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答案.docx
《自考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答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答案
1、
2、调查法:
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3、
4、测验法:
特定量表为工具,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进简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5、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6、现场实验法:
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者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7、意识:
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坏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8、现场实验法:
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试验的方法。
9、实验室实验法:
指在试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专门的试验设备,引起核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10、注意: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11、不随意注意:
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2、随意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
13、随意后注意:
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14、生物节律:
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它们的存在表明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15、日节律:
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16、催眠:
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17、镇静剂:
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主要包括鸦片、海洛因、吗啡之类。
18、兴奋剂:
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和行为活动的一类药物。
19、迷幻剂:
指能使人产生幻觉的药物,主要特点是能够使意识尤其是感知觉发生扭曲。
20、感觉:
人们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或是人们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
21、感受性:
是人们对刺激物飞感觉能力。
22、感受门或限:
是指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23、绝对感觉门或限:
是指最小可观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索需要的最小差异。
24、差别感觉门或限:
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25、最小可觉差:
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觉察差异。
26、明适应:
有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觉到光线刺眼法眩,几乎看不见外界事物,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
27、暗适应:
是从两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做暗适应。
28、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应。
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29、主观轮廓:
在客观上并不存在而由主观认识产生的轮廓。
30、学习:
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31、记忆:
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32、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33、短时记忆:
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时间短、容量有限。
34、长时记忆:
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35、前摄干扰;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
36、倒摄干扰:
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37、思维:
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
38、综合:
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39、分析:
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40、比较:
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1、抽象:
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24、发散思维:
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分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答案。
42、概括:
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
43、聚合思维:
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件的思维方式。
44、常规思维:
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45、创造性思维:
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46、智力:
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等。
47、能力:
指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
48、一般能力:
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基本的能力,使用与广泛的活动范围,符合多种活动的要求,并保留人们比较容易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49、特殊能力:
指某项专门的活动所需的能力。
它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
50、智商:
是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例,为了避免出现小数,将商数乘以100就是智商。
51、流体智力:
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坏境的测验度量。
52、晶体智力:
指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及问题解决等测验量度。
53、信度:
既可靠性,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一个好的测验工具,对同一事物反复多次测量,或由不同的人使用,其测量结果应该保持不变。
54、效度:
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验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55、常模:
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标准,有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56、动机:
是指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57、需要:
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58、诱因:
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59、交往动机:
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60、成就动机:
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61、道德感:
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对人的认识、行为作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62、理智感:
是在认识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是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63、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64、激情:
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65、应激:
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66、人格:
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
67、人格特质:
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测量单位。
77、人格动力系统:
是指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结构。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
90、气质: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心理特征。
69、性格:
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是后天再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体现一定的阶级性与道德性。
70、特质:
个体有别于其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最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
71、投射测验:
以人格理论为依据,一般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推出若干人格特征。
00、心理健康:
广义上,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侠义上,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99、心理学:
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72、心理状态:
是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包括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等。
73、心理防御机制:
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来保护自己。
74、认知:
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
99、认知方式:
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75、共性特点:
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76、个性特点:
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77、沟通:
广义的沟通时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的信息交流,与自然界的信息交流。
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78、言语沟通:
指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感情、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
81、社会助长:
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82、社会惰化:
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83、社会知觉:
指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断与判断的过程。
71、社会知觉:
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107、社会性发展:
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84、去个体化:
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觉到自己被湮灭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
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为活动中去。
79、群体:
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体。
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群体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各个成员之间有自己的角色地位,成员直接彼此在心理上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和共同感。
80、群体规范;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
85、群体极化:
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得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86、群体思维:
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抉择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
87、从众:
是个人的信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89、压力:
其一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其二是指一种身心反应;其三是一个过程。
90、挫折:
个体在通向目标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使目标不能到达、需要无法满足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91、焦虑障碍:
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时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的体验。
92、压力源;指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
其主要包括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和文化性压力源。
93、文饰:
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采用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所遭受的挫折,以减轻心理痛苦。
95、关键期:
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
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期。
96、认知:
指人队客观世界的认识,包括感知觉、回忆、注意、思维等心理过程。
认知的特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速度、和认知成绩。
97、认知发展: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发展,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发展。
98、道德认知:
指人队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知,
99、横断研究:
是指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100、纵向研究:
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101、升华;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把不易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
102、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103、首因效应:
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04、智商:
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
105、推理:
推理事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性规律,或从一般原理推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106、晕轮效应:
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88、知觉的选择性:
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
72、近因效应:
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05、聚合思维:
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件的思维方式。
106、关键期:
是个体在早期发展的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
107、日节制:
人和动物身上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循环。
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压力、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108、首因效应:
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09、挫折;是指人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是目标不能到达,需要无法满足是,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111、非言语沟通:
主要是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
它倾向于强调情感和形象状态的交流,以及双方谈话的整合。
112.情景记忆:
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记忆。
简答题
00简述学习心里学的作用和意义。
答:
1认识内在世界2调整和控制行为3直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01、简述社会认知过程。
答:
信息的搜集与选择2信息的整合过程
02、人际交往的三种基本需要。
答1包容需要,指个体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2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利关系上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3情感的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于他人亲密的情感关系的需要。
1心理发展年龄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如何?
