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论资料.docx
《相对论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对论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相对论资料
资料:
相对论是怎样产生的?
1、罗盘鄂华《传》P16引自《自述》
“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在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的时候,我经历过这种惊奇,这只罗盘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根本不符合那些在无意识的概念世界中能找到位置的事物的本性。
我现在还记得,至少相信我还记得,这种经验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
2、几何学鄂华《传》P24-25引自《自述》
“在我12岁时,我经历了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惊奇:
这是在一个学年开始时,当我得到一本关于欧几里得平面几何的小书时所经历的,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相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致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
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造成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至于不用证明就得承认公理,这件事并没有使我不安,如果我能依据一些其有效性是不容置疑的命题来加以证明,那么我就完全心满意足了”。
爱因斯坦《浅说》P2-3
几何学是从某些象“平面”、“点”和“直线”之类的概念出发的,我们可以有大体上是确定的观念和这些概念相联系;同时,几何学还从一些简单的命题(公理)出发,由于这些观念,我们倾向于把这些简单的命题当作“真理”接受下来,然后,根据我们自己感到不得不认为是正当的一种逻辑推理过程,阐明其余的命题是这些公理的推论,也就是说这些命题已得到证明。
于是,只要一个命题是以公认的方法从公理中推导出来的,这个命题就是正确的(就是“真实的”),这样,各个几何命题是否“真实”的问题就归结为公理是否“真实”的问题。
如果,按照我们的思想习惯,我们现在在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命题中补充一个这样的命题,即在一个在实践上可视为刚性的物体上的两个点永远对应于同一距离(直线间隔),而与我们可能使该物体的位置发生的任何变化无关,那么,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命题就归结为关于各个在实践上可以视为刚性的物体的所有相对位置的命题,作了这样补充的几何学可以看作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现在我们就能够合法地提出经过这样解释的几何命题是否“真理”的问题,因为我们有理由问,对于与我们的几何观念相联系的那些实在的东西来说,这些命题是否被满足,用不大精确的措词来表达,上面这句话可以说成为,我们把此种意义的几何命题的“真实性”理解为这个几何命题对于用圆规和直尺作图的有效性。
王青建《赏析》P1P11P10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是一本世界名著,在各国流传很广、影响很大,仅次于基督教的《圣经》。
该著作开辟了一条数学公理化的正确道路,对整个数学发展的影响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部著作。
《几何原本》中的演绎逻辑思想也成为后世数学发展的宗旨,事实上,现代数学的许多结果都不符合直观,它们之所以被人们接受和使用,关键是它们符合演绎逻辑推理,它们是经过严格证明出来的。
这种观念转变的根源就是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几何原本》体现出来的公理化思想对后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如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爱因斯坦建立的“相对论”都借鉴了这种模式,现代数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公理化,一个数学新分支是否成熟的标志也是看它能否公理化。
3、《自然科学通俗从书》鄂华《传》P44引自《自述》
“在我12岁到16岁的时候,我熟悉了基础数学,包括微积分原理。
这时,我很幸运地接触到一些书,它们在逻辑严密性方面并不太严格,但是能够简单明了地突出基本思想。
总的说来,这个学习确实是令人神往的;它给我的印象之深并不亚于初等几何,好几次达到了顶点——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无穷级数、微分和积分概念,我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指《自然科学通俗丛书》)知道了整个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
这部著作几乎完全局限于定性的叙述,这是一部我聚精会神地阅读了的著作,当我17岁那年作为学数学和物理学的学生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时,我已经学过了一些理论物理学了。
”
4、“追光实验”郭奕玲《史》P185-186
在《自述片断》中他写道:
“在阿劳这一年中,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倘若一个人以光速跟着光波跑,那么他就处在一个不随进间而改变的波场之中,但看来不会有这种事情!
