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五年级重点说课稿.docx
《小学数学四五年级重点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四五年级重点说课稿.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四五年级重点说课稿
小学数学四五年级重点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面积计算。
三角形面积计算是小学人教版第九册69-73页的内容。
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以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安排本课。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可以用剪切、平移、旋转等方法使原有图形改变形状。
所以本课我主要采用迁移和同化理论使三角形面积计算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同时本课内容的学习又是学习梯形面积和其他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基础。
在实际生活中这部分内容的应用也十分的广泛。
所以本课内容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第二部分—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能正确计算三角形面积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兴趣。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三说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掌握并应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而难点则理解三角形计算面积计算的过程。
弄清为什么要除以2.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是使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三角形与他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第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整节中我努力营造的是一种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
注意学生个性的张扬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从而让学生能真正的爱好数学扎扎实实的学好数学,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探究法、引导学生数方格的方法说出三角形面积、由于数方格的方法统计不准确,为减少麻烦,这时启发他们寻找出简便快捷的方法,激烈了他们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愿望。
2、实验法: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让学生动手操作要比听讲解记忆更深刻兴趣更强,所以本课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学习新知识,这也充分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整节3课中用动画的形式来演示推导过程。
指导学生操作帮助他们理解转化的方法在图形中的应用,这样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石为了唤起学生知识结构经验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同学们书中有三个不同的三角形请你们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他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如果我们不用数方格的方法怎样来计算呢是不是也能像平行四边形那样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呢”这样的导语设计让学生很主动的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便于知识的迁移。
二)、新课讲授
让学生拿出两张完全一样直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并引导找出他们的关系在让他们说一说如果是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或钝角三角形是不是同样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让学生拿出两个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1、都能拼出那些图形呢?
2、拼成的图形中哪些面积你能计算出来?
直角三角形的高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并带领大家小结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回让学生自由发挥自主探索—我出示多媒体课件并带领大家小结出两个锐角三角形同样能拼成平行四边形,他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3、用两个同样钝角三角形也拼成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是每个钝角三角形的二倍。
通过以上操作我们总结出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除以2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用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强化新知识
2、我设计了一个操作性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测量出红领巾的底和高各小组进行合作交流。
设计用意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强化了知识加深了理解,解决了
3、综合练习。
让学生利用新旧知识结合来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四、说板书
五、布置作业
《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在掌握了它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知识之一。
因此,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教材的编排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计算面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按照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说明:
这里强调“过程”,即:
让学生亲身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探索与获得的过程,而不是要教师直接把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讲明给学生,让学生处于接受的状态。
这样设计,符合了新课程学生的现代学习观。
)
(2)通过多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图形的拼摆,渗透图形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探索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会根据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是理解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拼合而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法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采用:
1、实验法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
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课件演示,配合启发。
学生动手实验,交流汇报之后,再看课件演示,教师给予点拨,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请学生回忆并指名学生说明上节课同学们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
(设计意图: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并继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即: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面积,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
对于表达不清楚、不完整的同学,教师显示课件,启发其完整的表达,并给予鼓励。
)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索新知
出示问题:
怎样把三角形的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填写实验报告单。
(说明:
学生准备直角、钝角和锐角三角形各两个,且两个直角、两个钝角和两个锐角三角形的形状分别完全一样。
设计意图: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中感悟出“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是拼摆的前提,通过学生亲手拼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有助于“用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等概念的建立。
)
2、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成果,并演示拼摆的操作过程,说明拼摆的方法。
“我的发现”这一栏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大胆地发言,说出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教师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
让学生汇报实验成果,教师给予表扬肯定,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设置“我的发现”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
3、课件演示三角形拼摆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动手拼摆,再播放课件演示这一顺序必须把握好。
先让学生自由做实验,有利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由发挥,而不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汇报实验成果之后,再观看课件演示,这就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的展现了图形拼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
4、小组合做,讨论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问题: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
学生借助手中的图形讨论问题。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学习成果。
教师结合课件补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亲自讨论、交流中发现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的关系,帮助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
(三)巩固拓展
1、课件出示两道基本题的练习。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课件演示规范的板演过程。
(设计意图:
基本题的设计,巩固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
2、课件出示两道拓展题的练习。
(判断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三角板,实际动手量出三角板的底和高,再计算面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提到。
)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经过大家亲自实验,归纳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真了不起!
