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革命遗址通览广东文明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68886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2.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远革命遗址通览广东文明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清远革命遗址通览广东文明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清远革命遗址通览广东文明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清远革命遗址通览广东文明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清远革命遗址通览广东文明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远革命遗址通览广东文明网.docx

《清远革命遗址通览广东文明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远革命遗址通览广东文明网.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远革命遗址通览广东文明网.docx

清远革命遗址通览广东文明网

清远市革命遗址通览

钟氏祠堂——中共清远县(临时)工委旧址

位于清城区南部的石角镇马头石村。

1937年,万明和李云通过钟罗的关系,在石角马头石村尚德小学(现为钟氏祠堂)

教书。

他们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建立党小组和党的秘密联系点。

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中共广州市军委组织部长冯扬武做好撤退善后工作后,来到抗日前沿清远石角马头石村,与钟罗、万明等一起开展党的活动,成立了中共清远县临时工作委员会,书记冯扬武,委员万明、李云,着手进行全面恢复清远党组织的工作。

不久,中共广东省委调云昌遇到清远接替冯扬武的工作,任务是全面恢复清远地方党组织和活动。

1938年11月,云昌遇到马头石村与冯扬武取得联系并接收党员关系后,成立中共清远县工作委员会,书记云昌遇,委员万明、李云。

◆中共清远县(临时)工委旧址正面

 

钟家祠堂——石板乡农会旧址

位于清城区东城街道石板村委会石板村。

1923年,清远县的地方土豪劣绅勾结县署官产处,冒称捐助军饷,承领了广州玄妙观在清远附城石板的庙田380亩。

石板农民不甘心其赖以为生的良田被掠夺,群起反抗。

1924年国共合作后,是年冬,钟扬德、刘社德到广州向国民党中央农民部求援。

农民部共产党人彭湃、罗绮园、阮啸仙等接见了他们,明确表示支持石板农民反抗土豪劣绅的正义行动,并指导和鼓励他们回乡发动农民,组织农会。

1924年冬,农民讲习所学员、共产党员韦启瑞、宋华、赖彦芳以特派员身份来到石板,对成立农民协会作具体指导。

11月25日,正式成立石板乡农民协会,选举钟扬德、刘社德为正副委员长,陈达常为秘书。

这是清远成立的第一个农民协会。

协会设在该村的钟家祠堂。

石板乡农会旧址于1978年被清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清远县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7月被清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清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月被清城区委、区政府公布为清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钟家祠堂——石板乡农会旧址

23

 

清远农军攻城暴动集结地旧址

位于清城区东城街道葫芦岭。

1927年10月,广东省委在香港开会,传达中央指示,决定全省迅速组织暴动,开展土地革命。

同时,会议对省委进行改组,清远县的农民领袖赖松柏被选为省委委员(这是清远县第一个省委委员)。

11月初,赖松柏、汪耀、赖彦芳等6个党员组成的中共香港(清远)小组在香港召开会议,传达省委指示,会议决定立即回清远发动农军暴动。

赖松柏等人回到清远后,12月2日,在清远县城宣布成立以赖松柏、宋华、刘清为总指挥的清远县农军攻城暴动指挥部和以赖松柏为团长、宋华为参谋的清远县工农革命军独立团。

同时,参加暴动的农军陆续到达附城葫芦岭集中。

3日凌晨,清远农军和花县农军300余人,攻打清远县城。

由于清城守备比较空虚,攻城队伍缴获不少枪支弹药,并攻入县府,俘虏县长陈守仁。

国民党清远县当局对农军进行反扑。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农军主动退出县城。

7天后,赖德林等数十名清远农军参加了著名的广州起义。

◆萌芦岭今貌

 

清远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清城区凤城街道中山公园内。

20世纪初,清远县人民积极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以后开始接受马列主义和新的思想。

1924年开始有共产党员活动,1925年5月建立党支部,l926年4月建立中共清远县委员会。

抗日战争时期,处在粤北抗战最前沿的清远县,在清远地区最早恢复党组织活动。

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同日军、伪军进行数十次的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清远县的党组织和革命武装稳步发展壮大,建立秦皇山根据地。

