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为本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69918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校为本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以校为本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以校为本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以校为本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以校为本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校为本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docx

《以校为本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校为本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校为本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docx

以校为本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

以校为本,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

      以校为本,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    浙大附中自2003年新课程后,一直致力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探索,通过七年的探索和研究,我校走出一条“立足校情,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发展”之路,确立了“以课题实验推动课程建设,以课题研究带动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发展,我校重点从四个方面加以探索。

  第一,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建设,促成新的教育理念形成与教师的培训,带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更新观念、增加关注程度,促进教师在课程观念、教学方式方法、学生评价观念、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获得与新课程同步发展的进步,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理念、组织和制度保证;  第二,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特别是专任教师的培训,实行专兼职老师结合的办法,积极参与杭州市“工作坊”活动,促进教师在专业化发展基础上不断提高综合活动课程的教学素质,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师资保证;  第三,创新弹性课时制,解决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与现行教学管理模式的矛盾,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时间保证;  第四,重视课程建设,努力构建有本校特色的动态的校本教材,为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常态化提供内容保证。

具体做法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建设:

从“零散性主题”到“主题项目群”的转换;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从学科综合学习探究中提炼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与班团活动整合;按照不同学生团体提炼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延续;在节假日里拓展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特别是结合第二课堂活动,对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最新亮点。

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设置上的重大突破。

然而综合实践活动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考,这对于长期以来依纲据本从事教学的教师来说,普遍感到无从下手。

于其课程内容的广泛性、课程资源的开放性、组织实施的艰巨性,导致这门课程行动缓慢,步履维艰。

尤其对于升学压力大、课程资源匮乏的重点中学来说,如何以校为本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而推进素质教育更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1  我校是一所省一级重点中学,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选择了走内涵发展、科研兴教的路子,并把校本教学研究作为科研兴教、特色兴校的着力点。

在这一背景下,我校形成了“以课题实验推动课程建设,以课题研究带动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自觉承担了省市级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任务,并于2004年10月开始在课改年级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

六年多来,我们在以校为本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和探索,也形成一些粗浅认识。

  一、我校以校为本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几点尝试和探索  1、高度重视课题研究与课程实施,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思想保证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有独立形态的课程,是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必修课,它是整合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个领域的综合性课程。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站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我校决定在课改年级开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形成了“以课题实验推动课程建设,以课题研究带动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浙大附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希望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为契机,积极构建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新课程结构模式,实现规范化向特色化学校的转变,实现促进学生发展、提升教师素质和带动学校发展的三赢目标,从而最终取得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较大突破。

这一战略性思路和目标的确立以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准确把握,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思想保证。

  2、建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组织机构,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组织保证  为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及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分别学校领导、相关处室负责人及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参加的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组”。

“课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管理、协调工作,并宏观上保证课程的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开发等;“课程指导组”主要负责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并进行课题研究及相关教学研讨、成果评选等工作。

在此基础上,我校在2009年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综合实践活动》,又专门建立了常态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健全了校本教研制度,采取理论学习、课题汇谈、观摩研讨、案例交流和课例分析等形式,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集体分  2  享实践经验、探讨实施策略、反思存在问题。

  目前课程领导小组情况如下:

组长:

申屠永庆(校长)  副组长:

丁筱华(分管教学副校长)朱霖  成员:

李刚豪吴亦巨裘莹何黎明王保全年级组长具体职责:

  负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的制定和统筹管理,落实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评价等,  做好日常课程管理,如课时落实、教研组建设、教师安排、学分评定等。

建立专兼职协调的活动指导组,基本上保证每个年级安排一名专任教师和若干指导教师。

  全面协调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实施,以及与杭州市第二课堂活动、杭州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的结合工作,做好活动基地建设规划。

  3、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选拔及培训,提供师资保证  在实施中,我校采取重点培训和全员培训相结合,既注意发挥综合实践活动专兼职教师的核心指导作用,又重视集中全体教师的智慧实行协同指导。

  一方面,倡导学科教师指导学生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另一方面,经过学校征聘、教师自愿申报、考察、聘任四步程序选拔产生了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专兼职教师。

同时,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及学生自主性小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又及时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资源库。

在培训目标上,重点促进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养和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能力等。

