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1教学提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0025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考1教学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月考1教学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月考1教学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月考1教学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月考1教学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月考1教学提纲.docx

《月考1教学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考1教学提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月考1教学提纲.docx

月考1教学提纲

 

月考1

九年级第一学期阶段测试二(2010.10)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8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天净沙·秋》)

2.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小石潭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孟论学》)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6.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岳阳楼记》)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7—8题(4分)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7.“杨花雪”语出苏轼的《少年游》,在文中的意思是如雪花般飞舞的杨花。

(2分)

8.下列对本曲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围绕着“相思”,以言来传相思之深,以行来绘相思之苦,把一位女子波浪翻滚似的不平静的心情及浓烈的相思之情表现出来。

B.这支小令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以景衬情,言尽而意不尽,境界浑厚;第二层直抒胸臆,写离别相思之情。

C.此曲写送别情人后,凭栏望远相思企盼的无限眷恋和凄惋的情怀。

外在自然景物并非主人公心情的寄托,它只是更加强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D.这支小令感情深挚,构思巧妙。

语言自然朴实,但又婉曲柔媚,充满诗情画意。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9.

(1)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1分)

(2)对下列加点词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2分)

A、而乐亦无穷也(因而)B、山间之四时也(的)

C、颓然乎其间者(他们,他们的)D、行者休于树(从)

10.翻译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2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或游览)山水的乐趣,领会(略)在心里,并寄托在喝酒上。

(乐;得;寓)

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里的“醉翁”是指欧阳修(人名)。

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

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3分)

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或:

游山之乐,宴饮之乐),更在于与民同乐。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苏武牧羊

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

羝乳始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注释:

①律:

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投降匈奴,被封为丁灵王。

②武:

苏武。

③羝:

公羊。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

(1)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命令)

(2)节旄尽落(全部,都)

1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注意加点字的意思)(3分)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单于更加想要招降苏武(使苏武投降),于是把苏武囚禁起来,把他禁闭在一个大窖中,不给他水喝,也不给他饭吃。

14.单于“愈益欲降之”,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3分)

A.囚禁苏武于地窖并断其饮食;

B.将苏武迁移到北海无人处,命令他放公羊;

C.将苏武部下及随从分别安置在别的地方,且不给苏武供应粮食。

15.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大丈夫”,西汉时的苏武就是其中之一。

下面三句是孟子关于“大丈夫”内涵的名言,请问引文主要体现了苏武哪一方面的美德?

(C)(2分)

A.富贵不能淫B.贫贱不能移C.威武不能屈

二、现代文(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23分)

陆家嘴上看潮头

韩云珠

①农历八月十八日,为潮水生日。

这一天潮位最高,又是内河水汛最大之季节。

老“沪城八景”中有一“黄浦秋涛”,就是说在此日,城里人倾cháo而出,赶到陆家嘴看潮头。

有晚清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为证:

“十八潮头最壮观,观潮第一浦江滩。

银涛万叠如山涌,两岸花飞卷雪湍。

”可见当年“黄浦秋涛”之景,其实是两岸同时看,一在陆家嘴,另一在豫园。

豫园静观厅西南的观涛楼,为三层全木结构,在清代登高亦可观涛,但效果远不及陆家嘴。

  ②为何陆家嘴效果最好呢?

这是因为陆家嘴在黄浦江拐弯处,地形像嘴一样突出到江心,又是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水流tuān急,民间素有“船老大好当,陆家嘴难过”之说。

每当秋季涨潮时,海潮倒灌入江,江水迎头拦截,形成江海水对撞,潮水汹涌。

故陆家嘴成为当年观潮之首选地。

  ③翻阅当年的文字记录,据云潮头较平时高3~6米(一至二丈)。

银峰雪岭咆xiào汹涌而来。

“三江入海接潮还,申浦秋涛涌若山”,“风翻白浪花千片,涛似连山喷雪来”,看文人墨客如此描绘涨潮,有时心里很疑惑。

记得十余年前单位在外滩,对面就是陆家嘴,到了秋天,黄浦江总是那样的波澜不惊,哪来的涨水啊?

许是文人太夸张了。

但再夸张,也得有一丁点儿的事实依据吧。

鲁迅先生说过,“燕山雪花大如雪”,是很夸张,但燕山下雪是事实啊。

看略晚于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胡祖德《沪谚外编》里的《看潮歌》,明明白白写着:

“八月十八看潮头,陆家嘴上闹稠稠,红男绿女满街头……”再看顾炳权先生编的《上海历代竹枝词》,找出上海郊县在黄浦江及其支流上,举行观潮活动的有三处。

兹举一例:

“涛头东过向观桥,鲁汇奔腾势益骄。

锣鼓喧天声不断,搭台高唱迎送潮。

”(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鲁汇,当时属南汇,现属闵行区浦东部分。

作者附注:

鲁汇八月十八日潮头极大,观者数千人,为此还专门在东市筑一高台,唱迎潮送潮辞。

这些都证明了,当年黄浦江上潮水急,潮头高,气势宏伟,观者如堵,热闹非凡的事实。

  ④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黄浦江的江水渐渐地变得平平缓缓,浪潮不起,风涛不举呢?