(1)依据为,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
(2)特征:
普遍性;稳定性;可变性;限制性。
3、简述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认识内在世界,调控和控制行为,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中,
33、心理学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3工作于组织心理学4广告和消费心理学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4、社会认知的过程:
信息的搜集与选择;信息的整合过程。
2、智力发展有何特征?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2)稳定性和可变性。
3、什么是人际沟通?
基本功能?
(1)是沟通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需要而展开的,可以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可以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还可以发生在大众传播中。
(2)促使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还具有需要满足的功能,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4思维的主要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思维与语言有密切的关系。
5注意具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指向性;集中性。
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6什么是斯滕伯格智力理论中的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1)元成分指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与监控。
(2)操作成分是指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作出判断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3)知识获得成分指用于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和存储。
7如何理解智力的个别差异?
1)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不同
(2)每个人智力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3)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的形态(4)智力的团体差异。
8简叙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1)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关联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的得到满足。
(2)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9简叙人格差异的表现?
认知方式差异;气质差异;性格差异。
10什么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本能需要,合群需要,自我肯定的需要。
12、人际交往的三种基本需要:
(1):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2)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利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3)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关系的需要。
11什么是挫折?
挫折后的反应?
如何应对挫折?
1)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的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2)反应:
攻击行为;冷漠;幻想;心理防御机制。
3)勇敢正确的面对挫折,正确认识挫折;改变不合理观念;加强修养,勇于实践;优化自身人格品质。
12焦虑障碍包括哪几种类型?
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障碍;恐惧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急症。
13非语言沟通的类型和功能.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
(1)表情:
表达感情、态度、理解和判断他人的感情、态度;
(2)眼行为:
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感情;(3)身体语言和身体动作:
象征、说明、调节、情感流露(4)服饰:
可以为沟通者传达性信息;(5)讲话风格:
告诉有关群体成员的信息(6)人际空间:
表露人际关系的"语言".
14说明是人格?
人格有哪些特征?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复杂性;功能性。
15动机对于提高活动效率有何意义?
(1)各种动机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16、简述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调节与维持功能。
16面对压力如何应对?
正确认识压力的作用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对可能出现的过度压力有心理准备并主动学习处理压力的方法。
17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各有什么影响?
因素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前提。
先天的遗传素质为个体提高心理发展可能性,在后天结合下才能得以正常发展。
它们在相辅相成中发挥作用。
18意识活动的主要内容?
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19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收集信息;转换;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到大脑皮层,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加工为感觉。
20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感觉麻痹;感觉扭曲和幻觉;解除抑制;对催眠经念得记忆消失
21按照作用的性质不同,心理促动药物可以分为哪几类?
镇静剂;兴奋剂;迷幻剂。
22什么是韦伯定律?
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间的关系的规律,由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称韦伯定律。
指出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23人的知觉内容和特性?
内容:
对人的知觉;对社会事件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特性:
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24社会认知过程?
社会的搜集和选择;信息的整合过程。
25简述社会认知过程中信息整合的特点。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
26记忆基本过程?
编码;保持;提取。
27在思维的过程中,思维操作主要有哪几种?
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
28问题解决具备哪些特征?
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认知性操作。
29创造思维主要有哪些特征?
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再定义性;洞察性;独创性。
30智力和能力的关系如何?
联系:
任何能力都包含有智力因素,一定的智力是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智力的提高。
区别:
概念不同;影响因素不同;生理基础不同。
31知觉有那些特征?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32、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哪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过渡期,第二阶段为轻睡期,第三四阶段为沉睡期,第五阶段为快速动眼睡眠。
33、简述知觉的特性:
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34、创造性思维及其影响因素:
创造性思维是指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想活动。
影响因素有:
智力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
35、大学毕业生面临的主要任务;
(1)求职与升学或继续学习
(2)婚恋与生育。
36、问卷法进行心理调查的优缺点:
有点,能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资料,省人力省物力。
缺点,不能保证回收率及被调查者的认真合作。
37、长时记忆需提取线索,线索的有效性主要依赖哪些条件?
(1)与编码信息相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与状态的依存性(3)情绪的作用。
38:
什么是人格测验?
试举三例。
是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探察和鉴别受测者心理及行为的方法;主要人格测验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高夫的青年性格问卷。
39、简述注意的功能:
1选择能力,注意能够从大量的信息中心选择出重要的信息给以反应,同时能够排除掉无意义信息的干扰。
2维持功能,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比较高的紧张状态。
3调节功能,注意帮助人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
40、简述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1感觉通道的差异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41、智力的个体差异:
1发展的水平的差异2发展的智力结构差异3发展过程的不同形态。
42、简述人格调控中自我调控系统:
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2主要作用,对人格各成分进行调控,使之完整统一和谐。
43、群体的基本特征:
1我们通常将成员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体称作群体。
2基本特征:
群体规范、群体的凝聚力、群体中的角色、群体领导。
44、注意和意识的联系与区别:
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2注意与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45、情绪情感的区别;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情绪更多的是与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形态体验。
情感更多的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
2从发展早晚的角度看差异:
人出生时有情绪,是人与动物共有的。
情感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人所共有的。
3从反应特点看差异;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外显性。
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
46、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
2开发自己的各种潜力,提高工作和生活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