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刷题卷 专题检测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712983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3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刷题卷 专题检测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刷题卷 专题检测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刷题卷 专题检测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刷题卷 专题检测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刷题卷 专题检测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刷题卷 专题检测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docx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刷题卷 专题检测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刷题卷 专题检测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刷题卷 专题检测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docx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刷题卷专题检测专题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四川德阳一诊)水面蒸发是最大可能蒸发量,属于水分供应不受限制的蒸发。

气温是影响蒸发的重要因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气温升高时,水面蒸发量也相应增加。

然而,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世界不少地区观测到的水面蒸发量却出现持续下降趋势。

据此完成1~3题。

1.一般情况下,世界上水面蒸发最旺盛的地区位于(  )

A.赤道附近B.回归线附近

C.南极地区D.温带大陆内部

答案 B

解析 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显著,降水较少,晴天多,蒸发旺盛,故B项正确。

2.不少地区的水面蒸发量出现持续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地区(  )

A.大气湿度逐渐下降B.水体面积逐渐减少

C.大气云量逐渐增加D.大风天气逐渐增多

答案 C

解析 大气湿度下降、大风天气增多均会加大水面蒸发量,排除A、D两项;水体面积减小,干旱加剧,水面蒸发量增大,排除B项;大气云量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气温降低,导致水面蒸发量下降,故C项正确。

3.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面蒸发量呈下降趋势,这会使(  )

A.区域水循环变活跃B.空气水汽含量增加

C.农作物收获期提前D.农业干旱得到缓解

答案 D

解析 水面蒸发量下降,区域水循环活跃度降低,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A、B两项错误;农作物收获期主要取决于热量条件,与水面蒸发量关系不大,排除C项;水面蒸发量减少,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农业干旱得到缓解,D项正确。

(2019·新疆乌鲁木齐一诊)下图为世界某岛屿示意图,该岛屿周围海域常年浓雾弥漫。

据此完成4~5题。

4.该岛屿的典型植被是(  )

A.苔原B.低矮灌木

C.针阔混交林D.常绿阔叶林

答案 C

解析 读图,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岛位于日本东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因纬度较高,且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故典型植被为针阔混交林,C项正确。

5.关于该岛屿周围海域常年浓雾弥漫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西风带来暖湿气流B.岛屿附近水汽充足

C.寒暖流交汇的影响D.寒流经过,水汽凝结

答案 A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岛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显著,不受西风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

(2019·河北邢台上学期四模)长白山是我国东北地区第一高山,植被垂直差异显著。

有位诗人写道:

“也许是过于执拗了(身躯矮小扭曲)所以怎么也不能长得高大;但,却默默地结成一带长城/逶迤数百里,绵延到天涯。

”读长白山垂直带谱示意图,完成6~8题。

6.长白山的基带植被主要为(  )

A.常绿硬叶林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

答案 C

解析 长白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基带植被主要为落叶阔叶林,故C项正确。

7.诗人所描述的植被最可能位于(  )

A.甲B.乙C.丙D.丁

答案 D

解析 根据自然带垂直分布规律可知,甲、乙、丙、丁分别是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丛。

据材料信息“身躯矮小扭曲”可知,诗人描述的植被较为矮小,不会是乔木,最可能是灌木,故D项正确。

8.丙处植被分布的上界阳坡远高于阴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B.人类活动

C.降雪量D.地形坡度

答案 A

解析 阳坡光照充足,热量条件好,使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高于阴坡,故A项正确。

(2019·广西桂林贺州崇左三市调研)在一定高度的山体,会由下而上出现随等高线延伸的不同带状自然地理环境,称为垂直自然带,从谷底到山顶常见为乔木—灌木—草甸。

研究发现横断山区金沙江河谷(28°15′N)出现植被逆向分布状况。

下图为横断山区局部图。

据此完成9~11题。

9.形成山体自然带垂直分异的主导因素是(  )

①光照 ②热量 ③水分 ④土壤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随着海拔高度变化,自然带类型更替。

海拔高度变化,热量、水分条件改变,形成山体自然带垂直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水分,②③正确;光照不是决定自然带类型的因素,①错误;植被类型影响土壤类型,④错误。

10.根据材料推测,金沙江河谷底部的植被类型可能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干旱灌丛D.亚热带干旱灌丛

