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历年真题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10907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大学历年真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安徽大学历年真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安徽大学历年真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安徽大学历年真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安徽大学历年真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大学历年真题答案.docx

《安徽大学历年真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大学历年真题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大学历年真题答案.docx

安徽大学历年真题答案

2011年新闻传播史论

一、谈谈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的斗争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30分)

二、什么是发展传播学?

它研究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对于今天中国的传播学研究有何借鉴?

(30分)

三、什么是微博?

论述微博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有什么区别和特点?

以及新老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不同效用。

(30分)

四、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谈谈“八毛门”(详情自己XX,主要是从媒体一窝蜂报道医院失职,结果事实不是这样,其父道歉,媒体受到谴责的角度)事件带来的问题和思考。

(30分)

五、什么是媒介的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公共属性?

试论三者的关系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这三种属性的问题和困难。

(30分)

安大2010年新闻传播史论

1举出民国初年三位名记者,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评述民初名记者群体的出现在近代中国新闻事业法阵中的意义。

(30分)

黄远生、邵飘萍、徐凌霄

共同特点:

1、具有坚实的传统文化,亦不乏西学观念,即多有留学国外的经历

2、一如既往的对时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3、具有广泛的人脉资源,即社会资本。

4、都是作为当时著名刊物的特派记者,有着在各类报刊丰富的从业经验。

意义

1、传统文人在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经历痛苦转变,知识分子身份急剧转变,媒媒体提供了转型的平台,这也就决定了新闻生产者角色转换,这也实现了报刊社会功能的转变,即由当初的努力传递团体,学派的声音向关心社会时事的转变。

2、到清朝末年,新闻电报开始减半收费,有线电报的不断架设,电报费用的降低一级铁路的延伸,使当时的大报纸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建立通讯网成为可能,这在客观上也对中国报业在民国初年开始由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过渡,确立了新闻在报纸上的中心地位。

而这些名记者的办报经历也契合了这一历史时机,使得新闻专业主义在民初出现端倪。

3、在近代新闻事业史上开创了各种文体,丰富了新闻实践形态。

如黄远生之于通讯文体,邵飘萍之于新闻采访,徐凌霄之于报纸副刊。

这些样式新颖的新闻文体奠定了此后中国新闻的基本模式。

二,谈谈“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论争提出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论争双方的主要理论分歧

1历史背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传播力量的悬殊过大,世界信息传播领域存在着明显的西方强势问题。

发达国家占用的全球无限的电频谱和卫星运行轨道的份额达90%,西方四大国际通讯社播发的国际新闻占全世界国际新闻报道的80%,历史上,美国的电视节目曾占世界电视节目流量的75%,至上世纪90年代,其文化产品(主要是影视产品)甚至成为仅次于飞机的第二大出口创汇产品

传播力量的不平衡,导致了信息流向和传播内容的不平衡。

一方面,从信息流向来看,基本上都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而后者流向牵着的却微乎甚微。

另一方面,国际新闻传播的内容存在着不客观,不公正,不健康的现象。

西方新闻机构在能公式按照西方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来筛选,采制新闻,播发的新闻报道往往带有严重的主管偏见,他们着意渲染发展中国家的阴暗面,以较多笔墨报道哪里的危机,暴力,灾荒,动乱,给人以毫无希望的印象。

播发的新闻评论,往往包含明显的政治倾向,常常对发展中国家的事务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新闻传播所带来的文化信息,则含有许多不健康的以为你,这些都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带来不利影响。

2,发展过程,1948年3--4月,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新闻自由会议通过了“国际新闻自由公约草案”。

美国提出的“国际新闻采访及传递公约”,法国提出的“国际新闻错误更正权公约”,英国提出的“新闻自由公约”

1968年在南斯拉夫的卢布尔雅那召开的“大众传播媒介和国际了解”讨论会上,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存在的新闻和信息传播不均衡和不平等的问题。

会议讨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的必要性。

从1970年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届大会和一些国际组织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新闻和信息传播不均衡和不平等的问题成了引起争论的重要议题。

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指责西方四大通讯社的国际报道忽视了第三世界国际,对这些国家报有偏见和不负责任。

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则强调新闻媒介有在任何地方自由搜集,传递和发表新闻的权利,坚持新闻的绝对自由。

1976年不结盟国家举行传播问题讨论会,首次提出了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同年,教科文组织第19届大会设立了世界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由爱尔兰人s.麦克布莱德任主席,该委员会与1979年提出题为《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报告,认为

