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题库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74372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26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史学题库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地史学题库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地史学题库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地史学题库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地史学题库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史学题库及参考答案.docx

《地史学题库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史学题库及参考答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史学题库及参考答案.docx

地史学题库及参考答案

《地史学》试题库(参考答案)

 

《地史学》试题12套:

笔试题10套;口试题1套;答辩式试题1套;

《地史学》试题

(一)(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鲍马序列

鲍马序列是一种浊流沉积的典型层序,由自下向上变细的五个层段组成,最底部由具递变层理的杂砂岩组成(a段),底面具有槽模,沟模等冲刷铸模,往上为b段,具有平行层理的砂岩;c段为具小波痕交错层理,变形层理的粉砂岩,d段为具有水平纹理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最顶部E段,为块状泥岩。

2沉积相

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合。

3南丹型

“南丹型”是华南泥盆系中、上统台内裂陷槽深水、滞流,贫氧沉积的代表,空间上呈北北东或北西向的带状分布,明显受同沉积断裂的控制,由黑色泥岩,泥灰岩、硅质岩组成,含菊石、竹节石及无眼三叶虫等化石。

4地层层序律

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复律,于1669年由N.Steno提出,在未受强强裂构造变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叠复其上,即上覆地层比下伏地层新。

5复理石

复理石又称复理石沉积,复理石建造,是指形成于大陆边缘(陆间区),大陆钭坡坡麓(深海、半深海),由浊积岩或等深积岩,深海,半深海泥岩,有规律的或韵律性的交互组成的巨厚地层。

二问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和古构造轮廓

早、中三叠世继承了古生代以来的构造—古地理格局;以秦岭海槽为界,显示出“南海北陆”的特征,南部海区以龙门山—康滇古陆为界,东为华南稳定的浅海;西为活动的多岛洋盆地。

晚三叠世华南为海陆交互和沉积,随着江南古陆为主体的湘黔桂高地的形成,华南分为东西两个滨浅海沉积区。

西部龙门山,滇黔桂一带早期为浅海海湾,晚期海退为近海盆地。

晚二叠世末,北方华北陆块与塔里木陆块,西伯利亚及劳亚古大陆连成一体。

三叠纪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内陆河湖盆地,大型的有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宁武—沁水,此外,还有东北零星分布的小型的山间盆地。

2广西(加里东)运动对华南地史发展的影响

广西(加里东)运动使扬子陆块与华夏地块碰撞形成了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其它地区为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3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阶段

(1)陆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喷发为主,陆源沉积物较薄,表壳岩零星出现。

中太古代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仍很发育,但沉积岩类已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

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火山岩以夹层形式出现,沉积岩有明显分带现象。

山东,内蒙等地甚至出现富含有机碳质的沉积,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

早、晚太古代的花岗岩侵位发生在三个时期:

32.4亿年花岗岩及云英闪长岩侵位;29亿年花岗岩类侵位;27—25亿年花岗岩类侵位。

其规模逐步增大,说明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雏形——陆核。

(2)陆核增生和原始板块形成——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陆核经历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及大量花岗岩体侵入,吕梁运动使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拼接,并使地壳进一步固结,原始板块的最终形成。

早、中期发育了规模不等的火山碎屑沉积序列,晚期出现的山麓磨拉石堆积代表基底沉积。

(3)裂陷槽发育阶段

进入中元古代是裂陷槽发育阶段,在华北板块范围内形成三个沉积区,燕山海槽(北东东向展布);豫西陆棚海(南接秦岭海槽);胶辽深海槽(北北东向展布)这一阶段,沉积层巨厚,达上万米,且有成熟较高的陆源碎屑(石英砂岩—碳酸盐—泥质岩)沉积,被称为似盖层沉积。

(4)华北陆壳板块的形成

中元古代末期的(10亿年)的芹峪运动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

至新元古代沉积范围缩小,青白口群无火山物质,厚度变薄,属真正稳定类型沉积。

中上元古界之间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华北陆块的形成。

三论述题

1石炭纪华北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15分)

山西太原剖面(略)

