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级仇伟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19077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级仇伟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10级仇伟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10级仇伟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10级仇伟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10级仇伟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级仇伟开题报告.docx

《10级仇伟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级仇伟开题报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级仇伟开题报告.docx

10级仇伟开题报告

延安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

 

院、系、所管理学院

学科专业企业管理

姓名仇伟

导师潘新华

报告日期2012.05

 

延安大学研究生学院制

2012年5月26日填写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要求

一、硕士生的开题报告内容应包括文献综述、选题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案,论文工作量的估计、工作条件,预期达到的水平,存在的问题及拟采取的解决措施。

二、开题报告会应以学术活动的方式公开进行。

三、正式开题之前,研究生应在广泛阅读中、外文资料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拟选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把握所选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预期结果,明确课题工作的设想、方法和研究路径。

四、研究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开题报告初稿,经指导教师审阅同意后,由指导教师安排开题报告时间。

开题报告未通过者,重新开题,若第二次开题报告仍通不过者,则按有关规定终止学籍。

五、开题报告不能按期完成者,应及时向研究生处提出延期申请。

六、本表可以打印或用钢笔认真填写,若不够填写时,可另加附页。

 

论文题目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关性实证分析

论文类型

(请在有关项目下作√记号)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工程技术

跨学科研究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更多极端气候现象对全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环境造成灾难性影响。

人类活动导致的以二氧化碳为主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原因。

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国纷纷寻求节约资源、减排温室气体发展新模式。

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

书中提出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计划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到2050年建立低碳经济社会。

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举行谈判,制定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

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欧盟承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比例提高到20%,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消耗量减少20%,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耗中所占比例提高到10%。

此外,欧盟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从而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方向转型。

2009年1月25日,美国白宫发布了一份奥巴马总统论述美国经济恢复和再投资计划报告,在能源方面,奥巴马提出,为了加速推进清洁能源经济,美国在未来3年内将把风能、太阳能和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生产能力再提高1倍,将开始建造新的长达4800公里传输电网,以方便传输这种新能源。

中国一直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并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了大量工作。

中国先后于1998年签署、2002年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都把降低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作为重要指标。

2007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确定了中国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

当前,节能减排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对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实行节能减排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世界总排放量20%左右,承载着巨大国内国际减排压力。

实行节能减排不仅是我国自身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一个大国对世界生态环境负有的责任。

但是,二氧化碳排放增长不仅与我国经济发展轨迹和发展模式有关,还要考虑到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经济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继而又成功地抵挡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目前我国经济保持着稳定高速增长。

在影响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投资、消费以及进出口中,我国消费一直保持较为平滑变化路径,进出口也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对我国经济拉动作用逐步减弱,而固定资产投资(FAI)在实体经济中构成比例较大,对宏观经济具有较大影响。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固定投资增长迅猛,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环境资源紧密相关。

90年代前期,FAI和二氧化碳排放都处在一个平稳上升阶段,两者的增长都较为缓慢,增长幅度不大。

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FAI规模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都有较大幅度提高,且呈现一定波动性。

在1997-1998年金融危机期间,达到区间峰值,此后两者小幅下降,处于平行调整阶段。

但是进入两千年以后,两者变化一致性明显,增长幅度快速提升,幅度明显高于前两个时期。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工业实力突飞猛进,直接或间接消耗了大量能源与资源。

继而,FAI在我国所引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尤其明显,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同时,加大了我国碳排放。

FAI虽然对经济有较大贡献,但同时也产生了占国内较大比重的碳排放量,因此我国肩负着较重的减排责任。

(二)研究意义

目前以二氧化炭排放为研究对象的论文虽然不少,但是系统探讨固定资产投资、二氧化碳排放两者间关系的论文并不多。

本文重点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经济增长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与二氧化碳排放规律,以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分析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二氧化碳碳排放关系,因而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当前,不少学者已涉及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但是鲜有学者研究固定资产投资与二氧化碳之间关系。

基于此,本文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框架内,主要探讨固定资产投资和由此伴随的碳排放约束下经济增长的内生增长路径和机制,提出实现三者协调发展的宏观政策体系。

同时,促进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这为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政府应该采取的政策提供了理论解释。

