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训练检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3124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训练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训练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训练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训练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训练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训练检测.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训练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训练检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训练检测.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训练检测

考点25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一、基础小题

1.下列与进化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某地区林场施用农药后导致产生具有抗药性的松毛虫个体

B.达尔文从种群层面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C.兰花长的花矩与传粉蛾细长的口器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从而形成新的物种

答案 C

解析 施用农药并不能导致抗药性的出现,而是筛选出了具有抗药性的个体,A错误;达尔文从个体层面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才从种群层面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B错误;兰花长的花矩与传粉蛾细长的口器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从而导致生物进化,新物种的形成需要形成生殖隔离,D错误。

2.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  )

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

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说明该种生物进化了

D.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

答案 A

解析 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隐性性状aa的基因型频率是0.64,则a的基因频率为0.8,A的基因频率为0.2,繁殖一代后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2×0.8=0.32,A正确;显性基因的频率为0.2,小于隐性基因的频率0.8,B错误;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错误;A的基因频率为0.4,则显性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为1-0.62=0.64,即64%,D错误。

3.(2018·宁夏银川三模)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捕食关系会降低物种的多样性

B.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长期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C.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

D.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间停止基因交流

答案 D

解析 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在调节猎物种群数量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以给其他种群留出更多空间。

同时,被捕食者往往是体弱患病的个体,从而阻止了不利基因的延续,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故被捕食者的多样性得以维持,因此捕食关系不会降低物种的多样性,A错误;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环境定向选择的结果,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B错误;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一定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C错误;隔离是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可见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间停止基因交流,D正确。

4.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连续自交n代,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和aa的频率均为(1/2)[1-(1/2)n]。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  )

A.没有发生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C.发生了隔离

D.发生了自然选择

答案 B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5.(2018·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模拟)假设羊的毛色遗传由一对基因控制,黑色(B)对白色(b)为显性。

一个随机交配多代的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频率各占一半,现需对羊群进行人工选择,逐代淘汰白色个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淘汰前,该羊群中黑色个体数量与白色个体数量相等

B.淘汰前,随着交配代数增加,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增加

C.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羊群中B和Bb的频率均逐渐增加

D.白色羊至少要淘汰2代,才能使b基因频率下降到25%

答案 D

解析 据题意可知,B的基因频率=0.5,b的基因频率=0.5,由于羊群是随机交配多代,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则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bb的基因型频率为0.5×0.5=0.25,则B_的基因型频率=1-0.25=0.75,即淘汰前,该羊群中黑色个体数量占75%,白色个体数量占25%,二者数量不相等,A错误;淘汰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杂合子(Bb)所占比例=2×0.5×0.5=0.5,纯合子占1-0.5=0.5=50%,由遗传平衡定律可知,淘汰前,不管交配多少代,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始终为50%,B错误;没有淘汰前该群体中BB的基因型频率为1/2×1/2=1/4,Bb的基因型频率为2×1/2×1/2=1/2,bb的基因型频率为1/2×1/2=1/4。

淘汰白色个体,可知BB的基因型频率为1/3,Bb的基因型频率为2/3,进一步可求出B的基因频率为2/3,b的基因频率为1/3。

黑色个体随机交配,可知下一代BB的基因型频率为2/3×2/3=4/9,Bb的基因型频率为2×2/3×1/3=4/9,bb的基因型频率为1/3×1/3=1/9,淘汰白色个体可求出Bb的基因型频率为1/2,进一步可求出B的基因频率为3/4,b的基因频率为1/4。

黑色个体随机交配,可知下一代BB的基因型频率为3/4×3/4=9/16,Bb的基因型频率为2×3/4×1/4=6/16,bb的基因型频率为1/4×1/4=1/16,淘汰白色个体,可知Bb的基因型频率为2/5,进一步可求出B的基因频率为4/5。

综上所述,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B基因频率的变化为1/2→2/3→3/4→4/5,即B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加,Bb的基因型频率的变化为1/2→2/3→1/2→2/5,即Bb的基因型频率不是逐代增加的,C错误;根据C的分析可知,白色羊至少要淘汰2代,才能使b基因频率下降到25%,D正确。

6.如图表示施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类个体大多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某种杀虫剂是否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

B.抗性基因根本来源是可遗传变异,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

C.若连续使用杀虫剂,抗某种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

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

答案 B

解析 观察题图可知,②类个体是在未施用杀虫剂之前,已经发生基因突变形成了抗性基因的个体,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可能来源于原种群中含抗性基因的个体,杀虫剂在此只起选择作用,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是其本身不含抗性基因,A正确,B错误;若连续使用杀虫剂,不含抗性基因的个体被淘汰的概率越来越大,而含抗性基因的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故抗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于1,C正确;施用杀虫剂后,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故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D正确。

7.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 C

解析 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b表示生殖隔离,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D错误。

8.(2018·湖北黄冈中学二模)将一个濒临灭绝的生物的种群释放到一个新环境中,那里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天敌,请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种群的个体数一定会迅速增加

