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点医生感谢患者背后的辛酸.docx
《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点医生感谢患者背后的辛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点医生感谢患者背后的辛酸.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点医生感谢患者背后的辛酸
2019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点医生感谢患者背后的辛酸
目录:
1.北青报:
“医生感谢患者”值得所有人深思
2.医生感谢患者家属彰显医患信任可贵
3.医生专程写感谢信送给患者:
仁心与责任心的双重展示
4.医生给患者写感谢信:
你的信任是我最大的动力
5.她和她的故事:
面对可能的误诊
6.连续两年福州一患者携子回医院感谢医生
7.残酷现实:
尖刀扎向医生家属73%医院有遭袭经历
8.乐山袭医事件:
你不要以德报怨,你只要平平安安
9.“不懂的去问XX”:
医生还能这样看病?
10.每日电讯:
“耐心医生”走红值得珍惜
正文:
北青报:
“医生感谢患者”值得所有人深思
时本
2019年03月13日08:
01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为给家庭拮据的患者省钱,医生顶着压力用传统手术方式为患者切开动脉取栓成功帮他保住了腿,却在患者前来送锦旗致谢时,反而送给患者一封感谢信感谢其信任。
近日,武汉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张远浩医生的这一举动,让八旬患者杜爹爹感动不已。
(3月12日《楚天都市报》)患者向医生送锦旗致谢,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
并且,张远浩医生当之无愧,因为他为患者选择了一个风险较大但可以节省大量医疗费用的手术方案,让这位高龄患者花较少的钱就治好了病。
在患者及家属看来,张远浩当然是一位值得称道的好医生。
但医生反过来给患者写感谢信,就显得有些少见和奇怪了。
付出劳动的是医生,受益的是患者,医生似乎不应该感谢患者。
但医生同行在看待张远浩的行为时,就很容易理解张远浩当时的心情,不会觉得医生反过来感谢患者有什么奇怪。
张远浩在给这位老人做手术时,是顶着巨大的压力的。
老人患有房颤,这是一种较难控制的心脏病,本身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出现心脑血管栓塞。
而张远浩为他实施的是下肢动脉切开取栓术,这种传统的手术也存在血栓脱落的风险,一旦动脉血栓脱落,老人同样可能出现心脑血管栓塞,进而危及生命。
这两方面因素叠加在一起,大幅增加了这次手术的风险。
假如张远浩为了自保,他完全可以选择价格昂贵的手术方式,比如选择先进的“杂交手术”等,这种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安全系数高等优点。
选择这种手术,不仅医生会感到轻松和安全,而且医院还可以增加收入。
但缺点是价格昂贵,几万元的手术费,是这个贫困的家庭难以承受的。
张远浩选择相对落后且价格便宜的传统手术,一旦出现手术意外,他就很容易遭受到来自患者及家属的责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医生是不大在意患者是否感激自己的,只求不要出事即可,或者出事之后,患者及家属能对医生的失误给予理解和包容。
当患者向医生表达感激时,很多医生习惯于很自然地回答一句——“只要患者好就行了”。
这句不经意说出的话,和张远浩医生送出的感谢信一样,都透露出医生们的一个共同心声,他们需要得到患者的感激,但更需要得到患者的理解与包容。
诊疗充满了风险,假如连医生都不愿意为患者冒险,就没有谁能挑得起这副担子,最终受损的还是患者的利益。
医生感谢患者家属彰显医患信任可贵
环球网
乔杉“和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时候应该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模样,看着你们抱着小依依幸福地离开,你们又用如此隆重的形式,让我们体会到我们所有的付出收获到了最大的价值”,“都说医者是暗夜里的提灯者,其实我想说你们就是那盏灯,帮我们抵御了黑暗,照亮了我们正在走的路”。