有的书上说:

一是水流不畅;二是江上轮船多,江边被码头堆栈、工厂船坞占据,视线被遮挡了,观潮风俗渐衰,今已消失。

我觉得这样说有点本末倒置。

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无潮水可观,跟轮船、堆栈等遮挡视线,关系不大。

⑤直至看到《黄浦区志》里,关于“黄浦秋涛”消失的叙述,心中方始释然:

“上海地区为长江夹带亿万吨泥沙冲积而成,近几百年来逐渐在塌陷,形成深泓,黄浦江水流得缓慢了……cāng海桑田,黄浦江下游海滨沙涨地扩,陆地向东北延伸,海潮无法倒灌入江,此景渐失。

”说得合情合理,把谜底揭开了。

(摘自2009年09月18日《新闻晚报》)

16.根据拼音写汉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2分)

A.倾巢湍急咆哮沧海B.倾窠湍急咆啸苍海

C.倾巢湍急咆啸沧海D.倾窠遄急咆哮沧海

17.分析下列A、B两句中说明方法的作用。

(二题选一)(3分)

A.“豫园静观厅西南的观涛楼,为三层全木结构,在清代登高亦可观涛,但效果远不及陆家嘴”一句主要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是突出说明了陆家嘴是观“黄浦秋涛”之景效果最佳的地点。

或:

突出说明陆家嘴是当年观潮之首选地。

B.“翻阅当年的文字记录,据云潮头较平时高3~6米(一至二丈)”一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用是准确地说明了黄浦秋涛潮头高的特点。

18.第③与④⑤两节能否互换位置?

为什么?

(3分)

不能。

第③节着重说明的是黄浦江昔日潮急浪高而今“风涛不举”的事实,第④⑤节着重说明的是黄浦江的江水渐平、浪潮不起的原因。

二者构成由果探因(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所以不能换。

19.“借景抒情”是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请指出下列句中“波澜不惊”的景象中所表达的情感。

(各用一个词语或短语回答)(4分)

A.到了秋天,黄浦江总是那样的波澜不惊,那来的涨水啊?

遗憾失望

B.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宁静喜悦

20.根据本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2+2+3)(7分)

观潮时间

观潮地点

潮水特点

陆家嘴成观潮之首选地的原因

农历

八月十八日

浦江两岸

(陆家嘴

与豫园)

潮急浪高

气势宏伟

主要是受独到地形的决定:

陆家嘴在黄浦江拐弯处,地形像嘴一样突出到江心,又是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水流湍急。

每当秋季涨潮时,海潮倒灌入江,江水迎头拦截,形成江海水对撞,潮水汹涌。

(故陆家嘴成为当年观潮之首选地。

21.引文大量引用诗句,有何作用?

(4分)

引用大量诗句,有力地说明了“黄浦秋涛”曾是老“沪城八景”的事实(内容),与今日风涛不举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人们对风涛不举原因的探究兴趣(或引出下文风涛不举原因的说明)(结构);同时使本文的语言具有文学性,增添了诗意美。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2—27题(25分)

积攒温暖

梧桐听雨

①儿童福利院里,一个年轻女孩正带着十几个小孩子做游戏,孩子们似乎在向她报告什么,这个说昨天阿姨亲他了,那个说收到了一位小朋友送她的画。

②我问她,你们在玩什么?

她微微笑着,说,我在教孩子们积攒温暖。

③积攒温暖?

④女孩的目光温柔地看着孩子们,她说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是被父母抛弃,就是小小年纪成了孤儿,生活对他们而言就像冬天一样,他们得到的温暖太少了,所以我想教会他们积攒温暖,如果将平时人们给予的一点一滴的温暖积攒起来,(A)积攒多了,心里就会有一轮太阳,就不会觉得冷了。

⑤女孩的话让我感动,慢慢地,我知道了女孩自己的故事。

⑥她是个私生女,没有人知道她的父亲是谁,母亲在生下她后把她丢给外公外婆远嫁他乡。

她在唾弃和白眼中慢慢地长大,然后上学。

和同龄的孩子相比,她又瘦又小,男孩欺负她,回家的路上总有认识和不认识的男孩冲她扔石头。

没有女孩跟她玩,她常常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操场的角落,无比羡慕地看着别人欢笑玩耍。

童年的记忆里,她脸上的泪痕似乎从来没有干过,她的亲人们,不过拿她当一只小狗养着,言语之间总是嫌她是个累赘,嫌她是整个家族的耻辱。

⑦女孩地叙述着,仿佛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她的,表明她已经从曾经的不堪里走了出来。

