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第5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3614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第5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五年级语文第5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五年级语文第5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五年级语文第5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五年级语文第5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第5单元备课.docx

《五年级语文第5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第5单元备课.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第5单元备课.docx

五年级语文第5单元备课

第5单元

18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复述“负荆请罪”这一故事。

2.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特点,搞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情感与价值

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教学难点】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布置学生预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板书课题、提问分析

1.将相和:

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

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2.简介导入: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写了三个小故事。

二、学生默读课文

1.掌握生字词。

2.给课文分段,弄清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

指导读准“允”(yǔn),要与“充”区别。

指导书写“廉”字,“广”部,除部首剩10画。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3.提问分段。

(按故事情节分为三大段)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完璧归赵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本段文字与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

三个故事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战国:

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

赵国处在秦、齐两大国之间,因此军事、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着国家的兴亡。

  2.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解释“和氏璧”。

思考回答:

赵王接到信为什么“非常着急”?

3.齐读第四、五自然段。

蔺相如是怎样说的?

4.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蔺相如是怎样使秦国理屈,“完璧归赵”的?

5.出示挂图,学生自读第八、九自然段,说一说蔺相如的动作。

(1)指名口述“完璧归赵”的过程。

(2)这表明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6.结果怎样?

齐读第十自然段。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五、小结“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起因是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由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而“完璧归赵”)

六、自学后两个故事,说说事情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指名说说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二、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

阅读思考第二个故事。

(小黑板)

1.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2.弄清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3.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

  质疑解难:

瑟——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缶——古代一种瓦制的打击乐器。

我们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为几个重点讨论。

(出示小黑板)

(1)谁提出了“渑池会”?

(2)赵王是怎样决定的?

(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

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下来,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4)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指名读第十一自然段,此时将相关系怎样?

(和)

三、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个故事

1.学生小声自读,思考要求。

2.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互问)

归纳问题。

(出示小黑板)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

(2)蔺相如是怎样做的?

他为什么避着廉颇?

(指导读蔺相如说的一段话,体会他是为了赵国,心胸开阔)

(3)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

(诚意和好、勇于改过)

3.小组讨论。

  4.说一说故事的前因后果。

结局中哪个词点了题意?

(同心协力)

5.说说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

(见板书)

蔺相如为什么会机智勇敢、心胸开阔?

(爱国)

廉颇为什么会勇于改过?

(爱国)

6.思想教育:

我们平时,只有全班同学团结一心,才能把班级工作搞好。

四、练习:

指名说原因、结果,然后同桌互说

【板书设计】

将相和 

齐心协力

爱国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究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了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还给了学生。

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再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

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

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

[不足之处] 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二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

[再教设计] 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的脉络,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汇报、交流的时间,不要急于替学生回答,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19 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瑜、忌”等生字,会写“妒、曹、督”等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明白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

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1.从“草船借箭”这件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的资料。

2.准备“草船借箭”的影视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

“草船借箭”是指什么说的?

4.再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

谁草船借箭?

为什么要草船借箭?

如何草船借箭?

最后借到箭了吗?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

三天赶造十万支箭。

借箭前的准备:

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

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

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2.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

一(1、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部分

1.齐读第一自然段。

什么叫“妒忌”?

(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

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

生:

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

两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人读描写周瑜的心理活动的文字。

(发挥想象,可有不同答案)

(3)过渡:

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么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两人读对话,师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

“推却”又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

“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6.小结,我们看到,周瑜是步步紧逼,引诸葛亮进入了他设置好的陷阱。

从每一次

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落入他的圈套,周瑜的计谋得逞了。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1)思考:

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2)他为什么答应周瑜接受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这些问题。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了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成四部分,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

知道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命令来设计暗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造十万支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文章第一句)

3.课文还有一处也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请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这句话。

(文章末尾一句)

二、学习第二、三、四部分

1.文章末尾这句话与开头的句子有什么关系?

指名两人对读。

(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

(板书:

神机妙算)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第二至第四部分,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的句子: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用“如果……就……”的句式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1)指名读第三部分。

(2)口头完成填空。

板书:

知周瑜心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的句子:

“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

2.理解这个句子。

(1)“果然”是什么意思?

(出示小黑板:

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

“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

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亮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五、学习“识天象”

1.指名读第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书:

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到了什么程度?

(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2.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

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1)出示:

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2)先默读第6~7自然段,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句子。

3.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的原因。

4.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他是怎样布船的?

引读书中的有关句子。

(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

(准备受箭)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继续学习第二至第四部分

(一)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引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3.文中指哪一方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波浪线画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4.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出击呢?

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板书:

知曹操性

5.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描写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写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八自然段。

6.看示意图:

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

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这是为什么?

(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字,妙在何处吗?