在传播问题上各国根据不同的传统,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格局以及需要和可能,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十分重要。

把预先摄像好的模式拿到所有地方普遍应用是行不通的;

应当高度重视消除传播及其他各种机构中,特别在消息情报流通中存在的不均衡和悬殊状态。

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需要和传统来法阵自己的传播格局,从而加强统一,独立和自力更生。

联合国大会的有关决议1978年教科文组织第20届大会通过了《大众传播媒介致力于加强和平和国际了解,促进任泉和反对种族主义,种族隔离和战争山东的基本原则宣言》。

同年,第33届联合国大会根据上述宣言通过33/115号决议,指出需要“在新闻自由流通及更广泛更均衡的传播新闻的基础上,为加强和平和国际了解而建立新的更公正和更有效的世界新闻和传播新秩序”,并决定成立“联合国新闻政策和活动审查委员会”。

1979年第3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34/182号决议将该委员会改成为“新闻委员会”,规定其职责为审查联合国的新闻政策和活动及促进上述目标的实现。

三,理论分歧,

美国等少数国家则强调新闻媒介有在任何地方自由搜索,传递和发表新闻的权利,这是基于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逻辑。

而发展中国家基于民族国家框架指责跨越国界的新闻自由有损主权,且不利于发展中国界的国内安全与稳定。

对此,发达国家理应做出应有的贡献,要有积极作为,而最根本分歧在于上方都希望在新的秩序里达到利益最大化。

三、围绕大众传媒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选择两种传播学理论,概述其内容和特点,并回答,为何大众传播并非如镜子式的反应现实世界。

1,拟态环境:

1922年李普曼在《公众舆论》总提出,人民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的加工后提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管现实”。

人们的“主管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

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的“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现实。

2议程设置,其基本思想最初来自于美国新闻工作者和社会评论家沃特。

李普曼?

1922年,李普曼在其著作《公共舆论》中提出了他的观点“新闻媒介相信我们头脑中的图像,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雏形。

1963年,伯纳德。

科恩提出对“议程设置”最有影响力的表述:

“在多数时间,报界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的时候,却是惊人的成功”。

简言之,即大众媒介注意某些问题而忽略另一些问题的做法本身就可以影响公众舆论,而人们一般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

并采用大众媒介为这些问题所确定的优先次序来确定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

二由上述的“拟态环境”和“议程设置”理论,尤其是前者可知,社会公众几乎生活在完全由媒介搭建起来的拟态环境中,既我们形成的“主观现实”是在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刚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介搭建的“象征性现实”为中介,而媒介建构过程,既收到宏观的政治气候与经济环境的影响,在微观环节,又收到每个记者个人本身的知识结构,编辑部的编辑历年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们说,经过媒介中介后形成的“主观世界”,已经不可能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

四,联系实际进行论述:

建国六十年来,我们对中国新闻媒介属性的认识经过了何种重大变化?

这种重大变化为当代中国新闻事件带来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又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

你认为,这些问题再下一步的新闻改革中将如何解决?

1.建国初,媒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媒介变为国有,自上而下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党媒体系,1952年新闻出版总署这个只能部门被撤销,媒体不折不扣的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并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其喉舌功能达到了巅峰。

媒介为少数人垄断,成为灌输意识形态的工具,成为打压反对意见的工具。

这一阶段,媒介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工具属性。

1978年后,历史新时期中的传媒开始了广告经营,新闻出版总署重建,(媒体开始具有双重属性,事业性质,企业管理,也就是新闻事业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

自己发挥的。

)常表述为“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管理”。

这是1978年末《人民日报》等首都起家报纸为试行企业化管理给财政部的报告中提出的;90年代中期,由李良荣等学者再次明确提出,并被简化为“事业属性和商业属性”。

新世界开始,随着公民社会进程加速,媒介的第三重,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属性被提出,既我们常说的“公共属性”,所谓公共属性,一方面在自然形态上,新闻作为信息的一种,与信息一样具有共享性,这种共享性使新闻这一物品不具备小菲的争夺性。

其次,这一属性强调,履行守望和沟通功能的传媒还应为社会提供公民可以自由表达以及沟通意见。

以形成民意和共识的社会生活领域,既“公共领域。

”(想到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这一属性一定程度上是相对于媒介自90年代开始的持续商业化而提出的。