答案 D

解析 图示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植被,金沙江河谷底部应是亚热带植被,A、C两项错误;从谷底到山顶常见为乔木—灌木—草甸,横断山区金沙江河谷出现植被逆向分布状况,结合图示金沙江河谷底部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降水少,形成干旱河谷,可能为亚热带干旱灌丛,D项正确;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迎风坡一侧山麓,B项错误。

11.金沙江河谷植被逆向分布的主要成因不包括(  )

A.气流下沉增温B.山谷蒸发旺盛

C.地壳运动剧烈D.山体相对高度大

答案 C

解析 金沙江河谷植被逆向分布的主要成因不包括地壳运动剧烈,C项符合题意;植被逆向分布主要受气温和水分因素影响,气流下沉增温,导致山谷降水少,蒸发旺盛,形成干旱的环境,A、B两项不符合题意;山体相对高度大,河谷底部位于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降水少,形成干旱环境,D项不符合题意。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9·湖北荆门元月调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30分)

材料一 索科特拉岛与大陆板块已经隔绝1800万年,该岛拥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动植物物种,该岛37%的植物、90%的爬行动物和95%的蜗牛都是其所独有的。

下左图为索科特拉岛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龙血树是索科特拉岛上的独特植物,其树冠茂密,形似雨伞(如上右图所示),叶片为蜡质。

该树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海拔较高的石灰岩地带,通常生长在干旱的半沙漠区,生长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一棵树。

龙血树受到损伤时,会流出红色的树脂,可用于提炼名贵中药——血竭。

材料三 野生龙血树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台湾等地均有分布,但近年来数量锐减,成片的野生龙血树只在海南昌江、三亚保存。

(1)分析索科特拉岛独有动植物物种丰富的原因。

(4分)

(2)结合龙血树的生存环境和形态特征,分析其对索科特拉岛当地气候的适应性。

(10分)

(3)试推测近年来我国野生龙血树数量锐减的原因。

(6分)

(4)简述保护野生龙血树的具体措施。

(10分)

答案 

(1)索科特拉岛与大陆隔绝时间长,长期的地理隔离利于独有物种的形成;当地居民较少,对自然环境干扰小。

(2)该岛所处纬度低,常年气温高,沿岸受索马里寒流的影响,气候干燥;龙血树向上生长的叶片和枝干利于收集水分并将其导流至根系;巨大密集的树冠使地面阴凉,利于落到地上的水分渗入地下;蜡质叶片有利于减小蒸腾,保存水分;海拔较高的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晨雾较多,为龙血树的生长提供了水分。

(3)龙血树生长缓慢,成树时间长,自然更新能力差;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其生长环境;龙血树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人为破坏大。

(4)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对野生龙血树的保护力度;加强教育,提高人们保护珍稀物种的意识;保护野生龙血树生存环境,防止过度开发;加大对人工龙血树的开发和利用,用人工龙血树替代野生树种;发现和重建野生龙血树的适宜生境,提高其自我更新能力。

解析 第

(1)题,特有物种多主要是因为孤立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弱。

(2)题,为适应当地干热的气候特点,植物的形态应有利于其吸收水分和减少水分的散失。

第(3)题,从材料“生长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一棵树”可知,成树时间长,自然更新能力差。

从材料“可用于提炼名贵中药——血竭”可知,近年来人为的盲目追求经济价值,对龙血树破坏是导致其锐减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气候变化影响其生存环境也是导致其锐减的原因。

第(4)题,对野生物种的保护可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人工培育、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法制法规制定和实施,发现和重建适宜生存环境等方面分析。

13.(2019·山东济宁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6分)

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海拔一般不高,大多在300~400米之间,常常表现为山峰四面陡崖,形成一个个“孤岛”状山块和悬崖围闭的沟谷,山块悬崖的相对高度大多不超过200米。

在其独特的地貌影响下,形成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

下图为丹霞地貌区植被分异模式及某山块植被景观图。

(1)描述山块植被的分异特征,并分析原因。

(10分)

(2)分析山块顶部与缓坡沟谷植被差异的成因。

(10分)

(3)分析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

(6分)

答案 

(1)特征:

呈环状分布;植被由中心向外围依次为乔木、灌木、旱生灌木—草本等(或山顶型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山顶型亚热带硬叶灌木林、山顶型干旱灌丛或地被植物等;或耐旱性增强)。

原因:

山块中部土层平缓较厚,保水性较好;由中部到边缘部位土层变薄,土壤含水量变少。

(2)山块顶部高耸,土层相对较薄,保水性相对较差;通风良好,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具有“干岛效应”,)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植物群落。

缓坡沟谷地带被山块围合,温度较高;地势较低,土壤较厚,水分充足;具有“热岛+湿岛效应”,发育偏暖湿的植物群落。

(3)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沟谷、山顶、陡崖等地貌形态独特多样,局地水热、土壤状况差异大;当地山顶、陡坡、悬崖广布,人类活动干扰少。

解析 第

(1)题,山峰四面陡崖,形成一个个“孤岛”状山块和悬崖围闭的沟谷,这种地貌特征导致山块植被呈环状分布。

结合右图中注记,植被由中心向外围依次为乔木、灌木、旱生灌木—草本等。

根据左图图例,植被从山顶向四周,依次是山顶型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山顶型亚热带硬叶灌木林、山顶型干旱灌丛或地被植物等,耐旱性增强。

主要原因是山块中部土层平缓较厚,保水性较好,水分条件好。

由中部到边缘部位土层变薄,土壤含水量变少,植被生长条件逐渐变差。

(2)题,根据图例,与沟谷地区相比,山块顶部高耸,土层相对较薄,保水性相对较差。

通风良好,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形成“干岛效应”,所以山顶较干旱,主要发育耐旱的植物群落。

缓坡沟谷地带海拔较低,被山块围合,温度较高,地势较低,土壤较厚,水分充足。

形成“热岛+湿岛效应”,所以多发育偏暖湿的植物群落。

第(3)题,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

沟谷、山顶、陡崖等地貌形态独特多样,局地水热、土壤状况差异大,多种植物能够找到适宜的生长环境。

当地山顶、陡坡、悬崖广布,人类活动干扰少,植物种植保存完好。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湖南郴州二模)枯落物是植物地表器官枯死后的所有有机质的总称,地表枯落物蓄积量与径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科考组选择黄土高原某小流域内分别均匀种植乔木、灌木、草本的三个坡面观察枯落物。

这三个坡面具有相似坡度、相同坡向,撂荒之前均为坡耕地,植被恢复年限均大于25年,植被生长过程受人类影响很小。

下图示意三个坡面不同坡段枯落物蓄积量。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植被类型依次是(  )

A.乔木 灌木 草本B.草本 乔木 灌木

C.灌木 草本 乔木D.草本 灌木 乔木

答案 A

解析 乔木的生产能力最强,产生的枯落物最多,枯落物蓄积量最大,①为乔木;草本生产能力最弱,产生的枯落物最少,枯落物蓄积量最小,③为草本,②为灌木。

2.枯落物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有(  )

A.增强降水侵蚀力B.促进土壤水分蒸发

C.减小土壤孔隙度D.增加地表水分下渗

答案 D

解析 枯落物增加,覆盖在土壤表层,能降低水流速度,减轻降水侵蚀力,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地表水分下渗,土壤中的枯落物能增大土壤孔隙度。

3.①②类植被单位面积的地表枯落物蓄积量均是在坡中最多,其共同的原因是(  )

A.径流在坡中的速度最快

B.径流搬运作用在坡中明显削弱

C.径流量在坡中达到最大

D.地表枯落物在坡中的产量最多

答案 B

解析 ①②类植被单位面积的地表枯落物蓄积量均是在坡中最多,说明径流在坡中的速度最慢,径流搬运作用在坡中明显削弱。

(2019·安徽巢湖3月联考)蔬菜大棚土壤主要是在人工控制下进行作业和调节,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需要,但具有高温、高湿、高蒸发量、无雨水淋洗、复种指数高、持续施肥且施肥量大等特点,使它在理化性质上与大田土壤有较大差异。

下图示意山东省寿光市王高镇蔬菜大棚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种植年限和深度变化。

据此完成4~6题。

4.图示信息显示(  )

A.种植年限越长,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

B.种植年限越长,土壤有机质含量越低

C.土层深度越深,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

D.土层深度越深,土壤有机质含量越低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随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机质(尤其是0~10cm)含量先升后降,A、B两项错误;土层深度越深,土壤有机质含量越低,D项正确,C项错误。

5.与大田土壤相比,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棚的保温作用强B.蔬菜肥料施用量大

C.地膜的保湿效果好D.大棚的复种指数高

答案 B

解析 与大田土壤相比,蔬菜大棚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明显主要是蔬菜大棚中蔬菜对肥力的要求高于大田,有机肥的大量使用是造成有机质含量上升快的主要原因。