在培训方式上主要采取了专题讲座、交流研讨、个别指导、网上培训及案例示范等。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基本架构及职责如下:

:

组长:

施永忠  组员:

唐一平徐伟裘莹王超李成利李敏教研组职责:

  ①建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工作常规。

发挥整体协调、统一管理、全面推进的作用,制定并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的工作计划,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校级研训、展示、评比等活动,实施活动主题申报及检查制度。

  3  ②建立教师指导方案设计常规。

具体包括学期指导方案、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等,要有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目标、学生活动过程与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与工具准备、学生活动评价策略等。

  ③建立学生活动指导工作常规。

如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活动总结与交流阶段等的指导。

  指导教师:

帮助学生提出课题,确定研究范围、内容、方法与方案等,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和研究报告的形成。

  专任教师:

除了落实指导教师的任务以外,还有以下三项任务:

①在理论与方法层面设计教学方案并实施相关的理论课教学,负责以研究方法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评价。

  ②在实践操作层面上,负责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学生管理;开题论证和结题汇报的组织工作;审核课题立项中的程序问题,监控研究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③指导、督促、检查课题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资料员:

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管理和挡案管理如学生活动手册;课程资源管理,如网络资源、图书资料及其他硬件设施;课题研究的诚信及出外活动的安全教育等。

  4、创新弹性课时制,提供时间保证  根据我校实际,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划分成三部分:

  每周四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其中课内研究性学习1节,社会实践或社区服务1节;课外研究性学习2节。

  双休日及法定节日的适当时间;寒暑假创新实践活动时间。

  我校早于2001年寒假便开始规划实施学生寒暑假创新实践活动,从04年开始,我校正式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便开始了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工作,现已成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一大亮点。

  5、加强综合实践相关校本教材的建设,提供内容参考、方法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统一的“教材”,其课程内容靠我们自己去开发,但在初期需要“资源包”为教师提供方法指导、为学生提供背景材料、为学生活动提供方法引导。

这方面,我校主要从以下方面加强了“资源包”建设:

  ①先后完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导用书》、《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指  4  导用书》、《浙大附中研究性学习作业册》、《学生休闲文化》等校本课程;  ②选用浙江省地方课程指导用书《高中研究性学习基础》;  ③开发学生生活热点、社会焦点课题,利用地缘优势,与学校周边一些社会实践点签订各种协议,建立相对比较固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基地。

以便老师开展经常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等。

具体做法:

  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统计学校周边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还与附近社区、西湖交警队建立一些合作互动关系,形成学校社区教育基地。

或走进社区或请进学校,利用讲座、开课、指导活动等形式,挖掘地方特色资源。

如小交警岗、茶艺表演队、北山路近代建筑研究等。

  家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统计学生家庭资源,建立家长档案,以便保持联系;请家长到学校开办讲座、上课、指导学生活动;主动联系并请家长配合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

同时鼓励学生开展家务活动,鼓励学生发现或开展家庭主题活动。

如《我家的食谱》、《节电节水—从每家做起》、《自己的事自己做》。

  自然资源开发:

了解学校附近第二课堂活动资源中的自然资源,以及西湖其他的资源,统计森林、河流、山峦、湖泊等的情况;让学生亲临自然,发现问题,确定主题,解决问题;挖掘杭州地方特色资源,如植物园生物考察、灵峰探梅等。

  当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校本资料我们一直坚持两点:

一是要不断修改、不断生成,与时俱进;二是仅供参考,努力避免教师与学生围绕这些资料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象。

我们要求教师在利用校本资料进行活动指导时必须明确以下十点:

  

(1)不是教材,是活动参考;

(2)不是上课,是活动;(3)不是活动课,是综合实践;(4)不是学科,是综合;  (5)不是学教材知识,是实践、体验、开发、研究;(6)不是讲课,是组织、指导、实施、参与;(7)不是仅在课堂,是走向生活、社会和自然;(8)不是分数和等级,是注重过程的评价;(9)不是只有正确答案,是错误的也是有价值的;(10)不是只有学校的责任,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义务。

  5

  

      6、出台优惠措施,提供政策支持  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其指导教师大部分又是兼职教师,所以学校必须提供优惠政策,以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我校推出的措施主要有:

  考核倾斜,对承担课题研究与实施任务的专兼职教师,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情况纳入教师业务水平考核;  实行奖励,鼓励教师一专多能,对有创新精神、业绩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相应成果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样待遇;在教师工作量计算上予以倾斜。

  二、继续以校为本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思考和感悟  1、努力促进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发展  这里首先就需要坚定信心、下定决心、拿出恒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但同时又是一大难点。

在面临每年都有全市质量分析和高考压力的严峻形势下,我们也曾犹豫过:

许多老师的不理解甚至是埋怨、学生及家长是否接受,更面临当前滞后的评价标准及方式的现状?