清远县人民为清远和粤北的解放与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截止1987年底,在清远县牺牲和在外地牺牲的清远革命烈士共有327人,其中民主革命时期180人。

1958年,清远县人民委员会为纪念革命烈士,在中山公园内建成清远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清远革命烈士纪念碑于1999年7月被清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清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纪念碑所在的中山公园于2004年12月被清远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清远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清远市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清远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清城区思源园

清城区思源园位于清城区东城街道石板小学内。

思源园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由牌坊、思源亭、革命烈士纪念碑、思源室(展览大厅)等组成。

展示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介绍原清远县人民革命斗争情况;第二部分是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第三部分是革命烈士简介及主要事迹;第四部分是展示清城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丰硕成果;第五部分是展示清城区发展规划的绚丽蓝图。

清城区思源园于2001年1月被清城区委、区政府公布为清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12月被清远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清远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清远市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1月授牌),2007年12月被清远市委、市政府公布为清远市国防教育基地。

 

◆清城区思源园

 

 

英德县农民协会遗址

位于英德市旧城新街众力幼儿园分园内。

1926年9月,省农民协会、中共广东区委根据英德党组织负责人王蔚垣的要求,调派共产党员刘裕光从梅县回到家乡英德工作,充实和加强党在英德的领导力量。

同月,成立以刘裕光为首的英德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在刘裕光、王蔚垣共同努力下,短短的3个多月,全县由11个乡农民协会、会员585人发展到18个乡农民协会、会员3000余人。

1927年1月中旬,英德县农民代表大会在县城东门坝(又称东河坝)召开,3000余人参加大会,正式成立英德县农民协会,选举刘裕光为主席,王蔚垣、吴若臣、胡瑞泉、蓝醒奎为执行委员。

1928年1月,全县有乡农会113个,会员8000余人,农民武装有子弹枪800支、粉枪8000支。

中共英德党组织通过农会,先后输送32名农民运动骨干和中共党员到北江农军学校培训。

英德县农民协会旧址于1978年12月被英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英德县文物保护单位。

 

 

鱼湾苏维埃政府旧址

位于英德市东华镇鱼湾小学内(原为大同学社)。

1931年6月下旬,英德境内连降暴雨,山洪暴发。

境内黄水滔滔,乡间房屋大都被毁,财物遗尽,夏粮颗粒无收,地主和反动政权仍不减租,灾民怨声载道。

为此,中共北江特委委员刘裕光、梁展如、彭金华等在英东地区与鱼湾党组织决定:

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税、开仓赈济斗争。

8月28日晚上,鱼湾党组织举行暴动,刘裕光、蓝田、李业率武装中队埋伏在六区区署附近,先是活捉了2名送信的县政警队员,然后迅速冲入区署,击毙顽抗的陈炳文,活捉莫汉和县政警队等30多人,缴物资一批。

接着,武装中队攻打区署隔壁的国民党十三局盘踞的全昌当铺,次日清晨乘胜占领文光乡公所,到高枧坝缴枪弹一批。

29日中午,在鱼湾圩大同社学前面空地上举行庆祝大会,刘裕光宣布成立鱼湾苏维埃政府,主席廖光禄,委员邓强、邓尚莪、陈开咸、刘承龙、范深利、黄杰夫、蓝醒初、蓝秋初,秘书邬强,财粮胡克旬;颁布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实行土地革命等内容的文告。

同时,成立苏维埃政府领导的两个工农赤卫大队。

鱼湾苏维埃政府旧址于1991年11月被英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英德县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被清远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清远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清远市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鱼湾苏维埃政府旧址外景

