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675000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文.docx

《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文.docx

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文

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文

一、桃花源记[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xiá),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ó)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余(yú)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多为直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有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其它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渔人就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离船上岸,从洞口进入。

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变得开阔明亮。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桑园竹林这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都像桃花源意外的人。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中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

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村里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这个渔人一一地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就告辞离开。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

渔人回到郡里,边去拜见太守,把进出桃花源的情况做了禀报。

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个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一填空题

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2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世外桃源,现在用来比喻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美好的世界。

二解释下列词语

1缘溪行(沿着)(航行)2夹岸数百步(两)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4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5复前行(又)6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头)7林尽水源(尽头)8初极狭(刚)(狭窄)9才通人(仅)10土地平旷(开阔)1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12桑竹之属(类)13悉如外人(全、都)14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15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16乃大惊(于是、就)17便要还家(通邀,邀请)18咸来问讯(全、都)19率妻子邑人(率领)(妻子和儿女)(同乡的人 )20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21遂与外人(于是、就)22乃不知有汉(竟)23无论魏晋(不必说,更不必说)24延至其家(筵请)25此中人语云(告诉)26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27便扶向路(沿、顺着)(从前的、旧的)28处处志之(做标志)29及郡下(到)30诣太守(到)31遣人随其往(派)32寻向所志(寻找)(标志 )33欣然规往(计划)34未果(没有实现)35寻病终(随即、不久)36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37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38遂迷(终于)39后遂无问津者(问路)(渡口)

三原文填空

1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9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0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12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渔人甚异之

13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5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6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林尽水源,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17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乐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8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的语句,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是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19写渔人发现桃林的语句是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0介绍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1写渔人辞行,村中人叮嘱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22描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停数日,辞去

23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遂迷,不复得路

24“无人问津”这一成语出自本文的原句是后遂无问津者

25与“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别”意境相似的句子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6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意境相似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7作者在对桃源的描写中,从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民生活的恬适来写,请分别指出其内容。

自然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社会环境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人民生活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渔人甚异之渔人出到桃花源的感受是豁然开朗

四问答题

1《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为线索。

以渔人进入桃花源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到再访桃源一线贯之,串连全文

2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3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

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长时间与世隔绝。

4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人知道,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桃源人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生活,不愿饱受战乱之苦。

6渔人离开桃源后。

“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苦。

8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可靠,这样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气氛。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理想的社会?

与黑暗现实对立,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是整个封建社会人民共同的理想。

10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会?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寄托了他的政治抱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的评击和批判。

11文中第三段写“桃源人”初见渔人,“乃大惊”有何用意?

写出了桃源人见生人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

12你学过本文之后,如何评价渔人?

有好奇心,背信弃义,追名逐利

13你认为武陵郡太守和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样吗?

不一样。

太守时为了夺取桃花源,而刘子骥是为了欣赏和追求理想社会。

14作者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桃花源写的变幻莫测,忽隐忽现,试举例说明,作者写了哪些现实?

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始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身份,结尾写刘子骥,使虚构的桃花源发生的一切事情变得好像是真实的。

15依据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应具备哪些条件?

自然环境美好,社会生活宁静,物产丰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过着美好宁静、幸福的生活。

16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

这个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否变成现实?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

陶渊明的理想社会:

环境优美,土地肥沃,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民风淳朴,宁静,自给自足。

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17作品的思想反映作者的思想,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是一个看不惯社会的黑暗,厌倦了官场的斗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18外国作品中也有虚构的理想社会,你知道吗?

16世纪英国人莫尔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

19请根据你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可以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

芳草鲜美桃花林土地平旷世外源

20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

它的含义是什么?

世外桃源:

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1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花源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

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不同,桃源人不想外界人民那样存在着阶级差别,有着贫富差别,他们不必担心战争的侵害,他们人人平等,老有所养,生活安定,快乐。

寄托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二、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téng)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yǐ)。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yín)雨霏霏(fēi),连月不开,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qián)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qīng)。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yé)?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滕子京)就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原有的建筑规模,在岳阳楼上刻唐代和当代贤人名家的诗和赋,(并)嘱托我用文章来记述(重建岳阳楼)这件事。

我看巴陵那优美的景色,在洞庭湖一带。

(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水势浩大,宽阔无际。

早晚阴晴变化,景象的变化无穷无尽。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既然如此,那么,(从这里)向北面直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贬谪流迁的人,诗人,大多都聚集在这里,看到自然景物所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像那细雨连绵,连续一个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号着,浑浊的浪头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都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倒下,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咆哮,猿猴悲啼。

登上这座楼,就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惧怕讥讽的心情,满眼萧条的景象,感慨万千,十分悲伤。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上下湖光天色(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滩上的水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时而上浮,时而下潜;岸上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茂盛青翠。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月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

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

登上这座楼,就心情畅快,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都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高兴到了极点。

唉!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和以上两种人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

怎样呢?