二,从喉舌论,到双重属性,再到社会公器,公共属性,这些理念口号背后折射出历史与媒介实践的进步和积极效应。

双重属性的提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政治权利对于新闻实践的干预,使得传媒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中,上野属性的确立使得媒介的经济功能得到解放,从而刺激了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而经济上的独立又为媒体博得了一定的话语权的同时,可以参与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壮大我国传媒实力(补充双重属性的提出极大的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变化。

1,新闻媒介形成了积极竞争的态势,为争取受众,形成自己的特色,2,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设备的更新,3新闻媒介更加注意受众的反馈,新闻媒介更加注意自身管理,注重投入产出的效益,开源节流,发展壮大,,总之新闻媒介双重属性的儿女是给中国新闻事业带来了重大转机和重大变化。

但是。

一些新闻媒介为了争取受众,不惜降低台格,报格,传播一些低级庸俗的煽情新闻。

有的新闻媒介搞有偿新闻,甚至将整个版面出售给一家企业,因此追求受众数量,精神产品从阳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

在竞争中,如何保持新闻媒介一定的品味,是我国新闻媒介需要解决的问题。

),公共属性的提出,使得新闻的职能定位更为清晰,也带来了新闻观念的更新,既新闻不仅仅要培育受众,更要培育公众,提高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营造公共领域。

但问题依然突出,虽然双重书系那个在一定程度上为媒介赢得一定的活动空间,但商业属性的报复性增长,使得媒介的职业道德在经济利益的追逐中遭遇尴尬,商业利益的过渡膨胀使得媒介的社会责任备受质疑,此是其一,其二,双重属性使得媒介自身往往处于矛盾之中,也使得中国传媒常处于事业与商业的十字路口,产权不明,权责不明,都是双重属性所致,而产权清晰又是现代企业所必须的,这样的传媒结构最终导致的结果往往是,要么媒介收到掣肘,无法独立自由的展开经营活动,要么借助政治权利为么接产业化推波助澜。

而这些因素对于媒介的公共属性以及新闻专业主义无疑带来致命打击。

三,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政治部门更新新闻治理观念,基于媒介一个清晰的属性,事业属性部分保留,产业功能部分需要彻底推向市场,而传媒市场的开放不仅仅指向国有资本,应该同时面向民营资本,要利用制度建设一个真正自由竞争的传媒产业市场。

其次,媒介的公共属性以及社会责任需要进一步强化。

为了达到这一点,绝非简单的宣传说教所能至。

它需要传媒从业者自身素养提升(如强化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需要媒介实践机构内部组织管理机制的合理化,更需要传媒管理机构以及社会其他机构对传媒带来的良性影响。

五官员面对媒体频频“失言”,比如“质问记者,你是为党说话,还是为老百姓说话。

1请回答,你认为,媒体应该为谁说话,

2为何近期频繁发生官员面的媒体的“失言”事件?

3结合新闻传播学理论,从政府,媒体,公众三重角色论述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性。

一,严格意义上来说,媒介不应该替谁说话,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来看,而是替自己说话。

因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无论替政府说话,还是替弱势群体说话,都是有悖新闻本真意义,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新闻事实。

现在一般意义上倾向于替老百姓说话,一方面是因为老百姓是弱势群体,天然的同情弱者的心理往往支持这一看法,另一方面,中国转型期政治权利难受约束又使得传媒对其履行监督职能,权利滥用导致媒体普遍的恶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媒体地政府最大程度的怀疑。

二,为何近期频繁发生官员对媒体的失言事件?

一方面,虽然新闻发言人制度实施已经多年,但政府人员面对媒体依然无法做到从容淡定;另一方面,市场化进程中的媒体,由于过于追逐利益使得媒体自身形象不佳,职业道德缺失导致部分公众对于媒体包括其中的从业人员产生负面的“刻板印象”。

而就其根本,就上述几个案例所显示的情况开看,所涉及的问题一方均为政府公务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政府权力的滥用,不当使用乃是导致“失言”的最大原因。

三,结合新闻传播学理论,从政府,媒体,公众三重视角论述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性。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因此,这需要以保障公民“四权”为着眼点推进制度建设,《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便是制度建设重生之重。

从政府角度来说,执政为民的理想与实际表现出来的种种乱象形成鲜明对比,执政合理性,合法性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信息公开是民主政府必经之路,无法绕过。