这段温暖的文字来自于一封感谢信,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护士长叶娟几天前写的,收件人是一位32岁的新晋奶爸,他的女儿依依在浙大一院儿科住院40多天,几天前刚刚出院回家。
(3月28日《钱江晚报》)见过太多病人、家属给医护人员写感谢信,这一次,却是医护人员给病人家属写信,而且写得这么动情,竟然把病人家属写成了照亮黑暗的灯。
这确实不多见。
这位护士长有着19年的从业经历,可称“见多识广”。
这个病人家属给其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信任。
比如说,他总是“积极配合医生”,因为孩子病情原因有一天签下了8份知情同意书,有一次已经踏上回老家台州的路,动车还没到终点站,接到电话又赶过来了,“他同样没有埋怨抱怨”。
而其高峰,是这位爸爸给孩子起名“浙依”,原因是“母女都是浙一救治的,取名浙依,依靠浙一,希望她能感恩”。
如果跳出具体情境,即便有着起名这样的情节,也不能说这位病人家属所做的事情有多么“感天动地”。
就连这位病人家属也在表示,“护士长给这封信的时候,我有些纳闷,我也没觉得自己做了什么,怎么还给我写感谢信了”。
这不能简单理解成是谦虚,一位病人及其家属信任自己的医生,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当医患双方连基本信任都失去时,在一意孤行里必然留下一地鸡毛。
有人可能会说,信任的前提是值得信任。
问题的关键是,你首先得打开心门,如果始终把心门关着,即便打开了一扇窗户,也带着成见在一旁疑神疑鬼,势必造成很多扭曲。
正如这位病人家属所说,“有这么多专业的医生护士为我的老婆孩子保驾护航,我能做到的就是信任他们,相信他们的专业技能,认可他们的技术”。
这种信任,其实是当前医患的稀缺品。
诚然,当前医患领域出现了一些问题,简单否认问题不对,但肆意放大和生造矛盾也是不对。
由于受到“坏消息感染症”的影响,很多人习惯性地给自己披上了“软胄甲”,这么做看起来拒绝了一些可能的风险,但也拒绝了更多的温暖。
永远不要否认,我们需要大量的好医生,我们身边也存在大量的好医生。
正如在这位新晋奶爸眼中,他和女儿遇到的医生,就十分值得尊敬,十分值得信任。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护士长感慨来自病人及其家属的一些不理解和苛责,“我们也会怀疑自己,怀疑自己坚持的意义,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甚至也会有人中途放弃,2014年到2016年,仅3年时间,全国流失儿科医生14310人,占总数的十分之一”。
由这样的情愫出发,或许更能理解这位新晋奶爸看似平常的举动,传递的却是并不简单的信任。
如同我们应该相信有大量好医生存在一样,也应该相信身边有着大量的好患者和好家属存在,时时刻刻给当前的医患关系传递温暖,传递信心。
在这位医生给家属的感谢信中,我们能够读出好患者和好医生同样重要。
过去讲信任是一种美德,其实信任还是一种能力,特别是对医患关系来说,信任不能包治百病却是不可或缺。
信任是双向的,既有患者对医生的,也有医生对患者的。
如果失去了信任,医患关系将只剩下机械式的冰冷,最终受到伤害的其实是医患双方。
医生专程写感谢信送给患者:
仁心与责任心的双重展示
明话频道
03-1219:
13
文|巴桂树
为了给家庭拮据的患者省钱,医生顶着压力用传统手术方式为患者切开动脉取栓成功帮他保住了腿,却在患者前来送锦旗致谢时,反而送给患者一封感谢信感谢其信任。
近日,武汉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张远浩医生的这一举动,让八旬患者杜爹爹感动不已(3月12日《楚天都市报》)。
张医生此举让人感动,是仁心和责任心的双重展示。
笔者注意到,不少网友为此感到不解,觉得其行为有点突兀:
患者向医生送锦旗致谢,很常见,但张远浩却反过来向患者送感谢信,就显得有些奇怪了,因为付出劳动的是医生,受益的是患者,医生似乎不应感谢患者。
甚至还有网友直言不讳地说,“张医生不会是在作秀吧”。
但也有不少的医生同行表示理解张远浩当时的心情,不会觉得医生反过来感谢患者有啥不对劲的地方,反倒感同身受,纷纷为张医生竖起大拇指:
好样的,值得我们学习!