浛洸抗日军民合作站旧址

位于英德市浛洸镇河边街。

1940年5月中旬,国民党第十二集团军将设在北江、连江沿岸圩场的浛洸抗日军民合作站移交给第四战区北江挺进纵队(简称北挺)。

北江特委通过北挺政治大队大队长邝达派何琼玉、邝树桐、谭亮、林名勋等10多人到抗日军民合作站活动,其中何琼玉任浛洸抗日军民合作站站长。

党组织利用这个阵地,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

浛洸抗日军民合作站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的重大意义,号召军民联合起来抗击日军;积极为群众做好事,组织抗战运输队和担架队;成立歌咏队,利用唱歌、演戏、出墙报等形式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参与抗日救亡活动。

同年9月,北挺改组为“北江挺进队干部训练所”,北挺政治大队和北挺(浛洸)抗日军民合作站因此撤销。

浛洸抗日军民合作站旧址于1991年11月被英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英德县文物保护单位。

 

◆旧址正门

 

中共英东县工委旧址

位于英德市横石水镇江古山村九龙楼内林氏宗祠。

1944年秋,英德党组织很快恢复并迅速发展。

8月,英东县工作委员会(简称英东县工委)成立,负责英德东部地区和翁源县西部地区党的工作。

书记林名勋,委员许足成(女)、廖碧波、邝哲民,工委机关设在溪板乡(今横石水镇)江古山村九龙楼林氏宗祠。

此后,所辖各地党组织迅速恢复。

至1945年9月,英东县工委共辖党支部(区委员会)12个,党员200多人,其中英东地区160多人、翁西地区40多人。

中共英东县工委旧址于1995年12月被英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英德市文物保护单位。

 

◆九龙楼外貌

 

 

坝仔会议旧址

位于英德市东华镇汶潭村(旧称坝仔)白围村张氏祠堂内左厢房。

为执行土洋会议确定的北进战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北江支队和西北支队,在广东省临委委员梁广率领下,1945年3月12日从博罗县罗浮山抗日根据地出发,17日到达英德文光乡(今东华镇内)白围村。

18~19日,梁广在白围村张氏祠堂内召开东江纵队北江支队、西北支队和地方党领导人联席会议(坝仔会议)。

梁广传达了省临委关于开辟粤北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和成立粤北路东工委的决定。

会议决定部队的具体行动方针、政策,以及地方党组织如何配合部队行动等一系列问题。

会后,北江支队、西北支队按计划分开两个区域活动。

北江支队在粤汉铁路以东,沿粤汉铁路向北发展。

西北支队越过北江,进入英(德)清(远)边区。

 

◆白围村张氏宗祠概貌

47

 

 

49

北江东岸抗日动员委员会旧址

位于英德市东华镇雅堂村原雅堂小学。

1945年4月底,北江东岸第一个乡级抗日民主政权——文光乡抗日动员委员会在鱼湾圩成立。

到7月,在北江东岸先后成立了14个乡级抗日民主政权。

为统一领导各抗日民主政权,1945年7月12日至15日,“北江东岸国是座谈会”在大镇圩召开,北江东岸群众代表和各界民主人士代表百多人参加,决定成立北江东岸抗日民主政权(县级)——北江东岸抗日动员委员会,推选陈清畿为主任,陈自修、赖希明、林栋材、朱小村、曾伯衡为副主任,以及委员共20余人。

北江东岸抗日民主政权成立后,北江东岸抗日根据地很快由英德东部地区扩大到相邻的曲江县南部、翁源县西部、新丰县西南部及佛冈县北部地区,总人口20多万人,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

北江东岸抗日动员委员会旧址于1995年12月被英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英德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江东岸抗委会旧址

粤桂湘边区人民解放军司令部旧址

位于英德市九龙镇金造村祠堂右侧的晒棚巷。

1949年1月9日召开大夫田会议后,粤桂湘边区人民解放军司令部设在金造村祠堂右侧的晒棚巷。

粤桂湘边区人民解放军指挥员兼政治委员梁嘉在这里指挥了1月15日晚的突袭梁猛熊老巢黄花乡乌坭坑村、摧毁黄花乡公所和奔袭清远县坝仔乡雷公冲反动据点、黄寨乡太平水村反动据点的战斗;发动了九龙武装起义;指挥了2月13日、2月18日和3月5日的金造保卫战。