(二)学习“晓地利”。

1.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

默读第九自然段,找出一个词来概括。

(板书:

顺风顺水)

2.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九自然段,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

(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

长江江水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曹操要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利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书:

晓地利)

3.齐读第九自然段。

二、学习第四部分

1.齐读第十自然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三、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性格的?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四、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神机妙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

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

[不足之处] 教学本课时,还存在一些不足。

由于没有试讲,在时间上把握不准,没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书。

在谈诸葛亮“笑”的这个环节,挖掘得不够深,没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再教设计] 1.故事性强的文章,学生很喜欢读,所以许多环节通过读、说、议、演等方法来理解,比老师空洞的解说更有效。

2.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谈笑”的“笑”字的含义。

(“笑”是对鲁肃的安慰,“笑”是对曹操八十万大军的蔑视,“笑”是对借箭成功充满了信心)

20 景阳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打虎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帮助学生会认生字,掌握词语。

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说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情感与价值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教学重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教学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读《水浒传》,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重点阅读第二十三回,了解武松打虎前后的一些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出示课题,简介小说的背景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林冲、李逵、武松等人物的形象,人物性格鲜明。

例如武松,他性格刚烈,言出必行,果断坚强,有勇有谋。

这些性格在十字坡孙二娘的黑店里,在替兄报仇的整个情节中,在痛打蒋门神、怒杀西门庆的故事中,在景阳冈打虎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景阳冈”一回主要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掌握故事大意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标出作品的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掌握下面的词语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

尽,完、光。

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了。

勿,别,不要。

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难道不是白白送了自己的性命。

岂,难道。

使尽平生气力——用尽全身的力气。

平生,一生,“平生气力”指所有的力气。

四、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情节

1.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着重写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五、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4自然段):

写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第二段(5~7自然段):

写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怕回去被店家耻笑,决定继续上冈。

第三段(8~12自然段):

写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老虎。

第四段(13自然段):

写武松打死老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检查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二、学习第一大段

1.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武松喝酒时与店家的对话,主要谈了几方面的内容?

这段主要谈了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关于酒的,这部分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另一方面是关于虎的,这部分也要抓住人物的语言。

2.精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写酒,主要是想表现武松性格的豪放;写虎,是突出武松英勇无畏的性格。

  3.作者在刻画人物性格时做了哪些细致的描写?

请画出有关词句。

这道题是想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词,从而体会武松的性格。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要点具体描述的。

三、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1.默读这一段,画出描写武松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武松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2.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自学课文第三大段

1.提示学生运用前面的学习方法,理清层次,抓住要点。

这段是写武松打虎的过程,武松先是躲过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接着用哨棒打虎,最后拳打脚踢打死老虎。

2.勾画出表现老虎凶猛及武松打虎时勇敢、机智的有关动词,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写虎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用虎的“猛”衬托人的“勇”。

3.交流自学情况,概括本段的内容。

五、读最后一段,想一想第二段和第四段可否不写,为什么?

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这两段写了上冈和下冈,这是武松打虎这件事的起因和结果,不能不写。

而且第二段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了人物英勇、无畏的性格。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我特别注意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教学。

1.打虎前写喝酒,抓语言见特点。

教授课文描写武松打虎前的内容,先让同学们快速默读这一部分,并画出武松的语言。

通过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有什么特点。

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完课文后同学们举手回答:

通过武松的语言,我体会到武松具有倔强的特点。

然后我趁热打铁追问,你是通过哪些句子体会到武松具有这些特点的?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非常踊跃。

2.景阳冈上打虎时,我抓住武松和老虎的动作进行教学,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体会人物的特点。

[不足之处] 由于本文是现代白话文,学生朗读起来有点拗口,读得不够熟练。

[再教设计] 给足学生朗读感悟的时间。

课外号召学生阅读名著《水浒传》,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21 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

3.情感与价值

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难懂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

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

(孙悟空)

2.你知道孙悟空从哪里来?

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今天我们就学习《猴王出世》,了解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扫清文字障碍

1.默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对于不理解的词句,可引导学生通过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查字典解决)

2.交流自学情况,逐段汇报难懂的字词和句子,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句子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读边想:

石猴是从哪里来的?

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2.交流讨论。

(1)问题一:

石猴是从哪里来的?

(课文第一自然段前七句话介绍了石猴的来历,引导学生画出相关的语句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2)问题二:

石猴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讲述了石猴成为美猴王的过程,其中有些贯串始终的关键语句要引导学生找出,以便了解事情发展的脉络,为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一过程做准备)

小结过渡:

了解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过程,孙悟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品词析句,感悟人物品质

1.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孙悟空的第一印象。

(勇敢顽强、无私无畏、顽劣活泼等皆可)

2.再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具体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性格品质特点?

3.反馈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五、复述课文

四人小组合作:

选择一个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详细复述课文,比较课文的叙述和我们的叙述有什么不同之处。

感受课文语言简练、概括的特点,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浅显、易懂。

六、布置作业

1.把下面两个片段多读几遍,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动作的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然后写一个同学们劳动或活动的片段。

(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神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

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2.阅读《西游记》或观看电视剧选段,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时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选择适合学生的、合理的教学策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我精心设计每一个学习过程,每一步都让学生全员参与,学生都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整堂课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课堂上学生们兴致极高,一改过去那种沉默寡言的局面,发言很踊跃,笑声、掌声不断,比我预料的效果要好得多。

[不足之处]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

例如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这些字学生凭借拼音会读即可。

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能知其大意即可。

教学中,讲解得较细,浪费了不少时间。

[再教设计] 有些句子如“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教师大可不必逐个细讲。

在有些影响阅读的古今差异较大的词句出现时,有的可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解决,有的老师可直接告诉学生,避免占用课堂大量的时间。

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编排课本剧。

2.过程与方法

学习缩写,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做到意思准确、完整,语句连贯、通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与价值

学习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情展现人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情展现人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缩写《草船借箭》。

【教学难点】

通过编排课本剧、缩写《草船借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准备】

1.查找资料,拓宽了解与《将相和》《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景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