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化学复习实验探究与设计专项检测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69173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0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考化学复习实验探究与设计专项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化学复习实验探究与设计专项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化学复习实验探究与设计专项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化学复习实验探究与设计专项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化学复习实验探究与设计专项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考化学复习实验探究与设计专项检测题.docx

《最新中考化学复习实验探究与设计专项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化学复习实验探究与设计专项检测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考化学复习实验探究与设计专项检测题.docx

最新中考化学复习实验探究与设计专项检测题

中考化学复习实验探究与设计专项检测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小琳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小静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小静同学的这一想法,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假设和猜想B.设计实验C.操作实验D.做出结论

2.通过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空气样品的瓶中无明显变化,呼出气体的瓶中石灰水变浑浊

空气中不含CO2,呼出气体中含有CO2

B

将硫在空气中点燃,再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硫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得更旺,发出蓝紫色火焰

氧气的含量越高,物质燃烧越剧烈

C

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氢气较纯净

D

在水通电的实验中,将燃着的木条分别靠近正负两极的玻璃管口

正极产生的气体可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负极产生的气体可被点燃。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3.一位同学实验报告中的记录,其中合理的是()

A.用50mL的量筒量取9.5mL的水

B.用60mL酒精和20mL水配置80mL医用酒精

C.用电子天平称得4.5g精盐

D.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

4.将等体积的滴有红墨水的水和酒精分别缓缓注入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盖紧胶塞将两种液体混合,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从该实验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A.分子变小了B.分子间有空隙

C.酒精不能溶于水D.不同分子间一定发生化学反应

5.为探究Zn和Cu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提供的试剂有:

Zn、Cu、H2SO4溶液、ZnSO4溶液、CuSO4溶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Zn和Cu的硬度能判断它们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ZnSO4溶液中加入Cu不能探究Zn和Cu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C.最多只能设计一种实验方案

D.选用两种试剂就可实现实验目的

6.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

如图2所示,试管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上无瓶塞。

关于图1、图2中的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②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③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2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④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会变红。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根据维生素C能够使淀粉-碘溶液蓝色褪去的原理,应用如图实验可以测定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

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A.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浓度B.胶头滴管出的果汁的滴数

C.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体积D.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

8.如图所示,将一截两端不封口的玻璃管,一端系上一个小气球,另一端穿过双孔橡皮塞,橡皮塞和一个U形管相连,向一个盛满二氧化碳的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石灰水,迅速塞紧橡皮塞.观察到的现象是()

A.气球膨胀变大,打开止水夹,U形管中的水位左高右低

B.气球没有明显变化,打开止水夹,U形管中的水位右高左低

C.气球膨胀后又瘪下去,打开止水夹,U形管中的左右水位不变

D.气球比原来更瘪了,打开止水夹,U形管中的水全部进入到锥形瓶中

9.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

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C.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10.科学探究,方法很重要。

以下科学方法中,其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通过比较拇指和食指夹住尺的位置离0刻度的远近来判断反应快慢

B.通过图来表示水电解的微观过程

C.通过线香烟的运动情况来反应空气的流动情况

D.通过电流表指针偏转以及小灯泡发光情况来判断物质导电能力

11.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选用红磷是因为它可以耗尽氧气,生成固态的五氧化二磷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蜡烛

C.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2、O2、CO2和稀有气体

12.某同学喜欢观察鸟的行为。

她曾看到某种鸟在吃蓟(ji)的种子,就想证实蓟的种子是不是它最爱吃的食物,于是用三种食物(蓟的种子、稻谷、太阳花的种子若干)进行实验研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此实验的假设是“这种鸟可能最爱吃蓟的种子”

B.实验时应把蓟的种子放在离鸟最近的地方

C.实验前三种食物的取用数量应一样多

D.如果发现三种食物都被鸟吃完了,则这个结果不支持本实验的假设

13..某同学为了探究微粒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AB.BC.CD.D

14.为了探究影响锌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的因素,某学习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比实验①和②,可研究盐酸的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B.对比实验②和③,可研究盐酸的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C.对比实验②和③,可研究温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D.对比实验①和②,可研究温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二、填空题

15.在化学实验室开放日,老师拿出3瓶无标签的黑色固体粉末,让同学们设计方案将它们一一鉴别开.已知三种粉末分别是木炭、铁粉和氧化铜,又知木炭比水轻且不与稀酸反应.小宇同学只用一种试剂就将它们检验出来.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小宇选用的试剂是  ;

(2)确定三种粉末所依据的实验现象分别是:

木炭、  ;铁粉、  ;氧化铜、  .