同时,信息公开也是执政党增加信息透明度,集思广益的重要途径。

就媒体来说,媒体最倚重的资源便是信息,而就当前情况来看,80%的核心资源被政府权利部分掌控,是否公开信息,以及多大程度的公开都决定媒体可供加工,分析的信息资源质量。

还有,以制度化方式保障政府信息公开将更有利于改变目前媒体在于政府博弈过程中的不利地位。

进而有效的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政府信息公开之于公众意义在于让公众及时的了解权利部分的运作过程。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其前提条件是要实现知情权,而政府信息公开是实现知情权的根本要件。

而要有效地获知政府信息,除了政府部门以制度化方式保障以外,还需要媒介这一重要中介。

因此,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关系是否能够形成良性股东共,政府信息公开是前提,多大程度上保障公众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则又取决于媒介。

不过在新媒体兴起的当下,围绕信息这个核心资源,这三者之间的博弈自然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

2010年新闻传播史完。

2009年真题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报业进入垄断时期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分析其原因及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垄断报业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第二吃世界大战之后进一步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报业激烈竞争,使越来越多的报刊集中到越来越少的资本家手中,形成了再两个以上地区拥有两种以上报刊的报业托拉斯,既报团,这也是垄断报业形成的标志。

报团垄断报团不仅拥有众多报刊,还拥有其他传媒产业,并与其他垄断财团,跨国公司,跨国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报刊垄断表现出一些新特点:

1,绝大多数报刊置于少数报团的控制之下,报团与其他垄断资本集团一起,或掌握报刊的所有权,或通过广告控制报刊的经济命脉,干涉编辑业务,使报刊完全维护其自身利益。

2报业与其他资本主义企业一样,成为了少数报团股东赚钱的工具,盈利目的更为突出,报刊的编辑方针要服从于盈利的目的,为赚钱而制造假新闻的丑事屡有发生。

3报团拥有各种企业,报业经济实力增强。

4许多报刊刊载报业辛迪加发给的同样新闻,特写,评论和娱乐材料,犹如雷同的校内网产品的装配工厂,报刊内容出现单一化倾向。

其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报业垄断造成对舆论的垄断,威胁“自由”,有害“民主”;报业市场趋势了多元竞争态势,内容与视角单一化倾向,不利于新闻业自身健康发展,更危害到新闻客观性;报团资金雄厚,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最大经营效益;实力雄厚有利于提高报刊质量,从而抵制新闻业受到政府干涉。

而其最大的影响是导致新闻业成为一个盈利的工具,而不是促进公众有效参与社会。

二,作为近代社会改革背景下的资产阶级报人,王韬和梁启超的办报活动,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试从报刊理念,办报实践,言论特色等方面比较其异同。

1,在办报实践层面。

王韬,于1874年在香港创办我们第一份政论报刊《循环日报》,并自认主笔,支持笔政10年。

其办报宗旨为“强中之攘外,倻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其对近代报业最大贡献就是首创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对当时文坛,尤其是后来维新派报人影响很深。

而梁启超早年在北京主持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编辑工作。

1896年创办《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

一生参与和主持的报刊达到17种,撰写文字达1400万字。

王,梁二人都致力于报纸最为改良手段,借用报纸鼓吹变法,尤其重视政论对于报纸的重要性,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区别之处在于梁的办报实践更为丰富,对于报刊的认识一定程度上较王要深刻,也更成系统。

在办报理念层面

王韬论述:

1报纸目的和意义,既“办报立言”,这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2报纸功能和作用:

民隐得以上达,成为“博采舆论’的工具;宣传政令;对外宣传;通外情于内3新闻自由思想和报纸文风,4编辑人员的条件,知识应该广博。

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是》中概括报纸功能是“去塞求通”,即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将其比作人的耳目,喉舌;报刊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党派性,是政治斗争的重要武器,强调报纸的社会政治作用,把报纸当作救国的手段,报刊是“开民智”“育人才”的重要手段;其再海外办报,梁启超进一步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

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同时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

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而要获取健全的舆论,需要具备五要素:

常识,真诚,直到,公心,节制。

在言论特色层面:

1王,梁都将报纸视为舆论工具,表达自己的观点。

擅长政论文体写作,所不同的是梁自觉的将报纸纳入自己政治抱负伟业中,从这个角度而言,王更像是独立报人,而梁的工具性更为明显,其次,因为所处历史时期不同,梁对于报刊的认识更丰富,更系统。

3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些权利同样是作为公民的受众的权利。

请问,何为受众的知情权,表达权?