B.人类对濒危动植物进行保护,有可能会干扰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

C.该濒危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与天敌之间、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就是共同进化

D.该种群某个体的迁出不会导致该种群进化

答案 B

解析 将一个濒临灭绝的生物的种群释放到一个新环境中,虽然那里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天敌,但是如果气候不适宜,该种群的个体数不但不会增加,反而有可能会减少,A错误;正常的自然选择,起选择作用的是特定的环境条件,人类对濒危动植物进行保护,有可能会改变濒危动植物生存的环境,所以可能会干扰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B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某个体的迁出可能会导致其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可能会导致该种群进化,D错误。

9.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答案 C

解析 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而不能决定变异的方向;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种群数量越少,越易造成基因频率的改变。

10.十字花科植物可产生芥子油苷及相关代谢产物,对多数昆虫都是有毒的,但却能吸引菜粉蝶前来产卵,其幼虫(菜青虫)也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茎叶为食。

由此无法推断出(  )

A.进化过程中十字花科植物和菜粉蝶均发生了适应性变异

B.借助芥子油苷诱杀雌性菜粉蝶,属于生物防治

C.菜青虫能抵御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

D.芥子油苷可以吸引菜青虫的天敌前来捕食

答案 D

解析 十字花科植物和菜粉蝶在生存斗争中发生了共同进化,产生了适应性变异,A正确;利用芥子油苷诱杀雌性菜粉蝶控制菜粉蝶的性别比例,干扰雌雄交配,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生物防治,B正确;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能吸引菜粉蝶前来产卵,其幼虫(菜青虫)也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茎叶为食,说明菜青虫能抵御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C正确;从题干中不能推断芥子油苷能吸引菜青虫的天敌前来捕食,D错误。

11.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进化而来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进化过程中,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出现了定向的变异

B.普通野生稻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

C.基因突变对普通野生稻和普通栽培稻绝大多数是有利的

D.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虫基因,是水稻育种的有用资源

答案 D

解析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基因突变绝大多数是有害的;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虫基因,是水稻育种的有用资源。

12.下列叙述不能体现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影响的是(  )

A.某患者长期使用青霉素,使其体内抗青霉素的细菌群体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

B.工业污染使树干和岩石呈现深暗颜色后,桦尺蠖群体中黑色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大

C.育种工作者让某作物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具有不良变异的个体,从而选育某优良品种

D.某植物出现可产生有毒物质的变异后,使以该植物为食的昆虫中能抵抗有毒物质的个体比例增大

答案 C

解析 A项说明了在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下,细菌群体出现了进化;B项说明了环境改变后,在捕食者的选择作用下,桦尺蠖群体出现了进化;D项说明了在植物产生的有毒物质的选择作用下,以该植物为食的昆虫出现了进化;所以A、B、D三项均体现了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影响,而C项体现了人工选择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二、模拟小题

13.(2018·衡水检测)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大于a的基因频率

D.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是生物发生进化的重要原因

答案 D

解析 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与女性中,基因频率应该相等,由于其遗传的特殊性,男性患病个体会多于女性,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变化而非基因型频率的变化,B错误;Aa个体逐代自交的过程中A、a传递给子代的概率相同,因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相等,C错误;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通过突变产生大量的可遗传变异,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发生进化,D正确。

14.(2018·广东梅州质检)下列有关变异与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突变、基因重组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B.二倍体水稻和四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含三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水稻

C.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

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 D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A错误;二倍体水稻和四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含三个染色体组的三倍体水稻,B错误;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

15.(2018·湖北黄石调研)某社区全部人口刚好男女各400人,居委会进行红绿色盲普查,发现女性中有10人患色盲,12名未生育女性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18名色觉正常妇女的儿子患色盲,男性中共有22人不能区分红色和绿色。

那么,这个群体中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约为(  )

A.7.5%B.6%C.5.6%D.8.1%

答案 B

解析 由于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遗传病,Y染色体上没有红绿色盲基因的位点,所以红绿色盲相关基因(XB+Xb)的总数是400×2+400=1200,色盲基因(Xb)的总数是10×2+12×1+18×1+22×1=72(18名色觉正常妇女的儿子患色盲,这18名正常妇女的基因型是XBXb,22个男性是红绿色盲,其基因型是XbY),所以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为

×100%=6%。

三、高考小题

16.(2018·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答案 A

解析 同一个群体携带同种基因的杂合子比例高,近亲繁殖时可以提高该种基因纯合的比例,A正确;突变的有害还是有利取决于其生存的环境,有害变异在环境改变时也可以成为有利变异,都可成为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有新基因产生并稳定遗传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变了,说明生物进化了,但不能说明形成了新物种,C错误;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种群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会发生改变的前提是种群数量足够多,个体间随机交配,D错误。