但请大家仔细想想,这节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
一堂课的学习,不能让学生产生错觉,认为把本节课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产生了疑问,才会积极地去探究。
)
六、说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字母表示:
s=ah÷2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是来自郑州市二七区淮河东路小学的某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分数的意义》。
我今天的说课是结合这个式子来展开的。
4:
就是4个思考。
《分数的意义》是一概念课的教学,课前我带着“把教学变成儿童研究,教师即儿童研究者”,这一教学理念的认识,进行了4个方面的思考:
学生对分数有着怎样的认知?
学生探究分数的意义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如何激发、保持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将带给孩子们哪些新的思考?
3:
就是3个依据。
(1)课标依据
《课程标准》这样描述:
●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换。
●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一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会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教材依据
学生在二年级时学习了平均分,对于平均分及除法已经深刻理解并掌握。
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加减简单的同分母分数。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的领域。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包括六个学习内容,而这些知识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时都要用到的。
那么,这节课学习要完成前两个内容,即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
(3)学情依据
既然学生已经认识了分数,那么到了五年级,他们对于分数究竟还知道些什么?
这节课的起点应该在哪儿?
带着这个问题我对学生进行了一项前测:
要求:
一个分数,用你喜欢的方式说明它的含义(画图、文字叙述等等)。
情况如下:
分的物体
正确表示此分数的人数(人)
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一个物体
52
86.7
一些物体
8
13.3
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画图的方式,用一个实物,如一块面包或一个图形、一条线段。
事实证明,学生已经能够准确的描述,把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得到一个分数。
1:
就是一条主线。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探索学习是数学的生命线。
结合课前调查,我确定这节课的学习主线是:
“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教学时,力求做到:
(1)问题——学生提出;
(2)概念属性——学生发现;(3)疑难——学生研讨;(4)评价——学生参与。
6:
就是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6个方面的内容。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数产生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单位“1”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说出分子、分母及分数单位的意义。
3.通过动手操作,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理解单位“1”。
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教学具准备:
12个纸盒、若干枝铅笔、多媒体课件。
四、评价设计:
1.通过学习活动第一环节检测学习目标1。
2.通过学习活动第三环节,达成学习目标2。
3.通过整节学生主动探究、动手操作完成学习目标3。
五、学习流程: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
起跑即学习准备;第二环节:
加速即师生探索新知;第三环节:
冲刺即巩固新知。
第一环节:
起跑
1、分数的产生
通过分月饼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2、我对分数的了解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在这里我简要的一个提问“有关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就知的链接点。
3、分数演变过程
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分数的由来,这也是好多同学不知道的,从而激发学生想要进一步研究分数的欲望,“你还有什么问题?
还想知道什么?
”一下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分数是不是也像整数那样可以加减乘除、解决问题呢?
通过学生想要了解的这么多问题,实现了学生思维的起跑“我要研究分数”。
第二环节:
加速
即师生探索新知这一环节分三层。
第一层、文本阅读
学生还想知道的分数知识有很多,有的问题我们一下不能解决完,我们可以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等方法自己去解决。
现在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工具——课本,大家看一看,自学课本,要求:
用笔把你认为的重点、难点做上记号。
大家在自学后会有不少收获或疑问,这时我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通过自学我知道了什么?
在全班同学汇报交流时,师生共同总结出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收获,有的同学可能会有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大胆提出与大家交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碰撞,从而加深对单位“1”、分数意义的理解。
第二层、思维碰撞
这里有三个训练
训练一用分数表示下图中遮盖部分。
训练二用分数表示已经吃的苹果训练三你会用分数表示吗?
最后把这三道题放在一起,引导发现“都是用来表示”为什么呢?
同学们都进入激烈的讨论中,在思维碰撞中总结出“它们都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2份。
”实现学生思维加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第三层、总结提升
现在,大家都有了不少的收获,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
这道题目放手交给学生,在同学们的交流中,洋溢着收获的幸福,思维火花处处绽放,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达到总结提升效果。
第三个环节:
冲刺
即巩固新知
这里我有三个练习:
1、基本练习,强化概念。
出示这样几道练习:
巩固新知并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动手实践,用分数。
在这个活动中,我为学生准备3个盒子,1号盒子里面装5枝铅笔、2号盒子里面装10枝铅笔、3号盒子里面装15枝铅笔。
分别从3个盒子里取出每盒铅笔的。
通过观察发现,虽然都是取了每盒铅笔的,可是每盒取出的铅笔枝数却不同,为什么呢?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3、拓展思维
猜一猜、画一画
露出部分是整体的用笔画一画,是不是只有一种可能?
还有其他可能吗?
