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试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726767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试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试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试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试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试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试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试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试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试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试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选择题

1.195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下列有关过渡时期及其目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一五”计划实现总路线的各项任务B.完成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在经济建设目标上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D.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至1956年

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B.重工业发展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4.“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的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5.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

“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

”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有人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归纳为四个步骤:

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

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D.农业是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7.1651年“王麻子”刀剪店创立,20世纪50年代“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等68家手工刀剪作坊统一使用“王麻子”商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表明(  )

A.国有经济的优势确立B.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C.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D.政治运动波及经济领域

8.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个体经济则由72%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

这主要是由于(  )

A.我国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B.“一五”计划取得突出成就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个体经济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9.“社东有条清水河,河岸是个小山坡,社员山上挖红薯,闹闹嚷嚷笑呵呵。

忽听河里一声响,河水溅起一丈多,吓得我忙大声喊:

‘谁不小心掉下河?

’大家一听笑呵呵,一位姑娘回答我:

‘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

’”这首歌谣反映了(  )

A.“大跃进”期间的“浮夸风”B.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合作化浪潮

C.“文化大革命”中的经济动荡D.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大发展

10.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

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

A.有效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D.是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11.“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

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

”材料反映出(  )

A.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C.“大跃进”运动客观促进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

D.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12.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13.1962年,全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减少2万个,加上1961年减少的2.4万个,共计减少了4.4万个,相当于1960年底工业企业总数的45%;工业总产值指标比1960年下降了47%,重工业下降了57%,轻工业下降了26%。

出现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

A.“大跃进”运动破坏了社会生产力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贯彻

C.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D.国民经济急剧恶化,濒于崩溃的边缘

14.有学者指出:

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

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

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15.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私下签订了一份包干合同书,“(分田到户后)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由此开始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

这一尝试( )

A.消灭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探索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16.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

“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文中的“一步”是指( )

A. 结束“两个凡是”        B.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 提出“一国两制”       D.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编、英国学者麦克法夸尔说:

“1949年是政权的更替,1979年才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毛泽东高。

”作者的观点主要是立足于(  )

A.民主政治建设B.思想大解放

C.发展生产力D.推进全球化发展

18.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

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

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19.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上提出:

“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材料中的“新经济体制”指的是(  )

A.计划经济体制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体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

其直接结果是(  )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设立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开展国企改革

21.1979年7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以及福建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3月将“出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

由“出口特区”到“经济特区”的转变说明(  )

A.中央决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B.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被打破

C.对外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深D.出口特区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22.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

“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一举措是指(  )

A.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B.创办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D.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23.1992年,中国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

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武汉、岳阳、重庆5个沿江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政策。

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符合中国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开放战略B.浦东开发直接带动内地经济飞跃

C.这些地区享有较大的政治管理权限D.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体系初步形成

24.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下列城市和地区开放顺序与之相对应的是

A.大连——上海——长江三角洲——温州B.厦门——大连——环渤海地区——武汉

C.深圳——珠海——珠江三角洲——武汉D.浦东——大连——闽东南地区——温州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

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

“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

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

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

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

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资本的严重不足一是以传统农业为主而人口众多,积累非常有限(1949年美国中美关系白皮书甚至断言中共不能解决吃饭问题);二是人力资本也非常有限,大量的劳动力是文盲,科技人员和具有专业技术的产业工人严重不足。

而资源的不足,一是表现在人均耕地的严重不足,同时也严重缺乏可以用来出口换汇的木材、石油、矿石等。

在这种情况下,同时面临着国际环境的压力和大国的统一和安全,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就是苏联率先实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所提供的历史背景,说出当时我国在工业化道路探索上的实践活动及其影响。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的研究一般都同意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经济增长非常巨大,但60年代则不那么大。

一位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估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人民币738亿元增长到1959年的人民币1234亿元,增长了约70%。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这之后,一直到1952年底,中苏两国有关部门陆续达成了由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和改造50个重点项目的协议。

……1950--1959年苏联帮助中国新建、改建和扩建了400多个工业企业、车间和其他项目,其中有100个国防项目。

……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苏联单方面撤除对我国的所有技术合同。

——《苏联对中国的工业援助资料》

材料三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年代

主要内容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

1982年

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

1983年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0年

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1984年

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5年

当年起,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

区开辟经济开发区

1987年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1年

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角度概括指出推动中国20世纪50年代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因素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了什么外交方针?

