,我们只能预言概率而已。

我们只能预言概率而已。

这无疑是对古老物理的一种大不敬,从伽利略牛顿以来,一切的一切都在物理定律的监视下一丝不苟的进行,我们的定律和方程能够毫不含糊的预言和推算。

19世纪初,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用牛顿方程计算出了行星轨道后,把它展示给拿破仑看,皇帝问道:

在你的理论中,上帝在哪儿呢?

拉普拉斯平静的回答:

陛下,我的理论不需要这个假设。

这是科学最光荣最辉煌的时刻之一了。

科学志得意满。

上帝在物理学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一切都是由物理定律来统治的,上帝被物理学赶出来舞台。

拉普拉斯妖

拉普拉斯想象,假如我们有一个妖精,一个大智者,或者任何拥有足够智慧的人物,假如他能够了解在某一个,这个宇宙所有分子的运动情况的话,那么他就可以从正反两个方向推演,从而得出世界任何时刻的状态,对于这样的智者来说,没有过去未来的区别,一切都历历在目。

而波恩的不确定理论告诉我们,我们无论将电子的初始状态和环境问题计算的再精确,我们也不能预言电子最后的准确位置,这种不确定深藏在物理定律本身内部的一种属性。

这已经不是推翻某个理论的问题,而决定论是那时整个科学的基础,量子论无疑挑战了整个科学。

海森堡测不准定理——不确定性原理。

当我们观测物体的位置时,也就是“看到”,光子从光源出发,撞到电子,然后反弹到你的眼睛里,当我们派遣光子去执行观测的任务时,我们剧烈的改变了它的速度,也就是动量,所以我们没法同时的知道每一个电子的位置,同时知道它的动量。

位置和动量,不论我们亲近哪个,都会急剧的疏远另一个。

海森堡说:

理论限制了我们能够观测到的东西,而不是实验导致的误差。

同时测量到准确的动量和位置在原则上都是不可能的。

测不准原理本身并不能证明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

波尔的互补理论

玻尔从而说:

电子的真身?

电子的本来面目?

电子的终极理念?

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词汇,对于我们来说,唯一知道的只是每次我们看到的电子是什么。

我们看到的电子呈波动性和粒子性。

我一点也不关心电子本来是什么,我觉得那毫无意义,我也不关心大自然本来是什么,我只关心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大自然是什么。

关于电子,关键是我们如何观测它,而不是它究竟是什么。

电子究竟是例子还是波,那要看你怎么观测它,你要问我它本来是什么?

让本来见鬼去吧。

电子的本质是暧昧的,但一旦确立了观测方式,它的性质就是确定的。

微波战争以这样戏剧化的方式收场,玻尔的互补理论,波恩的概率解释,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共同构成量子论哥本哈根解释的核心,至今仍然深刻的影响着我们对于整个宇宙的终极认识。

假如你不为量子论而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

哥本哈根解释

量子论的破坏力相当惊人,在概率解释,不确定性原理和互补原理这三大核心原理中,前两者摧毁了经典世界的因果性,互补理论和不确定性原理合力捣毁了世界的客观性和实在性。

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各个不如,违背我们的理性思维,但却能解释量子世界一切不可思议的现象。

至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取代哥本哈根解释的地位,也没有人能证明哥本哈根解释错了。

物质波,德布罗意波当然存在于所有物质之中,对于微观粒子来说,动量很小,波长不能忽略,但普通物质波波长微乎其微。

观测坍塌:

在我们观测电子以前,它实际上处于一种叠加态,所有关于位置的可能性叠加在一起,弥漫到整个空间中,而我们真的去看它的时候,试图测量电子的位置,它原本按照薛定谔方程演变的波函数

便立即按照概率分布坍缩,所有可能瞬间集中到一个点。

在你观测的那一刹那,电子的波函数便进行了坍塌。

严格来说,电子在没有观测的时候什么都不是,只有数学可以描述它,而只有在观测时,它才是实在的。

 