何为新闻自由?

三者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新闻自由,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的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权利。

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闻界采集和发布信息,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自由。

在西方,新闻自由常常被认为是其他自由的基石。

受众的知情权,广义上指从官方或者非官方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和权利,狭义上仅指知悉,获取官方信息的自由和权利。

(此处内容,李良荣写的是知情权又称知晓权,是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们集体可以分为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个人信息知情权等,在新闻传播领域,特别指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1945年,在由新闻界推动的信息公开立法运动中,新闻工作者库伯首次提出“知情权”一词,主张用“知情权”这一新型民权取代宪法中的“新闻自由”规定。

二战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判例确认了知情权,国会于1966年制定了《情报自由法》,该法规定每个人都有得到其应制定的信息资料的平等权利,1976年国会又制定了(阳光下的政府法)

表达权,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使用各种方式表明,显示或者传播思想,情感,意见,观点,主张,以及依照法律表达自己对于国家公共生活的看法而不受他人干涉,约束的权利。

表达权包括表达方法和表达内容两方面的自由。

只要在法律规定的限度之内,权利主体具有包括使用媒体等各种方式表示自己的主张,对参与的公共事务进行表态,表决和提出新的相关请求的权利。

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公务活动的权利,它是公民参与政权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国家权利监督体系中的一种最具活力的监督,而舆论监督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监督权实施行为。

新闻自由是其他一切自由权利的基础,公民表达权和监督权的有效行使,其前提需要确立公民的知情权,进而有效进行监督,《信息公开条例》的施行恰恰是确保公民知情权的一项重要措施。

四美国传播学史上,关于效果研究成果及其丰富,美国学者费杰斯认为,效果研究几乎成为了大众传播研究的同义词,请思考,效果研究何以成为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主流和重镇?

选择3种有代表性的效果理论加以阐述。

背景:

施拉姆创办了传播学学科,一批学者从二战研究中返回搞笑继续从事有关传播的研究,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电视媒介兴盛及其对社会,国家及个体思想观念产生影响,迫使学界对之做出发硬,促使传播学兴盛;政治对效果研究的需求。

对于总统大选舆情及选票的关注也促使传播学关注大选,研究大选,并形成了传播学研究历史的多个里程碑案例;实证主义研究路径在当时主宰了美国社会科学领域。

培养理论,60年代后期,美国政府成立“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来研究解决暴力和犯罪问题,格伯纳在其资助下开始培养分析研究,主要考察两个问题:

分析电视画面凶杀暴力内容与犯罪间的关系;这些内容与人们社会认知关系。

对于前者,格伯纳之看到了诱发效果,但后者却得出重要结论:

电视暴力内容增大了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接触越多,不安全感越强。

在随后的研究中,格伯纳认为: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用于传媒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客观现实出现很大的偏离。

该理论基本假设是:

长时间收看电视的人,其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更加接近于电视所呈现的景象,既电视通过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电视观众的“现实观”与“社会观”;电视在培养社会共识方面已经超越了传统社会的教育和宗教作用。

对于这一理论更好理解,需要把握以下这些前提:

待续。

五材料是关于人肉搜索盛行的表述。

请问,网络人肉搜索与网络传统信息搜索有何区别?

结合实例,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理论和常识,分析“人肉搜索”之利弊。

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网络传播技术,变传统的信息征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在其中,一个问题提出会得到数以万计受众回复,信息的不断汇总直达问题的真相,由于开始多为对人物身份进行搜索,故而被命名为人肉搜索,现在不仅限于对人物身份进行确认,可以说,对于一切未知之事情均可以进行利用此模式进行信息确认。

相对于信息搜索而言,人肉搜索带有明显道德含义与价值判断的目的成分,而信息搜索则显得较为中性。

在网络传播时代,传统把关人的角色开始弱化,草根新闻已然出现并呈井喷态势。

在传统新闻业受到市场和政治双重制约下,人肉搜索为普通民众的表达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渠道,有限的有效地进行舆论监督,有利于建构可以自由言说的公共领域,甚至一度为传统媒体设置了议程。

如华南虎事件,便是人肉搜索的积极意义表现:

但其弊端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对隐私权的侵害,且要追求这种侵害造成的损失,在法律不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