不难想象,张远浩在给这位老人做手术时,是顶着巨大压力的。
老人患有房颤,这是一种较难控制的心脏病,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出现心脑血管栓塞。
而张远浩为他实施的是下肢动脉切开取栓术,这种传统的手术也存在血栓脱落的风险,一旦动脉血栓脱落,老人同样可能出现心脑血管栓塞,进而危及生命。
几个因素一叠加,采用传统手术的做法就承担了极大的风险。
假如张远浩为了省事,为了自保,他完全可以选择价格昂贵的手术方式,比如选择先进的“杂交手术”等,这种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安全系数高等优点。
不仅医生会感到轻松和安全,而且医院还可以增加一笔几万元的收入。
站在医院一方,张医生就是“创收立功人”,但对患者一方来说,却有可能对这个贫困家庭造成沉重一击。
医者,仁也。
古人早就有了“医乃仁术”之说,认为“医乃生死所寄,责任非轻”。
张远浩出于一颗仁心,体贴患者的窘情,选择风险大的传统手术,一旦出现意外,他就很容易遭受到来自患者及家属的责难。
所以,张医生是不大在意患者是否感激自己的,只求传统手术能够成功,或者说出事之后,患者及家属能对医生的失误给予理解和包容。
任何诊疗均有风险,假如连医生都不愿意为患者去展示仁心,去富有责任感的冒险,那么就没人能挑得起这副责任重担的,而那些高昂的医疗费就会产生,这对富者来说,或许没啥,但对贫困家庭来说,却是雪上加霜。
基于此,当医生在冒险做出这一选择时,当然最需要得到患者的信任与配合,社会也需给予肯定和鼓励。
无他,这是由医疗这个职业特性所决定的。
医生给患者写感谢信:
你的信任是我最大的动力
2015年01月09日09:
32 现代快报
医患之间,需要这样的理解和扶持。
近日,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位医生写了一封感谢信,送给相识15年的患者老吴,谢谢他多年来对自己的信任,称这种信任是医生最大的动力。
老吴在读到这封信后,也非常感动,便让家人把这封感谢信晒到网上。
网友们纷纷被医生的真挚文字感动,感慨“医患关系原来可以这么和谐”。
现代快报记者陆文杰医生给病人写感谢信——患者的信任是医生最大的动力。
“每逢节日的时候,都会收到一些以前的患者发给我的祝福信息,心中很高兴。
他们能发这些信息给我,说明他们现在都过得还好。
在这医患关系十分紧张的今天,我的心中也就多一些宽慰,也让我多一些勇气继续把这个外科医生做下去。
”近日,常州中吴网论坛上出现了一篇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医生朱峰写给自己的病人老吴的感谢信,在信中,他讲述了自己与病人相识15年,共同与疾病斗争的经历。
“信任,这是医生最大的动力。
”朱医生在信中写道,2012年老吴被几家医院拒绝后,找到他做手术,当时也怕有风险,但老吴的信任最终让他打消了顾虑。
“如今想来,当初要是没有老吴全家的绝对信任,也不敢做这个手术。
”昨天,现代快报记者联系了朱峰医生本人,他回忆说,自己的这封感谢信是去年圣诞节前后写的,发在自己的博客中,并发了一份给病人老吴。
病人读完信很感动——没想到救命恩人会“反过来”谢自己。
“当时收到老吴的节日祝福短信,有点感慨,就写了这封信,也是想谢谢他们全家对我的信任。
”朱峰说,自己并不知道这封信什么时候被转发到网上,他平时工作比较忙,没时间看网上论坛。
昨天下午,记者与感谢信中的患者老吴取得了联系。
他告诉记者,自己在看到了朱医生写给自己的这封信后,非常感动,就让家人把信发到了网上,希望更多的人能为这位好医生“点赞”。
“朱医生给人的感觉很温馨,他的工作非常认真细致,医术水平也很高。
15年前,我得了很重的胰腺炎,那时候第一次跟朱主任接触,他帮我做了手术,后来每次身体有状况都会找朱医生看病。
2012年消化道反复大出血,找了几家医院都因为风险太大被拒绝了,后来还是朱医生帮我做了手术。
”老吴说,朱医生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没想到他还写信感谢自己,实在是让人感动。
网友纷纷点赞——医患关系需要这样的理解和扶持!
对于朱峰的这封感谢信,网友也都是一片称赞。
“很真诚,很多时候都需要换位思考,医生全心全意地想着病人,病人设身处地地理解医生的辛苦,医生和患者之间真的需要相互理解和相互扶持!
”一位网友说道。
记者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了解到,44岁的朱峰目前是医院肝胆外科的副主任,从医17年,工作非常敬业。
一位患者告诉记者,朱医生的医术非常高超,“记得一次查房,他们到我床边时,我问今天可以出院了吗?
其实我才手术后第三天,住院医生有点犹豫,朱主任询问病情后,果断地说,不挂水了,今天出院!
我知道,那斩钉截铁的医嘱,对自己医术没有自信的人,是不会说出的。
”对于众人的纷纷点赞,朱峰却表现得很“淡定”,“每一个医生都希望自己的病人能健康,所以我们也希望病人能够信任医生,理解医生,这样医患关系才会更和谐。
”
她和她的故事:
面对可能的误诊
如果得了癌症,生活会怎么样?