17.(2018·浙江高考)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

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

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答案 C

解析 自然选择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这种差异变得显著时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可见,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A、B正确;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若为可遗传变异的范畴,则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C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使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存活的机会增加,进而通过繁殖,使有利变异在后代中积累,因此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D正确。

18.(2018·海南高考)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

B.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C.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

D.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

答案 B

解析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若两个种群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即两者不能交配,或交配的后代不育,则两个种群属于不同物种,B正确。

19.(2018·海南高考)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

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

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 B

解析 根据共同进化的观点,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物种甲的进化,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B错误。

20.(2017·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意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的基因库是种群内所有个体所含基因的种类之和,则该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这个物种的部分基因,A错误;两洲人属于同一物种,虽存在地理隔离,但未形成生殖隔离,B正确;选择作用分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生物的进化过程由简单到复杂,在没有受到破坏的情况下,在古老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较简单,在新近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较复杂,D正确。

一、基础题

21.(2018·安徽合肥市第三次质检)遗传现象与基因的传递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频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

(2)现有基因型为Aa的小麦,A和a不影响个体生活力,且不考虑基因突变,若进行连续多代自交,A的基因频率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若进行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F3中Aa占________。

(3)果蝇细眼(C)对粗眼(c)为显性,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假设个体繁殖力相同,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自由交配得到F1个体5000只,其中粗眼果蝇约450只。

则亲本果蝇细眼和粗眼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

(4)某病是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正常人群中每40人有1人是该病携带者。

现有一正常男性(其父母都正常,但妹妹是该病患者)与一名正常女性婚配,生下正常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用分数表示)。

答案 

(1)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种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不变 2/5

(3)7∶3

(4)239/240

解析 

(1)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根据题意分析,已知现有基因型为Aa的小麦,A和a不影响个体生活力,且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则在自交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若进行随机交配,并且连续淘汰隐性基因纯合的个体aa,则子一代AA∶Aa=1∶2,子二代AA∶Aa=(2/3×2/3)∶(2×1/3×2/3)=1∶1,子三代AA∶Aa=(3/4×3/4)∶(2×3/4×1/4)=3∶2,因此子三代中Aa占2/5。

(3)根据题意分析,果蝇自由交配后cc占450÷5000=9%,则c的基因频率为30%,而自由交配后代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即亲本种群的c基因频率也是30%,又因为亲本都是纯合子,因此亲本果蝇细眼CC和粗眼cc个体的比例为(1-30%)∶30%=7∶3。

(4)根据题意分析,该遗传病是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隐性遗传病,且在正常人群中,携带者的概率为1/40;一正常男性的父母正常,妹妹患病,说明其父母基因型为Aa,该男性是携带者的概率为2/3,则该男性与一名正常女性婚配,后代发病率为1/40×2/3×1/4=1/240,因此后代正常的概率为239/240。

22.下图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

图1、2、3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

(1)上述地雀之间的关系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2)若干年后,小岛上出现了地雀C。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起到选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这种新物种的形成实质上是由于不同种群内的________发生改变。

(3)若图2时期,小岛和大陆的两个地雀种群的相关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下表所示。

基因型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总数

个体数

20

22

4

20

12

3

9

8

2

100

乙,

基因型,AATT,AaTT,aaTT, , , , , , , 

个体数,196,168,36, , , , , , ,400

①种群甲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

②种群甲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

③已知表中种群乙的每个个体有2×104个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概率都是10-5,则该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________。

答案 

(1)地雀A和B 地雀A、B和C 

(2)海洋环境的变化 基因频率 (3)①基因库 ②0.7 ③80

解析 

(1)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表明地雀A与地雀B属于同一物种,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表明地雀C与地雀A、B产生了生殖隔离,它们并非同一物种,因此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A和地雀B,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A、B与地雀C。

(2)小岛上地雀C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3)种群的基因库指的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种群甲中A基因的频率=

=0.7。

种群乙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400×2×104×10-5=80。

二、模拟题

23.(2018·河南郑州高三质检)某时期,在一条大河的南岸的大块农田中发生某种甲虫的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农田里喷洒某种杀虫剂R,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

如图为在此时期内这种甲虫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这种抗药性的变异是可以________的,通过一代代的积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强了,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________作用,这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________实现的,农药对害虫所起作用的实质就是定向地改变害虫种群中的________,向更易产生抗药性的方向演化。

(3)如果A到D都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这条大河的北岸也发现了与南岸的甲虫外形很相似的甲虫种群,将两岸甲虫放在一起饲养,发现这两个种群的甲虫可以交配并产生小甲虫,但小甲虫不育,这说明两个种群之间存在________。

(5)大河南岸的马铃薯地和玉米地里分别都有这种甲虫种群,经检测发现它们的基因型共有5种,这反映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多样性。

(6)某种群中EE、Ee、ee的基因型频率如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

则该种群经多代选择后三种基因型频率最可能是(  )

答案 

(1)种群中有少数个体对杀虫剂具有抗性

(2)遗传 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