 

◆金造村祠堂外貌

 

百蹬石伏击战遗址

百蹬石伏击战遗址位于英德市望埠镇东面三公里处的英山。

1945年3月下旬,到达英东地区不久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北江支队,为打开局面,在英德地方党组织密切配合下,打击粤汉铁路南段河头、沙口以及曲江县大坑口一带日伪军。

一日,北江支队主力大队经侦察和研究部署后,由文光乡鱼湾坝仔过神前滩、同乐圩、周屋、金山径到石脚下的望埠乡沙坪,夜袭望埠日伪据点,打击望埠伪乡公所和联防队。

次日晨,驻守英德县城的日军300多人“扫荡”主力大队驻地沙坪。

大队长郑伟灵事先得到情报,率部队占据百磴石山上的有利地形,待日军接近时,主力大队居高临下以猛烈火力打击敌人。

日军不明情况,不敢冲上山坡,胡乱向山上打炮,双方战至下午,日军撤回县城。

是役,毙伤日军30多人,打退日军首次“扫荡”。

 

◆石蹬石伏击战遗址

 

四支部队倒洞会师遗址

四支部队倒洞会师遗址位于英德市东华镇倒洞(今称宝洞)。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遵照中央军委指示,迅速派部队挺进粤北。

此时,西北支队因在东渡北江途中接到指示,但到达大镇后,无线电联络中断,支队长蔡国梁率1个中队南下东江,政委邓楚白率其余部队于8月下旬到达倒洞,与北江支队会合。

这时,由珠江纵队第2支队支队长郑少康率领的珠江纵队独立第3大队,在北上途中也到达倒洞。

何通、张英率领的东江纵队独立第1大队在北上至曲江县马坝附近,与国民党军1个团遭遇,后得知日本已投降,也折回倒洞。

这样,4支部队在文光乡(今东华镇内)倒洞会师。

 

◆四支部队倒洞会师遗址

 

金造保卫战遗址

位于英德市九龙镇南部、距镇区6公里的金造村庙角山。

1949年初,粤桂湘边区人民解放军连江支队英清阳边人民解放大队(简称英清阳边大队)以金造村为大本营,发动群众,组织民兵,训练队伍。

2月13日,英德代县长周文浩调集地方武装600余人进犯金造村。

驻守制高点庙角山的8名民兵,打退敌人进攻。

下午,驻守连塘下村的英清阳边大队派小队长廖火率机枪班增援庙角山.在西牛一带活动的边区独立团也在深夜赶到牛岗栋,从左右两侧打击敌人,敌撤逃回县城。

同月18日,国民党北江行署派出武装约千余人,再次进犯金造村。

敌在轻重机枪火力掩护下,扑向庙角山。

庙角山上的部队和民兵借着防御工事和漫山遍野的竹钉,打退敌5次进攻。

下午,庙角山上的部队和民兵组织反攻,一路以突击队正面打击敌人,一路由周锡率飞鹰队从右侧茶香敌后,前后夹击,敌仓皇撤退。

3月5日,国民党广东省当局出动武装共3000余人,第三次进犯金造村。

守卫在庙角山的军民利用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多次打退来敌。

上午10时许,百余敌人扑向独石寨,被防守在那里的战士和民兵顽强抵抗。

在苏坑一线,80多名战士和民兵借着石山、石洞和居高临下的地形,阻击敌前进。

鉴于敌我力量悬殊,加上有千余群众被敌重兵围困,边区人民解放军指挥部决定撤出战斗。

是日晚上,由飞鹰队担任前卫,力强队居中护送,英清阳边大队殿后掩护,千余群众扶老携幼有序转移。

接着,边区独立团、英清阳边大队主力共600余人,回师广宁县。

 

◆金造保卫战遗址庙角山概貌

 

