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教案10.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719238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二首》教案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诗二首》教案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诗二首》教案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诗二首》教案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诗二首》教案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二首》教案10.docx

《《古诗二首》教案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二首》教案10.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二首》教案10.docx

《古诗二首》教案10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三)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人教(部编版)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词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出示家乡溧阳的状元楼和太白楼。

2.今天我们跑远一点,老师带你们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更有名的楼(出示图)这座楼的名字(出示词卡)。

3.教学生字:

雀和楼。

雀:

上下结构。

介绍隹:

与短尾巴鸟有关,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下面不能少横。

(田字格范写、生书空)。

楼:

形声字,生观察结构,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娄。

4.介绍鹳雀楼名称来历。

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

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

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

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

登鹳雀楼。

学生书空,指导读好课题。

二.指导读准、读通古诗,相机教学生字

(过渡)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

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圈出文中生字。

2.指名生读,师生评价。

3.相机指导生字。

更:

读音,组词。

穷:

偏旁:

穴宝盖,我们还学过哪些穴宝盖的字?

欲:

读音,字形。

4.(过渡)短短的一首诗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生字宝宝呢,注意到这些生字,相信小朋友会读的更准确,更通顺。

亮开嗓子自由读吧!

同桌互读,齐读。

三.读出节奏和韵味

1.师范读,生评价:

老师的读法与你们刚才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再指导:

老师还注意到流和楼两个押韵的字,他们押的是OU韵,你再听一遍。

2.你们也来这样读一读,指名读。

师评价,男女生赛读,齐读。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常言说得好: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请小朋友再仔细读读诗句,看看插图。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

又想到了什么?

(板书:

看到  想到)

2.交流:

你跟随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什么?

用横线画出有关词语。

指名生回答

相机板书:

白日、山、黄河。

通过多种方法教学白日,山,黄河。

3.傍晚,我们随着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放眼望去,一轮夕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这气势多么壮观。

看着此情此景,我们不禁吟诵起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看图,此时,诗人正在鹳雀楼的哪一层,如果诗人想要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

对!

你和诗人想到一块儿去了,他想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千里目:

诗句中哪个词表示很远很远的意思?

(板:

千里目)师介绍:

古诗中“千里目”不是真的指一千里,它可以是百里、千里甚至万里或者是更远的地方。

一层楼:

(板书)“一层楼”登一层就够了吗?

还要登两层,三层……在这里也是指人要不断努力向上。

说到这,我又想起人们常说的一句话: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老师对此有切身体会,举例:

南山竹海站。

在山顶我不禁吟诵: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此时,诗人也更上了一层楼,他看到了更壮观、更令他陶醉的美景。

他吟诵道: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正因如此,这句诗成了千古名句。

让我们再读这句话,并把它牢牢记在心中。

6.我们常用这句诗来鼓励别人、勉励自己,如看到同学在跑步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我会鼓励他……是啊,不管什么人,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再作一番努力。

再次朗读这句诗。

五.总结升华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登鹳雀楼》,你们喜欢吗?

那请你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好的诗可吟诵,可描画,还可以唱出来呢。

听!

诗读好了,接着我们一起动手写字。

六.指导写字   楼

七.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看到   白日  山

黄河

想到   千里目

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交给孩子识字的主动权。

由学生身边的两座名楼引出山西省永济县的鹳雀楼。

让学生自己发现生字,顺势教学生字“雀”“楼”教会学生学习生字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接着又对鹳雀楼和诗人作了简单的介绍。

2。

”答案也非常精彩,最后教师总结这句话的意思是夕阳在山边腾起大片余辉,浩浩荡荡的黄河流向苍茫无际的大海的景象就在学生脑中清晰地展现出来。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一次次的加深,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波涛汹涌、大浪淘天的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3)”等等,来进行知识的延伸,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并运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话。

4整节课的教学程序遵循着一般古诗教学的顺序,层层递进,其中小环节又增添了很多新意,每个层次的过渡自然而然,最后学生总结思考,体悟人生一气呵成。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表

备课时间

主备人

主备人

所在单位

复备时间

 

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

所在单位

课题

8.古诗两首 

课型

新授

课时分配

 

第1课时

上课时间

项目

 

 

 

知识

能力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登鹳雀楼》。

过程

方法

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在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教具

(课件)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图片话题,导入新课。

(用时:

5分钟)

1.提问:

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有:

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

同学们会背关于它们的古诗吗?

