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公开课精品教案及同步习题.docx
《《8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公开课精品教案及同步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公开课精品教案及同步习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公开课精品教案及同步习题
《8古诗二首》公开课精品教案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5个字,并且要认识6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
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
生:
高兴。
师:
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
生:
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
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
(朗诵古诗)
师:
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
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
间评:
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
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
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
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
(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
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
(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
尽(出示“尽”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
入、日。
(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
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
(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
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
生:
(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
师:
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
生:
(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
间评:
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
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
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
间评:
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
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
(放录音)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
小组可以商量一下。
(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
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
间评:
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自由学习、自由呼吸的学习空间,创设音乐、图画、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围,激发学生以各种方式表情达意。
(3)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
(屏幕展示动
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
6.(1)师:
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
生:
(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
(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
(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
(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
生:
(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3)你们读得真棒!
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8古诗二首之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文中生字,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节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诗歌创作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祖国的壮丽河山,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对象:
小学二年级学生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剖析诗句,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对“瀑布”这个事物进行想象和思考,让学生踊跃发言,说出瀑布的特点。
针对大家的发言给予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瀑布,同时展示从各个方位看到的瀑布的图片,加以解说。
2.引导学生回忆、讨论学习古诗的步骤及方法。
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你准备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⑴学生回忆讨论。
⑵教师帮助梳理归纳,提出“读诗,解诗,赏诗,悟诗”四个步骤。
二、教学内容呈现
1.读诗(诗歌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听配音朗诵,并指出生字词)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lú紫zǐ川chuān
(一)提问:
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知诗人。
李白通过课件展示李白生平,了解李白诗作的特点:
奇特的想象,比喻;出神入化的夸张。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1.解诗(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
太阳。
香炉:
香炉峰。
紫烟:
紫色的烟云。
生:
升腾起(变成了)。
(释义)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
离瀑布较远。
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
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
挂:
悬挂。
前:
前面。
川:
河流。
挂前川:
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释义)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2.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手法)
(释义)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3.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
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
天的最高处。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
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
作者疑什么?
疑:
怀疑。
(释义)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4.赏诗(赏诗歌意境,赏诗歌写作手法)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
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5.悟诗即(悟诗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小结与拓展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
好在什么地方?
你最喜欢哪一句?
为什么?
(二)说说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瀑布的?
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三)同学们,学了这首诗,你们一定从《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生、挂、飞、落”等词的妙用,品味到了词句的精美,也受到了诗人大胆夸张、想象手法运用的启发。
用你手中的笔,写出你心中最美好的诗;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你想象中的壮丽雄伟的庐山瀑布图奉献给大家,同学们的优秀作品将在我们黑板报上展示!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学会本课的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涌诗文。
情感目标:
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词卡。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谈话。
我们学习了许多首古诗,谁会背涌?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写的,是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
教学登字,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
2.投影出示课文内容。
3.范读。
4.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
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学生自读课文。
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指名读
正音,指名读,齐读
指名读诗
三、理解诗句
1.学习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投影。
设置情境:
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1)指名读一、二两行。
②答问。
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
(傍晚)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
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
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投影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
(靠着连绵不断的群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
(依)
指名回答(太阳、青山、黄河)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诗人还看到滔滔的黄河,奔腾咆哮着的水流向大海。
指名读,说说一、二行的意思。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学生练读一、二两行。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3)理解。
欲:
想要。
穷:
穷尽。
千里目:
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
再。
引读
(2)指名读三、四两行。
(4)指名说说三、四两行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2.练说全诗的意思。
1.齐读课文
2.讨论。
认真看图思考。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四、指导朗读、背诵全文
1.朗读。
全诗朗读的速度不要太快,要读出停顿和重音。
教师范读
2.背诵
学生自由练习
指名读
指名试背
齐背
五、指导书写
出示生字:
楼、依、尽、黄、层
1.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
2.师生共同分析字形。
3.看笔顺图,记忆“楼、依、尽、黄、层”的笔顺。
4.按笔顺描红。
5.《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八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
3.读抄词语(课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
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开火车认读
练说
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字形。
引导用熟字记生字。
楼依尽黄层
“层”是“尸字头”,不要多加一点。
2.指导写法。
楼、依:
左窄右宽
尽:
上下要匀称。
3.学生描红。
认读生字
三、课堂练习
1.读词抄词。
(课后第三题)
2.给下面的字加个偏旁或字,再组词。
化一()且一()
青一()公一()
3.扩词。
板书: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教案
教学课题
8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
学案编写者
教学用课时
1
学案使用者
第周星期用
教学
目标
课(章节)教学
目标
1.会认生字,学会写字。
2.借助插图,联系生活,激活想象感受诗意,领悟诗情,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所描述的情景。
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背诵表达出来。
3.初步领悟诗歌中比喻、夸张的表达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诗意,领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感受诗意,领悟诗情。
教学准备与手段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复习导入,理解诗题
二、初读感知,读通诗歌
三、品读诗句,感悟吟诵
四、质疑问难,书写生字,重点指导“流“。
一、复习导入,理解诗题
1.指名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2.考考你:
唐代的大诗人中,谁被称为“诗仙”,谁又被称为“诗圣”?