?

在时下十分功利的教育环境下,究竟如何对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是望而却步?

徘徊不前?

还是索性撤退?

通过我校六年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使我们感受到更多的东西:

因为我们为学生搭建这么一个平台,同学们才有这么出色的表现,得到这么多的锻炼,甚至他们的这些收获会终生收益,有的学生就说上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胜过他原来一学期受到的锻炼。

那种急切期待的眼神、欢呼雀跃的动作,是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信心源泉,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学校付出再多,再承担点风险也值得!

我们虽不是教育专家,但都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更理性的。

这更坚定了我们开设这门课程的决心。

  实践证明:

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走“常态化”之路,只有开成像语文、数学那样的常态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才有生命力,才有可持续发展动力。

目前,我们要深入领会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精神,坚持规范办学,严格落实好国家课程计划,创造性地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课时。

  2、以研究性学习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人的学习过程有两种基本方式:

以传承为特点的接受式学习和以发现为特征的探究式学习。

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唤起学生对知识的热情、信念,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知  6  识的建构,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亲近知识和自然、亲历社会和人生,让学生随着知识的生成而惊异、兴奋、痛苦、欢呼雀跃。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努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活动这一平台,尤其是通过开展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结论性学习转变为过程性学习,并迁移、辐射到各学科的学习,促成知识观的转变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进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基。

  3、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自身的整合及与选修课、校本课程的整合作为一种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突出课程整合的理念。

在华中师大郭元祥教授看来,课程整合是社会的整体性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整体性的要求,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学校必须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自身的整合及与选修课、校本课程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安排体现整合性  一是将三大领域的内容进行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块内容既可以相对独立地设计和实施,也可以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主题或项目,以其中某一领域为切入点,以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主导方式,将三大领域内容融合起来进行实施。

  二是将非指定领域内容和指定领域内容进整合。

将班团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地方教材、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某一领域为载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体现学校的课程特色。

  三是将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合。

丰富的知识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我们充分挖掘学科内容中的素材,使之延伸、提升、综合、重组为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也促进学科知识的综合和拓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整体。

在2009年,先后有两项成果获得省一等奖:

一是潘玮玮老师指导杨昕力、吴涵昱、王之江完成的《停车场车位布局的优化设计》项目获第24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新项目一等奖;二是王迪、唐一平指导姚韦婕、吴佳烨、诸怡纯、周智韬、沈辰阳、周泓恺的”超市的人员疏散模式”课题获浙江省2009年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评比一等奖。

  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选修课、校本课程的整合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以各学科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所有课改年级实验教师参与。

  7  第二阶段,学校每个年级各聘任一名专兼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时,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加强教学研究、活动指导和协调。

  第三阶段,我校倡导教师一专多能,鼓励教师自主申报、申请选修课和校本课程,努力促进综合实践活动与选修课、校本课程的整合。

我们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的努力,逐步形成适应学生成长的公共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校本课程与自主课题相结合、校内探究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

  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新课程的难点,对我们来说更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课程。

欢欣与鼓舞同在,成绩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同在。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积极实践,勇于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一定会在各地各校实现其常态化、特色化,成为我们新课程教育的一大亮点!