玻尔VS爱因斯坦

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在比利时召开,量子论的问题迎来了大决战,从黄金年代走来的老人,革命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反叛青年,经典体系的庄严守护者,新时代的冒险家,终于要做一个最终了断,世纪大辩论的序幕即将拉开,像一场熊熊大火燃烧不已。

1、第五届索尔维会议

“老头子不掷骰子”

爱因斯坦之处,目前存在两种观点,I,这里没有电子,只有一团电子云,他是一个空间中的实在,为德布罗意—薛定谔所描述。

II,的确有电子,而

是它的”几率分布“,电子本身不扩散到空中,而是它的几率波。

虽然II较I更为完备,但是仍然必须被反对,这种随机性表明,同一个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不同的记过,而感应屏上的许多区域要同时对电子的观测做出反应,这似乎暗示了一种超距作用,违反了相对论。

在海森堡和其他人的回忆录中记载,爱因斯坦想一个弹簧玩偶,每天早上都带着新的主意,从盒子里弹出来,而波尔则从哲学中找到工具,把对方所有的论据都一一碾碎。

爱因斯坦在那次会议的讨论中,他是不服气的,他如此虔诚的信仰因果律,以致决不能相信哥本哈根那种愤世嫉俗的概率解释。

爱因斯坦嘲笑玻尔,难道你真的相信上帝的力量要靠掷骰子?

2、第六届索尔维会议

爱因斯坦瞄准的是量子论的精髓——测不准原理。

光箱实验:

想象一个箱子,上面有一道小孔,我们可以控制每次只允许一个光子从箱子里飞到外面。

足够小,而箱子轻了

,根据

,可以得出精确的时间和能量,则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

不成立。

第二天,量子的胜利便来到了。

玻尔之处,一个光子跑了,箱子质量改变,我们如何测量

用一个弹簧秤,设置零点,然后看箱子的位移,假设位移为

,此也为箱子在引力场中移动的距离,但根据广义相对论的红移效应,这样的话时间的快慢也要随之改变。

根据相对论理论和质能公式,恰恰能得到海森堡测不准关系。

爱因斯坦忽略了广义相对论的红移效应,引力场可以使原子效率变低,等效于时间变慢,当我们测量一个很精确的质量的时候,很大程度改变了箱子里的时钟,导致时间难以精确测定。

停止争论把,上帝真的掷骰子,随机性是世界的基石,当电子出现在这里的时候,它是一个随机的过程,并不需要有谁给他加上难以忍受的条条框框,全世界的粒子和波都得到了解放,从牛顿和麦克斯韦的剧本中挣扎出来,他们和观测者玩捉迷藏,在他们背后融化成概率波弥散开去,神秘的互相渗透和干涉。

当观测者睁开双眼,他们又出现确定的原型。

这样的游戏有着自己的规则,那就是波动方程和不确定性理论,而统计规律则把微观上无法无天成为宏观上的井井有条。

3、1935年《量子力学对于物理实在的描述可能是完备的么?

爱因斯坦从职责哥本哈根理论的错误,转到了不完备。

量子纠缠的前身:

让我们想象一个大粒子,它是不稳定的,很快衰变成为两个小粒子,向两个方向飞去。

我们假定这两个粒子的自旋,分别为”左“和”右“,一定是相反的,以保持总体守恒。

但在我们没有观测任何一个之前,他们都是不确定的,只有一个波函数可以描述他们,两个粒子都是混合态,自旋的左右都是可能性。

当他们都飞到的宇宙的两端,我们观测其中一个,则一个粒子的状态被确定下来,比如为”左“,那么此时,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一定是”右“,但他们之间可能已经相隔万年,那么他们如何做到及时的互相通信,使得粒子A坍缩后,一刹那,粒子B毅然坍缩成右呢?

