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虚拟性和虚拟的真实性.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7424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真实的虚拟性和虚拟的真实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真实的虚拟性和虚拟的真实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真实的虚拟性和虚拟的真实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真实的虚拟性和虚拟的真实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真实的虚拟性和虚拟的真实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真实的虚拟性和虚拟的真实性.docx

《真实的虚拟性和虚拟的真实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实的虚拟性和虚拟的真实性.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真实的虚拟性和虚拟的真实性.docx

真实的虚拟性和虚拟的真实性

真实的“虚拟性”和虚拟的真实“性”

——中国大学生的互联网涉性活动与现实性行为之分析

张娜[1]

  一.研究背景

  互联网的崛起,成为20世纪下半叶一个重要事件。

今天,由互联网的兴起而引起的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事件,正以其及迅捷的速度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改变着我们的思考方式、行为倾向、社区形态以及自我认同。

  无疑,当代中国大学生也正生存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中,面对异常庞大的网络,大学生既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的享用者,也是网络的生产者和发布者。

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关于性的信息和建议,或者建立和维系关系或者获得性的满足感,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介,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性爱活动。

  总的说来,在以往研究中,国外相关研究较多,国内相关研究较少。

互联网对人的性方面影响的研究较多,专门针对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的性的研究较少。

从心理学、医学、教育学视角研究的较多,从社会学视角研究的较少。

运用定性方法研究的多,定量研究方法的少。

而在定量研究中,具有总体代表性的研究极少。

  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视角,运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中国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的与“性”相关的意愿与行为。

且本文的调查数据是全国大学生随机抽样调查所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一方面将关注点集中在描述中国大学生网上与性相关的意愿和活动,并且与中国总人口中18-23岁的同龄人群体作比较。

另一方面关注互联网上的网上涉性活动与现实性活动两者是否有关系?

如果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二.研究视角、思路与方法

  研究视角

  本文是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大学生互联网上的性活动。

社会学关注社会结

  构的变化,而互联网的突破发展的确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2]。

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对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的研究大致应该关注一下问题:

[3]

  1.互联网虚拟空间的社会特性以及社会学意义。

例如生活在这一空间的网民与传统社区中的人们有什么区别?

  2.对互联网上的特有的社会问题的研究。

例如网络中的青少年保护问题、网恋问题、网络色情问题等。

  3.互联网虚拟社会生活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研究。

  笔者认为,从以上社会学关注的问题来看,互联网仍然是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网络技术再发达,网络作为一个人造的虚拟世界,仍然无法代替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

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互联网看作是一种独特的社区,[4]根据“社会环境制约个人行为”的理论,社会主要是通过所塑造的、个人处于其中的各种社会环境对个人的行为发挥作用。

  因此,本文的题目取名为真实的“虚拟性”和虚拟的真实“性”,也表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为,对于中国的大学生互联网虚拟空间中网上涉性活动提供探索性的描述数据,同时,探究互联网涉性活动是否影响现实的性活动。

  在本文中的使用的“互联网上的涉性活动”并不是一个学术界达成一致的概念,只是为了概括本文的其他三个概念而总结而成的。

库博和葛瑞芬沙利定义的关于在线性活动(onlinesexualactivity)的概念是指使用因特网包括文本、声音和图像开展的任何活动,这些活动是为了消遣、娱乐、教育等目的而开展的性活动,和寻找性伙伴或者是恋爱对象的活动。

而本文研究的互联网上的涉性活动包括:

网上交友,网上看黄[5],网上性爱[6]。

[7]之所以不使用在线性活动这个概念,是由于网上交友这个概念中不一定是涉及性或者恋爱关系的,也许仅仅是友谊,经我们调查,只有少部分才有恋爱关系或者性关系,所以我们更愿意用“互联网上的涉性活动”来统领本文的三个概念。

  在本文中,笔者提出假设:

大学生的互联网涉性活动影响现实的性行为。

通过模型证实或者证伪此假设。

  研究思路

  本文研究的思路是:

  1、对大学生在互联网上与性活动进行描述分析。

并与中国总人口中18-23岁的同龄人作比较,更加深层次的挖掘大学生与非在校生的同龄人在互联网上的行为的区别所在。

  2、通过分析以前大学生“性”的实证研究,总结出可能影响大学生性行为的变量,然后结合本次调查数据资料,选取以往模型的自变量,同时,加入互联网上“性”活动的变量,运用社会统计学的方法纳入模型进行检验。

  3、对检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从而阐述,大学生的互联网上涉性活动是否是影响大学生性行为的因素。

这些需要模型来证实。

  三.关于互联网的调查方法比较

  关于国内互联网调查的文献综述

  中国互联网信息研究中心发起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主要采用抽样调查、网上计算机自动搜索和网上联机调查等三种方式来完成。

以此了解我国上网用户的分布、基本情况、特征等概括性参数,发布我国上网用户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行为习惯以及对有关热点问题的看法和倾向等信息。

而在最新发布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其中的抽样调查,是运用的电话调查的方法.也就是说,其抽样总体是有家庭电话的人。

并且,根据相关检测,其抽样调查的成功率为39.1%。

[8]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实施了问卷调查,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

调查选定12个城市作为调查市,调查的访问对象设定为调查城市常住人口中年龄为17岁—60岁的男女居民。

调查员按照抽样方案的规定进入选定的家庭,由被访问者直接填答问卷。

由于调查主要关注的对象是网民,而目前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还不够高,所以在入户后的抽样中,优先选择网民。

[9]

  上述两个是关于互联网的调查影响力较大,权威性较高,数据引用率较广泛的调查。

  本文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针对全国大学生的2006年的“中国大学生性观念与性行为调查”以及同年进行的“中国人的性生活与性关系”总人口随机抽样调查。

[10]笔者为课题组成员。

  笔者所在的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曾经4次对大学生的性行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1991年、1995年针对北京地区;1997年、2001年针对全国大学生),之所以要间隔4年,是为了保证每次调查到的,都是全新的大学生总体,避免重复。

2006年的调查是国内第一次对大学生用电脑进行性方面调查;既要继续进行历史比较;也要把大学生与中国人总体中18—23周岁的同龄人进行比较。

这是首次进行这样的比较,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关于总人口的调查,本研究所于2000年完成的“中国人的性生活与性关系”总人口随机抽样调查,是全世界第6次、中国第一次同类调查。

而在2006年7月-11月再次进行调查,是世界上第一次进行“性”的历史比较调查。

同时,也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2006年的大学生性调查的对象是在教育部正式注册的高等院校中在校的本科、专科学生。

  调查分两个阶段进行抽样。

  第一阶段抽取高等院校;按照教育部注册高校的名单(涵盖了所有高等院校)以及学校的在校学生数量进行等距的PPS抽样,共抽取了40所大学。

  第二阶段在抽中的高等院校中随机抽取30名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专升本等,但不包括研究生。

第二阶段抽样过程为,首先将学校学生的宿舍楼进行排序和编号,等距抽取宿舍楼;然后再抽取楼层;在抽中的楼层中抽取宿舍,最后在抽中的宿舍中采取纯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人。

  调查从2006年7月到11月由5个调查组同时进行。

由于“性调查”的高度敏感性,调查采用了如下方法:

  1、在封闭空间中访谈:

禁止在被访者的宿舍中访谈。

我们事先准备好3-4个访谈室,保证每个房间中只有调查员与被访者两个人。

  2、同性别、一对一地访谈:

禁止调查员访谈异性。

  3、调查员与被访者素未谋面:

组长上门动员、预邀而且不进行访谈;调查员不可能知道被访者的情况。

  4、获得被访者的“知情同意”:

在访谈开始之前就明确告知被访者,我们要询问有关性观念和性行为的问题,而且允许拒绝回答任何一个问题或者中途退出。

  5、使用电脑问卷进行访谈:

[11]把调查问卷制成电脑程序,调查员携带笔记本电脑到当地,在调查员教导之后,由被访者通过按键盘来独自完成问卷。

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接近真实的方法。

  与以往互联网调查的比较

  与上述两个互联网调查比较,本次调查更具有科学性,原因在于:

  1、调查方法的科学性:

  本次调查是与被调查对象面对面的调查,运用电脑调查,这种方式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接近真实的方法。

  2、调查结果的科学性:

  本次关于大学生的调查和关于总人口的调查都是随机抽样的,因此调查结果分别代表大学生总体和全国总人口的总体,而不仅仅是网民总体或者有家庭电话的总体。

因此,本次调查的数据更能反映出中国总人口和大学生总体上网的状况。

  与上述两个调查,本次调查也有其局限性。

原因在于本次调查是针对大学生的性观念和性行为的调查,并不是完全针对互联网的调查。

与互联网相关的内容只是调查的一部分。

而大学生互联网的涉性活动的变量是作为影响性行为的因素设置的,本次调查而不是专门针对互联网上涉性活动的调查。

  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应看作是在大学生互联网的涉性活动方面的探索研究。

  四.互联网涉性活动的描述性研究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自于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2006年的“中国大学生性观念与性行为调查”。

本次调查了分布在20个省的40所大学。

本次调查应该抽取1863人,实际存在1662人,完成有效问卷1267份,有效应答率为76.2%,与对于中国总人口的调查基本持平。

  样本按照人口学特征和社会特征的基本构成如下:

表一

  

(二)描述统计研究

  在此次调查问卷中,有关网上的涉性活动的共有四方面内容,即上网频率、网上交友、网上看黄、网上性爱。

笔者将大学生的统计结果和全国总人口中18-23岁同龄人群[16]的统计结果相比较,以期待更多的发现。

  1.大学生上网频率分析

  在问卷中的题目是这样的:

“在过去的12个月里,您经常上网吗?

”备选

  答案分六类,如表二中所示。

从统计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比同龄人的总人口使用互联网的频率高。

尤其每天都上网的大学生占总体的52.9%,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每天都使用互联网,其中,有22.2%大学生每天上网一个小时以上。

这充分说明,使用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

表二:

2006年全国大学生与18-23岁总人口的上网频率比较

  (卡方值:

131.73自由度:

5差异显著度:

0.000)

  (卡方值:

32.965自由度:

5差异显著度:

0.000)

  从表三可以看出,大学男生和女生上网频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总的来看,男生上网更频繁。

如,男生每天上网不到一小时和每天上网一小时两类中,超过女生9个百分点和4.8个百分点,而且差异是显著的。

并且,从来没上过网也不知道上网是什么的女生高于男生,高1.9个百分点。

且差异是显著的。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上网频率较高。

为什么大学生使用频率高呢?

这就涉及到是什么因素使得大学生选择使用互联网,笔者认为是以下几个因素使得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频率高。

  1、大学内互联网基础设施完备。

大学有特定的地点供学生使用互联网,图书馆、机房、甚至教室都有计算机供老师和学生使用,所以有如此完备的基础设施,互联网的使用频率当然会高。

  2、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决定了大学生是否拥有个人电脑。

现在没有具体的研究数据显示,大学生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

但据笔者所在大学的情况,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拥有个人电脑,比例大约在90%以上。

即使贫困生,在努力兼职后,也会首先配置电脑。

而关于网费,在大学中,几年前上网是免费,但是近几年,各高校开始收费,但收费的标准较社会上入网费用低,都在大学生承担范围之内,也有相关的规定给贫困生上网优惠政策。

  3、教育因素。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的《互联网在中国的使用及影响调查研究》[17]报告显示,教育也是影响互联网使用的一个因子,受教育程度越高,使用互联网的概率也随之上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