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3544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docx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体制改革总结.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docx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

文化体制改革情况汇报

  柳林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我县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精神,勇于探索,积极稳妥的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根据吕宣明电[2011]20号文件精神,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三局合一”完成情况

  2009年12月,根据吕编办字[2009]94号文件精神,县委、县政府以柳发[2009]26号文件下发?

关于成立柳林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机构的通知?

,组建柳林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将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中心的职能划转新设立的柳林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实现了三局合一,完成了县局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务。

2010年9月,县编办编制了《柳林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并于9月18日以柳政办发[2010]160号?

柳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柳林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正式印发。

根据文件精神,新设立的柳林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行使基本职能28项,内设一室三股,分别为综合办公室、社会文化股、广播电影电视股和综合监管股。

共有行政编制8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3人,纪检组长1人,总工1人。

机构确定后,及时组建了领导班子,2009年12月,县委组织部分别以柳

  组干字[2009]18、19、20号文件,分别提名刘映学为柳林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成海平为副局长、杨建军为工会主席。

2010年1月,县人大常委会以柳人发[2010]2号下发了?

关于刘映学同志任职的通知?

,正式任命刘映学同志为柳林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

  二、“两台合并”完成情况

  2009年12月,县委、县政府以柳发[2009]26号文件印发了?

关于成立柳林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机构的通知?

,组建柳林县广播电视台,正科级事业建制,核定科级领导职数为2正2副,将原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入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不再保留县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现有人员划转县广播电视台。

同时,任命孙守亮为柳林县广播电视台台长、卫彦平为总编,呼永科为副台长、刘改梅为副总主编。

根据2011年9月15日第16次县长办公会议,广播电视台只作为政府主办的宣传媒体,其他职能都规划到,需要向分流的人员正在办理按照职能划分组织分流等相关事宜。

  三、综合执法机构组建完成及运行情况

  2009年12月,县委、县政府以柳发[2009]26号文件印发了?

关于成立柳林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机构的通知?

,组建柳林县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队,隶属柳林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为副科级全额事业单位。

不再保留县文化市场

  稽查队,将县文化市场稽查队现有人员划转县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队。

12月19日,县委组织部以柳组干字[2009]21号文件,提名刘映学兼任县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队队长。

2010年1月12日,市编办以吕编办字[2010]10号文件核定我县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队增加全额事业编制5名。

加上原文化市场稽查队的7名编制,我县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队共有全额事业编制12名。

目前县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队在编人员共3人,其它人员为文化系统借调人员。

  四、国有文艺院团改制完成情况

  我县国有文艺院团的改制主要为县文工团的改革。

柳林县文工团组建于2004年,为股级全民差额事业单位。

根据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精神,我县积极推进县文工团的转企改制工作。

研究制定了改革方案,2011年4月26日,县委召开了柳林县文工团体制改革专题会议,讨论议定了文工团改制的有关事项。

同月,县委办、县政府办以柳办发[2011]14号文件印发了?

关于转发《柳林县文工团改革方案》的通知?

根据方案精神,文工团的改制按照?

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原则,成立艺术研究院,重组演出团,实行院事团企的模式。

核销县文工团的事业编制,成立柳林县艺术研究院,现有人员及编制转入新设立的柳林县艺术研究院。

同时组建企业性质的柳林县文工团。

为确保改制的顺利推进,县政府对文工团的改制进行了财政、政策、税收等方面的有力支持。

  2011年5月3日,县政府办以柳政办函[2011]7号印发了?

关于县文工团注册登记的函?

,决定成立新的柳林县文工团,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同时授权柳林县艺术研究院为投资主体,注册资本为50万元,法定代表人杨建军。

按照柳林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柳编发[2011]23号文件精神,撤销柳林县文工团成立柳林县艺术研究院的通知要求将原柳林县文工团的编制和人员全部转移到新成立的柳林县艺术研究院,经费来源变更为全额拨款。

目前,文工团改制已经完成工商登记手续,并与聘用人员签订了劳动合同,资产评估、税务登记、职工社会保险正在办理过程中,将在国庆前后完善办理。

  五、电影公司转企改制完成情况

  柳林县电影公司成立于1971年,属自收自支的全民事业单位,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精神,中共柳林县委办公室于2011年8月16日,出台了柳办发[2011]53号《柳林县电影公司转企实施方案》。

根据方案精神,核销柳林县电影公司的事业建制,同时组建国有企业性质的柳林县电影公司,公司实行自收自支、自负亏盈运行机制并建立企业制度。

人员安置根据晋政办发

  [2011]83号文件精神,实行?