评价这一时期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3)根据材料三大事记提到的历史事件,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 A

解析 过渡时期目标的实现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是通过“一五”计划实现,A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项。

过渡时期的目标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C两项说法正确,D项过渡时期起止时间正确,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2.答案 B

解析 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故A项错误;中国即将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为了培养工业化需要的人才,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建立多科性工业大学,故B项正确;高校院系调整有助于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但不是这种调整的主要目的,故C、D两项错误。

3.答案 C 

解析“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布局以东北和西部为主,这些地区重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因此原来工业较发达的上海、天津等地逐渐在全国的工业比重中下降,出现了题干中描述的现象,说明“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布局发生变化,趋于合理。

A项明显错误,B项重工业发展速度加快与上海、天津等地人均工业产值增长率低,不能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与题意无关。

4.答案 A

解析 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进而导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故A项正确。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说明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结构还不能做到平衡发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得知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变化,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

5.答案 D

解析 “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的是“一五”计划,是发展生产力,不是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和平办法,故A项错误;“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是在改革开放后,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采取的是三大改造的办法,三大改造是渐进的和平的办法,故D项正确。

6.答案 C

解析题干所述四个步骤分别指的是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当前的土地政策,这四个步骤都属于调整生产关系的范畴,目的都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7.答案 C 

解析20世纪50年代初,三大改造完成前,国有经济并不处于优势,故A项错误;材料所述为手工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不足以说明此时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故B项错误;据材料“68家手工刀剪作坊统一使用‘王麻子’商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再结合20世纪50年代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知手工业生产由作坊演进为手工业合作社,故C项正确;材料所述变革与政治运动无关,故D项错误。

8.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到1957年时,以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占据绝对优势,私有制经济比例很小,这主要是因为1953-1956年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私有制经济改造成为公有制经济,确立了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故选C项。

9.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描述明显夸大,超越了实际情况,符合“大跃进”中的情形,故选A项。

10.答案 D 

解析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没有关于自由市场的内容,故B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故C项错误;中国从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题干材料是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同时也考虑了它本身存在的弊端,以避免类似的错误在中国再现,故D项正确。

11.答案 D 

解析由“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可见这一时期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的发展。

“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无法从材料中得出,A项排除;B、C两项均与人民公社期间不符,排除。

选D。

12.答案 

解析“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反映出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这实质上反映的是当时农村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

A

13.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数据表明1962年我国工业规模和产值都有明显的下降。

回顾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运动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浪费及破坏,为改变这种局面,党中央于1960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因而出现了这样的结果。

B项正确。

14.答案 D

解析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建国以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能反映农民的期望、思想和要求,故A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民都表现为“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故B、C项错误;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15.答案 C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史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开始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C正确。

A是新中国成立后1950-1952年土地改革;B发生在1958年;题干涉及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

16.答案 B

解析A项不对,结束“两个凡是” 属于当时思想路线的别乱反正,与题干“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不符;C项不对,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而且主要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D项不对,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时间不符;因此本题只有B项符合题意,因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有利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7.答案 C

解析1979年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一年,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走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据此判断作者的观点主要是立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选C项。

18.答案 D

解析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所有经营行为都由政府控制,企业效益好坏与企业自身关系不大。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一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故其比较茫然,答案选D。

A与史实不符,BC在材料中看不出来。

19.答案 B 

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材料中的“新经济体制”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项正确。

20.答案 B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中央决定率先在广东、福建建立经济特区,开始对外开放,故B项正确。

21.答案 C

解析经济特区是采取特殊的经济政策,包括引进外资,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内容,不单单是出口业务,表明我国的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

故C项正确。

22.答案 C

解析由材料的关键信息“开放整个海岸”,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我国开放14个沿海城市,进一步扩大开放,故C项符合题意。

23.答案 A

解析由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故A项正确。

24.答案 B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厦门是经济特区,大连属于沿海开放城市,环渤海地区属于沿海经济开发区,武汉属于内地开放,故B项符合题意。

二、材料分析题

25.答案 

(1)背景:

工业革命的扩展和鸦片战争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兴起。

特点:

主要发展重工业;设备、技术等严重依赖国外。

(2)活动:

“一五”计划的实施。

影响: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活动:

发动“大跃进”运动。

影响:

浪费了大量人力和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环境破坏等。

解析

(1)第一小问,时代背景可结合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侵略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兴起,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起步;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洋务派直接从西方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掀起了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洋务运动。

(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在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实践活动中,既有成功,如“一五”计划的实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也有失误,如“大跃进”运动片面强调“以钢为纲”,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也带来环境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