这是同狭义相对论有关的第一个朴素的思想实验”。
爱因斯坦在另一次回忆他的生平时,这样写道:
“经过十年沉思之后,我从一个悖论中得到了这样一个原理,这个悖论我在16岁时就已经无意中想到了:
如果我以速度c追随一条光线运动,那么我就应当看到,这样一条光线就好像一个在空间里振荡着而停滞不前的电磁场,可是,无论是依据经验,还是按照麦克斯韦方程,看来都不会有这样的事情。
从一开始,在我直觉地看来就很清楚,从这样一个观察者的观点来判断,一切都应当像一个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观察者所看到的那样按照同样的一些定律进行,因为,第一个观察者怎么会知道或者能够判明他是处在均匀的快速运动状态中呢?
5、大学时代向义和《导论》P278
爱因斯坦在“自述”中说,在大学时代,最使他着迷的课题是麦克斯韦理论。
他在大学头一年就自学了基尔霍夫、亥姆霍兹、赫兹等人的著作,在后两年又学习了洛伦兹著作,从这些著作中他首先吸取了光速不变性以及电磁场方程协变性的概念。
鄂华《传》P78-79引自《自述》
“1896年-1900年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的师范系学习。
我很快发现;我能成为一个中等成绩的学生也就该心满意足了。
要做一个好学生,必须有能力去很轻快地理解所学习的东西,要心甘情愿地把精力完全集中于人们所教给你的那些东西上;要遵守秩序,把课堂上讲解的东西用笔记下来,然后自觉地做好作业。
遗憾的是,我发现这一切特性正是我最为欠缺的。
于是我逐渐学会抱着某种负疚的心情自由自在的生活,安排自己去学习那些适合于我的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
我以极大的兴趣去听某些课,但我刷掉了很多课程,而以极大的热忱在家里向理论物理学大师们学习。
这样做是好的,并且显著地减轻了我的负疚心情。
从而使我心境的平衡终于没有受到剧烈的扰乱。
这种广泛的自学不过是原有习惯的继续;有一位塞尔维亚的女同学参加了这件事,她就是米列娃·玛里奇,后来我同她结了婚。
我热情而努力地在H·F·韦伯教授的物理实验室里工作,盖塞教授关于微分几何的讲授也吸引了我,这是教学艺术的真正杰作,在我后来为建立广义相对论的努力中帮了我很大的忙,不过在这些学习的年代,高等数学并未引起我很大的兴趣。
我错误地认为:
这是一个有那么多分支的领域,一个人在它的任何一个部门中都很容易消耗掉他的全部精力。
而且由于我的无知,我还以为对于一个物理学家来说,只要明晰地掌握了数学基本概念以备应用,也就足够了;而其余的东西,对于物理学家来说,不过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枝节问题,这是一个我后来才很难过的发现到的错误。
我的数学才能显然还不足以使我能够把中心的和基本的内容,同那些没有原则,重要性的表面部分区分开来。
“在这些学习的年代里,我同一位同学马尔塞耳·格罗斯曼建立了真正的友谊,每个星期我总同他去一次马特河口的都会咖啡店,在那里,我同他不仅谈论学习,也谈论着睁着大眼的年轻人所感兴趣的一切。
他不是像这样一种流浪汉和离经叛道的怪人,而是一个浸透了瑞士风格同时又一点儿也没有丧失掉内心自主性的人。
此外,他正好具有许多我所欠缺的才能:
敏捷的理解能力,处理任何事情都井井有条,他不仅学习同我们有关的课程,而且学习得如此出色,以至人们看到他的笔记本都自叹不如。
在准备考试时他把这些笔记本借给我,这对我来说,就像救命的锚。
我怎么也不能设想,要是没有这些笔记本,我将会怎样?