不仅如此,本文还利用中国数据实证分析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以及三者间相互关系,固定资产投资与碳排放规模收敛性和区域收敛性规律,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和碳排放关系。

这不仅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而且还丰富了投资理论、低碳经济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成果。

2、现实意义

(1)在处理固定资产投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过程中,政府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可以通过制定碳税,实现碳税节能减排效应、就业效应和可持续增长效应,

从而实现投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以此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当然,还可以制定有利于技术进步以及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调整政策,实现三者协调发展。

(2)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且具有典型的高能耗和高碳排放特征,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明显的“碳增排”效应。

所以,必须改变现有固定资产投资方式,科学合理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走低碳型经济发展之路。

(3)研究固定资产投资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关性,对于从环境效应理论的规模、结构、技术角度分析判断固定资产投资是否加快了高排放高耗能的高碳产业发展,加大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或是帮助我国提高能源利用率都十分重要。

鉴于目前很少有文献研究固定资产投资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关性问题,该研究具有较大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从现有文献来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二是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而固定资产投资和碳排放相关性研究则较少。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1)从区域范围内进行的研究

杨佐平、沐年国通过比较三种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发现ICOR(边际资本产出比率)比较有效,而且可操作性强。

同时以上海地区为实证对象,得出了上海地区固定资产对经济增长的投资效率,已经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轨道。

李庆梅、聂佃忠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甘肃省1993—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GRP)及固定资产投资(FA)两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协整关系检验、误差修正模型(ECM)分析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

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甘肃省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但是两者并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和双向的因果关系。

侯祥鹏、冯彩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结构和效益,并与全国进行对比表明,长三角地区正逐步摆脱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外延型向集约式、内涵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走在了全国前列;同时也正遭遇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瓶颈”。

魏仁理、常伟蔚、蓝军基于广西1991—2008年数据,利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广西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广西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问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取滞后期为1、3年时,广西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取滞后期为2年时,广西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两者互相影响。

张彬认为投资与社会再生产密切相关,是实现经济增长关键因素,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重要手段。

通过对1990—2009年贵州省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关系实证分析,构建了协整和ECM模型。

结果显示,贵州省GDP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且影响显著。

周勇飞、张依茹运用协整关系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湖北省1978—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长短期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实证结果表明:

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GDP之间在短期内存在着明显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但长期内两者之间相互关系明显减弱,说明湖北省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资本快速形成,投资增长在短期内对经济拉动作用比较显著,但在长期内这种作用并不显著。

周腾、杨煜对江苏省1985—2005年GDP及固定资产投资两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协整关系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

结果表明:

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在短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个百分点,GDP约增加0.81个百分点,并且二者之间还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

姜安印、王贯杰利用甘肃省1979—2008年时序数据,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分析框架,考察了教育投入、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度量了三个变量之间短期动态特征。

结果表明:

教育投入、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其弹性系数大于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于经济增长贡献要大于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且二者贡献程度上差异较大。

张腊凤选取1980—2008年山西省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对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

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均衡关系,且前者是后者主要推动力。

王凯庆认为近年来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有效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成为云南经济增长主动力。

但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他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总量、变化趋势、相关性、投资效益滞后效应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长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从全国范围内进行的研究

郑贵忠、刘金兰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35个大型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技术创新增量以及对外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引入了发明专利当量概念,研究发现:

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均为正向影响,且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出口是大型城市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因素,技术创新增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低;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创新增量均存在滞后效应。

田泽永、江可申、谢忠秋利用面板数据,运用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对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固定资产投资仍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重要原因。

沈秀双认为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市场机制逐步完善,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由供给一方转向需求一方。

投资成为最积极的需求因素,肩负起“扩大内需、启动消费、扛动经济”的重任。

张鹏、许敏以计量经济学模型为基础,对比股份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前后与经济增长进行定量分析。

试图建立一个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因变量,以其它可量化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多因素分析法对GDP增长变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合我国现在GDP增长情况,为未来我国因固定资产而引起GDP变动情况提供依据。

任歌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发展趋势,但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已成为制约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统计分析表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均存在区域差异性,且差距均在逐渐缩小。