我能想象她的童年是多么的孤单无助和悲凉,而她只不过说了这寥寥几句。

她说得更多的是那些曾经温暖了她的人和事。

⑧她说,一次放学路上,几个调皮男孩喊她“野种”,她哭着,一个陌生的中年女子斥走了那几个男孩,那女子像极了妈妈。

⑨同桌—那个老是揪着她辫子的男孩,有一次竟然在她的衣兜里放了两颗大白兔奶糖,那是她第一次吃到那么好吃的糖。

⑩总是拿她当出气筒的舅舅去上海出差,带回来两条一模一样的漂亮裙子,一条是给表姐,而另一条竟然是给她的。

⑾她的外公,那个爱面子的老人,一看到她就会黑下脸来,临终的时候殷殷嘱托家人的却是,一定要供她念大学。

⑿……

⒀说到动情处,她哽咽了。

她说她真的很感激生命里的这些温暖,让她慢慢地感到了生活的美好。

⒁我沉默了。

其实,在她成长的过程中,遭受到的唾弃和冷漠远远大过感受到的温暖。

对很多和她有着相同遭遇的人而言,这些点点滴滴的温暖不过是偶尔滴落在干(hé)地里的水滴,瞬间便消逝不见。

而她,却成长为一个充满爱心、懂得感恩的阳光女孩,只是因为她学会了过滤伤害,积攒温暖,从幼年时同桌的大白兔奶糖到最近房东大姐的关照,她积攒了一路上所有细小的温暖。

(B)而这些细小的温暖在她的心里积攒成了一轮太阳,不仅温暖了她自己,还温暖了别人。

⒂看到她教孩子们积攒温暖,我的眼眶湿润了。

⒃积攒温暖——我想,这应该是我听到的最美好的一句话。

(摘自《读者》2009-13)

22.根据拼音写汉字:

干hé涸(1分)

23.引文第⑦节两处横线上填写最恰当的词语是B(A.激动B.淡然C.无奈D.漠然)

理由是均选“淡然”一词。

“淡然”是平淡、平静的意思,表明女孩面对生命里的痛苦已学会了过滤(内容),与下文的“寥寥几句”呼应,与下文对温暖细节的细数形成对比(结构),表现出女孩对生命里的细小温暖的感激之情。

(主题)(4分)

24.引文A、B两处划线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们的意思相同吗?

为什么?

(5分)

不同。

A处是女孩教孤儿园的孩子们学会将平时人们给予的一点一滴的温暖积攒起来,让自己心怀感恩,感受生活中的美好,驱散生活的不幸带来的阴霾。

B处是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将生活中细小的温暖积攒起来,不仅令自己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而且学会了向别人传递温暖,让其他人也感受到了温暖,是对积攒的深入认识。

25.引文第⑥节在记叙的顺序上属于插叙,作用是交代“她”的身世与童年的痛苦经历(内容),为下文“她”动情地细数和感激生命里的温暖与美好作铺垫(结构),突出“成长中人们有时要学会过滤伤害,心怀感恩,积攒温暖”的主题(主题);也使行文避免了平铺直叙而有起伏(特色)。

(5分)

26.下列语句所表达的意思与本文主旨最吻合的一项是(D)(2分)

A.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犹如灿烂充满朝气的太阳,给人温暖、力量和希望。

你我的爱心像蜡烛,只要燃烧起来,就会温暖人心,照亮你我的生活。

B.生活中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向前走,向前走是阳光,向后看,是阴影,不断前行,收获更多的阳光。

C.苦难是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只要你心态正确,把挫折转化为前行的动力,你就能把挫折变成一份“礼物”。

D.写在沙漠上的仇恨随风消散,刻在石头上的恩情却永留。

把痛苦把仇恨把伤痕把让我们不开心的东西写在沙子上吧,让风把沙抚平,再也没有痕迹;把爱把别人对你的好把快乐刻在石头上吧,它会成为你灵魂的营养,会让你的世界充满阳光。

27.引文第⑧-⑾节是女孩对生命中曾经温暖了自己的人和事的叙述,较为简洁。

请你展开联想与想象,选择其中一个故事,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运用适当的描写进行扩写。

(120字左右)(8分)

三、写作(60分)

28.生活中的我们大都有过丢失东西的经历吧,或是一个钱包,或是一串钥匙,或是一本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收获的同时我是否也失去了一些东西?

扣问自己,追求功利的时候,我丢了什么;每天坐在四季如春的空调房里,我丢了什么;在书山文海中苦苦求索的时候,我丢了什么;变得越来越世故的时候,我又丢了什么……蓦然回首,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我到底“丢”了什么?

有哪些是我无意中丢失的?

又有哪些是我有意舍弃的?

请将“我丢了”的命题补充完整,并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

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②注意联系生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③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④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