加里东运动使华北板块在早奥陶世以后隆升为陆,长期遭受剥蚀,夷平,至晚石世开始接受沉积,本溪组底部代表古岩溶面上风化壳再沉积的铁铝质岩,其典型代表为山西式铁矿和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G层铝土矿,往上为砂泥岩夹含蜒灰岩,及黑色页岩夹煤层,属滨海平原沉积。

往上太原组可划分为三个沉积旋回,每一个旋回的底部以中一粗粒砂岩开始,向上变细,由砂岩,粉砂岩,泥岩,黑色页岩夹煤层组成,代表三次海平面的波动(升降),总体而言第二旋回代表了最大海平面上升,而太原组顶面则代表了重要的海平面下降事件。

晚石炭世早期本溪组岩性,厚度变化有明显规律,辽宁太子河流域本溪一带,厚达160-300米,夹海相灰岩5-6层,煤层可采;至河北唐山厚约80米,夹海相灰岩三层,薄煤2层;至山东中、西部厚约40-65米,不含可采煤层;至山西太原厚度减至50米以下,仅夹海相灰岩一层,也不含可采煤层。

太子河流域本溪组包含二个化石带,下部为Eostaffella带,上部Fusulina-Fusulinella带。

至河北唐山及山西太原一带,仅见上部化石带,由此证明晚石炭世东北低向山西—河北一线升高,海侵自北向南。

再往南至河北峰峰,河南焦作及豫,皖大部地区缺失本溪组沉积。

而在苏北贾汪一带,本溪组厚达100米,灰岩夹层总厚达50米,岩性和所含蜒类化石与华南相似,说明苏北一带海侵来自南方,可能与秦岭海槽东延部分的古海域有关。

晚石炭世晚期太原组华北南部海侵范围更为广泛,在皖北,豫南及鄂尔多斯一带均有明显超覆,但在北部本溪,北京,大同以及鄂尔多斯东胜等地却出现陆相含煤沉积。

同时,灰岩夹层数量也发生变化,河北唐山仅有少数灰岩夹层,往南至晋东南泌水盆地和冀南磁县一带,太原组厚80-100米,灰岩夹层增至六层,海相化石丰富,更往南至皖北,淮南一带,灰岩层数可达12层,累计厚达80米,由此可见晚石炭世晚期华北转变为北高南低地势,海岸线南移,太原组的含煤性一般以北纬34°30′—37°30′带为最佳,其间正处滨海平原沼泽广布地段。

2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关系(10分)

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根据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行划分,对比,建立起不同等级的地层系统,岩石地层单位以组为基本单位。

按级别可分为群,组、段、层。

组的构成强调基本层序。

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或地质时代)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与统一的地质年表中的年代单位是相互对应的,可分为宇,界、系、统、阶,时带,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相对应。

岩石地层单位虽然也有先后顺序之分,但它的划分与对比不受等时面的限制,与时间地层单位也没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岩石地层单位可以穿越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即可以穿时的)而年代地层单位则不受岩石特征的限制,从理论上讲,它是严格等时的。

两种地层单位的界线局部可以是一致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是相互穿越的。

《地史学》试题

(二)(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地层层序律

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覆律,于1669年由N.Steno提出,在未受强强裂构造变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叠覆其上,即上覆地层比下伏地层新。

2象州型.

“象州型”是华南泥盆系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台地沉积类型。

分布广泛,以广西中部象州,二塘、横县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统和湖南中部上泥盆统为代表。

岩性以泥岩,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砂泥质岩为主,化石丰富,多为底栖固着类型,如层孔虫,珊瑚、腕足类,苔藓虫,海百合等,伴生有鹦鹉螺,腹足类,介形虫,竹节石等

3磨拉石

磨拉石,又称磨拉石建造,板块碰撞(陆—陆碰撞或陆洋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巨厚的砂,砾岩占优势的陆相沉积。