这个回答也许只有得了或得过癌症的人最有资格回答。
万冬桂是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的医生,在她的诊室里每天都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肿瘤患者。
天南海北的人有着千百个版本的故事,这些故事关于疾病,关于痛苦也关于爱。
元月2日,2014年我的第一个工作日。
眼下虽然已到了寒冬腊月季节,但却感受不到冬天的寒冷。
延续去年的惯例,我工作照常进行,通常周一出专家门诊或专病门诊,近半年周二、周四还出普通门诊。
与专家门诊相对而言,普通门诊一般为病情稳定的老患者或家属,也就开些常规服用的药物或咨询什么的。
今天周四,诊室的病人比元旦前少了些许。
由于医保费用的原因,上周患者尤其多,这也许是“中国式看病”特色吧。
每到年底各大小医院人满为患,门诊量激增,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就像抢购年货似的,不管有病、没病,或是急性病、慢性病,都集中来医院抢开药物,特别是感冒药、消炎药、抗瘤药、降压药等倍受青睐,以致有些药供不应求。
上午9点左右,郑艳和往常一样,笑容可掬地走进诊室。
记得当年她来找我就诊是2013年6月,当时她已辗转了好几家三甲医院,也正在接受其他医院的西医治疗,病情控制不太理想。
她和她的三个姐妹平时都是周一来看专家门诊,但因周一病人太多,不但病人等候时间长,我自己也从早忙到晚,有时连喝口水、上个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中午吃饭也只是囫囵吞枣,匆匆忙忙。
所以趁我出普通门诊的半年,我就让周一的部分老病人来看普通门诊,这样既给自己减负,又给患者节省了时间,当然还能省下9元的挂号费,服务质量不减,一举多得。
郑艳是被疏散来看普通门诊的老患者之一,以前她是每个月来看一次门诊,改看普通号后,她要求每半个月来看一次,说这样能跟我多聊聊,及时调方。
郑艳落座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忙着脱外衣,她并没有像其他病人那样穿得很严实,而只是一件枣红色毛衣套着一件薄薄的棉袄。
即使这样,她还是面色潮红,额头上渗满了小小的汗珠,并不时拿着纸巾擦拭,不时拿着病历本煽风,一副典型的类更年期综合症表现(类更年期综合症就是指非更年期却出现更年期样症状或体征,如一过性潮热、异常汗出、心烦、失眠、急躁易怒等,常见于乳腺癌患者化疗或内分泌治疗过程中,与雌激素水平低下密切相关。
目前郑艳接受的治疗就是诺雷得加依西美坦内分泌治疗)。
她边煽着风边递给我一本崭新的病历本,解释道,旧本用完了,正好新年新气象,换一本新的。
我要过她的旧本,把她的既往资料重新填写到新的病历本上。
她今年54岁,2005年6月确诊为左侧乳腺癌,在北京某三甲医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病理为:
低级别导管原位癌,肿瘤最大直径为1.5cm,分子分型属于LuminalA型,腋窝淋巴结无转移,0/19。
术后未行放化疗,仅服用法乐通内分泌治疗5年。
2011年2月常规复查时发现肿瘤标志物CEA增高,全身骨扫描及PET-CT检查诊断为胸椎、肋骨多发骨转移。
常规给予双膦酸盐抗骨转移,并用TA方案(紫杉醇和阿霉素)一线化疗6个周期后病情进展。
2012年5月借出原手术医院的病理切片至一家三甲专科医院会诊,结果提示为:
高级别导管内癌,有小灶浸润,分子分型为LuminalB型。
二线化疗方案用希罗达加顺铂4个周期后再希罗达维持9个周期。
因为希罗达手足综合症的毒副反应,于2013年2月改用诺雷得加依西美坦内分泌治疗。
2013年6月复查发现病情再一次进展,虽然无内脏转移,但骨转移病灶较前增多,第三、第五胸椎为新增病灶。
外院专家意见不一,在继续双膦酸盐治疗的基础上,有人建议她停止内分泌治疗,改用化疗;也有人建议她继续原方案内分泌治疗,等到有内脏转移时再改用化疗;还有专家建议她可以继续内分泌治疗,但建议改用新药氟维司琼或依维莫司;另有专家建议配合局部放疗或骨水泥固定的手术以防止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所谓骨相关并发症是指骨转移患者发生骨痛、脊髓压迫而致相应部位的运动和感觉障碍、高钙血症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并发症。
医学就是这样充满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每个大夫的主攻专业及其临床经验等都直接影响着临床决策。
以目前医学的发展水平,这些方案对于郑艳来说也都是合理的。
但哪个方案对她最优、最合适,就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了,包括疾病层面与患者层面,如有效性有多大、毒副反应的耐受性情况、经济承受能力等,需要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选择一个对她最合适的方案才是最好的方案。