2.播放幻灯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简介鹳雀楼。

1.思考问题,回忆学过的古诗内容,回答提问。

2.听老师讲解,了解鹳雀楼。

 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用时:

15分钟)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断句,并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有不懂的字词可以提问,老师在幻灯片中标出。

4.小组讨论,让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并与大家交流讨论结果。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用时:

10分钟)

1.再次自由读古诗,读后思考: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

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

2.质疑、解疑,理解重要字词的含义。

3.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了什么道理。

四、仔细品读,尝试背诵。

(用时:

5分钟)

1.启发学生思考:

诗人的观察点在哪里?

鹳雀楼、夕阳、山峰、黄河分别应在什么方位?

2.看图想象诗人看到的景象。

3.讨论: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用时:

5分钟)

1.请同学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小结: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

1.认读生字词。

2.自由读古诗,自主尝试解释诗句意思。

3.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达成共识。

全班交流、展示结果。

 

1.自由读古诗,小组讨论问题。

2.在老师的指导下,准确理解诗句意思。

3.思考诗句蕴含的道理。

1.根据诗文内容,思考诗人所处的位置,想象诗人看到的内容,揣摩诗人当时的心情。

2.朗读、背诵古诗。

4.默写古诗。

 登鹳雀楼

所见——太阳落山,黄河奔腾

所感——更上一层楼

 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

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

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

(二)年级(上)册(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表

备课时间

主备人

主备人

所在单位

复备时间

 

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

所在单位

课题

8.古诗两首 

课型

新授

课时分配

 

第2课时

上课时间

项目

 

 

 

知识

能力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望庐山瀑布》。

过程

方法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祖国的壮丽河山、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剖析诗句,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剖析诗句,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文的意境。

教学、教具

(课件)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音像点播,情境导入。

(用时:

5分钟)

1.播放各种瀑布的景象。

2.交流:

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3.听古诗网络录音范读。

简介诗人背景。

1.欣赏瀑布美景,交流观后感。

2.听古诗范读,了解诗人背景。

 教

 

 

 

  

 

  

二、指导识记,书写生字。

(用时:

15分钟)

1.自由读古诗。

比比谁能读得字字准确、清楚响亮,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生字词。

2.指导书写生字。

三、解释诗意,体会意境。

(用时:

15分钟)

1.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小组讨论整个诗句的意思,全班交流。

2.根据诗句意思,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用时:

5分钟)

1.请同学说一说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

2.布置作业:

画出你想象中的壮丽雄伟的庐山瀑布图,选出作品展示。

1.自由读古诗,认读生字词。

1.小组讨论诗句意思。

2.根据诗文内容,想象作者看到的内容,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

1.交流自己喜欢的诗句。

2.根据诗文内容绘画。

大家相互展示、交流、评议。

望庐山瀑布

所见——紫烟挂前川飞流 

所感——银河落九天

 本课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现各类瀑布的录像、图片、声音、文字,直观欣赏瀑布的壮美,为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铺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介绍作者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感情,借助想象让学生感受庐山瀑布的美,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部编版

《池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首、浮、萍、踪、迹”5个生字,正确书写“采”。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浮萍、踪迹、采”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4、图文结合,想象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中蕴藏的童趣。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抓住“偷采”、“不解”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第12课《古诗二首》,识记“首”字,注意翘舌音,扩展说话:

还能说“一首()”?

2、让我们首先走进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池上》。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文,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识记生字。

(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识字情况)

(1)出示“采”,学生认读,认识“爪字头”,学生说出笔画名称。

 

(出示课件:

甲骨文“

”)师述:

采是会意字,它像一只手正从树上采摘果实。

因此它的本义就是用手指或者指尖轻轻摘取。

 

出示田字格里的“采”字,学生观察,怎么才能写好呢?

(结构上注意上小下大,关键笔画中“木”的横写在横中线,撇捺左右舒展)

师范写,学生书空。

 

学生书写,师巡视,注意纠正书写姿势。

 

学生同位互评与师评相结合,注意表扬鼓励。

(2)出示:

踪迹,学生读,提示:

“踪”是平舌音。

出示图片:

雪地里小画家的脚印。

上学期,我们学的《雪地里的小画家》,它们在雪地里留下了自己的踪迹,是什么?

(脚印)月牙是小马的踪迹,竹叶是小鸡的踪迹,其他小动物的谁会说?