岩石成熟度差(分选,磨圆岩差,矿物成分复杂),相变急剧,是一种快速堆积。

4印支运动

印支运动1934年法国地质学家J.Fromaget将印支半岛,晚三叠世前诺利克期与前瑞替克期的两个造山幕,命名为印支褶皱,1945年黄汲清首先将阿尔卑斯旋回划分为印支,燕山,喜马拉雅三个亚旋回,以印支旋回称呼我国中生代初期的地壳运动,目前一般认为印支运动在时间上包括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的地壳运动,空间上分布于我国西部特提斯带,发育有三江、松潘、甘孜、西秦岭及南秦岭的印支褶皱带。

同时印支运动是我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的转折点(以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是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构造体制演化的新阶段。

5板状交错层理

板状交错层理,是一种沉积岩的沉积构造,由直脊型波痕迁移形成的沉积岩内部层理构造,上,下层面在可观察的露头上基本上是等厚的,内部纹层与其相交切。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古板块的恢复方法

1.恢复古板块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地质学方法:

寻找不同板块拼合碰撞标志——地缝合带。

地缝合带往往发育深大断裂,两侧地块的发展演化史往往有重大差异,沿缝合带断续分布蛇绿岩套,代表消减的洋壳残留,并常见有混杂堆积等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

此外沉积组合类型,地层序列,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区,古气候等可帮助我们识别两个相互分离的独立板块。

火山岩组合也受到不同构造环境的控制,如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和洋岛玄武岩都具有一定的地球化学特征,仅见于洋壳海域,钙碱型安山岩喷发是火山岛弧或安底斯火山弧活动带的典型产物,在稳定大陆板块内部可出现大面积的溢流玄武岩喷发,而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谷中,往往出现流纹岩与玄武岩共生的双峰模式,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火山岩不同。

活动大陆边缘自海沟向大陆方向可以看到不同岩浆岩类型或同一岩类中,钾钠元素含量有规律增加或减少的变化。

2)古地磁学方法

根据岩石内古地磁的测定,并通过退磁措施,消除以后地壳运动对原有剩余磁性的叠加影响,测定当时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的磁倾角(I)等剩余磁性,恢复岩石形成时的磁化方向,运用公式,tanI=αtanλ求出古纬度(λ),这是确定古板块的古纬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资料来源。

3)生物古地理方法

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区系两个概念,生物区系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长期形成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温度控制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气候分带制约(包括纬度和地形高差形成的气候分带)海生生物主要受与纬度有关的海水温度控制(局部受地形,海流影响纬度偏高)。

地理隔离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海洋阻隔,对海生生物来说既有大陆,地峡的阻隔因素,也有洋盆的深海阻隔因素,后者对底栖生物分布有明显影响。

地史时期大陆,海洋分布及其古纬度位置,由于板块运动的不断变化,必然在生物区系性质上有所反影。

两个完全不同的生物区系,相邻近在咫尺,说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板块。

2喜马拉雅运动及其地史意义

喜马拉雅运动由黄汲清1945年首先引用,指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

因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于这一阶段而得名。

这一运动在亚洲大陆广泛发育,使中生代的特提斯海变成巨大的山脉,更新统的湖泊,河流沉积物隆起高度达2000多米。

喜马拉雅运动可分三幕:

第一幕在始新世末至渐新世初期,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并伴随着强裂褶皱,断裂及中酸性岩浆侵入;第二幕始于中新世初期有强烈的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变质作用等,形成大规模逆冲断层的推覆构造,导致大幅度的隆起、岩浆侵入;第三幕从更新世到现在,主要表现为高原的急剧隆升,周围盆地的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断裂的继续活动,一部分地区火山活动。

喜马拉雅运动不限于喜马拉雅山区和青藏高原,在我国台湾省,以及地中海,高加索,缅甸西部,印尼,菲律宾,日本和勘察加等广大地带都有表现,至今天其活动仍很强烈。

3三角洲相

三角洲相是指携带着大量砂泥质碎屑的河流入海(或湖)在河—海(湖)水动力共同作用下,在河口区形成的尖顶指向陆地的三角形的沉积体,三角洲因此得名。

三角洲相因受河流、波浪、潮汐及岸流影响程度的差别,形态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自陆向海(湖)可分为三部分:

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

三论述题

1寒武纪扬子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15分)

滇东昆明附近下寒武统剖面

宜昌寒武系剖面(略)

寒武纪扬子地区海侵广泛,地层两分性明显,下统为泥砂质及碳酸盐岩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以白云质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梅树村阶以小壳动物化石为准,包括梅树村组和筇竹寺组下部,筇竹寺组的古老三叶虫Parabadiella.Eoredlichia等的出现和消失为上下界,沧浪铺阶是三叶虫繁盛阶段,Redlichia开始出现,并延续到早寒武纪未。

龙王庙阶以油栉虫科大量消失为特征,并出现R.chinensis。

组与阶在本标准剖面上是一致的,但离开标准剖面组的界线往往是穿时的。

梅树村组平行不整合于下伏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白云岩岩溶侵蚀面上,梅树村组下部磷块岩,混有陆源碎屑,并夹薄层白云岩,代表海侵开始属海侵体系域(TST),中部海绿石夹层为凝缩段,上部磷块岩及顶部白云岩属高水位体系域(HST),白云岩顶层面有明显的溶蚀沟及充填物,说明海平面曾短暂下降,是白云岩暴露的标志。

筇竹寺组底部20~30cm含磷硅质岩和海绿石粘土岩,夹蒙脱石粘土岩,是典型的凝缩段,其下部不含三叶虫的黑色粉砂岩是海侵体系域,上部富含三叶虫的灰质,褐黑色粉砂岩,向上变粗,属高水位体系域(HST)。

沧浪铺组滨海砂岩是一个新的海侵开始,向上变细为砂页岩夹砂岩,属海侵体系域(TST),龙王庙组白云岩是高水位体系域的典型特征,因此本区下寒武统可划分为三个层序,组成一个二级旋回。

鄂西宜昌剖面(略)

寒武系下统自下而上亦可分为四组:

水井沱组,石牌组,天河板组,石龙洞组,同样构成一个二级旋回。

中统覃家庙组由薄至中层白云岩组成,属纹层状白云岩和叠层石白云岩互层,在灰岩夹层中含少量Anomocarella厚190米。

上统三游洞组为厚层白云岩,化石稀少,厚170米。

其顶部已属奥陶系,中上寒武统形成一个二级旋回。

扬子区寒武纪是一个略为西高东低的陆表海,康滇古陆始终高出水面,并不断扩大,早寒武世两个层序在区内均可见到,以梅树村组为代表的第一个层序,自西向东变薄为钙质,硅质磷质沉积,第二个层序是扬子区最大海侵期,形成下部含磷硅质粘土岩和含镍、钒、铀的炭质粉砂质页岩——缺氧,滞流仅含漂游生物的海盆,上部高水位体系域空间分异明显,以东经105°±为界,西为砂泥岩为主夹碳酸盐岩,底栖三叶虫为主,为近岸滨浅海沉积,东为陆源碎屑,变细,变少,碳酸盐岩增加,含底栖三叶虫及造礁古杯类生物,为清沏,温暖,富氧,盐度正常的陆表海。

早寒武世末期为白云岩沉积。

中,上统岩性分异不明显,由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组成,西高东低,仍以105°(东经)为界,西部中寒武纪中晚期康滇古陆略有扩大,邻近古陆为夹砂岩的白云岩往东陆源物质减少,东部全为白云岩沉积,西部中、晚寒武世海侵扩大,海水略有加深,东部多为高能颗粒白云岩及核形石白云质灰岩。

西部干热,川西南、黔北等地带见膏盐沉积。

总体上寒武纪扬子区为西略高东低缓倾斜的稳定类型陆表海。

3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10分)

(1)陆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喷发为主,陆源沉积物较薄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古代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仍很发育,但沉积岩类已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

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火山岩以夹层形式出现,沉积岩有明显分带现象。

山东,内蒙等地甚至出现富含有机碳质的沉积,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

早、晚太古代的花岗岩侵位发生在三个时期:

32.4亿年花岗岩及云英闪长岩侵位;29亿年花岗岩类侵位;27—25亿年花岗类侵位。

其规模逐步增大,说明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锥形——陆核。

(2)陆核增生和原始板块形成——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陆核经历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及大量花岗岩体侵入,吕梁运动使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拼接,并使地壳进一步固结等始原始板块的最终形成,早、中期发育了规模不等的火山碎屑沉积序列,晚期出现的山麓磨拉石堆积代表基底沉积。

(3)裂陷槽发育阶段

进入中、新元古代是裂陷槽发育阶段,在华北板块范围内形成三个沉积区,燕山海槽(北东东向展布);豫西陆棚海(南接秦岭海槽);胶辽海深海槽(北北东向展布)这一阶段,沉积层巨厚,达上万米,且有成熟较高的陆源碎屑(石英砂岩—碳酸盐—泥质岩)沉积,被称为似盖层沉积。

(4)华北陆壳板块的形成

中元古代末期的(10亿年)的芹峪运动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

至新元古代沉积范围缩小青白口群无火山物质量的,厚度变薄属真正稳定类型沉积。

中上元古界之间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华北陆块的形成。

《地史学》试题(三)(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垂向加积作用

垂向加积作用:

在水流运动能量较低或静水条件下,主要是悬移物质从水体中垂直向下沉降,沉积学上把这这种沉积作用称为垂向加积。

2笔石页岩相

笔石页岩相以黑色页岩及硅质页岩为主,含丰富的笔石等浮游生物化石,而不含或少见底栖生物化石。

代表水深、滞流的非补偿海环境。

3标准化石

标准化石是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利用这些化石既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年代对比。

4层理构造

层理构造,沉积岩内部由于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不同显示出纹层状的构造,根据形态和成因主要可分为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及平行层理。

均匀(块状)层理、递变层理。

5非补偿

非补偿指盆地基盘沉降速率大于沉积物堆积速率,使盆地水体加深。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古板块的恢复方法

恢复古板块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地质学方法:

寻找不同板块拼合碰撞标志——地缝合带。

地缝合带往往发育深大断裂,两侧地块的发展演化史往往有重大差异,沿缝合带断续分布蛇绿岩套,代表消减的洋壳残留,并常见有混杂堆积等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

此外沉积组合类型,地层序列,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区,古气候等可帮助我们识别两个相互分离的独立板块。

火山岩组合也受到不同构造环境的控制,如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和洋岛玄武岩都具有一定的地球化学特征,仅见于洋壳海域,钙碱型安山岩喷发是火山岛弧或安底斯火山弧活动带的典型产物,在稳定大陆板块内部可出现大面积的溢流玄武岩喷发,而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谷中,往往出现流纹岩与玄武岩共生的双峰模式,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火山岩不同。

活动大陆边缘自海沟向大陆方向可以看到不同岩浆岩类型或同一岩类中,钾钠元素含量有规律增加或减少的变化。

2)古地磁学方法

根据岩石内古地磁的测定,并通过退磁措施,消除以后地壳运动对原有剩余磁性的叠加影响,测定当时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的磁倾角(I)等剩余磁性,恢复岩石形成时的磁化方向,运用公式,tanI=αtanλ求出古纬度(λ),这是确定古板块的古纬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资料来源。

3)生物古地理方法

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区系两个概念,生物区系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长期形成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温度控制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气候分带制约(包括纬度和地形高差形成的气候分带)海生生物主要受与纬度有关的海水温度控制(局部受地形,海流影响纬度偏高)。

地理隔离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海洋阻隔,对海生生物来说既有大陆,地峡的阻隔因素,也有洋盆的深海阻隔因素,后者对底栖生物分布有明显影响。

地史时期大陆,海洋分布及其古纬度位置,由于板块运动的不断变化,必然在生物区系性质上有所反影。

两个完全不同的生物区系,相邻近在咫尺,说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板块。

2、广西(加里东)运动对华南地史发展的影响

广西(加里东)运动使扬子陆块与华夏地块碰撞形成了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其它地区为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加里东运动使华南形成统一的陆壳板块。

3、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阶段

(1)陆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喷发为主,陆源沉积物较薄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古代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仍很发育,但沉积岩类已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