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复种指数高会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快。

6.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蔬菜大棚浅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富集快于深层,主要由于棚内(  )

A.热量充足,不利于浅层有机质的吸收

B.蔬菜根系深,利于吸收深层有机养分

C.雨水淋洗少,浅层养分不易进入深层

D.浅层水分蒸发量小,有机养分减少慢

答案 C

解析 造成浅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富集快于深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大棚保护,雨水的淋洗作用弱,浅层有机质下渗慢。

热量充足会加快蔬菜生长,利于浅层有机质的吸收;蔬菜根系较浅,不利于吸收深层有机养分;浅层水分蒸发量大,对有机养分含量影响小。

(2019·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一模)花色素是影响秋季枫叶变红的主要因素,其含量越高,枫叶颜色越浓艳。

糖分含量与花色素含量呈正相关。

日温差较大时,枫叶光合作用合成的糖分消耗量减小,合成的花色素含量增加。

入秋降水过少时,红叶颜色较淡,持续时间短且干瘪落叶早。

据此完成7~8题。

7.入秋后,与枫叶变红程度呈正相关的是(  )

A.风力B.光照C.地形D.日均温

答案 B

解析 日温差较大时,多晴天,光照强,合成的花色素含量增加,故光照与枫叶变红程度呈正相关,B项正确。

8.一般情况下,辽宁东部山区的枫叶变红现象最有可能是(  )

A.西北坡变红较早,但持续时间更长

B.东北坡颜色更加鲜艳

C.东南坡变红较早,但持续时间更长

D.西南坡枫叶最晚干瘪

答案 C

解析 辽宁东部山区东南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且为向阳坡,光照充足,变红较早,但持续时间更长。

(2019·广西三市联考)读世界某著名山地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9~11题。

9.该山可能位于(  )

A.非洲B.亚洲C.北美洲D.欧洲

答案 A

解析 该山地基带分布有热带雨林、热带草原,因此可判断该山位于赤道附近,且海拔接近6000米,最可能为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

10.该山两坡基带植被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坡纬度低,热量高B.南坡为向阳坡,温度高

C.北坡为阴坡,蒸发量较小D.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该山南北两坡基带植被均为热带植被,故两坡热量差距不大;南坡基带为热带雨林,且雪线较低,说明该坡降水较多,为迎风坡;南北两坡相对高度相当;该山位于赤道附近,两坡光照相差不大。

11.甲的植被类型及随着纬度的升高该植被类型在山地分布海拔的变化的组合,正确的是(  )

A.针叶林—逐渐降低B.常绿阔叶林—逐渐降低

C.针叶林—逐渐升高D.常绿阔叶林—逐渐升高

答案 B

解析 甲自然带海拔比热带疏林草原高,比落叶阔叶林低,因此应为常绿阔叶林;随纬度升高,气温逐渐降低,该植被类型在山地分布海拔也应降低。

二、综合题(共5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8分)

金丝猴群常年栖息于海拔1500~3500m的高山密林中,主要以浆果、竹笋、苔藓为食,亦喜食鸟蛋等,身上的皮毛美观华丽,质地柔软,可耐寒。

目前全世界金丝猴有6种,除缅甸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外,其余4种均为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

历史时期金丝猴一直生活在热带低山森林带地区,曾经在我国广泛分布,而如今金丝猴的分布范围已经大为萎缩,主要呈碎片状零星分布在六片狭窄区域。

在横断山区,金丝猴是仅次于国宝大熊猫的明星物种,但是横断山脉阻碍了不同种类金丝猴之间的交流。

下图为5种金丝猴分布示意图。

(1)描述我国不同种类金丝猴的分布差异。

(6分)

(2)说明横断山脉阻碍不同种类金丝猴之间交流的原因。

(8分)

(3)分析金丝猴从热带低山森林带向目前分布区域转移的原因。

(8分)

(4)请从个人和政府任选一个角度,为保护金丝猴提出合理化建议。

(6分)

答案 

(1)怒江金丝猴和滇金丝猴零散地分布在横断山区,其中滇金丝猴比怒江金丝猴活动范围广;川金丝猴大多分布在四川与陕西、甘肃交界地带及鄂西地区,分布面积较大;黔金丝猴位于贵州省的东北部。