你对他们还有哪些了解?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就是这两位大诗人的名作。
出示古诗题目:
《望庐山瀑布》。
4.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望庐山瀑布》。
齐读诗题,认读生字“庐”“瀑”。
(注意“瀑”的读音)
5.理解诗题:
(1)教师简单介绍“庐山”。
也可以让曾去过庐山的学生介绍庐山,引出瀑布。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落实“望”的字义)
二、初读感知,读通诗歌
1.听录音朗读,初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味.
2.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读准字音。
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学听。
3.指名读诗歌,倾听时关注字音与朗读节奏,标出朗读节奏。
生自由读。
关注“庐”与“炉”的区别,理解“香炉”和“香炉峰”
4.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品读诗句,感悟吟诵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教师点拨)
围绕:
烟:
指云雾。
紫烟:
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
产生。
生紫烟:
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
它活生生地画出了香炉峰上烟雾弥漫,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
挂:
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
飞流直下:
水流的飞泻。
三千尺:
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
(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
(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
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抓住:
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四、质疑问难,书写生字,重点指导“照”。
指名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考考你:
唐代的大诗人中,谁被称为“诗仙”,谁又被称为“诗圣”?
你对他们还有哪些了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二首古诗就是这位大诗人的名作。
出示古诗题目:
《望庐山瀑布》
听录音朗读,初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味.
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读准字音。
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学听。
指名读诗歌,倾听时关注字音与朗读节奏,标出朗读节奏。
生自由读。
关注“庐”与“炉”的区别,理解“香炉”和“香炉峰”。
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抓住:
生、挂、飞、落)
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登鹳雀楼》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báirìhuánɡhéɡāoshāndàhǎi
()()()()
qiónɡrénmáquèlóufánɡyùwàng
()()()()
二、比一比,再组词。
人()尽()衣()欢()
入()近()依()欲()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楼一()河一()红日一()绿叶
一()山一()人一()诗人一()老虎
四、仔细数一数,再按要求填空。
1.“雀”共___笔,第九笔是____,部首是____。
2.“楼”共___笔,第十一笔是____,部首是____。
3.“穷”共___笔,第六笔是____,部首是____。
五、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解释。
1.白日依山尽
①依靠②同意③按照()
2.黄河入海流
①参加到某种组织中②进来或出去③收入()
3.欲穷千里目
①需要②将要③想要()
六、连线。
白日依山尽还要再登上一层楼
黄河入海流要想把很远很远地方的景色全看在眼里
欲穷千里目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流向远方,流向大海
更上一层楼天边的太阳沿着山头渐渐落下去了
七、默写《登鹳雀楼》后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朝著名诗人_______。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_________,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____________。
2.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庐山瀑布》练习题
一、填空:
1.“尺”字用音序查字,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
2.“疑”用音序查字,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
除部首外还有()画。
这个字的第一笔是()。
二、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直:
()
(1)成直线的,跟“曲”相对
(2)跟地面垂直的,跟“横”相对
(3)从上到下的,从前到后的,跟“横”(4)挺直,使笔直(5)公正的,正义的(6)直爽,直截(7)一个劲儿,不断地。
疑:
()
(1)不相信
(2)难于解难于断定的(3)猜忌
三、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诗句描述的景象。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四、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 )代诗人( )的作品。
诗中的首句,巧妙地运用( )的名字,将蒙蒙的( )形象地比喻为从香炉中升起的( )。
整首诗采用( )的方法写出庐山瀑布的( ),表达了诗人( )。
2.《绝句》是( )代诗人( )写的。
诗中描绘出诗人居住的()附近明丽的景象。
整首诗有()有(),有()有()。
三、积累摘抄:
瀑布(叶圣陶)
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山路忽然一转,啊!
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