爱因斯坦认为,既然不可能有超过光速的信号存在,那么说粒子A和B在观测前是不确定的幽灵,显然难以自圆其说。

但即使到了爱因斯坦的这个程度,他和玻尔在量子论上的世界观仍然不同,爱因斯坦仍然有经典的实在影像,认为存在电子这个小球,它有自旋的实际情况,只是概率混合。

但玻尔的意思是,在观测之前,自旋的粒子完全不存在,在观测之前,两个粒子—不论相隔多远—仍然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他们仍然必须被看做母粒子分裂时的部分,直到观测之前,他们独立的粒子都不存在。

这是爱因斯坦和玻尔思想基础的尖锐冲突,玻尔认为,没有观测的时候,不存在一个客观独立的世界,所谓实在,只有和观测手段联起来才有意义,在观测之前,没有“两个粒子“,只有一个粒子,直到我们观察了其中一者,两个粒子才变成真实,变成客观独立的存在。

并不存在超光速的信号,两个遥远粒子本是一体,无需传递信号。

电子的系统没有实在性,而不是没有定域性。

薛定谔的猫,微观到宏观的转换是一场噩梦

霍金曾说,当我听说薛定谔的猫的时候,我就跑去拿枪。

这是一个噩梦般的猫试验。

对于哥本哈根提出了辛辣的质疑。

一个粒子在测量之前,状态模糊不清,处于各种可能性的混合态,比如一个放射性原子,它何时衰变完全是概率性的,只要不观察,它就是个函数。

薛定谔想象了一个巧妙的密闭盒子的装置,将粒子放置其中,每当原子衰变放出一个中子,他就打破箱子里一个毒气瓶,同时箱子里有一只猫,如果原子衰变了,那么猫就死,没衰变,猫就活着

而当我们没观测时,那个原子处于衰变和不衰变的的叠加状态,从而猫也是一种死和活的混合态。

薛定谔的实验把量子效应放大到了我们的日常世界,这才是其可怕之处。

1.一切的一切。

当我们不去观察的时候,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叠加态?

2.这样的话,猫是一种什么感受?

他会不会说,对,我当时变成了概率波?

3.奇怪,为什么猫不能是粒子的观测者?

观测是什么?

1、什么才算是观测行为?

2、仪器本身也是不确定性粒子构成的,被测量的波函数坍塌了,仪器的波函数还在。

观测者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

观测毛?

3、人的意识才能触动坍塌?

灵与肉与笛卡尔?

这不是逗么?

惠勒的延迟实验:

光子通过第一块半透镜的方式,可以由是否在终点放置第二块半透镜来决定,而放置第二块的时间可以在光子通过第一块半透镜之后。

“任何一种基本量子现象,只有在被记录后才是一种现象。

我们可以在事情发生之后,再决定它可以怎样发生,而过了几年,这个实验真的被做出来了,这说明,宇宙的历史,可以在它实际发生之后才被决定应该怎样发生。

这样一来,宇宙本身是由一个有意识的观测者创造出来的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人择理论:

这条原理很复杂,但简而言之,即谓正是人类的存在,才能解释我们这个宇宙的种种特性,包括各个基本自然常数。

因为宇宙若不是这个样子,就不会有我们这样的智慧生命来谈论他。

测量探讨走入了是加强版的人择理论,也就是参与性宇宙。

“意识”与“延迟控制”不仅表明我们的存在影响了宇宙的性质,更甚,我们的存在创造了宇宙和它的历史本身。

各种宇宙常数首先是一个不确定的叠加,只有被观测者观测到后才能变成确定,这样一来,他们又必须保持在某些精确的范围内,以便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我们更好的观测。

我们选择了宇宙,宇宙创造了我们,这是“自指”或“自激活”,意识的存在反过来又创造了它自身的过去。

踢开观测者

波函数的叠加态如何成为确定事实?