          8  附件一:

  浙大附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的精神,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综合实践活动》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及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高中课程结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方面的内容,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的每个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共23个必修学分,占最低必修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的1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在于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检,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我校综合实验活动课程开课方案如下:

学年学期研究性学习高一123学分3学分3学分3学分3学分15学分社区活动1学分(5个工作日)1学分(5个工作日)2学分社会实践2学分(军训)2学分2学分(值周)6学分高二12高三1合计23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

  研究性学习要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究和积极运用知识的倾向,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研究性学习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内容,可以涉及学生感兴趣的各种问题,主要可以划分为自然科学问题、人文科学问题、自我发展问题等方面:

  

(1)自然科学类可以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在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领域方面的应用,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    9  改良、动植物保护、天文地理、水文气象研究。

  

(2)人文科学类可以对文化现象、法律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如社会关系研究、企业发展研究、社区管理、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大众传媒研究、休闲文化研究等。

  (3)自我发展方面主要应关注一些具有时代信息的主题,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媒介素养研究、学生群体与关系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研究、社会适应研究等。

  

(二)社区服务的课程内容:

  社区服务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参加本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发展。

社区服务属于志愿活动或带有义工性质的活动,学生应以服务者的身份主动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社区提供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

社区服务的内容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范围包括各种社区公益服务、宣传教育、帮助贫困人员与家庭等等。

  社区服务内容一般可分为三类:

通用内容、特色内容和自选内容。

①通用内容:

如拥军优属、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宣传、献爱心等。

  ②特色内容:

社区居民小区公共卫生、社区辅导(如保健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等)、板报宣传、维持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志愿活动。

  ③自选内容: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上形成自己的特色项目。

(三)社会实践的课程内容  社会实践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关注自身的成长,关注现实的生活环境,关注全人类科技与社会文明的发展,通过动手和实际操作,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社会实践要求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

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增强社会的责任感。

社会实践  10

  

      的内容一般以主题形式呈现,我校拟开展的活动:

  

(1)在重大节日举行纪念活动或庆祝活动,如青年节、教师节、抗战胜利纪念日、元旦和春节等。

  

(2)举办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成人仪式教育等。

(3)组织学生参加值周活动,让学生参加学校或班级的管理。

(4)开展社团活动,如文学社团等各种校内社团组织的活动。

(5)组织参观第二课堂活动场馆等德育基地或自然景观,(6)组织考察所在社区环境、传统、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情况等。

  (7)组织社会调查,如对社区机关、特定群体、典型人物、热点事件进行调查、访谈。

  (8)组织各种社会体验性活动,如军训、学工(商)学农、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科技文化活动、社区民俗活动等。

组织参观学校科技馆、校史馆。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组织形式  1、研究性学习以课题小组合作研究为基本组织和实施形式。

每个组自行聘请1-3个指导教师,每个班中成立若干个课题小组,每组同一班内的3-6人组成,条件成熟后可跨班进行建组。

课题组内要进行课题分工和角色分工,即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的课题工作,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个角色,既各展所长,又密切配合,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2、社会实践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外实践基地或校内组织活动。

  3、社区服务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组织开展活动。

时间安排  1、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时间每周3课时,正课中安排1课时,主要是专任辅导教师进行思路、步骤、方法等的指导,信息检索、课题答辩、报告写作等的辅导;分段检查和督促课题研究工作,以及最后的评价认定。

课外时间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信息、写作报告、制作模型、准备展板等工作,每周算2课时。

高中阶段共计270课时。

学生每完成一个课题研究并达到相应要求可获得3个学分,高中前5个学期分别各完成2~3个研究课题,共获  11  15个学分。

  2、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学校统一集中安排,可以是学生个别自主或与家长一起参与,也可以是以小组或班级或年级集体参与,高一至高三每学年安排一周时间或分6次进行,以保证每学年获得2个必修学分,3年共计6学分。

高一新生开学前安排1周时间军训。

每次社会实践活动需有活动的原始记录及相关证明材料,经班主任、年级组、学生处或团委确认后方可获得学分。

  3、社区服务学校统一规划,年级组、班主任组织安排,高一至高二每学年安排5个工作日,以保证每学年获得1个必修学分。

学生活动记录应有服务对象签署的评价意见和公章,经班主任和学生处、团委确认后方可获得学分。

实施步骤  1、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确定课题。

在听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后,自主确定课题,并组成课题小组。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必须兼顾自主性、可行性、实践性、生活性、开放性。

  制定计划。

课题研究小组要制定具体的、可行的、有意义的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及组内分工等。

  搜集资料。

学生通过图书馆查阅、网上查询、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实验操作等多种方法广泛搜集资料,并作好活动记录。

  整理分析。

学生整理并分析所获取的信息,不断验证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假设,并综述资料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交流评价。

学生通过研究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模型展示、主题演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