“虽然有了这种不可估量的帮助,尽管摆在我们面前的课程本身都是有意义的,可是我仍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基本上学会这些东西,对于像我这样爱好沉思的人来说,大学教育并不总是有益的。
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不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
纯真的创造性的火花性会渐渐地熄灭。
幸运的是,对我来说,这种智力的低落在我学习年代的幸福结束之后只持续了一年。
”
6、洛仑兹和庞加莱申先甲《史》P366出处待查
爱因斯坦说:
“我读了洛伦兹1895年的著作……当时,我坚信麦克斯韦-洛伦兹电动力学方程式是正确的。
而且,这些方程式在运动物体参照系中成立的假设引出了光速不变的概念,而光速不变却与力学中的速度加法定律相矛盾”。
向义和《导论》P279P273P278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发展简述”中说:
“洛伦兹理论的重大价值在于使静止物体和运动物体的全部电动力学回到了空虚空间的麦克斯韦方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运动参考系与静止参考系中的麦克斯韦方程具有相同的形式。
爱因斯坦对洛伦兹的贡献做了高度评价。
1970年,他说;“狭义相对论是洛伦兹理论和相对性原更换结合。
”(出处待查)1955年,他在致Seelig的一封信中写道:
“毫无疑问,如果我们回顾狭义相对论的发展,那么在1905年发现它的时机已经成熟,洛伦兹已经看到为了分析麦克斯韦方程,那些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变换方程是必不可少的,庞加莱甚至已经识破这些联系”。
他在晚年与香克兰的几次谈话,以及致美国克利夫兰物理协会的信中,都谈到他在1905年前“通过洛伦兹的著作知道迈克耳孙的工作。
”但是迈克耳孙实验的零结果对他“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
”
7、法拉第郭奕玲《史》P189-190
爱因斯坦本人在1919年写的一篇从未发表过的手稿中写道:
“在构思狭义相对论的过程中,关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的思考对我起了主导作用。
电磁感应现象迫使我假设(狭义)相对性原理。
8、斯宾诺莎、休漠、马赫熟奕玲《史》P190引自《自述》
哲学的思考也是引导爱因斯坦前进的重要因素。
在《自述》中他这样讲道:
“只要时间的绝对性或同时性的绝对性这条公理不知不觉地留在潜意识里,任何想要令人满意地澄清这个悖论的尝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清楚的认识到公理以及它的任意性实际上就意味着问题的解决。
对于发现这个中心点所需要的批判思想,就我的情况来说特别是由于阅读了戴维、休谟、恩斯特、马赫的哲学著作而得到决定性的进展。
爱因斯坦少年时期就对哲学有兴趣,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马赫的《力学史评》都给了他深刻的影响,1902年前后,爱因斯坦和几个年轻朋友组成“奥林比亚科学院”每晚聚在一起,研读斯宾诺莎、休谟、彭加勤等人的科学和哲学著作。
斯宾诺莎关于自然界统一的思想,休谟的时空观,马赫对牛顿时空观的批判都引起爱因斯坦极大的兴趣。
9、普朗克向义和《导论》P281-282引自《自述》
早在1900年以后,即在普朗克的首创性工作以后不久,这类思考已使我清楚地看到,不论是力学还是热力学(除非在极限情况下)都不能要求严格有效,渐渐地我对那种根据已知事实用构造性的努力去发现真实定律的可能性感到绝望了。
我努力得愈力,就愈加绝望,也就愈加确信,只有发现一个普遍形式的原理,才能使我们得到可靠的结果。
我认为热力学就是放在我面前的一个范例,在那里,普遍原理是用这样一条定理来说明的:
自然规律是这样的,它们使(第一类和第二类)永动机的建造成为不可能。
”
10、突破口向义和《导论》P283
爱因斯坦1922年在京都大学的讲演中,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矛盾的解决过程:
“1905年4月的一天,天气很好,我带着这个问题(光速不变性概念与速度合成法则的矛盾)去访问我在伯尔尼的一位朋友贝索(Besso)。
开始,我告诉他:
“近来,我遇到一个难题,今天到这儿来,请你和我一块攻攻它。
’我们讨论了这个问题的各个方面,后来我突然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第二天,我又去访问他,甚至没有问候一声就对他说:
‘谢谢你,我已经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的解决办法是,时间这个概念不能绝对定义,时间与信号速度之间有不可分的联系,使用这个新概念,我第一次完满地解决了整个问题。
”
刘筱莉《史》P287引自《自述》
“只要时间的绝对性或同时性的绝对性这条公理不知不觉地留在潜意识里,那么任何想要令人满意地澄清这个悖论的尝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清楚地认识这条公理以及它的任意性,实际上就意味着问题的解决。
”这里的悖论是指追光悖论。
11、物理学史专家的回答
郭奕玲《史》P189-190
根据史料和爱因斯坦的原著可以判断,引导爱因斯坦创建狭义相对论的最基本的线索还是电磁学,以太漂移实验的结果,特别是迈克耳孙-莫雷实验的零结果对于爱因斯坦的思考并不占据主导地位,也就是说,知道不知道迈克耳孙的工作,实际上并不影响爱因斯坦对旧理论体系的怀疑,爱因斯坦最喜欢的学科是电磁学,这也许跟他的家庭有联系,他的父亲和叔父的电气作坊涉及许多电气问题,其叔父本人是电气工程师,曾获得多项发明专利。
1896年,17岁的爱因斯坦进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的师范系学习,在许多课程中,韦伯(H·F·Weber)教授的许多课程他用的心思可以说是最多的了。
起初,他以很大的热情听取韦伯教授的物理学和电工学,还经常到韦伯的实验室里做实验。
但是后来,爱因斯坦发现韦伯教授的课程内容体系过于陈旧,大失所望。
特别是电磁理论。
讲的还是多年前的理论体系,不包括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
他以批判的眼光对待电磁学的理论体系,从他给马里奇的信件可以看出,他对包括赫兹在内的前辈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爱因斯坦本人在1919年写的一篇从未发表过的手稿中写道:
“在构思狭义相对论的过程中,关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的思考对我起了主导作用。
电磁感应现象迫使我假设(狭义)相对性原理。
必须克服的困难在于真空中光速的不变性,我最初还不得不想要放弃它,只是在经过若干年的探索之后,我才注意到这个困难在于运动学上一些基本概念任意性上”。
这里所谓的任意性大概是指“同时性”这类概念。
爱因期坦追求的目标是普遍性的自然法则,他在《自述》中写道:
“不论是力学还是热力学(除非在极限情况下)都不能要求严格有效。
渐渐地我对那种根据已知事实用构造性的努力去发现真实定律的可能性感到绝望了,我努力得愈久,就愈加失望,也就愈加确信,只有发现一个普遍形式的原理,才能使我们得到可靠的结果。
我认为热力学就是放在我面前的一个范例。
”
哲学的思考也是引导爱因斯坦前进的重要因素,在《自述》中他这样讲道:
“只要时间的绝对性或同时性的绝对性这条公理不知不觉地留在潜意识里,任何想要令人满意的澄清这个悖论的尝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清楚地认识到公理以及它的任意性实际上就意味着问题的解决,对于发现这个中心点所需要的批判思想,就我的情况来说特别是由于阅读了戴维、休谟、恩斯特、马赫的哲学著作而得到决定性的进展”。
爱因斯坦少年时期就对哲学有兴趣,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马赫的《力学史评》都给了他深刻的影响,1902年前后,爱因斯坦和几个年轻朋友组成“奥林比亚科学院”每晚聚在一起,研读斯宾诺莎、休谟、彭加勒等人的科学和哲学著作,斯宾诺莎关于自然界统一的思想,休谟的时空观,马赫对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批判都引起爱因斯坦极大的兴趣。
刘筱莉《史》P283-287
与以洛仑兹为代表的老一辈物理学家们提出名目繁多的假说,来弥补新实验事实与经典理论间的漏洞的做法不同,爱因斯坦通过对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某些方面长时间的思考,注意到了力学和电动力学之间的不协调,认为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对整个物理学理论基础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既不是迈克耳孙-莫雷实验的必然结果,也不是洛仑兹、彭加勒研究工作的继续,他的研究是沿着与众不同的方向进行。
1895年,16岁的爱因斯坦在瑞士阿劳中学读书时,曾在无意中想到了“追光”悖论,这是他迈向相对论的第一步。
这个悖论已经包含了狭义相对论的萌芽。