想象力是让人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发明,特别是小学生更需要想象力。
在这一活动中给学生足够时间探讨交流,也许会有我们教师想不到的结果。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很简洁,但它能够清晰的展现出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更重要的是,它是由孩子们通过自己努力总结出来的。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对《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的全部内容。
感谢您的倾听,并希望能带给大家全新的课堂展示。
谢谢!
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本节课时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方程在小学乃至初中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方程的意义”这一节内容是学习其他方程知识的基础。
本课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整个教学过程先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对一些不同的式子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对其进行分类,最后归纳、概括出方程的意义,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创新等能力,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法
本节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做课教师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是教学内容,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课堂教学先后采用演示、实践等教学方法,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主、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充满趣味性、挑战性的各种数学情境中,充满自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
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现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突出本课重点,使用实物投影教学,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现了学生对式子的分类情况,达到了有效的交流,有效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从而促使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说学法
教师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提供合适的数学情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要掌握所学基本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等能力。
激情与理想,困难与挫折,成功与欣喜,学生的百感滋味在小小课堂学习过程中四处交汇。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一、导入新课:
1、游戏: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数学和语文课本,找两本一样的课本,分别端在两只手上,两手要一样高,你有什么感觉呢?
(一样重或平衡)。
同桌再交换左手中的课本,又有什么感觉?
(一边重一边轻或不平衡)。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平衡为话题来研究其中的数学问题:
方程的意义)
2、现在我们来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平衡?
首先我们要认识一种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
对,它是天平。
天平用于计量物体的质量。
它是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左边托盘放物体,右边托盘放砝码。
当两边托盘所放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探究新知
1、演示称量,体会平衡:
学生活动
(一)要求:
请在右边托盘里放入100g的砝码,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想办法用手中的砝码使天平平衡吗?
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
学生得出:
略。
学生活动
(二)要求:
(1)请把左边托盘里的一个砝码换成不知道质量的①号米袋,观察天平有什么变化,并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
(想一想:
不知道质量的米袋该用什么来表示?
)学生得出:
略。
(2)请把左边托盘里的①号米袋换成不知道质量的③号米袋,观察天平有什么变化,并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
学生得出:
略。
学生活动(三)要求:
请把左边托盘里的③号米袋换成不知道质量的②号米袋,观察天平有什么变化,并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
学生得出:
50+x=100。
2、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学生分析概括出:
今天所探究的是:
像50+x=100这样的等式!
那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对,叫方程。
(板书: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请同学们在阅读中找出这句话的关键词,并用着重符号记录。
4、我们可以用方程的意义来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三、知识应用
1、判断哪些是方程,是的打“√”,不是的打“×”并说明其理由。
(1)35+65=100()
(2)X-14>72()
(3)y+24()(4)5x+32=47()
(5)28<16+14()(6)6(a+2)=42()
小结: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关键是看式子中有没有未知数,式子是不是等式。
2、提问:
方程与等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判断下列各题,对的“√”,错的“×”。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
(2)、1.5+X是方程。
()
(3)、3x+2=15是等式。
()
(4)、23+37=60是方程。
()
(能根据你的判断写出两个以上的方程吗?
)
4、现场调查:
我们班级里总共有多少个学生?
男生有多少个?
请你用一个方程来表示男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之间的关系。
5、仔细观察下面每个情景中的数量关系,看看哪些能列出方程,哪些不能,为什么?
280克
(1)
(2)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方程,谁能说一说你的认识?
读“小知识”,了解方程的历史。
六、课后小记: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临沂六小徐银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方程的意义》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第九册第四单元第2节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方程在小学乃至初中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方程的意义”这一节内容是学习其他方程知识的基础。
对后面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教学目标
在认真分析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拟定了本科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3、学生在对式子的观察和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创新等能力。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立,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知识经验,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教学难点是:
通过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课堂教学先后采用演示、实践等教学方法,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主、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充满趣味性、挑战性的各种数学情境中,充满自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
所以本课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索,小组学习作为本课的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掌握了所学基本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等能力。
四、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动手操作,但由于年龄所限,有的同学比较和概括能力还有待加强。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遵循《新课标》理念,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形成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情境。
我把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上课伊始,我首先用谜语导入,引出本课的教具——天平,对于天平学生并不陌生,在实验室里使用到过,所以学生可以非常轻松地说出天平平衡的条件,即天平的左右两边相等。
通过这一个环节的设计,把握住学生的好奇天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到起来。
把介绍平衡的条件放手给学生,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学生从中也体会到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顺势进入第二个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我主要分四个层次进行。
第1个层次,教师演示:
在天平的一端放一个空杯子,另一端放100克的砝码,这时平衡,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得出这个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