就在她非常纠结,难以决定时,通过朋友介绍来找的我,希望我帮她出出主意,并配合中医治疗。
我仔细了解了她的病史及既往治疗情况,征求了她个人的意愿,考虑她只是单纯的骨转移,没有内脏转移和明显骨痛的症状,而且辅助内分泌治疗时无病生存期达5年以上,属于内分泌治疗敏感的类型,既往已做过一线、二线化疗,她本人对化疗又有排斥心理。
所以,决定先继续行内分泌治疗。
那么具体选择何种药物内分泌治疗,依她的经济状况,选择每月1万余元的全自费新药确实是个现实问题,她没有额外的商业保险,又没有后续的慈善政策支持,要持续使用氟维司琼或依维莫司治疗,恐怕会直接影响到她家庭的基本生活,导致“十年努力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的结果。
因此,最后商量决定还是继续用诺雷得加依西美坦内分泌治疗,同时双膦酸盐及中药治疗,密切随访复查观察。
特别值得高兴的是2013年12月复查结果显示肿标正常,骨转移病灶明显修复,而且一般状况良好,生活质量按KAS氏评分标准能达90分以上,充分显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她信心更足,整天乐呵呵的,还时常跟她的病友们一起组团旅游呢。
通过这半年多的接触,我感觉郑艳性格开朗,是一个大度、热情、明事理的人,今天边整理她的病历资料,边跟她半开玩笑地说,当初手术后如果把病理切片再拿到其他一家医院会诊一下,确定并非导管原位癌,而是高级别的、有局灶浸润的、LuminalB型的、肿瘤直径大于1cm的情况,这样就可能会给予辅助化疗4到6个周期,那就可能不会出现后来的骨转移了。
话说到这,郑艳很认真地跟我说,当初拿到第二家医院的病理会诊结果时,她的亲属们都急了,全都指责第一家医院的误诊,甚至要诉诸法庭,索赔经济损失及精神补偿费。
在当今这种医疗大环境下,患者或家属告医院、打医生的事不足为怪,更何况还有专业医闹帮你出谋划策,让医院赔点钱也不难。
但是郑艳并没有这样做,在她的再三劝阻下,亲属们也理解她的用意,放弃了投诉。
她说:
“事已至此,你投不投诉,骨转移都已经发生了,眼下最重要的是积极治疗。
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没有必要跟过去较劲,这样只会增加自己的痛苦。
给别人多一点宽容与理解,等于给自己多一份幸福与快乐。
更何况在术后的5年多时间里,我过得安然自得,没曾遭受化疗的痛苦,也从无复发转移的担忧。
”多么朴实的语言,我听完后更是对她肃然起敬。
在此,我想从专业的角度说明一点的是,第一家医院的诊断也不一定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知道乳腺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肿瘤,同一块组织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分化,在显微镜下,这一小块范围内的细胞可能是低级别的、原位的,而另一块范围内的细胞则可能是高级别的、有浸润的,更何况病理切片及染色的质量、诊断标准的改变、病理医师的经验等也直接影响病理诊断的结论。
比如说对雌激素受体阳性标准的确定,在2012年之前,病理免疫组化结果细胞着色大于10%才诊断为阳性,而2012年以后则只要大于1%即可诊断为阳性。
医学在不断发展,不同年代有不同年代诊治标准,每年有每年的指南更新。
所以,出现郑艳这样的情况也是在所难免的。
郑艳这一事让我想起曾经经治过的一名李姓患者,她90年代初期确诊为乳腺癌,做过辅助化疗。
因那时的内分泌治疗还不规范,病理对激素受体情况的检测也没那么重视,所以未曾内分泌治疗。
2004年出现骨转移,这时乳腺癌的治疗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大家对内分泌治疗也有了足够认识,所以我们把她当初手术时的病理蜡块找出来重新做了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为激素受体阳性,为内分泌治疗敏感型,所以先后给予了一线、二线的内分泌治疗及后来的一系列化疗、中医药治疗等综合治疗,最后还是因为脑转移等严重并发症于2011年去世。
在病人去世后不久,她丈夫竟然写了一封投诉信,指控我院病理科误诊,让他妻子延误了最佳内分泌治疗的时间,而致后来的骨转移、脑转移等,要求赔偿经济损失40余万元。
医患办公室把投诉信转交给我科时,都让我们感到很震惊、心寒。
回想他妻子在我科治疗的近20年时间里,我们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精心的诊治,就是出现骨转移后也获得了很好的生活质量和7年多的生存。
他和他妻子当初跟我们情同挚友,多次写感谢信或送锦旗以表达对我们的感激之情,怎么说变就变,最后却成了一纸投诉,而且还要那么高的赔偿金,真是不可思议。
一个人难道为了钱什么情义都可以不顾了吗?