带着追光的疑问,爱因斯坦进入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攻读数学和物理学,当时对以太性质的探讨在物理学界引起了种种思想混乱,思想活跃的爱因斯坦自然也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在上大学期间,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迷恋于同经验直接接触”,想用观察和实验来研究物理学的基本问题,他首先想从物理学文献中找到以太存在的实验证明,但一无所获,于是他想自己进行行验。
他说:
“我最早考虑这个问题时,并不怀疑以太的存在,即不怀疑地球穿过以太运动,我想用两个热电偶作如下实验,放置两个平面镜使来自单光源的光在两上不同方向上反射,一束光平行于地球运动的方向,另一束光与这相反。
如果这两束光之间有一能量差,就能用两个热电偶测量出它们所产生的热量之差,以证实以太的存在,但是没有进行这个实验。
“他没有沉湎其中太久,很快就从中解脱出来,勇敢地与当时的科学潮流决裂,以别具一格的方式研究物理学的问题。
这得益于他从马赫、彭加勒等那里汲取了批判思想,并从德国老一辈物理学家的电磁理论中获是了启迪。
据爱因斯坦晚年的回忆,大约于1897年,1902年又重读了这本书,它冲击了“把古典力学看作是全部物理学的、甚至是全部自然科学的牢固的和最终的基础”的“教条式的信念”。
爱因斯坦在其《自述》中写道:
“当我是一个学生的时候,这本书正是在这方面给了深刻的影响,我认为,马赫的真正伟大,就在于他的坚不可摧的怀疑态度和独立性。
”而“对有权威的怀疑,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完全抱一种怀疑态度”,在爱因斯坦12岁时读了通俗的科学读物后,已经深深埋在他心中,爱因斯坦在1902年还阅读了彭加勒的《科学与假设》等书,它们也批判了经典力学的有关基本概念,指出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这一切使年轻的爱因斯坦认识到机械决定论自然观的“教条式的顽固”,作为电磁现象力学解释的以太难以自圆其说,完全是一种多余的人为概念。
爱因斯坦在苏黎世工业大学读书期间,学习非常具有自主精神,他在为纪念母校建立100周年而写的回忆文章中说;“我以极大的兴趣去听某些课,但是我‘刷掉了’很多课程,而以极大的热忱在家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
”这些大师,包括亥姆霍兹、基尔霍夫、赫兹等,1903年爱因斯坦还钻研了洛仑兹1895年发表的有关电子论的著作,通过它知道了迈克耳孙的工作,但他多次表示迈克耳孙实验的零结果并没有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爱因斯从他们的著作中不仅学到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还受到了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启示,吸取了光速不变性以及电磁场方程协变性的概念。
“
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给爱因斯坦极大的启发,使他清醒地意识到经典物理学危机的严重性,他在《自述》中回忆到:
“在普朗克的基本工作发表后不久,所有这些我都已十分清楚,以致尽管没有一种古典力学的代替品,我还是能看出,这条温度一辐射定律,对于光电效应和其它同辐射能量的转换有关的现象,以及(特别是)对于固体的比热,将会得出什么结果。
可是,我要使物理学的理论基础同这种认识相适应的一切尝试都失败了,这就像一个人脚下的土地都被抽掉了,使他看不到哪里有可以立足的巩固基地。
”爱因斯坦从普朗克的工作中已敏锐地洞察到:
由于经典力学容许振子有任意的振动方式,经典电磁学中辐射是连续的,因此它们与普朗克的量子假设是不相容的,不能充当物理学的坚实基础,这样他就找准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在统一的立足点上为力学和电动力学构建新的基础,接下来的问题是:
如何实现既定的目标呢?
爱因斯坦开始也想走洛仑兹等人的老路,用综合方法建立一种构造性理论,但他很快就放弃了这种尝试,决定用假说演绎法建立原理性理论。
在其《自述》中,他谈到了当时的转变情况:
“早在1900年以后不久,即在普朗克的首创性工作以后不久,这类思考已使我清楚地看到:
不论是力学还是热力学(除非在极限情况下)都不能要求严格有效,渐渐地我对那种根据已知事实用构造性的努力去发现真实定律的可能性感到绝望了,我努力得愈久,就愈加绝望,也就愈加确信,只有发现一个普遍形式的原理,才能使我们得到可靠的结果。
”这种“普遍形式的原理”是用演绎法建造原理性理论的出发点,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又是如何得到呢?