实证检验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

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显著高于东、西部地区,这对把握投资方向、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定实践指导价值。

苗敬毅应用单整PP检验和协整EG检验分析了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间长期均衡关系,建立反映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动态影响机制的传递函数模型。

王晓辉、范德成在研究BP神经网络基本预测原理的基础上,根据1979—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对未来几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状况进行了预测研究。

管卫华、林振山、甄峰通过研究得出中国近50年投资波动分为5个不同尺度和1个趋势项,其中以2.7年小尺度、40年大尺度和趋势为主,其长期趋势主要与宏观经济体制变化相关。

比较改革开放以来在40年尺度上的80和90年代两个阶段投资波动影响因素变化,发现劳动力、投资弹性系数、工业及主要产品、交通设施、价格、存货、教育、城市消费水平、粮食等对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影响上升,而农业产值和外贸对投资波动影响却下降。

高天成、杨俊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发现国有经济投资额、国内贷款投资额、房地产投资额与GDP存在协整关系,私营经济投资对经济影响不明显。

同时看到国内贷款投资额、房地产投资额是GDP变化的原因。

焦佳、赵霞、于霄对1953—2005年数据进行变结构协整分析,成功检测到数据结构在1960和1978年发生突变,进一步得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两段式变结构形式,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并与不考虑变结构的协整分析结论作对比。

分析发现: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考虑变结构的协整分析结果优于不考虑变结构的分析结果。

王天营从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变动趋势的图形观测、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测算和模型测定三个方面,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GDP滞后影响期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对如何改善和控制这种滞后影响提出了相应建议。

王云、赵斌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研究我国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变动和经济波动之间动态关系。

实证结果表明,尽管我国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变动和经济波动之间存在正动态冲击效应,但持续性不强,并且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单位效率差。

此外,扩大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效力强于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效力。

覃东海通过回顾金融发展和金融自由化理论发展进程,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通过建立两个计量经济模型,估算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不同资金来源的每年投资总量以及变动率对经济增长贡献。

指出,伴随着我国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进程,政府预算投资在投资总额中的地位迅速下降,并逐步转向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投资,国有经济部门投资比例迅速缩小。

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私人储蓄通过银行贷款渠道以及资本市场投资,已经成为重要资金来源,私人自筹资金投资以及外资投资在总投资中地位逐步提升,为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2、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

(1)一般性研究

黄静、冯娜娜根据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版碳排放指南中的计算公式和碳排放系数缺省值,计算了安徽省2000年—2009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情况。

结果表明:

安徽省能源消费由2000年的4878.82万t标准煤增长到2009年的8895.9O万t标准煤,平均年增长率为6.9%,其中第二产业部门能源消费量均占能源消费总量79%以上;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由2000年的4107.48万t增长到2009年的8536.12万t,其中在各种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中原煤的碳排放量最大,占总碳排放量77%~82%;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低于全国平均碳排放强度,但高于全球和美国;碳排放因素分析得出碳排放量与人口、人均GDP、能源强度呈现高度相关性。

闵继胜、胡浩运用VAR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1994—2007年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演进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

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人均碳排放量变化却不是引起人均收入变化的原因;经济增长导致碳排放量上升,而碳排放量的增加反过来会抑制经济增长速度,但其影响存在一定滞后期;方差分解结果表明人均GDP能解释人均碳排放量预测方差的很大比重,而人均碳排放量在解释人均GDP预测方差方面所起作用很小。

陈建宏、王文哲在分析以往研究基础上,选取2000—2007年EIA和国家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计算各因子间的灰色关联度,比较得出:

能源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最大,其次是GDP,然后是人口数量、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消费。

郑长德、刘帅对我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各省份的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空间正自相关性,碳排放量最高的省份多处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而次之的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我国各省份的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空间集群效应,而西部地区却表现出低碳排放的空间集群效应。

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呈现出正相关关系,高碳排放的地区多处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而低碳排放的地区多处于经济落后的内陆地区;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依赖性较强,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约为0.8左右,说明在未来的短时间内很难实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杨子晖首次采用最新发展的有向无环图技术方法,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动态关系,并结合递归分析方法,考察增长—能源—排放关系随时间演变轨迹。