当然,经权威部门认定,最后结果是属于无效投诉,他不但没有得到一分钱赔偿,而且还失去了我们这些曾经救过他妻子性命的朋友。
有一次在大街上碰见我,都显得特别不好意思,一副非常内疚的样子。
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这两则故事,目的有三。
一是表达对郑艳的敬仰之情。
古人云:
“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
”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一种宽广的胸怀、一种崇高的境界。
宽容是对人和事的包容、接纳,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已的善待。
郑艳的这种高贵品质使得她对待疾病也是那样的从容和超然,所以每一天都是那么的幸福与快乐。
如今,她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真心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二是有感于当前的医患关系。
因为种种原因,我们现在的医患关系多数是剑拔弩张,互不信任,互相提防。
一方面,患者经常质疑医生的医疗措施是不是掺杂了自己的私利,只要有了不好的预后,不管医生是否违背诊疗规范,都要讨个说法,甚至诉诸于暴力。
另一方面,医生为了尽量减少误诊漏诊,则多做检查;或者不想承担责任,不敢采取有效、对患者有利但可能要冒一些风险的办法。
这种畸形的医患关系,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
医学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对很多疾病还处于未知或认识不充分的阶段,更何况疾病本身千奇百怪,千变万化,在不同人身上,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
我不能代表所有的医生,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没有一个医生愿意看到自己的病人出现问题甚至死亡。
大多数时候,医生和患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战胜疾病,患者能得到康复的喜悦,医生也能享受实现自我价值和治病救人的快乐。
最后,希望大家从故事中得到一点经验教训。
作为医生要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个病人、每一张化验单、每一份检查,全面了解病情及患者躯体、心理及家庭状况等,综合分析,给患者提供一个规范化、个体化、人性化的诊治方案,遇到疑难病例,应及时提出科室讨论或多学科会诊或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
对于患者或家属而言,在遇到难以决定的情况时,一定多与你的主治医生沟通,充分知情,权衡利弊,或适当多咨询几家医院,多走访几个专家,以便做出最合理的选择,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 万冬桂
连续两年福州一患者携子回医院感谢医生
2018-03-0909:
17 来源:
海峡网
患者送天使蛋糕,感恩医护人员,这让她们感到温暖(医生供稿)
2016年3月10日海都报A04版报道,在危急情况下,医生救下了薛女士腹中男婴
海峡网3月9日讯(海都记者夏雨晴实习生 苏雅英)2016年3月8日,福建省立医院金山分院,一群妇产科医生与时间赛跑,生死一线救下孕妇腹中男婴,让这个家庭增添了更多欢乐。
从那以后,每年的妇女节,就成了男婴一家的“感恩节”。
去年3月8日,这家人带着鲜花来感谢医生。
昨日,医生刚下手术台,又收到了这家人送的“白衣天使”蛋糕和贺卡。
患者说:
“感谢两年前,你们救我和孩子于危难!
”医生说:
“谢谢你教育自己的孩子懂得感恩!
”
每年三八节坚持送去祝福
尽管是三八妇女节,对于医生护士来说,仍是一个“劳动节”。
当蛋糕送到时,福建省立金山医院妇产科主任杨茵还在手术台上,迎接新生命的到来,上午快12点才结束。
杨茵说,看到礼物,一阵暖心,手术的疲累一扫而空。
杨茵主任已经69岁,仍在临床一线,她带领的团队去年一年迎接了4000多个新生命。
昨日一天,光她自己就做了5台剖宫产手术。
这是一个美丽的双层蛋糕,最上面立着一个张开双翅的天使。
患者薛女士说:
“感谢两年前,你们救我和孩子于危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