16.某兴趣小组进行以下实验,探究微粒的性质。

(已知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1)实验I:

如图甲所示,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烧杯A中的液体___(填“变红或不变红”),烧杯B中的液体(填“变红或不变红”),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这一现象:

_____

(2)根据该现象小组同学推断氨水确实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可刘红同学认为也可能是蒸馏水使酚酞变红,于是设计实验Ⅱ(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

你认为(填“有”或“没有”)必要,理由是______________

(3)若使用图丙装置进行相同实验,与图甲装置相比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

17.阅读下列短文:

氢氧化钾(化学式KOH)的性质与氢氧化钠的性质相似。

(A)纯净的氢氧化钾是白色固体;

(B)它极易溶解于水;

(C)氢氧化钾固体露置于空气中易吸水而潮解;

(D)氢氧化钾固体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E)氢氧化钾和硫酸铜溶液混合可以制得氢氧化铜。

根据上面短文的内容,运用你学过的有关知识填空:

(1)从上面的短文中得知,氢氧化钾的物理性质为(填序号)。

(2)写出上面短文中涉及到的与氢氧化钾的化学性质有关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氢氧化钾的性质,你认为氢氧化钾固体的保存方法应是。

18.在实验课上,老师给了同学们一包红色的粉末,该粉末是铜粉和氧化铁中的一种或两种.同学们为了确定该粉末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并回答问题.

(1)[提出假设]假设1:

红色粉末是铜粉;假设2:

红色粉末是氧化铁粉;

假设3:

红色粉末是.

(2)[设计实验方案]同学们对实验作了如下的设想和分析:

取少量红色的粉末放入硬质的玻璃管中,通入一氧化碳,加热至充分反应(如下图)。

请你完成下列表格: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结论

假设1成立

假设2成立

假设3成立

 

(3)通过分析假设3成立.

(4)[反思与评价]

①实验时通入一氧化碳片刻后加热的原因是

.

②指出上述设计的实验中不足之处

.

③以氧化铁为原料,用上述方法炼铁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图是小明同学从实验室的一个石棉网上抽出一根铁丝,准备做实验他先将铁丝绕成螺旋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在铁丝的一端系一根火柴,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在空气中点燃火柴,用_______________夹持点燃后的铁丝由上而下缓慢放入氧气瓶中,使铁丝与氧气充分反应。

集气瓶底要预先放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的现象是铁丝剧烈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实验中没有明显现象,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1条)

三、推断题

20.有一白色固体可能含有:

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钙、氯化钙、硫酸铜.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实验如下;

(1)取样品少量加入足量的水,得到无色溶液。

(2)在上述所得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则该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什么物质_________,可能含有什么物质______________。

请设计实验证明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

请写出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21.课堂上,老师取20g蔗糖放入不烧杯中,加少量水使它润湿,注入10mL浓硫酸,搅拌,同学们看到蔗糖先变黑后“发酵”形成“黑面包”,同时还闻到了刺激性气味,同学们判断黑色固体是碳,原因是浓硫酸具有强__________.

形成“黑面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开展了探究活动.

(猜想与假设)浓硫酸与碳反应,生成大量气体使黑色固体膨胀.

(查阅资料)

Ⅰ.浓硫酸与碳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物中有SO2、CO2两种气体.

Ⅱ.SO2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与Ca(OH)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Ⅲ.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而CO2不能.

(实验探究)

为验证碳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的气体产物,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并进行如图实验:

(事实与结论)

(1)请将能得出对应结论的实验现象填入表中.

验证气体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SO2

__________

有SO2产生

CO2

___________

有CO2产生

(2)碳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3)浓硫酸与碳在加热条件下产生大量的SO2和CO2,使黑色固体膨胀,形成“黑面包”,猜想成立.

(反思与交流)

(1)小明同学提出,因老师的演示实验没有进行加热,所以同学们的探究实验无意义,其他同学一致否定了他的说法,理由是__________.

(2)若B、E中试剂交换,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有CO2产生的结论,理由是__________.

(3)C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

22.小勇在化学晚会上观看了“瓶吞鸡蛋”的魔术(如下图1),看到鸡蛋被吞进瓶内。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小勇思考:

瓶能吞蛋,能不能吐蛋呢?

他进行了如上图2的实验,结果鸡蛋吐了出来。

他加入的试剂P是 (写溶液名称),吐蛋的原理是  。

全品中考网

23.探究:

木呷惹、阿依莫两同学对教室墙壁脱落的一块白色固体产生兴趣,他们将白色固体带到了化学实验室.

经查阅资料得知:

白色固体是石灰浆与空气中的物质作用的产物,他们猜测可能的成分为:

猜测一:

氢氧化钙猜测二:

碳酸钙猜测三:

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于是他们将白色固体捣碎研成粉末,放入烧杯,加水,不断搅拌,静置,取上层清液于A、B、C三支试管,残渣备用.