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现阶段任何大规模节能减排措施都将不可避免地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影响。

王礼刚以贵州为研究对象,计算和分析贵州改革开放以来碳排放量、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投入量,并将其组成面板数据模型估计贵州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现在影响贵州经济发展的三个指标中,劳动力和资本对经济有着显著性影响,而能源使用对贵州省经济影响十分有限。

许广月、宋德勇根据碳排放因素分解法计算出我国1980—2007年的碳排放量,然后实证分析了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之间动态关系。

结论显示:

3个变量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出口贸易是碳排放和经济增长Granger原因,而经济增长不是碳排放Granger原因;碳排放对出口贸易响应强度不断增强,至第5期达到最大值,随后不断减少,直至达到最小值;碳排放对经济增长响应强度从第2期开始由负变正,且不断增强,至第8期达到最大值,而后减少。

谭丹、黄贤金在测算我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三大地区碳排放总量基础上,分析三大地区碳排放特征和差异。

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碳排放量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最少;并且从碳排放增长速度上看,东部地区增速最快,中部最慢;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三大地区生产总值与碳排放之间关系,进而解释它们之间碳排放存在差异原因。

张丽峰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关系入手,首先利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强度和节能率等指标分析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然后运用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弹性系数分析了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对碳排放影响以及碳排放特征。

王健、路正南、陈春华利用Var

(2)模型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正向影响碳排放,而资本投入负向影响碳排放。

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依次为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资本投入;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间接影响有两个主要途径:

一是经由能源消费而对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二是经由资本投入而对碳排放产生负向影响。

前者的影响大于后者,因此,经济增长间接对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

最后认为,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费、强化资本对能源替代是实现碳减排可行途径。

刘志雄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正确处理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三者之间关系。

可以借鉴英国等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经验;引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先进技术,并加强自主研发;进一步实施节能减排措施以及以国际标准来指导节能减排。

其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二者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能源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二者之间也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能源消费对碳排放具有非常明显正效应。

王中英、王礼茂分析中国GDP增长与碳排放量关系。

结果表明,二者有明显相关性。

进一步研究认为,由于中国投资率在35%—40%以上,且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因此中国过分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以第二产业(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未来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增长可转变为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制度改进,因此,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可以在保持发展经济同时,使碳排放强度呈逐渐下降趋势。

胡玉莹运用处理非期望产出SBM模型计算出2000—2007年我国30个省区碳环境技术效率,对能源消耗、二氧化碳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状况进行评价,进而尝试探究碳环境技术效率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

区域间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差别显著。

东部地区处于低碳经济发展,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碳环境技术效率普遍较低,特别是中部地区大部分省份高碳经济特征明显。

生活水平和技术进步都会极大促进碳环境技术效率改善,工业结构重型化、粗放式增长方式及城市化阻碍碳环境技术效率提高,制度因素尚未对碳环境技术效率改善产生显著影响。

赵爱文、李东利用1953—2O1O年中国碳排放量与GDP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对中国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从长期来看,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从短期来看,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动态调整机制;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李明贤、刘娟选取1978—2006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和经济总量时间序列数据,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出发,通过相关系数分析、回归分析及其检验和因果关系阐述,研究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演替轨迹,并建立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计量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

在目前状况下,中国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增长推动原因,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呈逐渐增多趋势,但单位GDP碳排放逐渐降低,即碳排放增长率明显低于经济增长率。

(2)关于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分析

刘竹、耿涌、薛冰、付加锋、唐笑飞通过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的脱钩分析,探讨陕西、广东、辽宁、湖北、云南5省1995—2008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变化的相关关系。

研究显示,5个省份在1995—2008年间经济快速增长同时碳排放迅速增加,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均呈现“弱脱钩”态势;预计伴随经济进一步增长,碳排放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呈增长趋势;如何实现碳排放总量减排而又达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绝对脱钩”,是中国低碳经济战略首要难题。

李忠民、姚宇、庆东瑞基于对脱钩研究和低碳脱钩指标构建的追述,在对Tapio模型评价基础上对其予以修正,构建了我国产业低碳发展脱钩分析框架,并以山西建筑业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

李忠民、宋凯、孙耀华对1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