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做官就为他的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他的国君忧愁。

这就是进入朝廷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

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他们一定会先说:

“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就先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

唉!

如果没有这种人,那么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1.“记”是一种 文体 。

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旷达胸襟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滕子京的规箴 之意。

2.①.文中表达作者赞美滕子京的语句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②表明作者写此记的原由的句子是   属予作文以记之    。

3.选文中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_浮光跃金_

4.选文中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静影沉璧_。

⒌由“渔歌互答”,你能联想到《三峡》中哪两句渔歌?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⑴本段中表现古仁人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⑵文中表达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点明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文中“二者之为”中的“二者”具体指的是:

(用原文回答)_迁客、骚人_。

8.⑴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的是什么人?

进居庙堂之高 退_处江湖之

⑵“古仁人之心”和“二者之为”的本质区别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___。

“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具体指古仁人_。

9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你应该有怎样的胸襟与抱负?

(略)

10.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然奋发有为的治理政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博大的胸襟,和一般的迁客不同。

11写重修岳阳楼盛况的句子是: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予其上。

12.滕子京的政绩;赞扬滕子京的语句: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3.第2段在文章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4.第2段从哪几个角度写洞庭湖景象的?

分别突出了它怎样的特点?

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写洞庭湖的。

空间上突出洞庭湖的广大;时间上突出洞庭湖早晚景色多变。

15.从空间上突出洞庭湖广大的句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16.时间上写早晚景色多变的句子;写尽湖光山色的语句: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此”具体指哪些内容?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8.“前人之述备矣”照应前文哪句话?

刻唐贤今人诗赋予其上。

19.“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一句起到怎样的作用?

起过渡作用,由景入情,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20.作者用哪些话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悲: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喜: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目的:

为了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和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自然转入抒情,引发下文的议论,突出文章的主旨。

表达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2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范仲淹怎样的思想境界?

忧国忧民,以下为已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的、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尚品德。

,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22.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

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23.第二段文字中写洞庭湖全景的是哪几句?

突出了洞庭湖什么特点?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壮阔浩淼

24.“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用词极妙,妙在哪里?

用拟人写法把洞庭湖这一无生命之物写得极具生命之感,活灵活现地表现了“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突出了洞庭湖的气势。

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阴晦萧索,第四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晴朗明丽,如果请你朗读,应分别读出悲凉低沉和喜悦昂扬的语气。

25.“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指的是具有什么思想的人?

你对这一思想有何理解?

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人。

这是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体现,显示了一种博大胸怀

26.与“悲”相对应的八个字是: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与“喜”相对应的八个字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7.为人应心胸豁达,切勿患得患失,就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那样: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惟有如此,方可成就一番事业。

28.“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具体指_古仁人_

29.作者对岳阳楼景色不作具体描写的原因是__前人之述备矣

30.① 岳阳楼与武汉的_黄鹤楼,南昌 的__滕王阁__合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②“海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的修辞是__对偶___, __借代____.

31.把“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改译成陈述句,并说说该句的作用。

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应该有所不同。

引起下文。

3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三句

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

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谈体会既要联系原文,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

如选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来谈,选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来谈,选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抱负及民族责任感来谈。

言之成理即可

33.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

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象。

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

34.根据你的理解与积累,请举出一些中国历史上具有远大政治抱负和旷达胸襟的古仁人?

孟子,屈原,杜甫

35.③本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文章一开头以叙事为主,记述了_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之事___.然后由事入景,写在岳阳楼所见的自然形胜,触景生情,用一问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____?

”自然引起下文所写的景不同,情亦不同,_一悲一喜___,形成鲜明对照.最后由情化理,进入议论.作者否定"迁客骚人"_以物喜,以已悲____的"情",提出了"_先天下之忧而忧,生天下之乐而乐___”的鲜明观点.

36.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

 示例一: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示例二: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7.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8.文章第四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议论作用:

点明主旨,竹筏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39.出自本文的成语:

百废具兴、政通人和、心旷神怡、浩浩汤汤。

40.领导干部要实践“三个代表”,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1.表达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句子是: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2.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43.由“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对联,你一定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千古名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4.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45.通过写“花草鸟虫”来展现春景美的句子: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46.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三、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