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火山岩以夹层形式出现,沉积岩有明显分带现象。

山东,内蒙等地甚至出现富含有机碳质的沉积,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

早、晚太古代的花岗岩侵位发生在三个时期:

32.4亿年花岗岩及云英闪长岩侵位;29亿年花岗岩类侵位;27—25亿年花岗类侵位。

其规模逐步增大,说明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锥形——陆核。

(2)陆核增生和原始板块形成——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陆核经历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及大量花岗岩体侵入,吕梁运动使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拼接,并使地壳进一步固结等始原始板块的最终形成,早、中期发育了规模不等的火山碎屑沉积序列,晚期出现的山麓磨拉石堆积代表基底沉积。

(3)裂陷槽发育阶段

进入中、新元古代是裂陷槽发育阶段,在华北板块范围内形成三个沉积区,燕山海槽(北东东向展布);豫西陆棚海(南接秦岭海槽);胶辽海深海槽(北北东向展布)这一阶段,沉积层巨厚,达上万米,且有成熟较高的陆源碎屑(石英砂岩—碳酸盐—泥质岩)沉积,被称为似盖层沉积。

(4)华北陆壳板块的形成

中元古代末期的(10亿年)的芹峪运动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

至新元古代沉积范围缩小青白口群无火山物质量的,厚度变薄属真正稳定类型沉积。

中上元古界之间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华北陆块的形成。

三论述题

1泥盆纪华南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15分)

桂中泥盆系剖面:

上述剖面位于广西横县六景和象州大乐一带,代表华南正常滨一浅海沉积。

即象州型沉积。

莲花山组与下伏中寒武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代表早古生代广西(加里东)运动。

莲花山组以紫红色碎屑岩沉积为特色,向上粒度变细,见有槽状交错层理,含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化石,并见腕足类Linggula等,反映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河一湖及滨海沉积,莲花山组底部砾岩厚均1米,代表盆地初始沉降,海侵之前奏。

那高岭组以细碎屑岩夹灰岩为特征,内含珊瑚、腕足类化石,属正常浅海沉积,下部碎屑岩代表海侵开始,中部石灰岩代表海侵扩大,(海进体系域)上部碎屑岩沉积代表海平面相对稳定的高水位体系域,那高岭组为层序I,反映一次明显的海平面升降。

郁江组总体上碎屑岩向上变少,粒度变细,反映海平面持续上升属海进体系域,四排组以厚层台地碳酸盐岩沉积为特征代表高水位体系域,上述两组属层序II,同样反映一次海平面升降。

总体上看早泥盆世华南板块发生初始沉降后,迎来两次海平的升降。

中泥盆统应堂组泥质沉积趋于增多,以灰岩、泥质灰岩夹页岩,属滨海沉积的(TST);东岗岭组下部为泥灰岩夹页岩向上变为巨厚层状生物屑灰岩(HST),与应堂组一起组成层序III。

东岗岭组上部自下而上由薄层灰岩到灰岩夹硅质岩,代表新的一次海进,至凝缩段(TST)。

上泥盆统谷闭组以厚层含生物灰岩为主,内含腕足、珊瑚及牙形类化石,属台地碳酸盐岩沉积(HST),与东岗岭组上部组成层序IV。

融县组下部为厚层块状生物和生物屑灰岩、藻灰岩、含腕足类和牙形刺化石(TST)上部为白云质灰岩、白云岩(HST)构成层序V。

以上五个层序均属二级超层序,并共同组成一个二级超层序群,代表泥盆纪一次大型的二级海平的升降旋回。

其间发生多次的生物大规模集群绝灭事件,以Em事件,F-F事件,D-C事件尤为重要。

F-F是显生宙以来全球五大生物集群绝灭事件之一。

加里东运动使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升,扬子板块主体上升为陆。

泥盆纪初期除桂东南钦(州)防(域)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有陆相泥盆系与志留系连续过渡外,华南其余地区皆为遭受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从早泥盆世开始海侵从滇桂逐渐向外扩展,早泥盆世后期海侵达湘南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