出示图片:

车轮印,这是谁的踪迹?

学生自由交流。

把“踪迹”再读两遍。

(3)出示浮萍的图片:

你认识这是什么吗?

出示“浮萍”一词,学生读。

解释浮萍:

它是一种水生植物,表面绿色,平铺在水面。

所以,“浮”是三点水旁,因为浮萍是生活在水中的,“萍”是草字头,上下结构,因为浮萍是一种植物。

齐读生字、词语。

(4)这两个词都出现在古诗的第二句,出示第二句话: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指名读,读正确。

(5)检查反馈读书。

 

过渡语:

现在我们把生字词放进诗句里,自己再来读一读。

A、指名读,正音。

齐读。

B、读出诗文的节奏。

 

(1)看你们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2)想不想像老师这样读诗?

教给你们一个小诀窍:

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样会破坏诗的韵味。

画斜线的地方要稍稍停顿,但要读得声断气连。

跟老师读。

请小朋友们自己试着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评议。

(4)男女生赛读。

 

三、品诗解句,入情入境。

 

师导:

孩子们,你们读得真好!

让我们跟随诗人白居易到池塘边去看一看。

1、出示: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 

指名读。

齐读。

你脑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1)这个小孩儿是怎么去采白莲的呢?

(偷偷地)你从哪个字知道的?

(偷)板书:

偷。

(2)师:

偷,在我们的印象中可不是一件好的事情,诗人为什么还用了这个“偷”字呢?

预设:

他是偷偷地去采的白莲,在这里只是悄悄地意思,瞒着家长去的;他回来一定不会告诉父母这件事的。

这是他的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这里可能是他自己家的荷塘,也不算偷。

(3)猜猜他此时的心情在怎样的?

(紧张、高兴)指名高兴地读、紧张地读。

2、学习第二句: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这个小孩儿偷采白莲回,有没有被发现呢?

指名读。

(2)播放视频资料:

小船在水中滑行。

你看到了什么?

(小艇驶来时,冲开满池的浮萍,水面波动,浮萍向两边漾去,会出现一道长长的痕迹。

这个小孩儿了解吗?

(不解)板书:

不解。

对啊,不解藏踪迹。

上下句连起来读。

(3)他还以为自己做的神不知鬼不觉呢,其实早就留下了痕迹!

指名再读诗句。

3、不止浮萍暴露了他的行踪,还有一个人看到他了呢!

谁呀?

(白居易)你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

(偷看、偷笑)

4、小娃娃偷采白莲偷到了乐趣,在一旁偷看的白居易也偷到了乐趣,让我们也和这一老一少一起偷着乐一乐吧!

自由读整首诗。

5、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儿?

(可爱、调皮)板书:

可爱。

学生再读。

6、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个小孩儿,也忍不住想读读诗句了,老师配上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展现在你们面前的那个顽皮的、可爱的、有趣的小娃吧!

(配乐,师范读) 

老师给你们也配上音乐。

指名读。

7、下面进入我们的闯关游戏。

第一关:

老师说意思,你能知道他是哪一句吗?

第二关:

老师读前两个字,你能接上吗?

第三关:

男生读上句,女生能接出下句吗?

反过来,女生考考男生。

第四关:

看图诵读诗句。

(出示插图)看,这就是那位小娃娃,让我们看着图再试着读读这首诗。

大家太棒了,这么快就把这首诗给背下来了。

8、小结:

诗人白居易,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池上》,诗人用这么通俗易懂的语言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又不知道隐藏踪迹的可爱、调皮的形象。

四、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其实许多诗人都喜欢描写像你们一样可爱的孩子,比如:

出示《村居》画面及诗句,学生先自由读一读,再找一找与画面相对应的诗句。

指名读。

齐读。

 

2、出示《所见》,这也是发生在夏天的一件事,学生自由读。

读了诗句,你知道这个小牧童想要干什么呢?

(捕蝉)

3、出示《小儿垂钓》,又来了一位学垂钓的小朋友,老师领读。

 

4、这些诗读起来多有趣啊!

像这样描写孩子们天真、可爱、顽皮的古诗还有许多,如《牧童》《舟过安仁》《宿新市徐公店》……出示《牧童》《舟过安仁》《宿新市徐公店》,如果想认识这些诗中可爱的孩子,就让我们课下去读诗吧!

(下课)  

 

 

 

板书设计:

 

     池上   

可爱

不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