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江苏专版一轮配套讲义第四部分中国近代史专题十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68747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江苏专版一轮配套讲义第四部分中国近代史专题十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江苏专版一轮配套讲义第四部分中国近代史专题十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江苏专版一轮配套讲义第四部分中国近代史专题十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江苏专版一轮配套讲义第四部分中国近代史专题十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江苏专版一轮配套讲义第四部分中国近代史专题十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江苏专版一轮配套讲义第四部分中国近代史专题十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docx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江苏专版一轮配套讲义第四部分中国近代史专题十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江苏专版一轮配套讲义第四部分中国近代史专题十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江苏专版一轮配套讲义第四部分中国近代史专题十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docx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江苏专版一轮配套讲义第四部分中国近代史专题十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

专题十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挖命题

【考情探究】

考点

主要内容

5年考情

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

晚清中国经济

结构的变化和

民族工业的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及其影响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2018江苏单科,6,3分

洋务派创办

的近代工业

历史解释

★★★

2016江苏单科,7,3分

鸦片战争后中

国自然经济

的逐步解体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2014江苏单科,7,3分

鸦片战争后

中国自然经

济的逐步解体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民国时期民族工

业的曲折发展

(1)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2)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2018江苏单科,22,14分

民国时期民族

工业的曲折发展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

2017江苏单科,11,3分

解放战争时期

的民族工业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2015江苏单科,8,3分

民国初年的

民族工业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民族工业在中国

近代历史发展

进程中的地位

(1)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

分析解读  本专题主要讲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在近五年江苏高考命题中表现比较平稳,除2018年命制了一道材料题外,一直以每年一道选择题的形式和比重呈现。

从命题思路来看,多以材料表述某一具体现象,进而归纳出其所反映出的历史结论,重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

在复习本单元的过程中,须重视文本阅读,注重对历史现象的原因、影响、实质的深层次分析;作为经济史,尤其要重视对数据的分析解读。

【真题典例】

破考点

【专题概览】

一、时空定位

二、知识线索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小农经济逐渐瓦解,近代工业经济产生、发展的曲折历程。

主要内容包括: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自然经济的解体,不同资本类型(外国资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官僚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19世纪末初步发展;1912—1919年“短暂春天”;1927—1936年较快发展;1937—1945年遭受沉重打击;1946—1949年陷入绝境。

夹缝中求生存的民族工业,为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考点集训】

考点一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2018江苏扬州中学5月质检,7)有史家注意到,苏南地区毗邻上海,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的事实,甚至“村镇收租之家,至其时,积布累累,问之,则皆佃者之穷而无告以布当钱米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苏南缺乏近代民族工业

B.苏南地区小农挣扎求生

C.苏南没受上海开埠影响

D.苏南经济结构几无变迁

答案 B

2.(2018江苏海门一模,7)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写道:

“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饬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固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

”下列行动符合其思想主张的是(  )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兴办汉阳铁厂

C.筹建北洋水师D.设立发昌机器厂

答案 B

3.(2018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6)下表选自杨瑞六等编写的《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单位:

千海关两),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年份

进口净值

出口净值

出(+)入(-)超

1864

46210

48654

+2444

1868

63282

61826

-1456

1886

87479

77207

-10272

1888

124783

92401

-32382

1890

127093

87144

-39949

1892

135101

102584

-32517

A.自然经济解体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条件

B.政府为增加税源积极鼓励进口国外商品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出口净值的增长

D.中国逐渐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附庸

答案 D

4.(2017江苏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三,6)下表为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输出货物总值的统计情况表,造成表中反映的现象的原因是(  )              

时间(年)

1842

1844

1846

1848

1850

1852

1854

输华货物总值(万英镑)

96.9

230.5

179.1

144.6

157.4

250.4

100.1

A.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较少 B.中国人不喜欢英国的货物

C.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表现 D.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

答案 D

考点二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2018江苏盐城三模,9)1922年中华国货维持会在其编选的《劝用国货》中记述:

“江西夏布好,蒙古羔羊毛。

浙绸苏缎亮又牢,瓷器景德窑。

薛针锦绣巧,豫鲁府绸超,雨前龙井滋味好。

”1928年上海市教育局《爱用国货歌》中记述:

“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

”这些记述主要意在(  )

                  

A.引导国人创办近代工业B.强调国货质量优于洋货

C.倡导使用国货抵制洋货D.发展振兴传统手工业

答案 C

2.(2018江苏南京三模,9)下表摘编自《国民政府经济管理办法一览表》

时间

条例名称

主要内容

1939年

《矿产品运输出口管理规则》《川康铜业管理规则》等

直接干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

1941年

《战时经济体系基本纲领》《管理工业机器、化工材料细则》《管理液体燃料规则》等

扩大国营,联合民营;部分企业收归国有

据此推断这一时期(  )

A.政府注重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公有制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没有停止

D.国民政府加强对经济全面控制

答案 D

3.(2018江苏南通一模,9)1935年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拟制了一份“重工业建设计划”,以湖南、江西、湖北三省为中心,建设一个重工业区,以充实国防力量,促进国家工业化。

到1937年,资委会共筹办和整理扩充了21家厂矿或筹备机构。

资源委员会推动的工业化建设(  )

A.是对日本加紧侵华的积极应对

B.企图从经济上封锁中央苏区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答案 A

4.(2017江苏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二,8)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

对这次工业化浪潮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的结果

B.受到当时政治革命的推动

C.仍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D.发展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

答案 A

5.(2017江苏徐州高考考前模拟,8)下图为1922—1936年中国境内纱厂纯利率统计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1922—1930年,技术落后导致华商纯利率始终低于日本

B.1930—1936年,世界经济危机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契机

C.1931—1936年,抗日战争的爆发促进民族纺织企业发展

D.1922—1936年,国内外政局变化影响民族经济曲折发展

答案 D

考点三 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1.(2018江苏海门一模,8)下表是1914—1921年中国面粉工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厂数(家)

日生产面粉数(包)

1914

63

52750

1918

99

123330

1919

104

137810

1921

131

215370

A.民族工业的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

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经济发展较快

C.民族面粉工业在一战后发展停滞

D.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轻工业的发展

答案 D

2.(2017江苏南京三模,6)19世纪末,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8%的利率。

1912年,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业资本为1.6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500万元。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民族工业生存日益艰难B.政府推动民族企业发展

C.金融行业影响工业发展D.近代经济逐渐走向复苏

答案 C

3.(2017江苏镇江一模,9)下面为列强在1893—1928年间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统计图(补注:

日本在1920年达4278家,1928年达8926家)。

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

A.一战期间各国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B.一战后各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C.资本输出是列强攫取利益的重要手段

D.各国开行户数可直观地反映各国实力

答案 C

4.(2017江苏盐城三模,7)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国民政府针对长江部分航道堵塞情况严重的问题,花大力气对长江航道进行了疏理,炸毁了威胁船只的暗礁,清理淤积的河床,扩大了长江的航运量。

以上举措(  )

A.加速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适应了全面抗战需要

C.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D.强化了统制经济政策

答案 A

5.(2016上海单科,21,2分)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在谈到办厂经历时感慨地说:

“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

”其主要原因是(  )

A.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

B.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短工时

C.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

D.与外国资本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且受官府束缚、压制

答案 D

探史料

探究一 从“自强”到“求富”——洋务运动

史料呈现

  史料1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

①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

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

②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

炮弹所到,无坚不摧。

水陆关隘,不足限制。

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③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史料2 ①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

推原其故,由于②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

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③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

……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

李鸿章建议效法西方强敌,加强军事建设

史料2:

李鸿章要求创办民用工业

史料

解读

历史

解释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时期的重要代表,创办了诸多近代军用和民用工业,是晚清历史上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其思想、作为对中国历史发展走向有较大影响,他的言行代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中国人所思考的方向和深度