如果我们去掉所谓的“观测带来的坍塌”。

那我们接下来的脑洞将会是——平行世界。

1.多世界理论(MWI)

宇宙中实际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已发生,只不过别的世界和我们并无接触。

叠加态的结果,将会由两个宇宙共同实现,就好像双缝干涉实验,这个宇宙中电子走左,另一个电子走右。

2.退相干理论

任何的低维世界的物质,都能成为高维坐标系上的一个点。

真实的,完全的宇宙在一个非常高维度的空间中,但这个高维世界由很多低维世界组成,每个世界都只能感受到真实矢量在其中的投影。

低维世界维度越小,互相垂直可能性越小,意味着我们感受到其他世界的可能性越大、

单纯描述一个电子行为的世界是非常低维的空间,所以我们还能感受到另一个世界的投影,这两个世界仍彼此相干,这就是被观测到的叠加态。

而当电子层次上的量子态叠加,被仪器或者宏观事物放大,也就是我们要描述“我们发现了电子行为”的世界,是一个高维世界,这直接导致了原本相干的投影变成基本垂直、

(低维世界的垂直可能性远小于高维。

所以,作为宇宙矢量态本身,它始终按照薛定谔方程演化,只有一个宇宙,但包含了多讴歌世界,我们观测的坍缩,不过是在某个世界我们观测到的投影。

贝尔不等式

科学之所以伟大,不正是因为它可以不受主观意志的影响,成为宇宙独一无二的法则么?

物理学的终极目的不是经世致用,而是去探索大自然那深深隐藏的奥秘,它必须以最严苛的态度去对待各种假设,把那些不合格的挑剔出来从自身体系中清除出去,以永远保持它那不朽的获利,科学的历史应该是一个不断检讨自己,不断以实践为唯一准绳,不断向那个柏拉图式的理想攀登的过程。

科学必须符合可证实和证伪。

波普尔将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分界线画在“可证伪性”

你必须告诉我,怎么证明你的错误才是有效的。

量子计算机:

所有二进制由0和1组成,而在量子计算机内,每一位都可以是0和1的叠加态,10位数的二进制,在量子计算机内就是一个2^10位数叠加。

多宇宙解释和哥本哈根解释相争不下。

他们都在试图解释量子世界中的一个其妙性质,叠加性。

一个光子从A到B,它并不具有像经典力学说的那样一个确定轨迹,而是一团混沌,是所有可能轨迹的综合。

冯诺依曼曾经给隐变量判了死刑,原来人们认为不确定的随机性可能是因为有隐藏变量未被发现,但是他证明了任何隐变量理论都不可能给出确定的预测。

但他的证明本身建立在一个并不牢靠的基础上

从此处出发,贝尔不等式被构建出来,假设这个世界是经典的,那么在量子纠缠的实验中,两个粒子分开后,他们之间无法交换任何信息,他们所能达到的最大协作程度,仅仅限于贝尔不等式。

如果世界的本质是经典的,定域的,实在的,那么贝尔不等式的规则无法突破,而在量子论中,贝尔不等式可以被突破,在一个量子主宰的世界,A和B两粒子仍然可以表现为很高的协作性。

现在,似乎只要安排一个ERP(量子纠缠)实验,证明贝尔不等式的绝对成立,量子论就可以轰然倒塌,经典的光芒将会再度降临物理界,我们就能回到宇宙万物都严格而丝丝入扣的有序运行的伟大图景中去了。

而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里,粒子们都一再嘲笑经典世界他们定下的所谓不可突破的束缚,一次又一次将贝尔不等式踩在脚下,贝尔用来维护经典世界的武器,狠狠砸碎了那个黄金时代的所有希望。

不知道爱因斯坦活到今天,它会对此发表什么感想。

爱因斯坦:

玻尔,上帝不掷骰子

玻尔:

爱因斯坦,别指挥上帝应该怎么做。

让我们狂妄一回:

爱因斯坦的上帝已经死了

经典世界抛弃了我们?

是我们抛弃了经典世界

背离经典世界让我们必须做出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