英德烈士陵园

位于英德市市区北面金子山东麓、城北大道旁。

英德烈士陵园原为英德人民革命烈士陵园,纪念1927年至2003年间英德革命烈士芳名(481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四野战军烈士芳名(9名)、马口事件烈士芳名(13名),共503名。

英德烈士陵园于1988年4月18日被广东省民政厅公布为广东省第一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78年被英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英德县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被清远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清远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清远市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1月授牌)。

 

◆英德烈士陵园

 

 

城隍街观音堂——红七军军部驻地旧址

位于连州市区城隍街观音堂(现在第四小学内)。

1931年1月19日,由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率领的红七军3600余人进入连县(现连州市)石马乡,抵达东陂墟,于次日进入星子墟宿营后,原本打算由星子进入湘界宜章转乐昌,因为得知前有阻敌,改道连州。

1月21日下午,红七军到达连州外城后,决定在此休整,补充给养,并把指挥部设在城隍街城隍庙观音堂。

当晚,在城隍街城隍庙的红七军指挥部内,召开军前敌委员会会议,经过总结东征以来的经验教训,最后决定轻装出发前往江西与朱德、毛泽东领导的中央苏区红军会合。

 

◆观音堂

惠爱医院——红七军伤病员治疗处旧址

位于连州市双喜山连州市二中校园内。

红七军从广西转战江西途中,于1931年1月翻过湘桂边的大锡界到达江华码市,接着进入连县(今连州市)。

21日起在连州城外驻扎7天,进行宣传和筹款。

其间,红七军的爱民护民,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先的行为感动了惠爱医院的护士和牧师。

为此,牧师那夏礼悉知红七军的伤病员很多、医疗条件又很差时,主动请求红七军把伤病员留在惠爱医院进行治疗。

于是部队把100多名伤病员集中起来,由连县籍教导队长冯达飞护送到位于双喜山上的惠爱医院,进行住院治疗。

不久,几十名轻伤病员治愈归队,另外几十名重伤员半年后也痊愈了。

惠爱医院——红七军伤病员治疗处旧址于1996年8月被连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连州市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惠爱医院——红七军伤病员治疗处旧址

 

 

 

红七军凤头岭战斗遗址

位于连州市与湖南省宜章县交界处的凤头岭。

1931年1月25日早上,红七军撤出连州,敌人打开城门追来,红军一个反击把敌人追回兴贤门,俘敌30人,缴枪20余支,经教育后每人发给银毫2元遣散回家。

红七军遂由流沙转入外塘、蔗塘和西江墟,在山地驻扎3日,一面在群众作宣传,一面休息整顿。

部队经朝天再次到星子并驻扎一晚。

30日离开星子继续北上,到达凤头岭。

把守在凤头岭的湖南宜章程绍川“铲共义勇队”1000多人,企图阻止红军经过,红军发起对敌冲锋,很快击溃敌军,随后到岩泉宿营。

2月3日,红七军激战于梅花,强渡乐昌河。

接着进入湘赣苏区,完成战略转移。

 

◆凤头岭全貌

 

红24师休整地遗址

位于连州市三水乡黄洞山小东口瑶寨和瑶安乡天光山瑶寨。

1935年初,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守赣南的中央分局根据中央指示,决定将赣南红军分九路向外突围。

其中一路由赣南军区参谋长龚楚率领红24师71团1200余人,从于都突围,经南康、油山、大余到达粤湘边境,任务是收容长征后卫部队红14师的失散人员,并在当地发展游击战争。

1935年3月下旬,红24师进入连县三水和天光山。

红军在连县三水乡黄洞山小东口瑶寨等山区一边进行宣传发动,一边寻找红七军、红14师的失散人员。

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工作,建立赤卫队、苏维埃政府,创建天光山、黄洞山游击基地,成立天光山、黄洞山农民协会,红军从军饷中拨给农会经费,让农会、苏维埃把各村寨的瑶汉农民和造纸工人组织起来,打击土豪瑶霸;赤卫队协助红军在梅树冲、黄泥坑和茶坪等地的山隘路口修筑防御工事。