爱因斯坦从中学期间想到追光悖论开始,经过十年深思,得到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相对性原理在中学时代通过对追光悖论的思索已经在他的心田萌芽,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的思考则对他“起着导向的作用”。
“这个电磁感应现象迫使我假设狭义相对论原理。
”其间洛仑兹提出的对应态原理,特别是彭加勒在《科学与假设》中表述的“相对性原理”,尽管他把它视为经验定律,对爱因斯坦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这一切促使爱因斯坦把相对性原理“提升为公设”。
爱因斯坦在大学头一年通过自学赫兹等人的著作,掌握了麦克斯韦理论,早在1865年,麦克斯韦就从波动方程得出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在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
),为一常量,且等于光速c。
1890年赫兹在写出静止以太参考系中的波动方程式时,明确指出波速与波源的运动速度无关,爱因斯坦还仔细研读了洛仑兹1895年的文章,该文在一阶近似的条件下全面讨论并解决了电动力学方面的问题,爱因斯坦坚信麦克斯韦和洛仑兹的电动力学方程是正确的,而这些方程适用于运动物体参照系的假设进一步导致光速不变原理的提出,他同样也给予它公设的地位。
光速不变原理在表面上是和相对性原理不相容的,与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经典力学的速度合成法则格格不入,爱因斯坦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经过长时间的苦思冥想后,他才认识到:
问题出在经典力学基本概念的任意性,即通常的同时性概念存在内在矛盾。
只要时间的绝对性或同时性的绝对性这条公理不知不觉地留在潜意识里,那么任何想要令人满意地澄清这个悖论的尝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清楚地认识这条公理以及它的任意性,实际上就意味着问题解决。
”这里的悖论是指追光悖论,“为了使狭义相对性原理同光速不变原理相一致,必须放弃存在绝对的(符合于一切惯性系的)时间的假设”。
他曾告诉他的同学埃略特,这是1905年在伯尔尼的一天早上发生的,他起床时突然想到:
对于一个观察者来说是同时的两个事件,对别的观察者来说就不一定是同时的,这一灵感使他大吃一惊,因此他形成了同时的相对性的概念,突破了困扰他多时的难关,此时他的文思涌动如脱缰的野马,不可遏止,仅花了五六周的时间就完成了历史性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向义和《导论》P276-284只打标题
(1)“追光”问题引起的沉思
(2)以太漂移实验零结果的启示
(3)困处于两大矛盾之中:
牛顿相对性原理同麦克斯韦方程相矛盾,光速不变原理与速度变换法则的矛盾
(4)对电磁场对称性的考虑
(5)普朗克著作的启发
(6)光速不变性概念与伽利略速度变换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12、爱因斯坦的回答
申先甲《史》P366-3676
爱因斯坦说:
“我读了洛伦兹1895年的著作……当时,我坚信麦克斯韦-洛伦兹电动力学方程式是正确的。
而且,这些方程式在运动物体参照系中成立的假设引出了光速不变的概念,而光速不变却与力学中的速度加法定律相矛盾。
”
爱因斯坦曾对P·弗兰克(PhilippFrank)说:
“我曾问我自己,我发现相对论的特殊情况是什么呢?
是处于这样的情况,正常成年人是不会为时间伤脑筋的……相反我的智力发展比较晚,成年后还想弄清时间和空间问题,当然,这就比儿童想得深些。
”
13、波尔评爱因斯坦鄂华《传》P291
“对于广义相对论的提出,我过去和现在都认为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最伟大的成果,它把哲学的深奥、物理学的直观和数学的技艺,令人惊叹地结合在了一起。
鄂华著《爱因斯坦传》长春出版社04年第3版;
爱因斯坦著杨润殷译《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上海科技出版社64年第1版;
王青建主编《科学名著赏析(数学卷)》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06年第1版;
郭奕玲沈慧君编著《物理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05第二版;
向义和编著《大学物理导论》(上册)清华大学出版社99年第1版;
刘筱莉仲扣庄主编《物理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87年第1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04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