(2)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环境相对封闭,阻碍了不同种类金丝猴之间的交流;横断山区气候的水平和垂直差异大,不同地区生存环境差异大,不同种类金丝猴对栖息地生态环境要求苛刻,对生存的生态环境变化极其敏感(或同类金丝猴长期习惯生存在特定区域,很难再适应其他环境差异大的区域)。

(3)热带低山森林带地区,适合人类生存,随着人类的集聚规模扩大,加剧对该地区的资源开发,导致金丝猴活动范围急剧缩小;金丝猴的天敌很多,且非法偷猎行为还时有发生。

(4)政府:

划定自然保护区,保护金丝猴的生存环境;对数量较少的金丝猴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加强整治,避免人类的猎杀;完善保护金丝猴的法律法规;实行生态移民,使居民远离核心保护区。

个人:

积极参与保护金丝猴的各种宣传活动;从自身做起,不猎杀金丝猴;勇于同破坏金丝猴生存环境以及猎杀金丝猴的行为做斗争;不使用由金丝猴皮毛制成的生活用品。

解析 第

(1)题,读图即可描述分布差异。

(2)题,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阻碍了不同种类金丝猴之间的交流;气候的地域差异显著,不利于其他物种的生存。

第(3)题,从气候、人类等方面分析。

第(4)题,答案合理即可。

13.(2019·成都七中二诊)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8分)

每年春季,太平洋海域5亿多条大马哈鱼开始洄游到北美西海岸(从加利福尼亚一直到阿拉斯加)的江河溪流产卵繁殖,沿海地区现存世界最大的温带雨林。

大马哈鱼在北美西海岸最远可以沿河上溯3200千米,它们要迎向瀑布,跳过陡坎,逆流而上,越过浅滩,到达产卵地。

洄游途中许多大马哈鱼成为了北美棕熊越冬的主要食物来源。

大马哈鱼的洄游是把森林和海洋联系起来的唯一外链条,它们生于淡水,长于海洋,在海洋,它们获得了成长所需的各种养分,又重返“故乡”。

下图为大马哈鱼淡水流域分布区位置示意图。

(1)与同纬度欧洲西部相比,分析北美西海岸温带雨林分布较广的自然原因。

(6分)

(2)指出弗雷泽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

(8分)

(3)氮元素是树木生长的重要元素之一,该雨林区80%的氮元素来自海洋。

分析氮元素由海洋到林木的迁移过程。

(8分)

(4)棕熊冬眠之前必须储存足够越冬的能量,其主要来源于大马哈鱼。

试推测棕熊在河流何处可以大量捕捉到大马哈鱼,并分析其原因。

(6分)

答案 

(1)这里有高大的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山脉对盛行西风抬升作用强,降水多;冬季高大山脉阻挡了陆地冷气流侵入,气温较高。

(2)季节变化大;有春汛;夏季径流量最大;冬季径流量小(为枯水期)。

(3)洄游鱼类在海洋中生长,洄游至内陆,产卵、死亡分解,将氮元素释放到水中;水中的氮元素再通过水循环和陆地食物链进入土壤,被林木吸收。

(4)河流的浅水区、陡坎处。

浅水区大马哈鱼游动速度慢,水浅有利于棕熊站在水中捕捉;陡坎处,大马哈鱼洄游受阻,数量多。

解析 第

(1)题,与同纬度欧洲西部相比,北美西海岸温带雨林分布较广,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气候等方面考虑。

这里有高大的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山脉对盛行西风抬升作用强,降水多;冬季高大山脉阻挡了陆地冷气流侵入,受冷空气影响小,气温较高。

(2)题,图中弗雷泽河位于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之间,应是高原山地气候。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是季节变化大;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高山冰川融水量大,径流量最大;冬季为枯水期,冰川融化少,径流量小。

第(3)题,该雨林区80%的氮元素来自海洋。

洄游鱼类在海洋中生长,洄游至内陆,产卵、死亡分解,将氮元素释放到水中。

水中的氮元素再通过水循环和陆地食物链进入土壤,被林木吸收。

从而实现了氮元素由海洋到林木的迁移过程。

第(4)题,棕熊在河流的浅水区、陡坎处,可以大量捕捉到大马哈鱼。

主要原因是河流浅水区大马哈鱼游动速度慢,且水浅有利于棕熊站在水中捕捉;在陡坎处,大马哈鱼洄游受阻,集聚数量多,容易捕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