 

 

◆天光山瑶寨

◆三水瑶族乡黄洞山小东口村瑶寨

 

 

冲子岩——西江民兵坚持战斗108天旧址

位于连州市西江镇大岭村。

1949年秋,连县、阳山两县国民党军乘连江支队和抗征队主力北上湘南,大规模“扫荡”游击区,西江乡民兵把部队的储备粮和群众的粮食坚壁清野,移放在大岭一个可容纳数百人的冲子岩内。

秋收后,群众把7000多斤粮食也移藏冲子岩,并派民兵守护。

9月中旬,国民党西江乡乡长张华岳带领连县、阳山自卫队300余人,再次围攻西江大岭冲子岩,守岩的民兵、群众在洞外武工队的配合下,利用天然岩洞的地形地貌,抗击敌人。

敌人屡次强攻都遭到失败,种种办法都无济于事。

在几个月的冲子岩保卫战中,毙伤敌10多人,冲子岩内的民兵、群众和粮食财物安然无恙。

9月17日,敌人不得不放弃对冲子岩的围攻,把目标转向外塘村。

 

◆冲子岩入口处

 

109

 

冯达飞故居

连州市东陂镇东陂街达飞巷。

冯达飞(1901—1942),又名冯洵,1919年9月,考入广东陆军测绘学校,后转入西江讲武堂。

1924年5月,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并参加蒋先云等组建的“青年军人联合会”。

是年秋,进入军事飞机学校学习,参加讨伐陈炯明叛军的第一次东征。

是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7月,他被选派到苏联空军飞行学校深造。

1927年春回国,年底参加广州起义。

1929年夏,奉令到南宁担任广西教导总队和警备第四大队机枪连连长。

同年l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建立,先后任第二纵队第2营营长、二纵司令员。

1930年9月,改任20师58团团长。

1931年1月,红七军到达连县东陂镇,冯达飞积极联络乡亲,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

部队抵达连州城外后,带领有关人员同商会会长谈判筹款;护送一批伤病员到惠爱医院治疗。

在湘赣根据地,担任湘赣军区河西教导队队长。

1932年2月,任红军第8军代理军长,并兼任红军学校第四分校校长。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后,调任抗日军政大学第2大队大队长。

1938年秋,调到抗日前线,担任新四军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兼教育长。

1941年1月,新四军奉命将皖南的部队开赴长江以北,遭到国民党7个师的围攻,时任新四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的冯达飞率部奋力突围。

在石井坑战役中,中弹负伤,被捕后囚禁在上饶集中营西山监狱,接着被转移到七峰岩监狱。

1942年6月,在茅家岭监狱被国民党秘密杀害,时年41岁。

冯达飞故居于1996年8月被连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连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正门

◆故居大厅

 

冯达飞将军纪念馆

冯达飞将军纪念馆位于连州市东陂镇东陂街达飞巷。

2004年春,连州市人民政府为了进一步宣传冯达飞烈士的革命事迹,在冯达飞的故乡东陂镇筹建冯达飞纪念馆。

2005年建成后,对外开放。

纪念馆内陈列有冯达飞半身塑像,陈毅、郭沫若和莫文骅中将等给连县县委寄来的信件、题词、照片、纪念文章等珍贵革命文物一批。

◆冯达飞将军纪念馆

连州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连州市郊区巾峰山麓。

1929年,中国共产党在连县建立党组织以后,连县人民即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长

期艰苦卓绝的斗争。

土地革命时期,有红七军、湘赣红4团、红34师和红24师等部队在连县进行多次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连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先后爆发3次武装起义,组建3支抗征队,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的战斗,直到连县解放。

其间,先后有200多人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

1958年,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代,连县人民政府在巾峰山下兴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

连州革命烈士陵园于1996年8月被连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连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12月被清远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清远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清远市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连州革命烈士陵园中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益贤邓公祠——潖江民众抗日义勇大队成立旧址

位于佛冈县汤塘镇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