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原则,原电影公司的在职人员全部进入新成立的柳林县艺术研究院,保留事业人员身份不变,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变,职工工资、养老金和医疗保险金,由转企后的电影公司负责,县

  财政给予支持。

退休人员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国家和省规定的事业单位退休费标准支付养老金。

转企后新聘人员,按照国家劳动合同相关规定执行其薪金待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金由新组建的电影公司负责。

同时做好资产清查、资产评估、土地使用手续和产权手续的办理工作。

电影公司组建过程中,县政府将给予经费、设备及相关政策方面的支持。

2011年8月22日,柳林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出台了柳编办发

  [2011]105号《关于核销柳林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事业单位性质的通知》,决定核销柳林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事业单位性质实行转企改制,将转企前的在册职工全部转入柳林县艺术研究院,人员身份、待遇不变。

目前县电影公司已完成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登记、税务登记、职工社会保险、与聘用人员签订了劳动合同等手续,其余事项正处于有序推进之中。

  六、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三项制度”改革完成情况

  ?

三项制度改革?

是指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

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三项制度改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转换事业单位运行机制,增强公益性事业单位活力,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县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是文化馆和图书馆。

文化体制改革以来,两馆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开展公益性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分别出台了人事制度改革制

  篇二: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需要。

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我国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及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就必须在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丰富经验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的需要。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总要求,并对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出了部署。

做大做强我国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符合科学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不容置疑,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束缚文化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只有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切实解决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扭转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如何才能更好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呢?

  首先,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

  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

  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其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再者,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最后,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

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我们要坚持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

  篇三:

近年中国文化体制改革

  近年中国文化体制改革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愈发突出,文化领域一些深层次问题和体制性障碍日益显露出来。

近年来,围绕文化体制改革学术界展开广泛而深入研究,全面论证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系统总结了全国和各级地方政府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深入剖析了当前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而分析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特点,对其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弄清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建设文化产业

  正文:

  文化体制改革既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可见,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那文化体制改革又是什么?

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又是为什么?

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问题?

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又要做些什么呢?

  简言之,文化体制改革就是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各个文化部门的一齐推动下,对文化事业单位变革创新体制机制,进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以适应制度变迁的过程。

也就是通过改革重新确立企业的文化市场主体地位,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发展壮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

而当前,我们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其本质上就是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整个社会的制度体系进行全面、根本性的变革,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文化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文化体制改革可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有效应对思想文化领域重大挑战的迫切需要,是永葆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战略举措,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课题,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由于文化体制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或样板,所以这种改革仍是一种“试错性”改革,失误和偏差在所难免。

  强势行政介入模式与疲软的市场。

政府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一直扮演着主导角色,行政手段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手段,强势行政干预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推手。

强势行政介入所产生的积极效应需要以政府介入到位为前提,这样在文化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代理人危机也可以得到缓解。

然而,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强势行政干预模式具有一定的隐患,不可忽视。

  制度与政策的短缺、滞后与虚置。

从实际的运行来看,仍然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在保障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健全、不

  完善之处,制度和政策的短缺问题比较严重。

同时,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文化发展外部条件的变化,支持我国文化建设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制度、政策出现滞后现象也愈加明显。

  重视“亮点”、忽视全局。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期,对改革的系统性和全局性的设计和规划不足,对改革的局部得失和短期目标进行精心布局,形成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改革“亮点”,有些亮点虽然成绩突出,却正反映了我们在改革过程中缺乏全局观念和系统性思维,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形式主义的产物。

  文化基层单位缺乏内生动力和激励机制。

由政府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严重不足,导致文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至今难以真正确立,使得文化企业不得不依靠政府“输血”才能生存。

  政府强势行政干预不到位、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缺乏内部动力和激励机制、文化事业经费不均衡、文化立法不健全、文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完善健全、文化体制改革中过于形式主义。

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在新的形势下,面对这诸多问题和挑战学者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融合发展”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选择合适的路径是一个重要方面。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文化体制改革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得以贯彻落实;推进文化创新必须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才能得以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才能真正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紧紧依靠文化体制改革才能获得强大推动力;文化人才队伍要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得到培育和建设;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最直接体现在为文化体制改革制定指导思想、确立基本方针和规划发展战略。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文化体制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要抵制不良文化,不可以崇洋媚外,将本土文化视为糟粕、迷信,要吸取各类文化中的优良内容,并结合各类文化中的优良内容将这些内容发展成为自己所特有的文化。

  参考文件:

  [1]王玲.十六大以来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研究[D].渤海大学,2013.

  [2]史成虎,张晓红.中国特色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问题与出路[J].长白学刊,2013,02:

150-156.

  [3]郝清杰.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述评[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77-80+93.

  [4]王立.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J].前沿,2013,11:

175-178.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