他们在A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则猜测二不成立.他们又在残渣中加入适量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将生成的气体导入B试管,结果变浑浊,由此证明,猜测三成立.

(1)写出残渣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写出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他们将浓碳酸钠溶液加到C试管中,溶液变浑浊,此法可用于实验室制取少量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为,若要将沉淀与溶液分离,其操作方法是。

24.超市中的许多食物用保鲜膜包装后出售。

保鲜膜为什么可以“保鲜”呢?

[设计实验]在A、B、C三只相同的玻璃杯中,分别注入等体积的蒸馏水,并在各玻璃杯外壁标明刻度,如图所示放置一周。

[实验现象]一周后发现:

A杯中的水量几乎不变;而C杯中的水量减少较多;

B杯中的现象是;

[解释]请用分子的知识解释C杯中水量减少的原因:

[结论]保鲜膜除了可以阻止食物中水分流失,还能隔绝,防止食物腐败。

[提出新问题]制作保鲜膜的材料是热固性塑料还是热塑性塑料呢?

[实验]在一只试管中放入少量保鲜膜碎片,用酒精灯缓缓加热,观察到碎片熔化,冷却后变成固体,加热又可以熔化。

由此得出:

制作保鲜膜的材料是(填“热塑性”或“热固性”)塑料。

[反思]

(1)保鲜膜虽然能延长食品的保鲜期,但大量使用后丢弃会造成,所以要控制使用。

(2)化学物质可以造福人类,但有时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请你再举一例说明

25.甲、乙两个实验小组利用下图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做了一个兴趣实验,证明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产物中有碳酸钠生成。

他们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玻璃管中加入石灰石和稀盐酸,在气球中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②使玻璃管中的液体流入烧杯。

并用清水冲洗玻璃管;

③向玻璃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使它与气球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④使玻璃管中的液体流入烧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步骤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步骤①的操作中,先在玻璃管中加入石灰石,关闭K2,打开K1和K3,从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盐酸,然后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3)在步骤④中,甲乙两组观察到了不同的现象。

甲组发现烧杯中液体变浑浊;乙组发现烧杯中产生了大量气泡。

两组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是。

(4)实验过程中,同时打开K1、K2才可以使玻璃管中的液体流出。

若关闭K1、K3,只打开K2,一段时间后液体不再流下。

其原因是__________。

五、计算题

26.某实验小组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取氧气,反应过程中测量的有关数据记录如下:

反应时间(min)

0

1

2

3

4

试管中固体质量(g)

12.00

11.04

10.08

9.12

9.12

试计算:

(1)反应完全时生成氧气的质量。

(2)原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

参考答案

1.B2.B3.C4.B5.D6.A7.B8.A9.B10.B11.A12.D13.B14.A

15.

(1)盐酸或稀硫酸;

(2)漂浮在液面;铁粉溶解,有气体逸出;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16.

(1)不变红变红氨分子从烧杯A运动到烧杯B中,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2)没有B烧杯中酚酞试液中乙含有水(合理即可)

(3)保护环境或节约药品

17.

(1)A、B、C

(2)2KOH+CO2==K2CO3+H2O;2KOH+CuSO4==Cu(OH)2↓+K2SO4

(3)密封保存

18.铜粉和氧化铁粉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结论

红色粉末不变色,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假设1成立

红色粉末全部变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假设2成立

红色粉末部分变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假设3成立

(4)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加热发生爆炸

没有进行尾气处理Fe2O3+3CO===2Fe+3CO2

19.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引燃铁丝(提高铁丝表面温度,使之得到铁丝的着火点)防止生成的高温固体物质溅到瓶底引起集气瓶底炸裂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铁丝+氧气

四氧化三铁铁丝生锈(氧气浓度不够)

20.碳酸钙、硫酸铜、氯化钙;:

氢氧化钠取样品少量加入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后滴入酚酞试液;若变红则含有氢氧化钠;否则不含。

21.脱水性B中品红溶液变红D中品红溶液不变红,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2H2SO4(浓)

CO2↑+2SO2↑+2H2O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不能SO2和CO2均能使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判断是否有CO2产生吸收SO2,防止干扰CO2检验

22.2NaOH+CO2=Na2CO3+H2O稀盐酸(或稀硫酸、稀硝酸等)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使瓶内压强增大

23.

(1)CaCO3+2HCl=CaCl2+H2O+CO2↑,Ca(OH)2+2HCl═CaCl2+2H2O

(2)CO2+Ca(OH)2═CaCO3↓+H2O

(3)Ca(OH)2+Na2CO3═CaCO3↓+2NaOH;过滤

24.