重点

阐释

史料1:

①反映了李鸿章的立论出发点是外国的侵略。

②说明李鸿章已经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军事、技术优势。

③说明李鸿章具有变革观念,要解决外来的民族危机,要富强,必须进行改革。

史料

解读

重点

阐释

史料2:

①表明李鸿章已经开始认识到单纯发展军事工业的不足,强调必须要有民富作为前提。

②充分说明李鸿章认识到西方国家机器生产对比中国手工劳动的优越性。

③表明李鸿章计划开始建设民用工业

史料

认识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由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开始,后因经费等原因,转向创办民用工业,并且筹办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论著。

但相对浅层的学习,并不能实现富强的目的,甲午一役,洋务运动黯然收场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中“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指什么?

李鸿章认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强在何处?

中国如何应对?

答案 变局:

鸦片战争以来的列强侵略。

强敌优势:

洋枪洋炮,军事技术。

应对:

不该守“成法”与“古方”,要进行变革。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派为什么要创办民用工业?

答案 实现富强的需要;为军事工业提供资金、原料;增加财政收入;便利百姓生活。

探究二 在夹缝中求生存——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史料呈现

  史料1 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

①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

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行业

纺织业

缫丝业

面粉业

火柴业

水电业

机器业

矿冶业

数量(家)

82

70

53

28

60

20

73

资本额

(万元)

1332.1

556.9

786.8

130

3813.8

352.1

2272.9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史料2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

两;指数:

1913=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910944

100

28302403

100

5299517

100

1914

105207580

108.5

16696945

58.9

4951471

93.4

1917

51989135

53.6

2309160

43.6

1918

49890293

51.5

1568858

29.6

  史料3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次工业化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赢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

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

……根据国内学者计算,②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间达到13.4%。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

1901—1911年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史料2:

一战期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呈减少趋势

史料3:

1912—1920年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

史料

解读

时空

定位

根据史料1中的“1901—1911年”可判断出此时是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时期,根据史料2中的“1913—1918年”和史料3中的“1912年到1920年”可判断出此时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重点

阐释

史料1:

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的概况。

①反映了这一时期开办的厂矿数量增多,资本总额增长,但地区结构和部门结构不合理

史料2:

1913—1918年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减少,说明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史料3:

1912年到1920年间,民族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②说明这一时期工业增长率大幅提高

史料

认识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具有先天不足(资金、技术、人才)、后天畸形(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的特点,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在曲折中发展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成因。

答案 特点:

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

成因: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2.概括史料2中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的变化趋势。

依据史料2、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出现的原因。

答案 变化趋势: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

原因:

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综合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与西方资本主义相比,民族工业发展缺少资金、技术、人才、国际国内市场等基本要素。

过专题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

1.(2018江苏单科,6,3分)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

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

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

这表明,洋务企业(  )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答案 B

2.(2017江苏单科,11,3分)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

由此可见(  )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答案 D

3.(2016江苏单科,7,3分)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

“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

”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

“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

”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答案 B

4.(2015江苏单科,8,3分)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年代

进口火柴(万罗)

新厂数

厂均资本额(万元)

1914

2383.58

10

4.92

1915

2097.34

9

3.30

1916

2062.07

4

1.42

1917

1559.43

8

5.47

1918

1334.08

3

0.66

1920

848.43

23

9.67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答案 C

5.(2014江苏单科,7,3分)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

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答案 D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7课标Ⅰ,28,4分)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

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 A

2.(2017课标Ⅲ,28,4分)1897年,有人指出:

“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 D

3.(2016海南单科,15,2分)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答案 A

4.(2016课标Ⅰ,28,4分)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 C

 

5.(2016课标Ⅲ,30,4分)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答案 D

6.(2016课标Ⅱ,30,4分)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答案 D

7.(2015课标Ⅰ,28,4分)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答案 D

8.(2015天津文综,5,4分)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

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

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