25.

(1)CaCO3+2HCl====CaCl2+H2O+CO2↑

(2)关闭K1,待气球不再胀大后关闭K3

(或关闭K1,待气球胀大到一定程度后关闭K3,打开K1或K2)

(3)甲组是CaCl2与Na2CO3反应(1分),乙组过量的盐酸与Na2CO3反应(1分)

(共2分,每个要点1分,写方程式得分)

(4)玻璃管外压强大于管内压强(仅答出有气压差不得分)

26.2.88g4.65g

 

二、中考化学推断题

2.如图中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A、B、C、D、E是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已知B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金属,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之间可以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表示有某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均为初中化学学习中常见的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B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E物质的一种用途_________;

(2)写出A+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D→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3)①②③④⑤五个化学反应中基本反应类型相同的是(填序号)_________.

【答案】

(1)Fe,灭火;

(2)Fe+H2SO4═FeSO4+H2↑;Ba(OH)2+2HCl═BaCl2+2H2O;(3)②④⑤。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A、B、C、D、E是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已知B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金属”,则推测B为铁,结合图框,则推测A可能为稀硫酸,C可能为硫酸铜,D可能为氢氧化钡,E可能为二氧化碳,F可能为氯化钡,代入检验,符合题意.

(1)根据分析,B为铁,E可能为二氧化碳,故B物质的化学式Fe,E物质的一种用途灭火;

(2)根据分析,A可能为稀硫酸,B为铁,故A+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H2SO4═FeSO4+H2↑;根据分析,D可能为氢氧化钡,F可能为氯化钡,故D→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a(OH)2+2HCl═BaCl2+2H2O;(3)反应①为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为置换反应;反应②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为复分解反应;反应③氢氧化钡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反应④稀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为复分解反应;反应⑤氢氧化钡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为复分解反应。

故五个化学反应中基本反应类型相同的是②④⑤。

考点:

考查物质的鉴别、推断;反应类型的判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知识。

 

3.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物质B是重要的调味品,物质B、E、D中含有相同的非金属元素,物质A、B、C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物质A、E属于盐,物质D属于酸,且物质A和D不能发生反应,用“一”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用“→”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C_____,D_____,E_____;

(2)E→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A与E反应的实验现象为_____。

【答案】Na2SO4NaOHHClBaCl2BaCl2+H2SO4=BaSO4↓+2HCl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

【解析】

【分析】

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物质B是重要的调味品,所以B是氯化钠,物质B、E、D中含有相同的非金属元素,物质A、B、C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物质A、E属于盐,物质D属于酸,且物质A和D不能发生反应,所以D是盐酸,E会转化成盐酸,会与A反应,所以A是E是氯化钡,A是硫酸钠,氯化钠会转化成C,C和硫酸钠可以相互转化,所以C是氢氧化钠,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详解】

(1)经推导可得A是Na2SO4,C是NaOH,D是HCl,E是BaCl2;

(2)E→D的反应是氯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化学方程式为:

BaCl2+H2SO4=BaSO4↓+2HCl;

(3)A与E的反应是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实验现象为:

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

【点睛】

本题为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推断类问题,完成此题,关键是根据题目叙述找准解题的突破口,直接得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并大胆进行假设,减少符合条件的物质范围,使思考简化,然后得出其他物质的化学式,带入验证即可。

 

4.图中所涉及到的物质均为常见的化合物,图中“—”表示相互反应,“→”表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已略去。

其中A、B常温下均为液态,且组成元素相同,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Y为氧化物,Z是紫红色固体,L为蓝色絮状沉淀。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

(2)反应①—⑥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有__________种。

(3)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N物质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H2O23Ca(OH)2+Na2CO3=CaCO3↓+2NaOH除锈

【解析】

【分析】

A、B常温下均为液态,且组成元素相同,A与X反应后生成B与C,所以A为过氧化氢,B为水,C为氧气。

X为二氧化锰;Z是紫红色固体,则Z为铜,E为氧化铜;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F是碳酸钙;Y为氧化物,能与B(水)反应生成D,D与M反应生成碳酸钙,所以Y为氧化钙,D为氢氧化钙,则M为碳酸钠,G为氢氧化钠;L为蓝色絮状沉淀,则L为氢氧化铜沉淀;G(氢氧化钠)与H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则H为硫酸铜,N为硫酸。

【详解】

(1)由分析可知,A为过氧化氢,其化学式为H2O2,故填H2O2。

(2)反应①是过氧化氢反解生成水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反应②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合反应,反应③是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属于化合反应,反应④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